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年15期文献
  • 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30例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将60例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中、晚期HCC患者随机分为TACE+拉米夫定治疗组(30例), 单纯TACE对照组(30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Child-pugh积分及2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1年及2年后,治疗组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 9.788, P = 0.002, χ2 = 3.962, P = 0.047), 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7.13±1.30 vs 8.44±1.79, 7.40±1.35 vs 9.09±1.76, 均P<0.05). 治疗组和TACE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36.67%(P<0.05).结论:TACE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的HCC患者, 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保护患者肝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李岩;阚志超;韩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157例

    目的: 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心理状况, 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2005-05/2007-12我院住院和门诊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57例, 对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国际上通行的ABC认知疗法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干预前SCL-90总分, 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 = 2.61,t = 2.57, 均P<0.01), 除精神病性及敌对、恐怖外, 其余因子均高于国内常模, 心理干预后SCL-90总分与干预前有显著差异(t=1.99,P<0.05), 其中焦虑、抑郁及躯体化 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 心理干预可减轻心理障碍并缓解患者主观临床症状.

    作者:李军;李严严;张丽娟;朱宇欣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COL1A1-shRNA表达质粒构建及抑制COL1A1表达的有效序列的筛选

    目的: 构建和筛选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前Ⅰ型胶原α1链(COL1A1)mRNA有抑制作用的COL1A1短发夹RNA (shRNA)的表达质粒.方法:从NCBI网站获得大鼠的COL1A1 cDNA序列, 根据Whitehead研究所的siRNA设计软件设计3条理论上佳的siRNA序列, 相应的双链DNA被插入pGPU6/GFP/Neo质粒中, 即pGPU6/GFP/Neo-shRNA-A、pGPU6/GFP/Neo-shRNA-B和pGPU6/GFP/Neo-shRNA-C. 为得到高效沉默COL1A1-siRNA, 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 将1、2、3、4 μg DNA质粒转染至HSC-T6细胞中, 并观察转染效果. 将佳沉默siRNA导入HSC-T6细胞, RT-PCR分析各组的COL1A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靶向COL1A1 mRNA的3个shRNA重组质粒载体pGPU6/GFP/Neo-shRNA-A、pGPU6/GFP/Neo-shRNA-B和pGPU6/GFP/Neo-shRNA-C经测序分析, shRNA编码序列与设计的片段完全一致, 经酶切凝胶电泳证实载体构建成功. 1、2、3、4 μg组转染效率分别为16.7%、20.3%、23.5%和22.3%, 以2 μg siRNA为佳剂量, pGPU6/GFP/Neo-shRNA-A、pGPU6/GFP/Neo-shRNA-B和pGPU6/GFP/Neo-shRNA-C对COL1A1 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16.6%, 63.3%和80.3%. 结论:筛选出的pGPU6/GFP/Neo-shRNA-C表达质粒能高效地抑制转染细胞COL1A1 mRNA的表达, 从而为肝纤维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材料.

    作者:芦军;赵金满;孟艳;余永红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高灵敏度薄膜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系统的研制

    目的: 在传统基因芯片技术基础上, 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 研制一种能将基因芯片信号原位放大后达肉眼判读灵敏度, 无需专用基因芯片检测仪器就可使用, 易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的薄膜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诊断系统.方法:在薄膜生物传感器基片基础上, 经过表面化学处理, 使特定的基因捕获探针在传感器表面固定, 形成特定检测目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 并以乙肝病毒YMDD区的特异序列设计为例, 通过特定的YMDD区的捕获探针, 以矩阵的形式点样于传感器芯片表面来实现本系统. 同时, 纳米金标记的检测探针取代了传统芯片中的荧光标记探针. 扩增后的目的PCR片段与捕获探针、生物素标记探针、链亲蛋白纳米金探针进行反应, 后得到探针-生物素-链亲蛋白-纳米金复合物, 并在芯片表面经生物传感器芯片将信号原位放大, 获得肉眼观的芯片信号并进行分析, 完成芯片诊断. 以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为例, 观察该芯片系统对临床诊断标本诊断的可靠性.结果: 基因芯片的检测信号经生物传感器原位放大后能肉眼判读或借助普通数码照像机或计算机扫描, 根据信号出现的特定位置即可确定突变的类型. 且该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系统信噪比高, 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及临床血清的检测中, 均可实现生物芯片阴阳性信号完全的有或无的判读; 临床血清标本检测证实, 使用该传感器芯片系统对前期经过测序确定为YMDD突变的23份临床血清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 结论:薄膜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集纳米材料、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原位放大技术为一体, 实现了信号的肉眼判读, 具有通用性高, 准确可靠, 无需大型设备, 易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作者:宋家武;信芝;姚蓝;李啸峰;唐健熹;周小军;吴波;孙爱静;吴洲清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针刺足三里穴对冷应激性胃溃疡大鼠下丘脑与肾上腺SP和POMC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针刺足三里穴对冷应激性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以及应激大鼠下丘脑和肾上腺SP和POMC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大鼠22只随机分成3组: 正常对照组(6只)、单纯应激组(8只)、针刺预防应激组(8只). 针刺预防组先给于针刺足三里穴, 再冷应激.胃黏膜溃疡指数和RT-PCR法研究针刺足三里对大鼠的冷应激性溃疡的保护作用和下丘脑、肾上腺的SP、POMC的表达, 经图像分析系统照相并进行半定量.结果: 与单纯应激组比较, 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明显减少冷应激造成的溃疡指数(9.75±1.91 vs 26.25±4.40, P<0.01), 抑制应激造成的皮质醇分泌增加(66.83 nmol/L±12.25 nmol/L vs 104.38 nmol/L±8.31 nmol/L, P<0.01),上调下丘脑的SP的表达(1.02±0.42 vs 0.45±0.12, P<0.05),下调肾上腺SP的表达(1.88±0.82 vs 2.93±1.08, P<0.05); 下丘脑POMC在应激过程中表达增高, 针刺能抑制POMC的表达, 刺预防应激组与单纯应激组相比差异显著(0.56±0.14 vs 0.82±0.19, P<0.01); 肾上腺中无POMC表达, 不参与应激过程.结论:针刺对冷应激溃疡具有保护作用, 该种保护作用是通过对生理性上调下丘脑SP的表达,下调POMC的病理性表达及抑制肾上腺SP而实现的.

    作者:孙锦平;王路宁;柳国芳;尹岭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苦参碱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SD大鼠32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小体积肝移植对照组和高、低剂量苦参碱治疗组(60、40 mg/kg). 观察术后1 wk生存率, 检测移植术2h、4 h、1 d、2 d、3d、7 d后ALT、AST及LDH值. 光镜及电镜下评估移植肝病理形态学改变, ELISA法检测肝脏IL-6, TNF-α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苦参碱高、低剂量治疗组术后1 wk生存率显著增加(80%, 70% vs 50%, 均P<0.05), 术后2h、4h、1d ALT、AST及LDH明显降低(P<0.01). 苦参碱治疗组中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形态明显改善, 苦参碱治疗组术后2 h、4 h、1 d肝脏组织中IL-6, 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苦参碱可减轻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 改善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苦参碱抑制肝移植术后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作者:刘浩;仇毓东;毛谅;朱新华;丁义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荧光原位明胶酶谱法对肝组织明胶酶活性的检测

    目的: 建立荧光原位明胶酶谱法, 观察纤维化和急性损伤肝组织明胶酶活性表达特点.方法:复制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与N-乙酰半乳糖胺/脂多糖急性肝损伤模型, 取其肝组织冰冻切片, 将绿色荧光明胶底物附着于肝组织冰冻切片上, 置于酶反应缓冲液中避光孵育8-24 h; 再以Hoechst液复染细胞核, 在荧光显微镜下分别以蓝光激发拍摄明胶酶绿色荧光和紫光激发拍摄细胞核蓝色荧光, 并将图像重叠.结果: 成功建立荧光原位明胶酶谱法. 正常大鼠肝组织仅在肝窦周围少量明胶酶表达, 纤维化及急性肝损伤肝组织肝窦处明胶酶活性增强, 纤维化肝组织纤维间隔处明胶酶活性也较强.结论:荧光原位明胶酶谱法具有灵敏, 直观, 简便的优点, 可较好分析肝组织明胶酶活性水平与表达位置, 对研究肝脏病理与药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倩;沈丽;何琦麟;陶艳艳;刘成海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1H-MRS在鉴定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构建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1H-MRS在鉴定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中的作用.方法:以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Wistar大鼠(n = 24)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正常饮食喂养大鼠(n = 8)作为对照组. 使用1H-MRS 第0、4、8和12周检查肝脏的脂肪含量, 并对肝组织进行脂肪肝病理分析. 在处死大鼠前收集大鼠血液作血清ALT、AST、TC、TG和HDL-C分析.结果: 大鼠肝细胞内从第4周即出现脂滴空泡, 程度较轻, 以小泡性脂滴为主, 随着时间的增加, 脂肪肝程度明显加重, 第12周时多为中重度脂肪肝, 细胞内出现较多大泡性脂滴空泡. 24只实验大鼠中, 除1只在第4周时未造模成功外, 其他均造模成功, 按照病理分级, 1级3只, 2级14只, 3级6只. 实验组肝指数、肝功能及血脂检查均高于对照组. 使用1H-MRS分析, 对照组的脂肪相对含量为13.0%±7.1%, 均小于21%, 实验组平均56.7%±16.4%, 均大于28%, 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t = 5.78, P<0.001).结论:使用高脂高胆固醇配方饮食可成功构建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1H-MRS在脂肪肝模型建立的鉴定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刘再毅;梁长虹;王秋实;刘于宝;徐莉;郑君惠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大承气汤在腹部外科的应用举隅

    大承气汤自古时起即有记载及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常应用于腹部外科急腹症、急性肝炎、急性肾炎和糖尿病等.本文就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两方面加以综述.临床研究阐述了其在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治疗胃排空障碍,治疗机械通气所致胃肠胀气、对MODS的影响等六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实验研究证实了大承气汤可提高试验用小鼠的抗菌能力,并且可有效调节胃肠动力,减少胃肠逆蠕动的发生,从而促进消化障碍性疾病的康复,同时大承气汤可以有效防治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并可提高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李桂;马军宏;尚海涛;周振理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肝干细胞与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肝脏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尚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措施,肝移植技术由于供体的数量、昂贵的价格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干细胞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肝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肝实质细胞,并在肝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干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姚鹏;李绍祥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γ-Synuclein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目的:γ-Synuclein是神经突触核蛋(synuclein)家族的一员.在生理状态下,它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γ-Synuclein早发现于人乳腺癌cDNA文库,近来在肝癌、胃癌和胰腺癌等消化系肿瘤中也发现γ-Synuclein的异常高表达,在晚期肿瘤中表达尤其升高,提示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原先的组织特异性,有望成为一个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同时,多种途径介导了γ-Synuclein表达的调控,γ-Synuclein的过表达能够增加乳腺癌、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以及对某些化疗药的耐受性,也使得其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叶青;郑民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小檗碱对高果糖饲养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肝组织HNF-4α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高果糖饲养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肝细胞核因子(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4α, HNF-4α)表达的影响以及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高果糖饲料喂养SD大鼠6 wk, 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 大鼠分为4组: 正常对照组(普通饮食)、普通饮食+小檗碱处理组、高果糖饮食组及高果糖饮食+小檗碱组; 小檗碱按187.5 mg/(kg·d)灌服4 wk; 测定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甘油三酯的变化; 用RT-PCR法及免疫印迹法观察肝脏HNF-4α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高果糖饮食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及甘油三酯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 而高果糖饮食+小檗碱组与高果糖饮食组比较上述指标明显下降(51.62±5.68 vs 64.91±7.87, P<0.01; 12.40±1.76 vs16.06±3.32, P<0.01; 11.16±1.58 vs 14.46±2.99, P<0.05), 小檗碱可促使肝脏表达下降的HNF-4α恢复.结论:小檗碱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HNF-4α的表达有关.

    作者:高志强;陆付耳;冷三华;谢美娟;徐丽君;王开富;邹欣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胃泌素及其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对肝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胃泌素及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对肝癌细胞株的增殖的影响,并探讨肝癌患者非细胞毒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MTT比色分析法研究在不同浓度胃泌素和其受体拮抗剂丙谷胺的干预下, 4种人肝癌细胞株的增殖情况, 选取1种细胞株,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在胃泌素及丙谷胺作用下的周期分布.结果: 胃泌素在接近生理浓度下促进QGY-7701和Bel-7402的增殖, 丙谷胺对胃泌素的作用有抑制作用. 过量的胃泌素对QGY-7701有抑制效果. 胃泌素对HepG2和SMMC-7721无明显促增殖作用. 丙谷胺在高浓度下对所有细胞株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胃泌素可促使Bel-7402 G0/G1期细胞向S、G2/M期转化, 加用丙谷胺后胃泌素的上述作用消失.结论:胃泌素对肝癌细胞株有促增殖作用及促进DNA合成, 丙谷胺对其有抑制作用, 可能成为肝癌内分泌辅助治疗的一个新的途径.

    作者:江春平;孔诚;丁义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向类肝细胞的分化

    目的: 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生物学的特性及向肝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从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行传代培养, 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细胞周期和生长活性等, 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4和抑瘤素等细胞因子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 用免疫细胞方法对诱导和未诱导的细胞进行免疫学检测, 糖原染色进行功能鉴定.结果: 从人脐带中可分离到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可在体外进行长期稳定培养; CD29、CD105和Vimentin表达阳性, 基本不表达CD34、CD31, 经加入细胞因子可成功将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 分化的细胞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物ALB、AFP、CK18和CK19, 糖原染色呈现阳性.结论:人脐带中可成功分离到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可实现体外长期培养, 表达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在体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 有望成为细胞替代治疗的理想来源之一.

    作者:闫俊卿;韩涛;朱争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金属蛋白酶抑制基因RECK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目的: 研究RECK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2006-02-26/2006-03-16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62例, 所有病例术前均无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史. 全部病理组织学证实均为鳞状细胞癌. 全部样本分别在癌灶、癌旁3 cm以内及远端正常黏膜组织分别取材62、31和62例.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方法进行RECK蛋白及mRNA的检测.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RECK蛋白及mRNA表达均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RECK蛋白及mRNA表达在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增高, 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RECK蛋白: χ2=10.331, P<0.01; RECK mRNA: χ2 = 19.186, P<0.01); RECK蛋白与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 0.416, P<0.01).结论:RECK低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RECK可作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高冬玲;李晟磊;陈奎生;赵志华;赵秋民;刘宗文;张云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2005-03/2007-1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及外院住院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38例,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18例, 其他结肠炎患者23例, 健康体检者20例. 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MIF含量, LAB-SA免疫组化测定肠黏膜组织MIF蛋白表达.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UC、CD及其他结肠炎患者的血清MI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10.599±1.895, 8.981±1.409, 8.498±2.242 μg/L vs 5.363±1.841 μg/L; 均P<0.01); hs-CRP阳性的UC患者MIF水平高于hs-CRP阴性的UC患者(11.025±1.863 μg/L vs 9.408±1.485 μg/L, P<0.05), 而hs-CRP阳性的CD患者MIF水平未见显著升高, CD患者的血清MIF水平与其他结肠炎患者的血清MIF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UC患者的肠黏膜MIF表达与其他结肠炎、C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比较, 均具有显著差异(100.00% vs 66.67%, 78.26%, 65.00%; P<0.01).结论:MIF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 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的指标, 控制MIF的产生可能有治疗作用.

    作者:张启芳;邱小芬;张翠萍;杨建彬;陈卓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肿瘤多肽疫苗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肿瘤的免疫疗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而多肽疫苗因其化学性质稳定、易于制备、无潜在致癌性等优点,更是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应用免疫佐剂、多抗原分支肽、全长或多表位叠加抗原肽、融合穿膜肽,增加Th表位及联合树突状细胞等方法,可提高免疫原性,增强抗肿瘤作用.多肽疫苗临床治疗一些恶性肿瘤也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尚存在免疫原性欠佳、免疫应答、临床疗效不尽一致及受HLA表型限制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作者:余彤;杨建民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横结肠淋巴瘤误诊1例

    恶性淋巴瘤在横结肠受累,临床少见,表现特殊,易造成误诊,本例患者曾被误诊为化脓性腹膜炎、肠穿孔和肠结核等疾病,经肠镜检查才发现病灶,转上级医院终确诊.临床医生要拓宽思路,若条件有限时尽快转上级医院确诊.

    作者:代时莉;王敏;杨秦南;万群 刊期: 200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