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年23期文献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和ALT的关系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ALT相互关系.方法:选择HBeAg阴性慢乙肝82例,分为A群(ALT为正常的1-2倍)及B群(ALT>正常的2倍)采用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肝功,采用Abbott Axsym System(美国)检查乙肝病毒学,采用PCR定量法(Cobas Amplicor HBV M0nitortestTM)检查血清HBV-DNA定量.结果:患者血清HBV-DNA中位数是2.7×108(200-4.7×1010)copies/mL,A群HBV-DNA中位数是5.6×107(2004.7×1010)copies/mL,B群HBV-DNA中位数是1.0×109(200-1.7×1010)copies/mL,B群比A群明显高(P<0.001).另外,A群及B群各自的血清HBV-DNA值及ALT值间无明显相关性,但总的82例患者血清HBV-DNA值及ALT值间有明显相关性(r=0.416,P<0.001),HBeAg阴性慢乙肝血清ALT上升之前血清HBV-DNA值上升.结论:定期复查HBV-DNA,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可预防及避免急性恶化,也可以减少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

    作者:韩学吉;许顺姬;崔鹤松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慢性乙醇中毒所致大鼠肝损伤和肝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肝细胞凋亡在实验性大鼠乙醇性肝病(A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给大鼠饮用220 g/L的乙醇,并结合540 g/L乙醇分次、少量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病理学形态改变,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速率法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结果:灌乙醇5 wk大鼠肝脏出现轻到中度脂肪变性,脂滴为以大泡型为主的混合脂滴,脂变率为40%(8/20);10 wk,85%(17/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45%(9/20)大鼠出现乙醇性肝炎的病理变化.5,10 wk大鼠血清ALT,AST均较同期对照组有显著升高(5 wk:1017±267 vs 550±133,P<0.05;1350±333 vs 967±150,P<0.05;10 wk:1500±267 vs 767±250,P<0.05;2 167±533 vs 850±183,P<0.05);灌乙醇10 wk血清ALT,AST较5 wk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5,10wk大鼠TUNEL指数分别为0.33±0.49%、2.03±1.61%,与同期对照组相比,5 wk无显著差异,10 wk有显著性差异(P<0.05);灌乙醇10 wkTUNEL指数较5 wk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病理损伤程度,将实验组分成乙醇性肝炎(AH)组和乙醇性脂肪肝(AFL)组,结果显示AH组TUNEL指数也较AFL组高(3.24±1.50%vs1.12±0.63%,P<0.05),差异显著.结论:过量饮用乙醇可以引起中毒性肝脏疾病,饮用乙醇及持续时间与肝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细胞凋亡在乙醇诱发肝损伤时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伏建峰;史清海;岳新华;张东辉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大肠癌中胃泌素、生长抑素mRNA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及Bcl-2、Bax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I)和Bcl-2、Bax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62例大肠癌组织中GAS、SS的基因表达,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大肠癌组织中GAS、SS、Bcl-2、Bax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大肠癌组织中GAS、SS mRNA的表达与其蛋白表达基本一致.在大肠癌组织SS高表达组、中表达组的AI明显高于SS低表达组(q=5.06,q=3.95,均P<0.01);而在GAS各表达组中的AI变化与此相反(q=6.66,q=6.33,均P<0.01).Bax、Bcl-2阳性表达率在SS和GAS低表达组、中表达组、高表达组三组间相比较存在着明显差别(x2=9.24,x2=6.91;x2=7.17,x2=13.83,均P<0.05),其中Bax在SS高表达组(80%,8/10)、中表达组(76.5%,13/1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40.0%,14/35)(x2=5.24,x2=6.09,均P<0.05);Bcl-2与其相反(x2=4.71,x2=4.70,均P<0.05).Bcl-2在GAS高表达组(90.9%,10/11)、中表达组(86.7%,13/15)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44.4%,16/36)(x2=5.60,x2=7.69,均P<0.05);Bax在GAS高表达组(27.3%,3/8)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69.4%,25/36)(x2=4.59,P<0.05);而B ax在GAS中表达组(46.7%,7/15)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低表达组,但其无明显差别.GAS/SS积分比值变化与Bcl-2呈正相关(r=0.34,P<0.01),与AI、Bax呈负相关(r=-0.546,P<0.01;r=-0.299,P<0.05).结论:GAS、SS对大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可能与Bcl-2、Bax的异常表达有关.

    作者:茆家定;吴佩;夏祥厚;胡济群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胸腺肽α1对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胸腺肽α1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2组,A组采用胸腺肽α1+手术治疗(n=35),B组仅手术治疗(n=68).胸腺肽α1治疗前后及手术前、手术后7,14,21 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8+CD28+,CD16+CD56+的变化,MTT比色法测定IL-2活性.结果:A组CD8+,CD4+/CD8+,CD8+CD28+,CD16+CD56+及IL-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8.2,P=0.005);术前经胸腺肽α1治疗后CD4+/CD8+,CD16+CD56+较治疗前增高(F=8.4,P=0.004);术后7 d CD4+/CD8+,CD8+CD28+,CD16+CD56+较术前增高(F=4.7,P=0.005或F=3.5,P=0.04),术后14 d IL-2也增高(F=3.6,P=0.03).B组术后7 d,CD4+,CD8+,CD4+/CD8+,CD8+CD28+,CD16+CD56+较术前明显降低(F=5.4,P=0.006或F=3.6,P=0.02),术后14d,CD8+,CD8+CD28+仍然低于术前(F=5.0,P=0.007),其他指标有所恢复;术后21 d,CD8+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F=6.3,P=0.000);B组术后7 d,CD3+,CD8+,CD4+/CD8+,CD8+CD28+,CD1 6+CD56+均明显低于A组(F=7.2,P=0.001).结论:肝癌患者存在免疫抑制,术后早期免疫抑制程度加重,围手术期胸腺肽α1治疗可有效改善肝癌围手术期免疫抑制状况.

    作者:徐青;李鹏;薛平;朱卫平;陈瑞新;于秀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DNCB所致结肠炎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活性

    目的:观察在实验性结肠炎过程中,小鼠体内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活性的变化.方法:BALB/c小鼠3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8),小鼠先以DNCB涂腹液涂腹致敏,然后实验组以DNCB灌肠液灌肠,对照组以相应体积的乙醇灌肠.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和大便性状,并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对动物状态进行评分.所有小鼠处死后观察大体形态改变,并自病变严重部位取组织标本,HE染色,镜下观察结肠的病理学改变.各组小鼠断头取血,分离出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1,TNF-α,IL-6,IL-4,IL-10的吸光度.结果:灌肠24 h后实验组小鼠腹泻百分率达59%,体质量明显减轻,死亡20%.病理学检查对照组小鼠结肠无黏连,黏膜轻度充血,无溃疡形成,镜下组织结构可见,腺体排列基本整齐;实验组小鼠腺体数目减少,组织结构紊乱,黏膜糜烂,出血、坏死和大面积深层溃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3.82±2.77vs 1.25±1.65,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2.47±1.33 vs0.38±0.72,P<0.05)显著升高;促炎细胞因子IL-1(112.9±8.3 ng/L vs 81.2±16.3 ng/L,P<0.01),TNF-a(137.9±36.7 vs 110.3±22.4 ng/L,P<0.05),IL-6(48.2±4.3ng/L vs 36.1±7.2 ng/L,P<0.01)活性亦显著升高,而抗炎细胞因子IL-4(96.7±16.5 ng/L vs 130.1±13.1 ng/L,P<0.01)和IL-10(107.3±31.2 ng/L vs 149.8±45.1 ng/L,P<0.01)活性显著降低.结论:DNCB诱导的结肠炎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抗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余万桂;张恒文;胡承明;张道明;梅林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TIMP-2基因及蛋白表达阻断研究

    目的:探讨以TIMP-2为靶基因,应用反义寡核苷酸(asON)技术抑制其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对大鼠肝纤维化发展的影响.方法:22只大鼠分为治疗组(n=6)、模型组(n=6)和正常对照组(n=10).以人血白蛋白免疫攻击方法制备免疫诱导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模型制备过程中,治疗组大鼠以尾静脉注射方式给予针对TIMP-2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ELISA等方法检测TIMP-2的转录以及表达水平.用病理学检查以及Ⅰ、Ⅳ型胶原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肝纤维化发展程度.通过胶原纤维特殊染色及电镜等观察asON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病理学分级状况优于模型组(u=2.071,P<0.05).治疗组血清TIMP-2低于模型组(T=55,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T=55,P<0.05).治疗组肝组织TIMP-2 mRNA表达弱于模型组(t=3.332,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t=5.550,P<0.05).Ⅳ型胶原免疫组化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t=2.310,P<0.05),其表达较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t=3.623,P<0.05).治疗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图像扫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其数值亦较低(t=2.845,P<0.05).治疗组肝窦基底膜胶原沉积较轻,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抑制TIMP-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可以减缓大鼠肝纤维化发展.

    作者:聂青和;张亚飞;谢玉梅;邵彬;李军;苟艳子;周永兴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应激对大鼠结肠神经系统nN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激对大鼠结肠神经系统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和L-NAME组,采用水浸-束缚应激(WRS)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nNOS在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应激组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的nNOS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明显减少(P=0.02或P=0.005),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的平均密度增加(P=0.04或P=0.01),表达增强,且在黏膜上皮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也有nNOS表达.L-NAME组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的nNOS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较应激组增加(P=0.04),平均密度下降(P=0.04或P=0.03),表达减弱,而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激可引起大鼠结肠神经系统nNOS表达增强,提示一氧化氮(NO)在应激所致的结肠功能失调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玉梅;陆国明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胃癌组织KAI 1和nm23-H1蛋白的表达意义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KAI 1和nm23-H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关系,探讨KAI 1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兔抗人KAI 1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nm23-H1单克隆抗体对87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以PV-9000免疫组化二步法进行染色,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KAI 1蛋白表达阳性率(60%,39/65)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95%,21/22,P<0.05),早中期胃癌组织中KAI 1蛋白表达阳性率(94%,16/17)显著高于晚期胃癌组织(63%,44/70,P<0.05),KAI 1蛋白高表达者其生存期亦较长(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18%vs 77%,P<0.05),早中期胃癌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晚期胃癌组织(65% vs 26%,P<0.05).结论:KAI 1和nm23-H1蛋白均与胃癌侵袭转移有关,且KAI 1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将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正确判断胃癌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孟丽辉;辛彦;吴东瑛;张淑敏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核糖体蛋白L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

    目的:探讨核糖体蛋白L5(ribosomal protein L5,RPL5)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RPL5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构建RPL5特异性siRNA载体,转染细胞,Western blot进行鉴定,MTT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的生长变化.结果:RPL5在胃癌细胞系AGS、MKN45、SGC7901、MGC803中的表达均明显强于在GES-1和正常胃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成功构建RPL5特异性siRNA载体U6RPL5A和U6-RPL5B,转染AGS细胞,进行稳定筛选,发现U6-RPL5A能显著抑制RPL5的表达,其相应的细胞系AGS-U6-RPL5A的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AGS-U6-RPL5A细胞中处于增殖期的细胞减少了约5%.结论:对RPL5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会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骥;李纪鹏;陈冬利;张洪伟;王为忠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纳米细菌研究

    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超微细菌.纳米细菌体积极其微小,其小直径仅50 nm,大大低于理论上细菌体积的下限.因此纳米细菌在被发现的初期,其存在的真实性就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并且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微生物小体积的争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不断地被揭示,纳米细菌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医学界,纳米细菌被认为与肾结石、胆囊结石、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性钙化疾病的发生有关系.本文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纳米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纳米细菌与人类疾病等方面作一简单的回顾与总结.

    作者:王利民;沈文律;张士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急性胰腺炎时炎症介质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是急性胰腺炎时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可在多脏器中出现,直接关系着病情的进展变化.它主要由凋亡相关基因控制,但也受炎症介质的影响.我们就急性胰腺炎时主要的炎症介质(如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10、核转录因子-κB等)在参与细胞凋亡作用的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张喜平;林谦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胃癌前病变中DNA甲基化状态与叶酸

    DNA甲基化异常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为了能尽早发现并纠正DNA甲基化异常,阻止胃癌的发生,胃黏膜癌前病变中DNA甲基化状态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众多研究表明,胃黏膜癌前病变中多种基因中存在甲基化异常,而且基因的甲基化异常程度与年龄、性别有关,还与胃黏膜上皮细胞是否存在活动性炎症、肠化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叶酸缺乏可导致DNA甲基化的紊乱和DNA修复机制效率的减弱,叶酸摄入量不足患胃癌的相对危险度增高;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体内叶酸不足,黏膜细胞总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下降;经叶酸治疗后,体内叶酸升高,黏膜细胞总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上升,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明显改善.因此,叶酸缺乏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及时纠正叶酸不足,可逆转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减少胃癌的发生.

    作者:刘丽华;张方信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过继免疫疗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上的应用

    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宿主对HBV各种抗原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耐受,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疗效均有限.过继免疫疗法因其有希望从源头上解决免疫耐受的问题,故在慢性乙肝治疗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就过继免疫在乙肝治疗中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作者:高新生;林菊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P选择素L-EGF单抗对SCID小鼠胃癌转移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P选择素L-EGF单抗在SCID小鼠胃癌转移中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SGC-7901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SCID小鼠建立转移模型.术后第3天开始,动物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n=11)或P选择素L-EGF单克隆抗体(L-EGF单抗组,n=9),6 wk末取部分胃癌组织、肿大淋巴结和可疑转移脏器作病理检查;同时取部分胃癌组织作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生理盐水组肿瘤转移率为81.8%(9/11),L-EGF单抗组转移率为11.1%(1/9),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SCID小鼠伴有癌转移者其胃癌中P选择素mRNA表达较不伴癌转移者明显增强;L-EGF单抗组P选择素mRNA表达较生理盐水组低(Ct值:20.54±2.20 vs 17.09±1.40,P<0.05).结论:P选择素与癌转移密切相关,其L-EGF单抗具有抗转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以及抑制P选择素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陈金联;陈明祥;陆金来;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陆允敏;周同;吴云林;陈国强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UC动物模型后,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观察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疾病活动指数、病理组织学记分较阴性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5.10±4.07和8.00±6.38,0.80±1.87和1.30±1.49,1.00±1.94和0.90±1.45,5.30±4.37和8.00±5.12,vs8.60±1.26和13.20±1.69,所有P<0.05).中剂量组的疾病活动指数、病理组织学记分较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高剂量组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IL-4组织含量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IFN-y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锡锡类散、地塞米松、庆大、黄连素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其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IL-4、IFN-γ来实现的.

    作者:刘敬军;郑长青;潘丽丽;闻英;胡刚正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Ss-A/Ro核蛋白60 ku亚单位及其变异体在耐药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Ss-A/Ro 60 ku亚单位编码基因,检测Ss-A/Ro60 ku亚单位及其变异体在耐药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RT-PCR克隆Ss-A/Ro 60 ku亚单位编码基因,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Ss-A/Ro 60 ku亚单位及其变异体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了Ss-A/Ro 60 ku亚单位编码基因,并发现了他的两种变异体,长度分别为52 bp和41bp.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Ss-A/Ro 60 ku亚单位在SGC7901/VCR中的表达强度高于SGC7901细胞(P=0.0001),Ss-A/Ro 60 ku亚单位的两种变异体在SGC7901/VCR中的表达强度也高于SGC7901细胞(P=0.001).结论:Ss-A/Ro 60 ku亚单位及其两种变异体为胃癌多药耐药相关分子.

    作者:韩全利;丁杰;郭长存;王新;乔泰东;张学庸;樊代明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瘦素和TGF-α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内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瘦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ylori阳性(Hpylori+)和阴性(Hpylori)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患者胃体和胃窦部活检标本.结果:瘦素在正常人的胃体黏膜内有弱阳性表达.瘦素和TGF-α在Hpylori+胃炎和胃溃疡患者胃体黏膜内的过表达率较Hpylori者明显增强(瘦素:73.33%vs 23.08%,P<0.05;70.59% vs 25.00%,P<0.05;TGF-α:73.33% vs 15.38%,P<0.05;76.47% vs 25.00%,P<0.05).瘦素在四组患者的胃窦部表达无差别(P>0.05).TGF-α在Hpylori+胃炎患者胃窦部的表达较Hpylori-胃炎患者显著增强(53.33% vs 7.69%,P<0.05).胃体部瘦素与TGF-α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1),胃窦部二者无相关关系.结论:胃体部瘦素与TGF-α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患者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胃窦部二者无相关关系.

    作者:李点玲;张桂英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直肠肿瘤标志CEA的比较

    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与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作比较分析,了解两种方法的特点及这两种方法对结直肠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TRFIA法及ECLIA法检测正常人、结直肠癌、非结直肠癌患者组共90例,每组各30例临床送检标本血清CEA含量,应用SPSS(Chicago,USA)软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CEA值(TRFIA法:44.12±95.27μg/L,ECLIA法:35.96±71.83μg/L)明显高于正常组(TRFIA法:1.04±0.55 μg/L,ECLIA法:0.71±0.48 μg/L)(P<0.01).TRFIA和ECLIA的灵敏度分别为60.0%、66.7%,特异性98.3%、100%,准确性85.6%、88.9%,阳性预测值94.7%、95.2%及阴性预测值83.1%、85.7%.两种方法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略有不同,后者优于前者,但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好(r=0.973 8).结论:TRFIA法和ECLIA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且具有灵敏度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可应用于临床血清CEA检测.

    作者:张青云;孙丽;张书耕;王琼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发展以抗乙肝病毒为目的RNA干扰的思路

    RNA干扰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治疗应用,如进行抗病毒治疗等.体内RNA干扰存在干扰片段稳定性差、转运效率低等不足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本文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作者:潘金水;任建林;王小众 刊期: 200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