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年34期文献
  • 十二指肠囊肿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囊肿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十二指肠黏膜下囊肿进行常规胃镜及超声内镜(EUS)检查,并行囊肿内镜下治疗.结果:经Eus确诊的3例十二指肠囊肿,用鼠齿钳夹破囊壁的方法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1 mo后内镜复查,2例局部未见囊肿及治疗创面,完全愈合;1例囊肿消失,仅见鼠齿钳夹破的创面未完全愈合.结论:EUS对十二指肠囊肿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鼠齿钳夹破囊壁的治疗方法相对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值得进一步探讨及推广应用.

    作者:张锦华;庄剑波;缪连生;袁菊霞;陈丽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中医挂线治疗直肠狭窄12例

    目的:探索直肠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4-07/2008-10广安门医院肛肠科住院患者12例,均采取中医挂线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其中痊愈9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疗程7-33 d,平均21 d.治疗期间未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mo-4年,无狭窄发生.结论:中医挂线治疗直肠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价廉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华山;马树梅;王晓锋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HIF-1α与iNOS、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HIF-1α与iNOS、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他们在胃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胃癌中HIF-1α与iNOS、COX-2的表达,分析HIF-1α与iNOS、COX-2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54例胃癌组织中HIF-1α与iNOS、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4.07%、66.67%和62.9%,HIF-1α与iNOS、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HIF-1α与iNOS、COX-2的表达与胃癌的临床TNM分期、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无关.HIF-1α、iNOS和COX-2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96,0.875,0.502,均P<0.05).结论:HIF-1α与iNOS、COX-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IF-1α可能通过上调iNOS和COX-2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而促进胃癌的转移,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魏房;孙威;王强;刘丽;任庆华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TGF-β1及hs-CRP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TNF-α、TGF-β1、hs-CRP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单纯性脂肪肝5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48例及健康对照者32例,测定血清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TGF-β1水平.结果:TNF-α、TGF-β1及hs-CRP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肪性肝炎血清hs-CRP、TNF-α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脂肪肝(3.92±1.41 vs 2.01±0.39,8.13±4.21 vs 3.97±0.94,均P<0.05);而脂肪性肝炎和单纯性脂肪肝两组TGF-β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NF-α和hs-CRP可作为判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程发展的指标.

    作者:朱庆曦;邓长生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内镜、腹腔镜治疗胰腺假性囊肿38例

    目的:在内镜、腹腔镜阶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基础上,探讨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的必要性,以制定出其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3/2008-04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使用内镜、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内镜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开腹手术相比均无明显差别,但其治疗时间、术中出血及治疗后住院时间上均短于开腹手术(110±30,47.1±15 vs 150±24;100±30,20±8 vs 380±40;10±3,6.7±3 vs 16±4,均P<0.05).三种治疗方法成功率均不到90%,但3例行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可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开腹手术失败2例采用内镜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结论: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可以使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方案更加合理化,以达到微创治疗目的,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李强;秦鸣放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急性下消化系动脉出血的介入诊疗价值和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经导管栓塞术在急性下消化系动脉出血中的诊疗价值及影响出血诊断和栓塞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和经导管栓塞术治疗39例急性下消化系动脉大出血病例.记录术前、后输血量、血压变化和血红蛋白改变.随访3.6 mo,评价技术成功、临床成功、迟发性出血和并发症.结果:栓塞术前,39例患者中26例输注红细胞悬液,术后仅4例患者(术前Hb均<40 g/L)输注红细胞悬液.肠系膜上、下动脉(2级血管)开口造影,出血阳性诊断率31%;空肠、回肠、回结肠、结肠动脉和边缘动脉等(3级)分支血管开口造影,出血阳性诊断率69%(27/39).总血管造影出血阳性率100%.即刻有效栓塞率达92%,栓塞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100%和89.7%.手术操作和栓塞所致动脉痉挛,一过性腹部隐痛4例,2例对症处理后缓解,2例自行缓解.3 d后的肠镜检查,4例患者显示出栓塞区肠黏膜红斑,周围水肿、苍白,但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经导管栓塞术是急性动脉性下消化系出血定位诊断和安全、有效的急诊治疗手段.血管造影出血的阳性诊断率和栓塞治疗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王永利;程英升;张家兴;汝复明;曹传武;徐霁充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EGCG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和CTG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运用腹腔注射CCl4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EGCG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运用HE染色、Massion三色染色检测肝纤维化的变化;生化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同时检测肝组织的羟脯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底物(TBARS)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分别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EGCG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GcG对肝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与纤维化模型组比较,EGCG干预组血清ALT、AST水平降低(138.4±45.8vs 234.6±63.2,96.4±20.5 vs 186.2±36.6,均P<0.05).EGCG显著抑制肝组织α-SMA的表达.EGCG通过抑制TBARS的形成和提高GSH含量,显著改善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的氧化状态.同时EGCG显著抑制肝组织TGF-β1及CTGF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均P<0.05).结论:EGCG能够显著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其机制与EGCG改善大鼠肝脏的氧化状态及抑制TGF-β1和CTGF的表达有关.

    作者:甄茂川;王效民;尹震宇;汪谦;刘平果;吴国洋;俞可克;李岗山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p38MAPK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p38MAPK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发生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及其定位,从而揭示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与HF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CCl4 sc诱导大鼠HF模型,36R ♂sD大鼠(体质量在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CCl4造模组(24只),造模3、6、9 wk结束时分别随机处死各组大鼠.取其肝脏观察HF形成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用RT-PCR技术检测p38MAPKmRNA在造模过程中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38MAPK在造模过程中肝组织中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及其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l4诱导的实验性大鼠HF不同时间段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随着HF的形成,p38MAPK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并且主要表达于肝脏的间质细胞,肝细胞未见染色.结论:p38MAPK在HF的形成中持续上调,参与HF形成的病理过程,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活化可能促进CCl4诱导的HF的形成.

    作者:吴文娟;杨妙芳;许小兵;张晓华;季洪赞;袁柏思;朱人敏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雷公藤内酯醇对5-LOX代谢通路和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代谢通路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台盼蓝染色检测TL对胰腺癌细胞PANC-1、ASPC-1和SW1990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凋亡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L对5-LOX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5-LOX下游产物LTB4的含量.构建5-LOX表达质粒,筛选稳定转染的Sw1990细胞株(SW1990/5-LoX),western blot检测野生型、转染空质粒、转染5-LOX基因的SW1990细胞5-LOX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胰腺癌细胞高表达5-LOX对TL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TL能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TL 50 μg/L作用24 h后活细胞比例为PANC-1 70.5%±6.8%,ASPC-1 61.2%±5.6%,SW1990 52.8%±5.3%,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凋亡细胞数12 h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24.2±3.23vs 9.5±2.18,P<0.05).TL能显著抑制5-LOX表达及LTB4生成.稳定转染后,细胞内5-LOX蛋白表达量是Wt组的4倍左右,培养上清中LTB4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Wt组(P<0.01).过表达5-LOX使SW1990细胞增强了对TL诱导凋亡的抵抗作用,细胞死亡和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TL可以在体外诱导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该效应与TL抑制5-LOX代谢通路的活性可能有直接关系,提示TL可能开发成临床治疗胰腺癌的有效药物.

    作者:丁晓凌;周国雄;周晓荣;汪晓莺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辣椒素对内脏痛觉过敏的影响及其机制

    辣椒素(capsaicin,CAP)药理作用广泛,其对内脏痛觉过敏(visceral hyperalgesia,VHL)的影响已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研究显示小剂量CAP可能诱发VHL,而大剂量的CAP可能对VHL有抑制作用.CAP对VHL的作用机制可能与CAP受体(vanilloid receptor subtype 1,VR1)及其VR1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蛋白水解酶激活型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PAR2)等有关.CAP可能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VHL的新药.

    作者:张琴;谭婷婷;彭燕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肝癌复发转移与中医药防治

    本文在简述肝癌复发转移的临床资料与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综述我国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现状,认为应大力从临床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观察的方法来筛选有效的中医药治法与方药,进一步多途径、多方法地深入推进中医药防治的机制研究.

    作者:代小平;管冬元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代谢组学及其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本文主要阐明了代谢组学的概念,代谢与肿瘤的关系,介绍代谢组学的研究状况及研究技术,着重讲述了其在肿瘤生物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归纳了代谢组学在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新应用进展.

    作者:马延磊;秦环龙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HBV的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目前人们对HBV及其所致疾?膊病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研究和治疗进展缓慢.小鼠作为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动物,遗传免疫背景清楚明确,已经成为人们研究乙肝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要综述了小鼠模型在乙型肝炎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刘大斌;童贻刚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食管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很多食管疾病需行食管替代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近50年食管替代物研究及临床应用的发展状况.从人工合成材料、生物材料、生物复合材料以及生物组织工程、自体肺组织瓣的应用与研究,综述特性及应用,但尚未找到完全理想的替代物.理想的替代物应是易获取、无毒性、无排斥反应、无致癌性以及可吸收等特点.

    作者:陈刚;石文君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炎症性肠病基因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动物模型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近年来新兴的基因型动物模型致病机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疾病发展规律,确定诊断和治疗手段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IBD的基因型动物模型的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迟;刘菲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SAP组(SAP,n=18),采用逆行十二指肠胰胆管注射50 g/L牛黄胆酸钠溶液制备SAP模型;SAP+NAC组(SAP+NAC,n=18),建模前2 h给予NAC 300 mg/kg体质量预处理;假手术组(SO,n=6).建模成功后3、6和12 h,分别取下腔静脉血液、胰腺和肝脏组织.光镜下观察胰腺和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时段血液ALT和AST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TNF-αmRNA表达,SP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组织中NF-κB活化.结果:SO组血液ALT、AST以及肝胰组织病理无显著性变化.SAP组各时间点肝胰病理改变较SO组严重.术后3、6和12 h时间点ALT及AST均较SO组显著升高(186.67±27.28,321.17±56.14,492.50±69.77 vs 36.83±7.02;255.50±44.15,343.17±43.70,425.33±58.37 vs 41.67±5.35,P<0.05或0.01);TNF-α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SO组(0.37±0.03,0.77±0.04,0.54±0.04 vs 0.24±0.03,P<0.05或0.01):NF-κB活性术后3、6 h均显著高于SO组(51.95±4.76.24.67±4.93 vs 9.33±2.05,P<0.05或0.01),12 h与SO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AP+NAC组各时间点肝胰组织病理改变均较SAP组减轻,术后3-12 h血液ALT及AST水平(143.67±16.62,203.33±25.41,301.17±26.82;136.33±26.27,221.50±38.31,310.50±38.17)均显著低于SAP组(P<0.05或0.01);各时间点肝脏TNF-αmRNA表达(0.25±0.03,0.50±0.05,0.43±0.03)显著低于SAP组(P<0.05或0.01);术后3-6 h NF-κB活性(37.60±6.37,12.88±2.66)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NF-κB活化与TNF-αmRNA表达上调参与了SAP大鼠肝损伤过程,NAC 300 mg/kg预处理能够有效减轻SAP大鼠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进而下调炎性细胞因子TNF-αmRNA表达水平相关.

    作者:邹忠东;张再重;宋香全;王烈;涂小煌;陈少全;王瑜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黏膜G、D细胞变化及胃泌素、生长抑素的表达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G、D细胞的变化及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表达的意义.方法:2004-05/2005-03北京市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住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0例,其中脾胃湿热证38例,脾胃虚弱证32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患者胃黏膜中G、D细胞的数目和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表达的量值.结果:与脾虚组比较,湿热组胃黏膜G细胞数目,D细胞数目,G、D细胞比值,G细胞总面积即Gas表达量,D细胞总面积即SS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130.54±35.62 vs 111.13±23.79,54.98±19.63 vs 67.01±21.56,2.74±1.36 vs1.87±1.36,34.72±17.24 vs 27.72±14.23,13.90±7.22 vs 19.23±7.96,P<0.05或0.01).结论:G细胞增多,胃黏膜Gas增多,D细胞减少,胃黏膜SS减少,可能是湿热证的病理基础;而D细胞增多,胃黏膜SS分泌亢进,G细胞减少,胃黏膜Gas水平低下,可能是脾虚证的病理基础.

    作者:吴娟;田德禄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Dukes D期直肠癌的预后分析及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Dukes D期直肠癌的转移分布、预后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1979-05/2003-08我院诊断为DukesD直肠癌并行手术干预治疗的患者301例,运用Log-rank和Kapla-Meier检测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直肠癌的类型分布及预后.结果:Dukes D期直肠癌患者平均生存32.50±3.22 mo,1、3、5年整体生存率为64.61%、26.40%和15.15%;肿瘤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和手术方式影响患者的预后;行单纯造瘘的病例占32.56%,姑息性手术的病例占67.44%,且行姑息性手术者生存显著获益(P=0.0158);伴有腹膜种植的病例占10.29%,伴有局部浸润的病例占32.55%,伴有远处转移的病例占40.53%,术中伴有复合转移(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转移类型)的病例占16.61%,其预后无差异(P=0.4122);发生肝转移的病例占所有病例的51.4%,占所有远处转移患者的84.23%,平均生存时间为32.50±3.22 mo,行根治术者的生存时间相对较长.结论:Dukes D期直肠癌中,各种转移类型的病例预后无差异,手术切除原发灶可助患者生存获益.

    作者:王轶慧;刘彦龙;赵旭海;姜世雄;孙喜文;王锡山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P53、malat1、ki-67和β-catenin基因mRNA检测在大肠癌分子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初步研究多个大肠癌相关基因p53、malat1、ki-67和β-catenin在大肠癌分子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新鲜大肠癌组织标本47例、大肠腺瘤组织标本13例,以及分别和大肠癌、大肠腺瘤对应的正常大肠黏膜组织标本53例,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基因的Ct值.结果:p53、malat1在大肠癌组表达量均高于大肠腺瘤组(P=0.026,P=0.034),但是p53在正常大肠黏膜组、大肠腺瘤组和大肠癌组中表达依次增高,而malat1在大肠腺瘤组、正常大肠黏膜组和大肠癌组中表达量依次增高,大肠腺瘤组mRNA表达低.ki-67在大肠癌组的表达量是正常黏膜组表达量的1.42倍(P=0.007).β-catenin基因在三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基因的表达量均和大肠癌的分期无关.经ROC曲线分析,p53的曲线下面积是0.755(P<0.05),在大肠腺瘤组和大肠癌组的佳Cut-off值分别是2.585、3.215,malat1的曲线下面积是0.748(P<0.05),在大肠腺瘤组和大肠癌组的佳Cut-off值分别是0.925、1.39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53和malat1进入回归模型(P<0.05).联合检测p53和malat1在大肠腺瘤组和大肠癌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5(P=0.01),在大肠腺瘤组的和大肠癌组的佳Cut-off值分别是0.750、0.790.p53和malat1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单独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p53和malat1在大肠癌的分子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鉴别大肠腺瘤和大肠癌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单独检测相比,二者联和检测的准确性高于单独检测的准确性.

    作者:常建兰;李祖国;王晓燕;杨敏慧 刊期: 2008年第34期

  • 努力推进胰腺癌规范治疗

    早期胰腺癌极少被发现,大多数临床胰腺癌患者已属中晚期.部分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手术指征宽严度的把握不一,相当多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未获得合理的治愈性治疗.本文旨在推进胰腺癌的规范治疗,为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

    作者:张群华;陈宗祐 刊期: 2008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