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主要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与不同病理分级、肝癌临床分期、肝功能及AFP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肝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PD-1、PD-L1和NGF的表达量,16例正常供体肝脏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不同肝癌临床分期、不同肝功能及不同AFP水平情况下肝癌组织中PD-1、PD-L1和NGF的表达差异.结果 肝癌组织中PD-1、PD-L1和NGF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病理分级肝癌组织中PD-1、PD-L1及NGF的阳性表达率不同,以中分化肝癌高(P<0.05).PD-1、PD-L1及NGF阳性表达率以肝癌巴塞罗那分期C期升高为显著(P<0.05).不同肝功能Child分级患者肝癌组织中PD-1、PD-L1和NGF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织PD-1、PD-L1、NGF阳性表达率在血清AFP水平≥400μg/L与<400μg/L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高于后者,而在年龄≥50岁与<50岁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癌患者肝癌组织PD-1、PD-L1和NGF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D-1、PD-L1和N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杨硕;张云辉;孙艳玲;周志平;施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D-半乳糖胺(D-galactosamine,D-GalN)对人胎肝细胞急性损伤的模型,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人胎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梯度浓度的D-GalN和不同的作用时间孵育人胎肝细胞,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以确定佳的人胎肝细胞急性损伤造模条件.将胎肝细胞分为4组进行不同处理: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G组)用G-CSF处理正常细胞,第3组(ND组)和第4组(GD组)都用D-GalN进行损伤造模,但GD组加入G-CSF作为治疗,第3组加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作为实验对照.后用MTT法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检测各组细胞活性.结果当D-GalN浓度为10 mg/ml,作用时间为12 h时,可以杀伤90%以上的人胎肝细胞,并且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药物反应时间.空白对照组和G组的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GD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ND组(P<0.05).结论D-GalN对人胎肝细胞急性损伤的造模条件为D-GalN 10 mg/ml作用12 h.G-CSF对D-GalN造成的人胎肝细胞急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孙子健;陈婧;夏衍珩;刘晓燕;苏海滨;杨昊臻;许祥;胡瑾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早期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给予基因1b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DAAs抗病毒治疗.方案1:sofosbuvir+ribavirin(RBV);方案2:sofosbuvir+ledipasvir+RBV;方案3:sofosbuvir+daclatasvir+RBV,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不同治疗时间点的病毒学和生物化学指标变化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本研究先期分析24例患者12周的数据.结果 完成12周治疗的24例患者中,方案1组12例,方案2组和方案3组均为6例.24例应用DAAs治疗1、2、4和12周HCV转阴率分别是25.00%(6/24)、45.83%(11/24)、66.67%(16/24)和70.83%(17/24),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CV转阴率逐渐上升.方案1组中,初治和经治患者治疗12周时HCV转阴例数分别为4例和1例;方案2和3组中,初治和经治患者治疗12周时HCV转阴例数均为3例.截至2016年1月,有3例随访至停药12周,1例在方案1组,该患者停药12周后复发,HCV RNA为1.8×106 IU/ml;2例在方案2组,达到治疗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HCV RNA未检测到.DAAs治疗2周后ALT降到正常值范围,12周时仍在正常值范围.治疗1周时CK和CK-MB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后降到正常值范围,12周时仍在正常值范围.在DAAs治疗过程中,BUN和CRE无显著性升高,无须调整DAA剂量.DAAs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58.83%).结论 基因1b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DAAs抗病毒治疗早期疗效好,安全性高.对于经治患者应用sofosbuvir联合ledipasvir或daclatasvir.
作者:安子英;盛秋菊;张翀;白菡;王静艳;窦晓光;丁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ologues,NAs]单药、干扰素(interferon,IFN)单药、NAs+IFN联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纳入2005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48周抗病毒治疗的321例HBeAg阳性CHB,其中单用NAs治疗者162例(NAs组),单用IFN治疗者35例(IFN组),NAs联合IFN治疗者124例(联合组).比较3组治疗48周HBV DNA不可检测(<500 copies/ml)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清除率和ALT水平.结果 治疗48周时,联合组、NAs组和IFN组HBV DNA不可检测率分别为85.5%、50.6%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1.1%,高于NAs组(15.4%)和IFN组(25.7%),联合组与N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联合组与IFN组、NAs组与IF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IFN组和NAs组HBsAg清除率分别为7.3%、2.9%和0.0%;NAs组ALT下降幅度大,其次为联合组.结论 IFN联合NAs可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疗效,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作者:曹振环;柳雅立;鲁俊锋;马丽娜;金怡;何智敏;陈新月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AIDS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主要死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采集2009年8月—2014年4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所有AIDS住院患者中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Stata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IDS死亡病例191例,中位年龄48岁,以男性(90.1%)为主.152例(79.6%)入院前尚未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181例获得CD4+T淋巴细胞计数资料者,中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1个/μl.入院首次实验室检查提示贫血118例(61.8%),低白蛋白血症147例(77.0%),低钾血症41例(21.5%),低钠血症89例(46.6%),肌酐升高16例(8.4%),尿素升高54例(28.3%).合并肺部感染158例(82.7%),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54例(28.3%),消化道真菌感染56例(29.3%),AIDS相关肿瘤11例(5.8%).并发感染性休克19例(9.9%),上消化道出血14例(7.3%),气胸及纵膈气肿9例(4.7%).主要死因为肺部感染(53.9%)和CNS疾病(19.9%).结论 AIDS死亡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差,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见,主要死于肺部感染和CNS疾病.
作者:王珍燕;沈银忠;刘莉;张仁芳;卢洪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两性霉素B、氟康唑与伊曲康唑对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美国Ovi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6篇,AIDS合并PSM共893例,其中两性霉素B治疗467例,氟康唑治疗152例,伊曲康唑治疗2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治疗好转率高于氟康唑[OR=7.138(95%CI 1.761~28.932),P<0.05],病死率低于氟康唑[OR=0.507(95%CI0.294~0.875),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对比,治疗好转率[OR=0.777(95%CI 0.498~1.212),P>0.05]和病死率[OR=1.427(95%CI 0.890~2.287),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结论 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PSM效果优于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今后应积累更多前瞻性资料进一步证实.
作者:陈跃华;林艳荣;刘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的抗HCV疗效显著,但须关注DAAs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本文对DAAs的代谢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周双男;张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的应用使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抗病毒治疗进入了新的时代,全口服的DAAs联合治疗方案抗病毒活性强、安全性好且不良反应少.耐药相关变异(resistance-associated variants,RAV)的出现削弱了DAAs的抗病毒活性,给DAAs的临床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对临床试验和体外研究中检测到的DAAs RAV及其在CHC患者中的自然发生率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为DAAs治疗效果的预测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用的信息.
作者:陈建宏;徐小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脏的一个特性即是在受到损伤后会通过自身的再生能力来恢复原有肝脏体积和功能,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促进肝脏再生的过程中有多方面的作用.深入了解G-CSF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对于其应用于肝损伤患者,促进肝脏再生,提高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G-CSF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许祥;胡瑾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HBV前S/S区基因突变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外界压力选择的结果.突变株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分娩等造成HBV感染,也可以引起急性、慢性和隐匿性HBV感染.HBV前S/S基因突变可导致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引起免疫逃逸、疫苗预防失败、HBsAg阴性感染和疾病重症化等,与肝硬化和肝癌的进展也有密切关系,从而影响HBV慢性感染的临床转归.
作者:卢姗姗;徐东平;李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问世,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治疗上出现的问题,诸如治疗不佳、耐药等问题,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初选治疗方案以及临床治疗终点探索得到一定的补充和修正.此外,一些新的治疗药物也从不同治疗机制的角度陆续在研制.本文就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和新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程琦;施光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HBV感染是世界卫生问题,母婴传播是HBV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经正规免疫接种后,仍有5%~15%发生HBV感染.现有多项研究证实孕期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可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改善HBV感染对妊娠和分娩结局的不良影响.本文就HBV DNA高水平孕妇的抗病毒治疗指征、药物选择、服药开始与停止的时间、用药监测、产后哺乳及产后新生儿随访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降低HBV母婴传播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魏宏;庞秋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前临床上用于抗HBV的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α两类.单药治疗对清除HBsAg效果有限,其中NAs类药物停药后复发率高,且很难获得持久免疫控制,并且存在耐药问题;IFNα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且疗效有限.优化现有抗HBV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将两类药物初始联合,或在NAs基础上联合或序贯IFNα的优化治疗方案可增强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BsAg清除率和(或)转换率,但其安全性和成本效益还须进一步评估.用于判断停药时机、停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在抗HBV治疗中十分重要.临床现有抗HBV药物难以实现临床治愈及彻底清除共价闭合环状DNA,迫切须要研发有限疗程的新药物.本文就清除HBV感染的现有治疗方法的优化、疗效预测指标及具有应用前景的主要新型抗HBV药物进行综述.
作者:张凯;刘妍;徐东平;蔺淑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随着新型高效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欧美国家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但提高了慢性丙型肝炎(丙肝)及肝硬化的临床治愈率,也使我们对丙肝的认识和治疗理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控制病毒到治愈丙肝,从治疗疾病到以治为防,从应答指导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到全口服、泛基因型、短疗程的全覆盖方案.面对这种新的治疗形式,我国现阶段的丙肝防治新策略更值得关注.
作者:窦晓光;丁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thyroid hormone resistance syndrome, THSR)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病,甲状腺肿大、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不相称、血清甲状腺素(thyroid hormones, TH)水平明显升高而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正常或略增高但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相关症状和体征3点表现为此类患者共同的临床特点.目前全世界文献共报道1000余例,临床上常因少见而漏诊误诊.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的经典治疗方案是干扰素(interferon, 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常因甲状腺疾病而使得一些患者贻误甚至失去治疗时机.本文报道1例THSR合并CHC的患者从诊断到治疗的全过程.
作者:康姚洁;王冶;王煊;张婷婷;晁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