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年8期文献
  • 法莫替丁及西咪替丁对Oddi括约肌压力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常规剂量的组胺H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西咪替丁对Oddi括约肌(SO)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取胆道探查术后留有T型管患者20例,随机分为法莫替丁组和西咪替丁组(n=10),测量用药前后的十二指肠压(DP)、SO基础压(SOBP)、收缩幅度(SOCA)、收缩频率(SOF)、收缩间期(SOD)及胆总管压(CBDP).结果:静推西咪替丁10 min后,SOCA及SOBP分别下降了25.6%及57.3%,20 min后SOCA及SOBP分别下降了25.4%及19.3%,给药前后自身对照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P<0.05);静脉推注法莫替丁后SOCA及SOBP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常规剂量的西咪替丁可引起SOBP和SOCA降低,对SO运动具抑制作用,常规剂量的法莫替丁对SO压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小薄;吴硕东;孔静;王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胸腔胃-气道瘘的临床表现与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胸腔胃-气道瘘的临床与螺旋CT表现,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胸腔胃-气道瘘的临床表现和螺旋CT征象.结果:胸腔胃-气道瘘主要临床表现为烧灼样刺激性呛咳、发热、顽固性肺部感染、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消瘦等;20例(87%)胸部螺旋CT直接显示胸腔胃-气道瘘的瘘确切位置、瘘口大小以及瘘与气道的毗邻关系,并且能够观察肺部感染和测量气管、主支气管的内径.结论:胸腔胃-气道瘘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螺旋CT是一种无创伤性、无刺激性检查确诊手段,并为下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作者:韩新巍;吴刚;赵明;马骥;管生;水少锋;马南;王艳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白花丹参根制剂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花丹参根制剂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BGC823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白花丹参根制剂处理胃癌细胞BGC823后,噻唑蓝(MTT)检测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BGC823细胞凋亡,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形态.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比较用t检验.结果:不同浓度白花丹参根制剂作用于BGC823细胞后,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0.4 g/L:91.7%±10.6%;0.8g/L:66.8%±5.1%;1 g/L:57.5%±9.6%;1.5g/L:32.6%±7.3%;2 g/L:29.4%±9.4%).镜下可见凋亡细胞典型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经过白花丹参根制剂处理后早期凋亡细胞数和晚期凋亡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2.950%±1.575% vs 4.105%±2.393%,P<0.05;3.848%±2.264% vs 21.465%±6.474%,P<0.05).结论:白花丹参根制剂能有效地抑制胃癌细胞增生和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焦鹏;常起;杨明峰;张凤;赵晓民;夏作理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志贺菌基因转移耐多药相关蛋白初步分析

    目的:对志贺菌敏感株与基因转移耐多药株全菌蛋白进行蛋白质组学比较,寻找细菌耐多药相关蛋白.方法:采用接合基因转移实验对临床分离鉴定志贺菌敏感株进行基因转移耐多药试验,并对志贺菌敏感株及基因转移耐多药株全菌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电泳图谱采用Image 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MOLDI TOF-TOF质谱分析.结果:成功获得志贺菌基因转移耐多药株,在志贺菌敏感株与耐多药株全菌蛋白质图谱中分别检测出946±37个和1013±157个蛋白质斑点;经分析共发现4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初步对其中5个表达量增加的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基因转移耐多药株中发现两个新出现的耐多药相关蛋白分别为CRISPR相关蛋白及Hsp60的分子伴侣蛋白(Groel-Groes-Adp7);ABC转运蛋白、胱氨酸合成酶、预测的胞浆脂蛋白表达量上调.结论:通过对鉴定的5个耐多药相关蛋白分析初步发现供体菌中一些耐多药相关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方式插入志贺菌敏感株中并大量表达,同时一些在细胞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酶类表达量上调,ABC转运蛋白在志贺菌基因转移耐多药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

    作者:宋春花;黄志刚;郗园林;张梅喜;段广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活血化瘀注射液Ⅰ号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注射液Ⅰ号(HHI-Ⅰ)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损伤的改善作用,并比较两者的作用效果.方法:健康♂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HHI-Ⅰ预处理组(HHI-Ⅰ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部分肝缺血模型,各组在I/R后1,3,6,24 h分别取材,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取左肝测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I/R后1 h RTPCR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I/R后3 h行组织学观察.结果:I/R组、IP组、HHI-Ⅰ组的ALT,AST,LDH活性、MDA值和TNF-α,ICAM-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IP组、HHI-Ⅰ组低于I/R组.HHI-Ⅰ组所有时间点ALT,AST,LDH明显低于IP组(ALT:2378.8±303.4 nkat/Lvs 2840.6±248.4 nkat/L;AST:2887.2±270.1nkat/L vs 4567.6±275.1 nkat/L;LDH:10550.4±710.1 nkat/L vs 12164.1±735.1 nkat/L;P均<0.05).HHI-I组MDA值明显低于IP组(17.35±1.39 nmol/g vs 21.66±1.84 nmol/g,P<0.05).HHI-Ⅰ组TNF-α,ICAM-1 mRNA表达水平低于IP组(TNF-α:0.54±0.06 vs 0.78±0.08;ICAM-1:0.43±0.03 vs 0.69±0.11,P均<0.01).各组SOD值均低于Sham组(P<0.05),IP组、HHI-Ⅰ组均高于I/R组(P<0.05),HHI-Ⅰ组SOD(1,3,6 h)明显高于IP组(136.00±12.50 nmol/g vs 124.70±9.32 nmol/g,P<0.05).Sham组光镜下肝小叶结构正常;I/R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水肿变性;IP组肝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肝细胞变性;HHI-Ⅰ组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细胞无明显水肿.结论:HHI-Ⅰ预处理与IP均可改善I/R对肝脏造成的损伤,前者的效果优于后者.HHI-Ⅰ的保护机制可能在于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组织缺氧状态,并通过抑制TNF-α和ICAM-1等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转录表达,减少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作者:毕旭东;郭伟;赵晶;赵连根;付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血管生成素-1基因对人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对胃癌细胞MGC-803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研究其生物学作用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胚肾293细胞对重组质粒Ad-Ang1和Ad-GFP进行包装、扩增和纯化后转导MGC-803细胞,应用MTT比色法分析Ang1对该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浆Ang1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包装、扩增及纯化了重组腺病毒Ad-Ang1及对照病毒Ad-GFP,其感染滴度分别为2.0×1012和1.15×1013 PFU/L.当感染复数(MOI)为20时转导率即接近100%,而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MTT结果显示,24,48和72 h时Ad-Ang1组吸光度均明显高于Ad-GFP组及对照组(Ad-GFP vs Ad-Ang1:24 h,t=16.32,P<0.0001;48 h,t=10.47,P=0.0005:72 h,t=24.59,P<0.0001.对照组vs Ad-Ang1:24 h,t=10.54,P=0.0005;48 h,t=13.92,P=0.0002;72 h,t=22.46,P<0.0001),Ad-GF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对照组、Ad-GFP组和Ad-Ang1组的凋亡率(%)分别为:9.90±0.62,10.07±1.27和4.17±0.35:免疫组化显示,3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且其阳性表达率在Ang1基因转染组(Ang-1:99.2±0.8;Tie-2:85.4±1.8)显著高于对照组(Ang-1:51.0±2.7;Tie-2:30.8±1.5)和GFP组(Ang-1:51.4±1.5;Tie-2:32.4±2.3)(P<0.0001).结论:Ang1能显著促进人胃癌细胞MGC-803体外增殖,抑制血浆饥饿时的凋亡.

    作者:颜芳;欧希龙;关云艳;产松苗;陈国胜;杨柳;孙为豪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脂质体介导核因子-κB诱捕物寡聚脱氧核苷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炎症因子mRNA表达和胰腺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脂质体(liposome)介导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诱捕物(decoy)寡聚脱氧核苷酸(OD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NF-κB活性及受其调控炎症因子基因mRNA表达和胰腺损伤的影响.方法:除假手术组(n=10)外,其余SD大鼠以牛磺胆酸钠(STC)诱导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后,分别于建模后1 h静脉注射裸ODN(n=10)、脂质体/decoy ODN复合物(n=10)、脂质体/scrambled ODN复合物(n=10)和生理盐水(n=10),注射4 h应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NF-κB的活性,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ICAM-1,IL-1α,IL-2,TNF-α,VCAM-1 mRNA表达,同时检测血淀粉酶、胰腺组织湿/干重比率和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结果:EMSA显示,脂质体/decoy ODN复合物组NF-κB活性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脂质体/scrambled ODN复合物组和裸ODN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脂质体/decoy ODN复合物组ICAM-1,IL-1α,IL-2,TNF-α和VCAM-1 mRNA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脂质体/scrambled ODN复合物组和裸ODN组,均有显著性差异(ICAM-1:0.75±0.13 vs 1.39±0.15,1.37±0.16,1.32±0.17,P<0.05;IL-1α:0.64±0.09 vs 1.34±0.20,1.30±0.14,1.25±0.20,P<0.05;IL-2:0.23±0.08vs 0.74±0.13,0.71±0.12,0.69±0.14,P<0.05;TNF-α:0.41±0.13 vs 1.30±0.17,1.26±0.17,1.23±0.20,P<0.05;VCAM-1:0.21±0.06 vs 0.68±0.13,0.69±0.15,0.63±0.13,P<0.05).与生理盐水组、脂质体/scrambled ODN复合物组和裸ODN组相比,脂质体/decoy ODN复合物组淀粉酶、胰腺组织湿/干重比率和胰腺组织MPO活性显著性降低(淀粉酶:50931.85±22432.15 nkat/L vs 188024.26±38659.56,188412.68±37988.26,183119.95±33636.23nkat/L,all P<0.05;湿/干重比率:5.76±0.20 vs 6.77±0.18,6.72±0.18,6.35±0.12,P<0.05;MPO活性:46.68±3.00 nkat/g vs 99.02±2.50,98.19±2.83,98.52±2.50 nkat/g,P<0.05).结论:NF-κB decoy ODN可特异性抑制胰腺NF-κB活性及其调控的炎症因子ICAM-1,IL-1α,IL-2,TNF-α和VCAM-1 mRNA的表达,减轻胰腺损害.

    作者:钟荣德;周杰;廖柳清;符方勇;李湘竑;林艺雄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乳酸杆菌对幽门螺旋杆菌脂多糖作用下的SGC-7901细胞p38MAPK磷酸化水平和凋亡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G)对幽门螺旋杆菌悉尼株脂多糖(H pyloriSS1-LPS)作用下SGC-7901细胞的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和凋亡率的影响.方法:使用LBG(1×1013CFU/L)或p38MAPK通路阻滞剂SB203580(10 μmol/L)预处理SGC-7901细胞,1 h后分别加入2.5×103,2.5×104,2.5×105EU/L的H pyloriSS1-LPS,干预2 h后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磷酸化p38MAPK(P-p38MAPK)的水平,4,5,6 h后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6 h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 pyloriSS1-LPS直接干预后,SGC-7901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0.1 64±0.028 vs 0.622±0.068,P<0.05),凋亡率(10.000%±0.510% vs 4.175%±0.206%,P<0.05)和P-p38MAPK水平明显上升(79.771±1.424 vs 4.075±0.135,P<0.01),呈剂量依赖性;LBG预处理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和P-p38MAPK水平无明显改变;SB203580预处理各组的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率无明显改变.结论:HpyloriSS1-LPS可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包括诱导生成P-p38MAPK;而LBG能对抗H pyloriSS1-LPS的促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抑制H pyloriSS1-LPS诱导生成P-p38MAPK.

    作者:周超;马洪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肝素酶:一种新的广谱的肿瘤转移相关抗原在中晚期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肝素酶(Hpa)是裂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唯一酶类,能破坏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Hpa在大多数中晚期肿瘤中都有表达,尤其在转移性肿瘤中强表达,而Hpa表达的下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提示Hpa可以作为一种广谱的肿瘤转移相关抗原用于中晚期肿瘤的免疫治疗.Hpa疫苗的开发可望为中晚期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本文详细综述了Hpa的结构与功能、对肿瘤转移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其作为肿瘤转移相关抗原用于中晚期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作者:杨仕明;汤旭东;陈婷;熊震;陈陵;蔡永国;房殿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肠道致病菌群体感应研究进展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细胞之间交流的重要机制,可调控基因表达.QS使细菌以多细胞实体行使单个细胞无法完成的功能,调控细菌的多种活动.根据细菌合成的信号分子和感应机制不同,QS系统主要分为三种.肠道致病菌多拥有几种QS系统,但一些QS系统的确切作用尚不十分明了.替代抗菌素杀死致病菌,抑制QS信号及毒力基因表达代表了抗微生物治疗的新靶位.某种程度上,肠道致病菌感染后,个体病程、病情的差异就是由于个体肠道信号传递分子水平的差异,导致了QS活性及其调控的基因转录不同所致.

    作者:田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肝星状细胞激活与信号转导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所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目前认为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肝损伤,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紧张素、瘦素,通过各种信号转导使肝星状细胞激活.本文就肝星状细胞激活过程中一些重要的膜受体、核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申月明;朱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即胃MALT(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的1%-5%.组织学类型主要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淋巴瘤(HD)很少见.长期以来对其治疗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手术是治愈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对幽门螺旋杆菌(H pylori)感染与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的提高,这一观念受到了不断冲击.本文对胃MALT淋巴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宁;傅强;王雅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TGF-β1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是一簇功能相似的活性多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调节多种细胞分化、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其中受关注且与肝脏疾病关系密切的是TGF-β1,TGF-β1在体内的水平高低及其基因多肽性都与各种乙型肝炎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就TGF-β1与各种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游晶;袁丽芳;陈红英;唐宝璋;王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基因盒-整合子系统与志贺菌耐药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志贺菌的耐药特别是多重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具有捕获及表达外来基因能力的整合子(integron)系统作为新的细菌耐药机制,正越来越受关注.根据整合酶int Ⅰ的不同,整合子可分为6类.其中1,2,3类整合子研究较多,并已被证明与细菌的耐药性有关.近研究表明,2类整合子是志贺菌中常见的整合子.本文就基因盒-整合子系统的概念、结构及与志贺菌耐药相关性等进行综述.

    作者:郑晓燕;温艳;阴赪宏;王婧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小檗碱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葡萄糖激酶及其调节蛋白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葡萄糖激酶(GK)活性及肝脏GK与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KR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以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8 wk,复制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成模型组、小檗碱组、二甲双胍组,各药干预4 wk后,比较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肝糖原、肝脏GK活性、肝脏GK与GKRP蛋白(Western blot法)表达的差异.结果:比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胰岛索敏感性提高(-4.93±0.30 vs-5.35±0.40,P<0.05),肝糖原含量明显升高(136.58±52.57 μg/g vs 65.88±27.80 μg/g,P<0.05),肝脏GK活性升高(226.55±10.62 μkat/g vs 92.69±6.43 μkat/g,P<0.05),肝脏GK蛋白表达增强(1.71±0.49 vs 1.24±0.22,P<0.05),而GKRP表达减弱(1.19±0.20 vs 1.94±0.56,P<0.01);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小檗碱组肝糖原含量高(136.584±52.574 μg/g vs 89.427±31.97l μg/g,P<0.05),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肝脏GK活性有关.

    作者:欧阳礼枝;陆付耳;刘文军;高志强;徐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闭合实验狗血管的可靠性

    目的:研究结扎速(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闭合实验狗血管的可靠性及组织损伤程度.方法:应用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切断和闭合实验狗体内不同部位与直径的血管,切断和闭合血管前用游标尺测量血管直径,闭合后测定血管破裂时的压力,术后血管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闭合12条动、静脉,闭合成功率均为100%,平均动静脉直径分别是3.26 mm(1.75-5.22 mm)和5.42 mm(2.40-9.08 mm).成功闭合血管的平均动、静脉破裂压分别是472 mmHg(380-560 mmHg),378 mmHg(250-490 mmHg).术后损伤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的急性热和压力损伤.结论: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闭合直径3 mm或更粗的血管有较高的可靠性.

    作者:王永来;陈双;苏华;刘彩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与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患者结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PI-IBS组26例,UC组45例及对照组30例,结肠镜下活检降结肠和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其肠黏膜P物质(SP)与IL-2,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PI-IBS组降结肠和直肠黏膜IFN-γ和IL-2阳性率表达、SP强度均值和面积高于对照组(IFN-γ:χ2=13.781,14.012,P<0.01;IL-2:χ2=13.890,13.931,P<0.01;SP强度:t=3.623,3.722,P<0.01;SP面积:t=3.454,3.561,P<0.01),但与UC组患者无显著差异.降结肠、直肠黏膜IFN-γ,IL-2阳性表达的PI-IBS患者,SP强度均值(t=2.202,2.220,P<0.05)、面积高于对照组(t=2.301,2.252,P<0.05),与UC组患者也无显著差异.结论:PI-IBS和UC缓解期患者细胞因子表达无显著差异.从神经-免疫机制上分析认为IBS与炎症性肠病(IBD)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IBS可能是轻微的IBD.

    作者:鞠辉;刘希双;王光兰;尹晓燕;刘华;戴素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乙型肝炎的Th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失衡

    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细胞)是根据功能分类的一个T细胞亚群,根据所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Th细胞可分为Th0、Th1、Th2和Th3 4种亚群,其中研究多的是Th1和Th2两个亚群.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对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多种因素影响Th细胞增殖并且调节其亚型比例,细胞因子网络受到破坏,在细胞因子介导下便可造成肝脏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乙型肝炎发病及其转归.

    作者:游晶;庄林;马永良;唐宝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以下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

    患者,女,34岁,9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黏液血便,发热寒战,伴腹胀腹痛入院.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经血常规、骨髓像、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免疫表型CD41确诊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此病例以下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易误诊误治,临床极少见.

    作者:杜桂芹;丁秀明;邵晶莹;黄立娟;徐洪伟;齐桂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