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2095-9753
  • 国内刊号:10-1290/R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8年7期文献
  • 成功来自努力努力来源恐惧

    一个医生的自我成长,就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将每一滴流过的汗水都化为一个个成长的台阶.外科医生的成长是需要天赋的,需要脑到、眼到、手到的高度融合,但是更需要的是长期的、持续的努力.

    作者:季加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静守己心笑谈浮华

    古时有位著名的剑道大师名为冢原卜传.他的剑法冠绝群雄,卜传有三个儿子,他精心教授他们剑道,三子出师的那天,卜传想测试一下三个儿子对剑道的掌握程度,便在自己的房门帘上放置了一个小枕头.只要有人进门时,稍微地碰动一下门帘,小枕头就会落到那个人的头上.卜传先叫大儿子进来.大儿子走近房门时,发现了门帘上的枕头.于是,他轻轻将枕头取下,进门之后又放回原处,不动声色的坐于卧榻.

    作者:傅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浅议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 ——从三则临床事例引发的思考

    曾几何时,我们习惯了言必称共识,行必尊指南,共识和指南似乎成了指导我们临床实践的金科玉律.而实际上,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有共性,也一定有个性.我们常常敢于大胆地依据理论上的共性给予临床决策,却生怕对个性的分析错误而导致医疗纠纷.我们也常常热衷于为了减轻患者的病痛而对症处理,却忽视了对根本病因的认识和去除.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深陷知识的泥沼,丢掉了智慧的明灯.本文从三则临床事例引发对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简单思考,或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与热议.

    作者:迟相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老医生的悬壶济世心

    我小的时候,是个十足的药罐子,虽然没去过什么大医院,但村里的小诊所可是熟门熟路,老医生就是小诊所的主人,是医生也是护士,谁家有个头疼脑热都去他那里瞧病,诊断、开药、扎针、输液,都是他一人干.老医生瘦瘦的,很精神,戴上他那副大框的花边眼镜,写药单子的时候就更有那种老专家的感觉了.没病人的时候他话不多,温温雅雅的,院子里也有他养的花花草草,我有时候打完针会在院子里看他的花,也偷偷摘过他的兰花,也不见他生气,也许是没发现,偶尔发现了也只是摇摇头又回屋了.

    作者:吴喜燕;丁永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医学和文学的交汇点

    对以往的文献做些搜索,不难发现古代很多医学著作都写得很有文学水平,常被人们举例的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古籍的文字都很典雅、简洁、可读,反映了古代医学大师们有着高度的文学水平.有些医生甚至逐渐发展成为作家、文学家,如鲁迅、郭沫若、冰心、毕淑敏等.同时有不少文学作品是以医生、医院为题材,反映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和精神面貌.即使在当前医患关系很紧张的现实下,作家们还写了很多小说和电视剧,讴歌医生和医院发扬救死扶伤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秦伯益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我为什么选择学医

    我为什么选择学医?这曾是一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与许多自幼立志学医的人不同,幼时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相反,我对医院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恐惧,毕竟只有在痛苦时才会想到的地方是不会给一个孩子留下什么好印象的.与成为医生相比,作家或者工程师的角色似乎更吸引我.然而我终却选择了医学,这究竟是宿命的定数,还是上天的玩笑?看似偶然的选择背后,是否蕴藏着某些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必然?

    作者:严欣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医道小生铭

    余常闻医道小生挑灯以习,其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余求学于医道,岁未半,既念其酸苦亦知其甘甜,颇有感怀,故作此文以记医道小生之日常.平旦,行园中,天色微明,树影如濯.其间水波舒漾,鸟鸣不惊.有小道,石磴修整,羊肠蛇延.道尽,得小楼,善志楼也.其解剖之所.善志,感大体师恩所作.生既服白褂,视其师,唇吻翕辟.杂然筋脉网络,盘根错节;综错千万头绪,不知何词.各各悚立以闻,明察以观,爬罗剔抉,似寻针芥.探弓丛而发窦穴,靡计不施,切磋琢磨,战战兢兢.然未几,方得其要领,小郤大窾,枝经肯綮,皆洞若观火,了然于胸也.其僵劲俯首久立灼目味间,略无倦厌意,中有所得者,是以勤艰所就也.夫医术苟然哉?必将有得于大体之道者,日与其处,无惧畏以试之,方有所悟.故凡不践而妄求医道,庸谬望也.

    作者:赵建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病人的故事:赌场老人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今天是万圣节, 我喜欢的病人艾玛又来随访了!艾玛再有几个月就是99岁了,颈椎有些弯曲,但她诙谐有趣,反应很快,思维一点不像快百岁的老人.她患有老年黄斑变性,已经失去了右眼,左眼也仅有0.15的视力.多年来,我一直给她左眼做玻璃体眼球内注射治疗,视力基本稳定在0.15到0.2左右.现在是每三个月做一次维持治疗.

    作者:吴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本来面目

    我们时常会看到不同的自己,早晨镜子中睡意惺忪的自己,商场镜子中被新衣服装点的自己,亦或是水中自己的倒影,也可能是X光下的自己,甚至是病床上的自己.到底怎样的自己才是真实的?

    作者:韩英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沁园春·春朝送暖

    作者:吴厚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我想对你说…… ——致斯蒂芬·威廉·霍金

    作者:杜永武;王振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念奴娇·白衣兴颂

    作者:吴厚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面临紧急风险, 医生是否有义务冒险救治患者? ——从医学誓言谈起

    在工作中,医生经常会遇到需要冒自然灾害或者烈性传染病等风险抢救患者的情境.如十五年前抗击非典中,一批优秀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奋不顾身抢救患者;十年前,汶川大地震,在余震频发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不顾自身安危积极抢救受伤群众;五年前,大批国际医生支援西非防治埃博拉病毒,有六百多医务人员被感染,三百多人牺牲;又如现在日本大阪发生6.1级地震,想必又有日本医生需要冒险抢救地震中受伤的人.

    作者:谢广宽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病房里的温情 ——读《让医院走向人文管理》有感

    初春时节,大家呼朋引伴去踏青,于我享受的不是去欣赏萌动的初春,而是饱睡一觉后,窝在书房沙发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读书.书架上有一本中国医师协会汇编的《让医院走向人文管理》,光是书名就已成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作者:单芳靖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医患沟通技巧 —— 如何告知坏消息

    随着时代变迁,在诊疗过程中,患者与医者一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的医患沟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当患者同时有多种健康问题而治疗方法又相互冲突时,医务人员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依靠患者自己来调节适应.此时,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倾听患者的诉求,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愿,与患者一起做出合适的医疗决策.《医患沟通技巧》一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完美的医患沟通解决方案,可以准确指导读者如何精准、有效、高效地面对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杨雪松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