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年36期文献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与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好转组(n=26)和死亡组(n=23),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重型肝炎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和人血小板活化因子值,统计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率.结果: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85.71%(42/49),死亡组和好转组血清内毒素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好转组治疗后血清ET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死亡组和好转组的血清PA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好转组治疗后血清PAF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患者PAF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患者(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TBIL、ET、PAF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成正相关(P<0.05或0.01,OR=0.799、0.040、2.007),PTA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成负相关(P<0.05,OR=0.015),其中以PAF与预后的关系为密切.结论:血小板活化因子下降与肝功能改善、临床表现好转有密切关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可作为评价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马科;许东;田德英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P53Arg72Pro多态性及H pylori感染与胃癌高发区甘肃河西地区胃癌的关系

    目的:检测H pylori在甘肃河西地区健康人群与胃癌患者中的感染,并探讨P53Arg72Pro基因多态性以及H pylori感染与胃癌高发区甘肃河西地区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TaqMan探针法检测甘肃河西地区健康人群和胃癌患者P53Arg72Pro的基因多态性,用Warhin-starry染色法检测本研究对象的H pylori感染率.结果:H pylori感染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6%,50.4%,H pylori感染率在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OR=2.147,95%CI:1.302-3.541);P53Arg72Pro分为Arg/Arg,Arg/Pro,Pro/Pro3 种基因型,其频率在胃癌患者中分别为15.7%,60.0%,24.3%;在健康人群中分别为25.6%,54.4%,20.0%.与Arg/Arg基因型相比,Arg/Pro或Pro/Pro单独频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53Pro等位基因(Arg/Pro+Pro/Pro)携带者在胃癌者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46;95%CI:1.006-3.387).分层分析提示H pylori阳性感染者或吸烟人群,若其同时携带有P53Pro等位基因,他们患胃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P53Arg72Pro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胃癌高发区甘肃河西地区胃癌发病的风险相关,P53Pro等位基因与H pylori感染或吸烟因素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朱克祥;李玉民;李汛;周文策;单勇;刘涛;何雯婷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24例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确诊的2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有过敏史者占37.5%,过敏诱因者占25%.腹痛(87.5%)为常见的临床表现.83.3%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为(4.59±3.69)×109/L.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以十二指肠为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粒细胞.激素治疗可在1 wk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过敏史对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有提示作用,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优于饮食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李静;王邦茂;张洁;姜葵;方维丽;程静;沈阳;苏帅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性激素及其受体与肝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性激素及其受体与肝硬化进展的相关性,为肝硬化临床无创性诊断筛选出较敏感、特异的诊断标志物.方法:2008-01/2009-04上海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男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9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组9例,肝硬化代偿期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组31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25例.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E2、T水平;Real-time PC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ER、AR mRNA表达水平,观察以上各检测指标与肝硬化进展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E2水平,ER、AR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有升高,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评分与患者E2水平均存在正相关(r=0.914,P<0.01),与T水平存在负相关(r=-0.833,P<0.01),与ER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r=0.896,P<0.01),与AR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r=0.905,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性激素及其受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病情发展,肝功能损伤越严重,这些指标呈规律性变化.

    作者:张达利;王健;李毅平;虞胜;李勇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P-gp、GST-π和P53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gp、GST-π和P53的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术前未经化疗的49例胆囊癌术后标本P-gp、GST-π和P53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P-gp、GST-π和P53的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gp、GST-π和P53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5%(37/49)、65.3%(32/49)和69.4%(34/49).P-gp、P5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P<0.05).临床分期S4、S5期和有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P53表达率显著高于S1-S3期和淋巴结未转移者(80.0% vs 52.6%,P<0.05).中低分化胆囊癌的GST-π表达率显著高于高分化及乳头状腺癌(均P<0.05).P-gp和P53的表达之间具有正相关性(r=0.343,P<0.05).P-gp和GST-π表达阳性者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者.结论:P-gp,GST-π和P53是反映胆囊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P-gp和GST-π的表达对胆囊癌预后的判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智迎辉;宋茂民;龙锦;郭仁宣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转录辅抑制因子CtBP1与其靶基因E-cadherin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转录辅抑制因子CtBP1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对其靶基因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CtBP1及E-cadherin的表达.结果:CtBP1在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25%(77/80)和100%(80/80);E-cadherin在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32.50%(26/80)和100%(80/80),且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CtBP1在结肠癌中表达与E-cadherin不相关.结论:CtBP1对其靶基因E-cadherin表达的抑制并不是由CtBP1的异常表达介导的.

    作者:肖胜军;张小玲;容明智;方宇;曾思恩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双歧杆菌等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对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等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培菲康,每次420 mg,每日3次,口服2 wk.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及内毒素(ETX)含量.另选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肝硬化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清DAO及ETX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502±0.0969 kU/L,0.2263±0.1145kU/L vs 0.1145±0.0680 kU/L,P<0.01;0.3801±0.1929 EU/mL,0.3283±0.1251 EU/mL vs0.2338±0.0843 EU/mL,均P<0.05);血清DAO及ETX两指标呈线性相关(r=0.800,P<0.01);培菲康组治疗后血清DAO及ETX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635±0.0592kU/L vs 0.2502±0.0969 kU/L,0.2445±0.1219EU/mL vs 0.3801±0.1929 EU/mL,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DAO及ETX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DAO及ETX水平可作为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监测指标;补充肠道益生菌可帮助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作者:范妮;田字彬;孔心涓;赵清喜;魏良洲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幽门螺杆菌尿素通道蛋白基因ureI的检测、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检测镇江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 pylori)尿素通道蛋白基因ureI,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方法: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60例H pylori,PCR扩增检测ureI基因,部分菌株的ureI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上,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60例H pylori菌株的ureI检出率为100%,成功克隆了8株来源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H pylori菌株ureI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H pylori菌株之间ureI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达95.6%以上.结论:ureI基因在H pylori中高度保守,可以作为鉴定H pylori的分子诊断标志.

    作者:邵长江;张尤历;王文兵;孔梅;陈鑫;宋永站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己酮可可碱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TNF-α及IL-1β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备大鼠UC的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C组)、TNBS损伤组(T组)、PTX治疗组(D组),从造模后第3天开始给予D组大鼠PTX腹腔注射治疗,C组、T组则注入等量生理盐水,bid,连用5 d.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处死大鼠,应用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半定量检测技术,对UC大鼠结肠黏膜中TNF-α、IL-1βmRNA表达进行测定.结果:TNBS损伤组大鼠肠黏膜TNF-α、IL-1β mRNA的表达及DAI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PTX治疗组(6.85±2.78 vs 0.45±0.11,1.85±2.01;1.02±0.16 vs 0.61±0.08,0.74±0.16;0.95±0.17 vs 0.57±0.07,0.64±0.13,均P<0.05),而PTX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UC的发生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表达升高;己酮可可碱可能通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的表达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作者:钟江鹏;李登欣;李石;李杰;徐静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芪术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动态观察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芪术颗粒灌胃预防,并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鳖甲软肝片对照组,分别于造模1、2、3 d及1、2、4、8、12 wk各组取大鼠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VEGFmRNA的表达.结果:芪术颗粒组VEGF mRNA表达量在1、2、3 d及1、2、12 wk时较模型组低,有统计学差异(0.37±0.33 vs 0.48±0.26,0.24±0.20vs 0.50±0.65,0.36±0.24 vs 0.45±0.29,0.25±0.14 vs 0.48±0.41,0.18±0.60 vs 0.30±0.30,0.40±0.01 vs 0.51±0.74,P<0.05或0.01).结论:芪术颗粒可通过下调实验大鼠肝脏VEGF mRNA的表达来抑制肝纤维化的产生.

    作者:时磊;刘绍能;李敏;吕鑫霞;阚杰;马继征;陈兰羽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嗜酸细胞食管炎研究进展

    由于嗜酸细胞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E)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师的重视.近年来关于EE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表现、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以上诸多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驰;王化虹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溃疡性结肠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是多基因参与、作用于免疫系统和靶器官的疾病.对UC全基因组多态性的研究发现其存在许多易感基因,本文从UC高频易感基因及新发现易感基因等方面总结UC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作者:赵琛;张树辉;吴焕淦;崔云华;周次利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辣椒素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及机制

    辣椒素(capsaicin,CAP)对胃酸分泌有一定影响,多数研究显示小剂量抑制胃酸分泌,大剂量则可能促进胃酸分泌,甚至报道有些剂量的CAP对胃酸分泌没有影响.CAP对胃酸分泌影响的差异可能与其药理特性有关,不同剂量、不同时期及给药的不同途径对胃酸分泌的影响不同.CAP可能通过直接刺激中枢、外周辣椒素-敏感感觉神经(capsaicin-sensitive sensoryneurons,CSSN)及壁细胞等的辣椒素受体,引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神经激肽A、血管活性肠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参与胃酸分泌的调节.

    作者:谭婷婷;张琴;彭燕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ICC与胃肠道炎症免疫

    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CC)与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道炎症,胃肠动力紊乱密切相关.ICC在胃肠道发生炎症时,他的结构,数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胃肠道炎性病变的免疫机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胃肠道炎症的免疫过程中ICC发生的变化作一综述.

    作者:杨琰;余跃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硫化氢对MDA及GSH在大鼠肝星状细胞氧应激中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硫化氢对MDA与GSH在大鼠肝星状细胞氧应激中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SCT6分为8组:空白组(B组,HSC-T6)、对照组(C组,B组+500 μmol/L Fe-NTA)、NaHS组(N1:C组+20 μmol/L NaHS;N2:C组+100 μmol/L NaHS;N3:C组+200μmol/L NaHS)、格列苯脲组(G1:C组+20μmol/LGLBN;G2:C组+200 μmol/L GLBN;G3:C组+700 μmol/L GLBN).用MDA试剂盒测试血清MDA含量;用GSH试剂盒测定上清中GSH含量.结果:24 h后MDA含量对照组和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GSH含量12与24 h均有明显差异(均P<0.05).给予NaHS后,MDA含量24 h N2和N3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4.48±0.07 nmol/mg prot,3.58±0.02 nmol/mg protvs 5.05±0.07 nmol/mg prot,均P<0.05),12与24 h GSH含量N2和N3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35.57±2.02 mg/g prot,36.92±2.30 mg/g protvs 33.64±2.95 mg/g prot;36.49±2.08 mg/gprot,37.59±2.03 mg/g prot vs 31.06±3.08 mg/g prot,均P<0.05).给予GLBN处理后,各项指标结果与给予NaHS处理后结果相对应,各组与相对应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氧应激下硫化氢对HSC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阳丹才让;邓勇;任利;王聪;樊海宁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特异性抗肝癌单链抗体二聚体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目的:实现特异性抗肝癌单链抗体二聚体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纯化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构建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BDM,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选择测序正确的阳性克隆进行扩增后,电转化酵母细胞,表达抗体二聚体,对表达抗体进行纯化、浓度检测,并鉴定其对肝癌细胞的结合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二聚体对肝癌组织抗原的特异性.结果:测序显示成功构建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BDM,表达96 h抗体收获量大,二聚体表达量为30 mg/L菌液,为大肠杆菌的300倍.抗肝癌单链抗体二聚体BDM与三种肝癌细胞结合,而与正常肝细胞不结合,结合效价为1:128.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二聚体与肝癌组织结合的阳性率比肝硬化、胃癌、正常肝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制备了高表达量、高特异性、较好的活性及稳定性的抗肝癌单链抗体二聚体BDM,为制备免疫纳米颗粒及开展肝癌的放射免疫诊断和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别彩群;杨冬华;汤绍辉;丁世华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HBV preS2反义锁核酸在HepG22.2.15细胞内的抗病毒效果

    目的:探讨针对HBV preS2基因mRNA翻译起始区的反义锁核酸(LNA)片段在2.2.15细胞内抗HBV复制和表达的作用.方法:分别合成三段互补于HBV preS2基因mRNA翻译起始区同一靶位的反义锁核酸、全硫代反义寡核苷酸、未修饰寡核苷酸及无关对照序列,以阳离子脂质体作为载药体系,作用于HepG22.2.15细胞,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TRF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技术(FQ-PCR)动态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V DNA的含量,并比较其抑制HBV DNA复制与表达的作用;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LNA对细胞的毒性.结果:加入LNA后第1天,即出现对HBsAg表达和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第7天,未修饰反义寡核苷酸组、全硫代修饰反义寡核苷酸组、反义锁核酸组对HBsAg表达的抑制率分别达45.79%、52.92%和67.21%;对HBVDNA复制的抑制率分别达35.15%、40.69%和52.16%.其中LNA抑制病毒活性强且对细胞代谢无影响.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且反义LNA组与其他ASODN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针对preS2基因的反义锁核酸体外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与表达,故preS2基因可作为乙型肝炎基因治疗的有效靶位.

    作者:张梁;邓益斌;邓巧莹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TFF3在胃癌、癌前病变及胃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分析三叶因子3(TFF3)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癌前病变及胃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胃腺瘤、2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0例不典型增生、40例胃癌组织中TFF3的表达,同时检测MVD值,以抗CD34标记.结果:TFF3在胃腺瘤、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各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50.0%,65.0%,70.0%,57.5% vs 5.0%,均P<0.01).胃癌MVD值高于正常胃黏膜、胃腺瘤、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30.65±6.04 vs 14.87±3.06,22.33±3.78,23.16±3.20,25.22±4.66,均P<0.01),各组MVD值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均P<0.01).TFF3表达和MVD值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有关(均P<0.05),MVD值还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P<0.05).TFF3阳性表达组的MVD值明显高于TFF3阴性组(34.53±4.45 vs 25.39±3.25,P<0.01).结论:TFF3可能是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在胃黏膜癌变和癌变后的恶性演进过程中起作用,对胃癌早期诊断和预测胃癌发生转移可能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作者:路艳艳;田字彬;魏良洲;孔心涓;赵清喜;李玉军;孙显路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Micro-RNAs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

    1993年Lee et al在秀丽新小杆线虫中发现编码形成可抑制LIN-14蛋白合成,大小为22 nt的小分子RNA基因lin-4,当时并未引起注意.直到2000年,Reinhart et al又在此线虫中发现第二种类似的基因let-7,此后不到一年间又相继发现了数百种类似的小分子RNA,被称为micro-RNAs(miRNAs).近年来,miRNAs的研究突飞猛进.miRNAs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潜在的诊断价值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且在非肿瘤疾病中,miRNAs的研究方兴未艾.现将与肝纤维化发生有关的miRNAs研究作一简介.

    作者:张锦生 刊期: 2009年第36期

  • 原发性降结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皮肤移行区交界痣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早期即发生血液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肛管直肠是仅次于皮肤及眼睛的第三好发部位,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罕见.本例患者在行根治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手术后确诊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行全身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效果佳,随访5年患者生存.

    作者:夏翠锋;李云峰;李强;潘定国;冯瑞 刊期: 2009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