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ICU医生.40多岁的医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很特殊,步入中年后,就成了整个家族中七大姑八大姨家的总参谋部.和生老病死相关的决策和家庭会议,是一个少不了的重要角色.
作者:殳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医疗题材文学作为一种以卫生、健康、医疗等相关行业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形式,与诊疗行为、医学教育、健康行业有着天然联系,这些文学作品在医学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医学生丰富经历、拓展经验、培养多维视角、提高审美等均大有帮助,在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应当成为一种优质而必要的教育资源.
作者:彭永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红楼梦》中有大量篇幅涉及中医情志致病的内容,本文将从四个人物的病症:林黛玉泪尽夭亡;王熙凤机关算尽,反误性命;贾瑞纵欲致死及薛宝钗的温婉豁达来探讨情志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介绍中医情志致病的心理治疗方法,这对《红楼梦》中医药文化的深入解读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赵顺;罗茜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提到急诊,大家可能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乱,相信很多护士在选择科室时,都会想避开急诊.几乎没怎么接触过急诊的我,当时也是这种想法,但是当我真正走进急诊,才发现急诊是生命聚集的地方,从清晨到黎明,一位位急诊的护理人员在为生命的大门开启绿色通道而忙碌着.
作者:冯翔;王斌全 刊期: 2018年第10期
2014年,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在澳门成立时,理事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协会交流语言一律使用汉语,交流的文字一律使用汉字.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医者,德为先,技为本,魂为镜.作为一名医生,要坚守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制度下都是不能变的.当医生,首先需要有同情心,需要有责任心.因为,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疾苦的患者,甚至是濒临死亡的患者.作为医生,应该保持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神经外科专科,1952年国家卫生部委托赵以成教授在天津市立总医院成立了脑系科,开展神经外科工作并培养神经外科人才.赵以成教授对临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患者富有同情心,无论贫富均以诚相待.他的精湛手术技艺令人赞叹.
作者:谢姣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作者:杨德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作者:吴厚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走进日本医院,你会大吃一惊,因为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家宾馆.光洁的地板,五彩缤纷的墙壁,候诊室的座椅犹如豪华沙发.医院大楼内还设有咖啡店和食品店,非常精巧、舒适.医护人员并不全穿白大褂,还有粉红色、淡绿、浅蓝色的,甚至有人穿着花衬衫.医院内闻不到一点点消毒水的味道,这会使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起来,几乎忘了自己是来看病的.
作者:邓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2012年我将油画作品《帕米尔的阳光和塔吉克的孩子》带到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将其陈列在了医院的环境中.在人们的观念里,油画的展示和宣传应该在美术馆或者展览馆,而不应该出现在医疗机构.但是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将艺术作品和医疗环境融合在一起时,其实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人类本质的情感传递给来到医院的那些脆弱的、需要关爱、需要被呵护的人群,让他们知道这里有爱,有阳光,有温暖.我的画展示在医院的时候,已经不是技术和能力,而是艺术家的一份责任感,在这里展示的应该是一份很浓带着温暖的真爱,还有这种温暖之后的关怀.
作者:燕娅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作为中国人真的是非常幸运,中华悠久的文明历史,一代一代的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医学和文学的共通之处都是对着人的,医学是治病救命,而文学是塑造人的灵魂,它们确实是一体的. 健康中国制度模式,讲制度模式好像一下就到了术的层面.我是丹阳人,中国的文人过去是视金钱如粪土,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们今天的医改迟迟推进不到位的原因就是:我们怎么能够让受了好教育的医生们都在为五斗米折腰,都追逐金钱,这其实是我们医改大的问题.
作者:李玲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医院的文化,是医院的灵魂,也是医院所追寻的一种人文精神.医院管理者经常想寻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但是,如何去管呢?很早之前,我们有过这样一种思考,为什么医院给员工发了工资,搞了福利,盖了福利房,依然有员工没有忠诚、没有感恩,不愿意努力工作?但是,为什么在宗教场所不发工资,不搞福利,信徒们却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劳动所得捐献给寺院供养僧人?宗教怎么做到的,而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做到呢?这中间有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无论是家里的父母,还是医院的管理者,如果我们只满足了儿女或员工的初级需求,他只会产生归属感,而不会产生忠诚和感恩.只有关注了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了人类所特有的需求时,才会产生一种文化效应,一种灵魂的回归.这些年来我们在医院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管理,做到了1+1大于2;通过医院的创新管理,实现了1+1可以等于11的神话.但是今天我们开始去追寻无为而治,1+1可以等于王,使我们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作者:仇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癌症文学通过纪实和隐喻,展现生存的意义,彻悟生命和医学的真谛癌症文学究竟是什么?癌症文学是当前成熟的一个叙事医学板块,通过记录医学故事,展现个人生死观,将癌症经历从文学的角度讲出来,进行生命书写.癌症文学体裁大部分属于纪实文学,书写者包括医生、患者和家属.医生可能同时有两重身份,既是医生,又是患者.一部分癌症文学体裁属于小说,侧重于展现癌症人格,如著名小说《癌病房》,从癌症人格角度分析了人性的冷暖.部分癌症文学体裁是诗歌、戏剧和电影.
作者:王一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关于阅读,我曾经提出五个基本观点,第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是从阅读对个体的意义和价值而言.我们身体的成长和遗传有关,和我们每天的饮食有关,和我们的运动有关,相关要素比较多.但是我们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其实更多和阅读相关.第二个观点: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讲阅读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意义.
作者:朱永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在中国,罗伊·瓦杰洛斯没有诺尔曼·白求恩那样的名气.他从没来中国亲手治病救人.他是医生、顶尖科学家、杰出商人、亿万富豪,他曾是国际医药巨头默沙东公司的总裁.他值得被中国人牢记的事情可能有且仅有一件:1989年9月11日,他以700万美元的价格,将世界先进的乙肝疫苗生产专利转让给中国,希望中国所有新生儿都能接种.
作者:程盟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听当地卫生计生局的同志聊起他,说他是个医道精湛的名医,是个建树颇丰的院长,是口碑上佳的乡亲们的贴心人,关键他还是个身残志坚的励志模范.他叫王宗平,现任聊城市茌平县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职业的习惯让记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么多鲜明的标签贴在同一个人身上,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做了什么样的业绩能够得到这么不寻常的评价?
作者:郝金刚;聂庆喜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