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2095-9753
  • 国内刊号:10-1290/R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6年11期文献
  • 秋萍姑娘

    春末夏初,在北方家乡的山坡上、水沟里、大道旁,处处可以看到开着金黄的、淡红的、雪白小花的一种野菜,乡亲们管它叫苦苦菜。它的叶子像柳叶一样长细,埋在土里的根是淡黄色的,茎是红色的。它的花朵如小葵花,向上挺拔着,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不管是叶子还是根茎,只要碰破它们,就会流出白色的浆液。我小时候打猪草时就认得它了,家里养的猪爱吃它。同小草一样,它耐活,随处都能生长,极为普遍。每当看到苦苦菜,不由得勾起我的情思,唤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来。

    作者:李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一样的快乐

    因为中美联合慈善手术项目的启动,病区里一下子来了几十名孤残儿童。小峰坐在脊柱病区走廊上加床的床沿上,模样小巧的他像个两三岁孩子,但他的神情却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沉静和成熟,一问身边的老师,才知小峰已经10岁了,因为软骨发育不全,脊柱和关节因畸形而严重变形,成了“长不大”的孩子。

    作者:成运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人生美是心安

    医患关系作为中国社会中敏感而特定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影响。而遵照指令性文件设置在各大医疗机构内的医患关系调处科室,无疑是这一中国式特色关系在院内职能科室体系中的展现。作为从事医患关系协调工作的专职人员,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接待形形色色的投诉患者或其家属,这当中的喜怒哀怨唯有自己心里清楚。

    作者:陈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父亲的来信

    很惊喜,中秋前竟然收到了一封老父亲的来信!离开父母来到异乡不觉间一年有余,虽说隔三差五电话请安,视频连线一睹容颜,但这封来信真的承载了不一样的情感。伴着一缕乡愁,几多思念,满怀温情,对书信的回忆不由自主蔓延开来。

    作者:马中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那时花开

    这天来了一位不到30岁的女性患者,母亲陪同,言语不多,把资料递给我,迅速浏览后,又凝视了下这对母女,简单的朴素打扮,心里不由暗自感叹:乳腺癌、肝部多发转移灶,多次化疗,太年轻了,肿瘤的可怕早已烙在了这对母女脸上。不知从何开口,不是无法治疗,而是担心治疗后的失败再次打击,如何能够承受。

    作者:张阳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学的世界需要信仰

    Part1:不起眼的小人物时光倒流至36年前,1980年,澳大利亚西部皇家佩斯医院。在澳大利亚众多医院中,名不见经传的皇家佩斯医院实在没有什么大放光彩的地方,历史的车轮如同云朵,安静地飘过,谁又会想到,在皇家佩斯医院病理科,这一晚,注定将永远载于史册。

    作者:丁彬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者的慈悲与布施

    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生命是一条以生为始、以死为终的线段,向死而生是生命全部的意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才能度一切苦厄,彼岸同登。

    作者:张艳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医学教育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以及众多中国医学名家语录中有丰富的医学人文经典表述,本文试图从这些经典中提炼医学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从三个方面对医学人文教育展开探讨,一是强化医学生对医学护卫生命的理解,二是对于怎样当好医生的认识,三是职业生涯中如何做到持之以恒的坚守。

    作者:陈琴;张利周;刘瑞明;王娜;肖俊辉;郭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提高医学生音乐素养之浅见

    音乐在医学人文教育中至关重要,有助于医学生陶冶性情、培养艺术情操、思维创新等。医学院校应注重如何利用教育活动平台发展提升医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王嘉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我的人文始源

    人文,当然有广泛而深刻的含蕴,不仅包括文学、艺术修养,还有思想观念、品格作风、道德准则和人际交往等等。应该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铸造成形的。

    作者:郎景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培养明日医生今日教育何为

    ??“明日医生”这个讨论主题很多会追溯到英国医学总会(GMC)的著名共识报告Tomor-row’s?Doctors,这份报告指出医学院对明日医生的培养有三个基本定位,第一是学者和科学家,第二是从业者,第三是专业人士,从这三种角色出发对医学生培养有各种具体的标准和要求。阅读这份报告带给我很多思考,明日的医学科学和技术还会产生何种增量和革新,今日医学生还应该学什么、学多少?明日的社会价值和病人需求会有什么变化,今日医学生还应该做何种积累和演练?昔日的职业价值观,我们应该坚守和继承哪些,又如何避免陷入某种怀旧情结?今日的好学生会成为明日的好医生吗?教育工作者真的有充足的自信,准备好了吗?

    作者:唐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返璞归真

    现代医学一日千里,世界各地近乎每天都会有科研论文发布,接着就是新药物及新技术的诞生,因此前线医生必须持续进修,才能紧贴如雨后春笋般的临床实证医学。就好像我现在每天处方给糖尿病患者的药物,跟我当年在医学院所学习的已经大有不同。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医学范畴都需要天天创新的,有一种现象,其珍贵在于回归自然,这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前阵子应中国医师协会的邀请,前往哈尔滨出席人文医学年会作一个专题报告。这次难能可贵的,就是有幸聆听到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秦伯益发人心省的讲学,题目为: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其内容涉及医学社会学的历史、现状及前瞻,远超越临床诊症的微观层面知识,因此愿与诸位读者分享。

    作者:罗思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成长是困惑和理解

    三年前,随着《心术》的热映,我憧憬着自己“明日医生”的样子,填满了一整张“临床医学专业”的志愿书。那时,也是第一次从台词中接触到有关“人文”的论述--“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你能够看好病人的疾病。这说明你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你不仅看好病人的病,你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第三重,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作者:张云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我与基层

    时间就像流水般,无声无息的来到了2016年的冬天,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也快一年。在此期间有所感,也有所悟。从基层工作的医院,再到进入大学的校园,一切仿佛像梦一般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蜕变。想想因为大学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回味西部支医有意义的人生旅途;再看看现在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经历了很多的事,遇见了很多的人,从事了很多的工作,这些都深深地积淀在心里。使我对医学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坚定了要做一个好医生的信念。

    作者:刘艳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破解达·芬奇密码做外科老司机

    ??上台前师妹问了一个问题:“师兄啊,解剖学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达到像外科医生那样可以做手术的水平呀?”

    作者:邴钟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词三首

    浣溪纱(交河故城怀古)落日熔金染陌阡,交河故垒矗江间。旧时宫殿只残垣。箭垛犹存鏖战迹,庙墟似袅梵香烟。遥看四野已桑田。

    作者:李乃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替别人着想才是自己真正的幸福

    今早看央视《面对面》访姚明,谈他在美国如何以为人厚道、处世中庸赢得队友们的信任。其实厚道和中庸正是我们的优势。人类需群居才更有力量和更安全,群居的首要问题是不要互相伤害,不互相伤害基于互相信任,而信任源于每个人释放的信任理由。所谓理由无非是你的言行是否厚道、是否能替别人想。

    作者:袁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界楷模--吴阶平

    吴阶平院士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看到这张吴老青年时代就读于协和医学院时担任毕业典礼司仪的照片,不由心生感叹:斯人已去,风华犹存!

    作者:王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路向心

    北京大学医学职业精神书画展策展人谢广宽博士寄语:一年一度的医学人文周是北京大学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品牌活动。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备受医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为加强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推动中国书画学习、繁荣校园文化,北京大学医学部在2016年医学人文周举办了“医路向心--北京大学医师职业精神书画展”。展览取名“医路向心”寓意学医之路,不仅是精益求精学习医术之路,更是培育医师职业精神、感悟职业良心之路;行医路上要不忘初心,对生命存敬畏之心,对患者怀仁爱之心,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除了解除或缓和患者身体的痛苦,还要关照他们的心灵和心理感受。本期选取部分作品刊登。

    作者:杨辛;戴淑萍;蒋志琴;张莹;蒲炯;李坤仪;吕那云;余小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学的优雅与坚毅

    ??1941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夜,身在贵阳的钟世藩提笔写了一封信,发往重庆。

    作者:杨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与阳光为友,时时感受光明与温暖。从医者唯愿天下人都有一颗阳光心灵,愿“心语”能让心灵的土壤植满晶莹的种子,传递爱与光芒,绽放人性的力量。近期由《医师报》社、《健康报》社、《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联合主办,《中国医学人文》杂志、腾讯健康协办的“我与好书有个约会·医界好书”评选活动,共选出30部“医界好书”和10部“特别推荐阅读图书”,本期阳光心语将这些好书推荐给读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美国医学教育中的医患和医际关系

    2002年,美国内科学基金会、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基金会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表《医师宣言--新世纪的医学职业精神》,刊登在《美国内科医学年刊》和《柳叶刀》杂志1.2。随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在内的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在北京召开的“医院管理者峰会”上正式签署该宣言,加入推行《医师宣言》的活动3。

    作者:李京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球星这样陨落

    这天早上查房开始前,格兰凑过来递给我一张今天的时报,“你看,主治,我们的病人上报啦”。我接过报纸来,只见体育副版的头条用多半版篇幅刊登着一幅大照片和一则报导,标题是,“昔日某某球队的前锋”,说的是我们的病人丹尼日前在总医院去世。我这才知道,丹尼不光是个打篮球的,还有这么大的名气。可惜,报导里虽然讲到医生的努力,丹尼几乎起死回生,却只字未提一位昔日NBA球星的生命何以在45岁就早早结束。

    作者:乔人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百药之长--酒与医学

    酒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将其用于预防、治疗疾病,是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作者:刘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追问生命尊严 --“生前预嘱”圆桌论坛

    对于生命人们有太多的词来描述他的可贵,但是人生无常,我们总会生病,总会面对“死”这个话题。当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临之时,是追求生命的长度,还是追求生命的质量?是好死还是赖活着?当然,在医学技术刚崭露头角的时候,我们不惜一切努力和代价来守卫人们的健康,那时候对我们来说病人的一息尚存就是医生的矢志不渝。但是随着人们对生与死的深入理解,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生命的尊严而非时间。“生前预嘱”这个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生前预嘱就是指在我们意识尚且清醒的时候,把我们的意愿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面对生死抉择时医护人员和亲人的指导,即是“预先指示”,也称“生前预嘱”。具体做法就是通过网站注册填写“我的五个愿望”来明确表达自己的临终意愿,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世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万多人在网站上进行注册,并填写了生前预嘱。五个愿望:第一,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第二,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第三,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第四,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第五,我希望谁帮助我。生前预嘱并不是要放弃抢救,而是让选择生死的权力回到本人手中。本期圆桌论坛有幸邀请到五位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字都签了为何病人要投诉医生

    前几天,接到一封病人投诉信,满满3页纸。信的前半部分是病人感谢医生治好了她的病,让她“一下轻松了,能吃能睡”;后半部分却是投诉医生过度医疗、乱收费,“一想起来,就气冲脑门”。

    作者:孙昌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每年9月,是美国“预防自杀关注月”。而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以提升大众对自杀的了解、预防和治疗;减少社会对自杀及心理疾病的歧视、偏见与害怕;鼓励积极参与,预防自杀,拯救生命;关注受自杀影响的家庭,提示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

    作者:吴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新媒体手段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

    伴随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数字报刊、新闻网站等新媒体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个性化、即时化、自由化、病毒化、互动化特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医院文化在传播效果、传播形象、文化内涵、品牌作用等方面发生了变革。同时,也存在宣传内容错位、形式错位、链条残缺、思维滞后等不足。一条式故事体传播、文化链传播、整合营销传播等方式,或将成为弥补上述不足的优化策略,成为今后医院文化建设和推广的主要方式。

    作者:王莹;孙安琪;张翠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