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名中年女性,晚期癌症患者.因全身多脏器转移,患者逐渐进入意识模糊状态.当患者意识清醒时,家属曾征询过患者本人意见,患者表示不愿回家,要留在医院抢救,但痛苦时也曾流露出想安乐死的念头.见患者极度痛苦,患者家属心痛不已,曾签字放弃抢救,并告知医护人员要按当地风俗留一口气带患者回老家.8月6日患者病情又复加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晚6时许,患者发生呼吸急促,面色发绀,血压、氧和持续下降.
作者:周见;徐月芬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夏天来了,夏天走了.燕子来了,燕子走了.花儿开了,花儿谢了.种子种下,庄稼收了.我们来了,我们走了.现在我要讲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那是一个夏天的清晨,我站在一张病床前,那里正躺着一位女士.她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头歪着躺在枕边.即使是在睡眠中,她仍然轻轻地皱着眉头.
作者:伍书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国庆,普天同庆,却目睹了十几双红通通的眼睛和流泪的脸庞.62岁的高爷爷走了.弥留之际,高爷爷的家属轮番进来看望,与爷爷做后的告别.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充满凝聚力与爱的大家庭,因为他们进科室的时候都是三三两两,结伴扶行.丈夫怀抱着妻子,父母紧牵着孩子,晚辈搀扶着长辈.爷爷的儿子护送每一组要去探视的亲人到红色隔离标识线那里,并叮嘱他们,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里还有其他人,不要影响他们的工作.这个时刻还替别人着想的人,总让人忍不住心疼,爷爷一定非常骄傲有这样一个儿子.
作者:郝彬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愈演愈烈的医疗纠纷,不断上演的“杀医事件”,社会似乎渐渐为医护人员贴上了“无良”的标签,但我一直坚定地相信,从医者内心的善良是支持他们走上从医之路真诚的信仰.因为有爱,从医者手中的刀刃不再是冷冰冰的谋生工具;因为有爱,医院不再是阴阳相隔的过渡所;因为有爱,我们见证了患者从痛苦中得到解脱重获新生的幸福时刻.
作者:曹利美;张培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经典阅读是民族文化传承、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后人追索文明滥觞的支点.何以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曾辉煌荣耀却终湮灭于荒烟蔓草间,何以中国文明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因为文字的传承在炎黄子孙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经典的绵延把民族意识融入了血脉,经典使我们扬弃地继承了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批判地吸纳了其它文明优秀的思想成果,从而站到了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
作者:张艳利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给大三的同学上了两节神经系统诊断课.走出课堂,一群青春洋溢的脸庞,围绕在我身边.一双双闪光的明亮眼睛,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张扬上翘的鼻孔,渴望知识,渴望明天,或许眼前的年轻人就是明天的医学大家.下课10分钟,在同学们的要求下,讲讲神经系统故事.随手画下一张图,快速总结一下人的大脑发育过程:生命在于折腾.一片欢呼声.
作者:郭华林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人文精神以一种非功利性的、以穿越时空的文化积累的形式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其作用就是为了维护人类尊严与自由,维护人类生存价值与意义.人文情怀是每个个体灵性能力的表现,不同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医疗实践中表现为患者的多元化需求和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怀.作为安宁疗护工作的践行者,应该敏锐地意识到患者对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迷失和如何引导患者去追求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以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缓解当前尖锐的医患矛盾.
作者:邓涤;路桂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迈着疲乏的脚步走出了住院楼的大门,清晨的阳光虽然已经足够温柔,却还是不可避免地刺痛了双眼,早已记不清是第几次以这样的状态接受阳光的洗礼,仿佛每次都要将我前夜留下的困顿和紧绷一一拭去.在综合ICU实习的日子里,夜班生活是我实习的主旋律,在这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中,锻炼了我的临床技能,加强了我对重症患者的护理能力,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护士工作的艰辛和伟大.
作者:韩婷婷;王晓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花花世界,叶叶生花.青春是花,信念是雨,有雨才有花,有花世界才繁华.花开五月,是美青春之花,五月花从发芽到花开,经历了一切才变得芬芳如画.五月花可能经历贫瘠的土地,没有营养继续开花;可能经历狂风肆虐,随风飘摇左右摇摆;可能经历烈日毒晒,枝枯花败就此倒下.直到细雨落下,顽强的花儿继续开出青春之花.
作者:刘艳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生活如流水汩汩而逝,很多事情经不起岁月的冲刷,渐渐地淡忘了.但也有些事情总是难以磨灭,愈经光阴,愈见光华.抗击非典就是这样的事件.它记录了一场世纪灾难,以及人们与灾难的不屈抗争.今天看来,更为深远的意义是,经历非典考验后,人们更清楚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人们对发展的终极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极大促进了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
作者:程东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20世纪以前卫生和预防主导的医学19世纪美国结核病专家爱德华?特鲁多医生有一个著名的墓志铭:有时可治愈,常常会缓解,总是应安慰.同时期哈佛大学医生奥利弗?霍姆斯也曾写道:如果把现在所有药物都沉入海底,对人类将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只是害了鱼类.说的是过去医学的无奈和关怀的温情.
作者:唐金陵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奠基中国神经精神病学1934年程玉麐从美国返回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科任副教授,还应魏毓麟院长邀请到北京精神病疗养院(1933年魏兼任该院院长)指导工作.1936年程玉麐离开北京协和医院,应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邀请任神经精神科教授及科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协和医学院陆续迁至成都,联合办成四大学联合医学院.
作者:朱素颖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作者:文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作者:林文元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对于史铁生,早有耳闻,但感觉如此近距离的接近,是他生命的后时刻在我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其时,我还并未到宣武医院工作,但看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2010年12月31日,正是我到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来求职的那段时间.
作者:齐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简阳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39年,是中国西部首家县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四川省目前唯一的县级三级甲等医院,连续七年排名保持西部县级医院之首.医院先后荣获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
作者:李太辉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