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年9期文献
  • 结直肠类癌内镜下诊断及治疗51例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1986-04/2008-08我院经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类癌51例.分析其形态学特点、结肠镜下治疗及预后.结果:结直肠类癌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83:1),平均年龄53.0±13.2岁,直肠多见(86.3%),大径多小于1.0 cm(74.5%),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2.0 cm多发生转移,≤1.0 cm者EMR法切除均无复发,6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内镜下治疗的可能性.结论:掌握内镜下类癌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肉眼诊断,深凿活检或EMR切除活检有助于提高诊断率,≤1.0 cm的类癌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

    作者:韩建勇;赵继先;康金旺;王颖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乳铁蛋白联合标准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荟萃分析

    目的:系统性评价乳铁蛋白联合标准疗法对H pylori根除率的影响,及根除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从常用电子数据库检索标准三联或四联疗法联合与未联合乳铁蛋白根除H pylori的随机临床试验,荟萃分析各项研究的根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合并OR值: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9项随机临床试验(1343例)符合纳入标准.标准疗法联合与未联合乳铁蛋白按意向治疗(ITT)分析的H pylori的根除率分别为86.57%(95%CI:83.99%-89.15%)和74.44%(95%CI:71.14%-77.74%),合并OR值为2.26(95%CI:1.70-3.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05%(95%CI:6.83%-11.27%)和16.28%(95%CI:13.43%-19.13%),合并OR值0.15(95%CI:0.04-0.54).结论:联合乳铁蛋白可有效提高标准疗法的H pylori根除率,降低根除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邹健;董洁;于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primary liver lymphoma,PL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75-2008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7创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的病因、临床表现、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血清学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HBsAg)、乳酸脱氢酶(LDH)和治疗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7例患者,4例均上腹痛发热,3例有淋巴瘤B症状,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有5例合并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组织病理学5例为B细胞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CD79α阳性,电镜示瘤细胞间毛细血管、胞质细胞器发达.2例为T细胞表型,CD3、CD45RO阳性,电镜下瘤细胞质稀疏,细胞器不发达.血清学检查5例AFP和CEA阴性.5例HBsAg阳性,2例HBsAg阴性.LDH 675.54 U/L-1246.5 U/L.4例术后采用化疗者生存时间平均为9.5 mo.3例术后采用生物化疗者生存时间为23.0 mo.结论:PLL与HBV病毒感染有关:伴有B症状,常见肝内占位性病变和LDH增高:首选手术切除联合生物化疗的治疗模式: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刘玉国;脱帅;徐克;孙士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与其他恶性肿瘤血清低分子差异蛋白的比较

    目的:通过结直肠癌与其他常见恶性肿瘤血清低分子差异蛋白的分析,探讨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特异性.方法:收集结直肠癌(68例)、其他恶性肿瘤(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及肾癌各25例)血清标本共218份,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其蛋白质指纹谱.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分析结直肠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低分子差异蛋白后,分别作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诊断曲线.再选取ROC曲线下面积(AUC)>0.8的蛋白,建立Fisher判别模型.结果:结直肠癌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血清中有12种蛋白相对高表达,102种蛋白相对低表达.ROC曲线显示,有75种蛋白AUC>0.5,其中8911、8919、8964、11726、14049、14139 M/Z的蛋白AUC>0.8.用这6种蛋白建立的Fisher判别模型,鉴别结直肠癌的敏感性88.2%,特异性93.3%,准确率91.7%.结论:结直肠癌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血清中存在明显差异表达的低分子蛋白,对结直肠癌具有诊断特异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盛新华;高春芳;王秀丽;李冬晖;郑国宝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作者:王震宇;秦鸣放;赵宏志;蔡旺;王光霞;张莉;李焕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阿司匹林对幽门螺杆菌定植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体外培养条件下对H pylori定植相关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阿司匹林与H pylori共同培养,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3 g/L的琼脂穿刺培养观察细菌动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对H pylori黏附性的影响.SYBRgreen Ⅰ实时定量PCR测定编码H pylori鞭毛蛋白基因(flaA、flaB)、尿素酶基因(ureA、ureB)以及黏附素基因(babA、sabA、alpA、alpB、hpaA、hopZ)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阿司匹林导致H pylori形态发生改变,细菌胞壁不完整,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凹陷变形,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间出现空隙,胞质分布不均匀,出现高电子密度颗粒,并有溶菌样改变.阿司匹林显著降低H pylori的鞭毛动力,并剂量依赖性的抑制Hpylori对AGS细胞的黏附.阿司匹林降低H pylori鞭毛蛋白基因(flaA、flaB)mRNA水平的表达,增加尿素酶基因(ureA、ureB)及黏附素基因(babA,sabA、alpA,alpa,hpaA,hopZ)mRNA水平的表达(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通过破坏H Pylori的正常结构,降低细茵的动力及黏附性,从而降低细菌的定植能力.

    作者:王静;王蔚虹;李江;刘芳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JAK/STAT信号通路在胰弹性蛋白酶诱导大鼠Kupffer细胞分泌IL-18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在胰弹性蛋白酶(elastase)诱导Kupffer细胞分泌IL-18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将提取的肝脏Kupffer细胞分为4组,A组:生理盐水组(正常对照组);B组:脂多糖(LPS)处理组;C组:LPS和elastase处理组:D组:AG490预处理组.采用酶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Kupffer细胞上清液中IL-18含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Westem blot法检测细胞总蛋白中JAK2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在给予LPS刺激后.JAK2蛋白的表达以及上清液中IL-18含量均明显增加(IL-18:312.23±20.5 ng/Lvs 13.50±2.18 ng/L,P<0.01);C组在同时给予LPS和elastase刺激后,JAK2的表达显著升高,上清液中IL-18含量与B组比较也显著增加(P<0.01);而D组在预先给予AG490处理后,JAK2表达明显下降,上清液中IL-18含量也有不同程度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31±25.24 ng/L vs438.86±21.32 ng/L,P<0.01),但与B组比较,各值仅有轻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抑制JAK/STAT通路的活化可下调elastase诱导Kupffer细胞分泌促炎症因子IL-18的表达,这可能有助于减轻急性胰腺炎时炎症反应和肝损伤.

    作者:李敏利;朱人敏;张晓华;史薇;杨妙芳;季洪赞;郭婧芸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永生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探讨永生化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质粒pCMVSV40T/PUR导入大鼠BMSCs,建立永生化B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了解永生化BMSCs是否可分化为成骨细胞;采用裸鼠皮下接种实验检测细胞的致瘤性;应用不同血清浓度进行细胞培养及冻存,描绘其生长曲线及复苏后的活性.结果:未导入质粒的BMSCs培养至15代后细胞不能继续传代,呈明显衰老迹象,而永生化BMSCs培养至5代后仍可保持较好的活性,但具有明显接触抑制;永生化BMSCs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裸鼠接种后无致瘤性;与其他血清浓度相比,20%血清培养组的细胞生长速度较快;50%及90%血清组其复苏后较20%血清组活性高(P<0.05).结论:在体外,pCMVSV40T/PUR构建的永生化BMSCs具有活性较好等特性,且无成瘤性.可为BMSCs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大量的细胞来源.

    作者:方驰华;程斌;范应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DK11p58基因过表达抑制INS-1细胞的增殖

    目的:研究CDK11p58基因对大鼠胰岛瘤细胞INS-1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INS-1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转染pcDNA3.0-CDK11p58质粒;空载体组转染pcDNA3.0空载体;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干扰.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DK11p58基因表达水平;MTT法检测转CDK11p58基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CDK11p58基因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转染48 h后,与空载体组相比,实验组CDK11p58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INS-1细胞存活率下降(P<0.05),G1期细胞比例显著上升(69.87%±1.77%vs 63.03%±2.66%,P<0.01),细胞出现G1期阻滞.结论:CDK11p58基因与INS-1细胞增殖相关.其高表达引起的细胞增殖速度放缓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所致的细胞G1期延长有关.

    作者:刘洋;杨红旺;孟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水砷暴露大鼠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水砷暴露致大鼠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为砷中毒致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和防治提供较好的实验平台.方法:80只大鼠被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和自来水,模型组给予普通饲料和砷水(100 mg/L).分别于第1、2、3、4月末各随机处死10只,检测血清样本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取部分肝组织处理后于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解肝组织病理改变:并应用图像分析法进行Masson染色纤维化面积半定量分析.结果:砷暴露1 mo.大鼠肝组织HE染色可见细胞水样变性、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性.汇管区见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肝细胞坏死.但肝小叶结构尚完整.砷暴露3、4 mo后大鼠肝组织损伤明显加重,并可见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条索形成,肝纤维化趋势明显.电镜下可见砷暴露组大鼠肝脏组织细胞核形状改变,核膜扩张并且不完整,线粒体肿胀,边界不清,极消失.砷暴露大鼠血清ALT、AST的结果比正常对照组增高,ALT雀3、4 mo后增高更明显(69.36±15.70 U/L,104.49±16.86 U/Lvs50.68±4.31 U/L,均P<0.05).模型组纤维化面积明显增大,造模2、3、4 mo后肝组织纤维化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8±0.15,0.57±0.11,1.07±0.22vs0.21±0.13,均P<0.05);造模4 mo后肝组织纤维化面积与造模1、2、3 1310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水砷暴露致肝损伤、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为砷暴露致肝损伤、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模型.

    作者:闫超;吴君;刘芙蓉;张莉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PDZ连接激酶/T-LAK细胞源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PDZ连接激酶/T-LAK细胞源蛋白激酶(PDZbinding-kinase/T-LAK cell-originated protein kinase,PBK/TOPK)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丝-苏氨酸激酶,具有参与调控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周期变化,促进肿瘤细胞转化,并且通过MAPKK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细胞DNA损伤修复.特别是近期发现其具有强烈的细胞恶性诱导潜能而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治疗靶点.

    作者:张安平;刘宝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氧化应激对于NAFLD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NAFLD与氧化应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如线粒体、微粒体、脂质过氧化、解偶联蛋白-21作一综述.

    作者:杨丽丽;柳涛;王淼;邢练军;季光;郑培永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小肠出血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种检查方法各有局限,明确诊断比较困难.本文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小肠出血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发挥其在小肠出血中的诊断优势,进一步提高小肠出血的诊断率,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

    作者:李洪翠;李肖;杨丽;唐承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生后发育期间家兔十二指肠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家兔生后发育期间十二指肠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家兔60只,分为生后5、15、25、35、60、90 d共6组,每组1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IAPP在十二指肠的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家兔十二指肠中均有IAPP的表达,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存在于胞质.生后5、15 d.IAPPFa性细胞散在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间,细胞数量少且染色浅淡;25-90d,IAP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细胞染色深,主要分布于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少量分散存在于黏膜上皮细胞间.图像分析结果表明,IAPP阳性细胞的数量从第35天开始逐渐增多(F=24.19,P=0.0001),平均灰度值从第15天开始逐渐下降(F=72.42,P=0.004).结论:IAPP作为一种营养因子,可能对生后家兔十二指肠黏膜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赟;梁文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甲硝唑/蒙脱土抗菌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缓释特征

    目的:研究甲硝唑/蒙脱土抗菌复合物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离子交换方式将甲硝唑插层到钠基蒙脱土的层间,通过XRD、FTIR及TG对抗茵复合物的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体外释放试验检测缓释效果.结果:插层后,钠基蒙脱土层间距由1.2345 nm增大到1.3026 nm,说明甲硝唑已经插入钠基蒙脱土层间:通过体外释放试验检测证实抗茵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结论:甲硝唑/蒙脱土抗茵复合物具有缓释作用,可进一步开发成抗感染缓释药物.

    作者:杨建华;路新卫;韦莉萍;丁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胆管炎性狭窄疤痕组织中PDGF和CTGF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胆管炎性疤痕组织中的表达,拟从分子水平来初步探讨良性胆道狭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胆管组织、20例肝外胆管疤痕组织及12例肝内胆管疤痕组织中PDGF和CTGF的表达,并初步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表达与胆管炎性疤痕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肝内、外胆管疤痕组织PDGF和CTGF表达均较高,正常胆管组织表达弱.经两两比较,肝外、内胆管疤痕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与正常胆管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Spcarman相关分析表明:肝外、内胆管疤痕组织中PDGF和CT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63,0.58,均P<0.051.结论:在肝内、外胆管疤痕组织中,PDGF和CTGF均被激活,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与胆道炎性疤痕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陈卫明;李彦旭;柴新群;冯贤松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Smad4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是一种对细胞生长、分化和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起重要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TGF-β-Smad4信号通路是肿瘤发生机制中的重要通路,Smad4在TGF-β-Smad通路中处于核心地位.近来大量研究发现,Smad4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此予以综述.

    作者:黄晓丹;张发明;季国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致谢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