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气腹时不同体位变化对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顺应性(Cpat)、气道压(Paw)的影响,为术中麻醉呼吸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体位不同分两组,头高位组:取头高位30-45度,腹腔镜行胃切除术20例:头低位组:取头低位30-45度,腹腔镜结肠切除术20例.全部病例采用全身麻醉.Drager primus麻醉机监测麻醉后5 min(T0),气腹后5 min(T1).体位改变后5 min(T2),呼吸参数调整后5 min(T3).放气腹后、拔除气管插管前5 min(T4)的Cpat,Paw;用Siemens Rapidlab1265动脉血气分析仪监测各时间点的PaCO2、PaO2.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T2时头低位组PaCO2、Paw高于头高位组(均p<0.05),PaO2、Cpat明显低于头高位组(P<0.01);T3时头低位组Cpat、PaO2仍明显低于头高位组(P<0.01);两组拔管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体位变化使患者呼吸参数发生改变,头低位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更为明显,但远不及头高位.因此,腹腔镜头低位手术时,特别重视呼吸力学和氧分压的变化,应加强术中呼吸管理.
作者:郝冬;张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痘疹样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后的治疗效果以及病理变化情况,明确根除H.pylori对痘疹样胃炎的治疗意义.方法:325例痘疹样胃炎患者根据H.pylori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标准三联或四联疗法)与阴性组(单纯抑酸),比较治疗效果;阳性组根据复查胃镜H.pylori的结果再分为两组,比较病理情况的改善.结果:H.pylori阳性组总有效率(73.68%)与H.pylori阴性组总有效率(7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根除后痘疹样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优于未根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02% vs 37.84%,P<0.05);根除H.pylori与否对萎缩性炎症、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根除H.pylori对痘疹样胃炎的治疗有显著意义,且能部分逆转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理改变.
作者:张彦敏;姜葵;王邦茂;章明放;王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青岛地区大肠息肉发生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08/2010-04青岛地区三甲医院大肠息肉患者共1 331例,采用统一设计问卷,调查一般情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对1164例获取完整资料者进行多项指标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肠息肉总检出率26.67%,男多于女,年龄集中在50.69岁.72.17%患者超重,20.53%患者达到肥胖标准.男性吸烟、饮酒者息肉(腺瘤)多发(均P<0.01).饮食中营养欠均衡、多食高动物蛋白、缺乏蔬菜水果及海带紫菜类者均占有很高比例.肥胖及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大肠息肉(腺瘤)多发(均P<0.01).结论:吸烟、饮酒、肥胖、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大肠息肉及腺瘤多发.
作者:于亚男;张琪;田字彬;赵清喜;孔心涓;张翠萍;魏良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上腹部中、大手术后肠道细菌易位(BT)与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大、中型上腹部手术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3、5 d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浆D-乳酸,全血细茵DNA检测.全MDNA提取后进行PCR扩增,采用靶基因为大肠杆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和16SrRNA基因.观察患者术后10 d以监测SIRS情况.结果:术前PCR检测全血细菌DNA均为阴性,术后共有14例阳性.PCR~a性组SIRS发生率为85.7%(12/14),阴性组为21.7%(10/46),差异显著(P<0.01):术后出现SIRS的患者PCR阳性率为54.5%(12/22),无SIRS组为5.3%(2/38),差异显著(P<0.01);大手术组PCR阳性率为38.5%(10/26),中手术组PCR阳性率为11.8%(4/34),差异显著(P<0.05).PCR阳性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较PCRN性者明显升高(5 d:11.53 mg/L±0.68 mg/L vs 5.70mg/L±2.46 mg/L,P<0.01),有SIRS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较无SIRS患者明显升高(5d:10.61 mg/L±1.77mg/L vs 5.02mg/L±1.8mg/L,P<0.01).结论:上腹部大、中型手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BT关系密切.术后SIRS和与BT密切相关.PCR技术对术后SIRS有较好的早期预警价值.
作者:邵长春;丁连安;牛冬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治疗消化道狭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方法:273例消化道狭窄患者,食管贲门狭窄242例,胃十二指肠狭窄24例,结肠直肠狭窄7例;恶性狭窄256例,良性狭窄17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梗阻症状,其中15例合并食管气管瘘,均行内镜直视下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266例(97.4%)消化道梗阻症状缓解,15例(100%)食管气管瘘者瘘口得到有效封堵.156例(57.1%)于架置入术后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胸(腹)痛87例(31.9%),出血39例(14.3%),其中1仅例食管恶性狭窄者术后当天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43例(15.8%)出现再狭窄.256例(93.8%)对治疗表示满意.结论: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消化道狭窄、解除梗阻、封堵瘘口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安全性较高,使患者获得较高的治疗满意度.
作者:孙杰;刘文天;王邦茂;张庆瑜;吕宗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福建省立医院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其他致病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2003-2008年福建省立医院胃镜中心进行检查并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204例,所有患者在胃镜检查前记录详细情况,包括H.pylori感染,胃黏膜活检尿素酶法(14C-UBT),吸烟史(每日>10支),饮酒史,非甾体类药物服用史.结果:H.pylori阳性的胃溃疡患者与阿司匹林(P=0.0010)、饮酒(P=0.0091)和其他非甾体类服用(P=0.0321)单独因素间呈显著性相关:H.pylori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与吸烟、饮酒、其他非甾体类服用三者共同作用呈显著性相关(P=0.0256),与阿司匹林、饮酒共同作用呈显著性相关(P=0.0020),与阿司匹林/吸烟共同作用呈显著性相关(P=0.0221);H.pylori阴性的胃溃疡患者与饮酒/其他非甾体类服用共同作用呈显著性相关(P=0.0435),与单纯非甾体类服用呈显著性相关(P=0.0431);H.pylori阴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吸烟、饮酒、其他非甾体类服用共同作用呈显著性相关(P=0.0014),与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服用呈显著性相关(P=0.0331),与阿司匹林、饮酒显著性相关(P=0.0032).结论:H.pylori感染、服用阿司匹林、饮酒和服用非甾体药物均是加重胃溃疡的发生的独立因素,而对于十二指肠溃疡,只有以上病因联合作用才能加重溃疡发生.
作者:孙保华;卢世云;陈登登;潘秀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β-连环素(β-caten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VEGF-C,VEGF-D)的表达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6例结直肠癌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β-catenin与VEGF-C和-D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和意义.结果:正常结直肠黏膜β-catenin细胞膜阳性表达,结直肠癌β-catenin主要呈细胞核和/或细胞质异位表达,异位表达率为67.70%:结直肠癌组织VEGF-C和-D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43.75% vs 19.79%:38.54% vs 13.54%,均P<0.01);而且β-catenin与VEGF-C和-D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结直肠癌β-catenin异位表达可能是VEGF-C和-D高表达的重要原因,其在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牟江洪;向德兵;肖华亮;林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Src蛋白激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心超滤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从胃癌SGC7901细胞的上清液中分离出胃癌细胞来源的exosome.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xosome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胃癌SGC7901细胞来源的exosome具有特征性的盘状结构.由双层膜构成,他们的直径30-1 00 nm.Westernblot结果显示exosome表面富含CD9和TSG101分子.MTT结果显示exosome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SGC7901细胞的增殖,200 mg/L和400 mg/L的exosome处理SGC7901细胞72 h,细胞的增殖比率分别是对照组的138%(P<0.001)和144%(P<0.001),在此过程中伴随有p-Src表达的上调.结论:胃癌细胞来源的exosome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rc蛋白激酶有关.
作者:曲晶磊;曲秀娟;刘云鹏;赵明芳;侯科佐;姜又红;杨向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Ghrelin、NF-κB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肝损伤及褪黑素干预时在肝脏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其中的作用及褪黑素对Ghrelin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72只♂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组,n=24)、褪黑素干预组(M组,n=24).A组分3次腹腔注射6%左旋精氨酸(L-Arg)1.5 g/kg,诱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C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M组在首次注射L-Arg前0.5 h腹腔注射1%褪黑素50 μg/kg.各组大鼠在末次腹腔注射后6、12、24 h分批处死.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肝脏病理改变并进行评分,测定血清淀粉酶水平,RT-PCR检测肝脏Ghrelin及NF-κB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NF-κB蛋白表达.结果:A组各时点胰腺及肝脏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肝NF-κB mRNA(6 h:0.744±0.04VS 0.40±0.05;12 h:0.77±0.03 VS 0.40±0.02;24 h:0.82±0.04 VS 0.40±0.03,均P=0.000)及蛋白表达(24 h:0.48±0.07 VS 0.16±0.04,P=0.000)均较C组显著升高(均P<0.01).Ghrelin mRNA较C组明显降低(6 h:0.39±0.04 VS 0.66±0.03;12 h:0.14±0.37 VS 0.30±0.05;24 h:0.22±0.02 VS 0.59±0.05,均P=0.000).M组各时点胰腺及肝脏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肝NF-κB mRNA(6 h:0.50±0.05 VS 0.744±0.04;12 h:0.54±0.04 VS 0.77±0.03;24 h:0.57±0.03 VS 0.82±0.04,均P<0.05)及蛋白表达(24h:0.32±0.04 VS 0.48±0.07,P<0.05),均较A组显著降低(均P<0.05).Ghrelin mRNA较A组升高(6 h:0.54±0.03 VS 0.39±0.04;12 h:0.40±0.09 VS 0.30±0.05;24 h:0.39±0.04 VS 0.22±0.02,均P<0.05).结论:Ghrelin在急性胰腺炎并肝损伤时的表达可能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NF-κB在该病变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外源性褪黑素可以减轻急性胰腺炎的胰腺和肝脏病变,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Ghrelin的表达、下调NF-κB的活性有关.
作者:苏娟;唐国都;杨慧莹;覃蒙斌;梁志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细菌内毒素、病毒感染、饮酒方式、吸烟、肥胖及宿主的基因突变及基因多态性在酒精性急性胰腺炎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已明显增加,其以男性为主,病死率高,重症存活者生活质量低下.本文综述了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
作者:余贤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第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是继p533之后发现的另一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可调控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或功能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在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迁移与黏附和遗传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人类许多肿瘤均存在PTEN的失活,PTEN失活也与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近年来,人们对PTEN在胃癌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PTEN失活在胃癌中亦是一个多发事件,其表达下降与胃癌的发生、发展、预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也为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杨桢;吕农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否具有增强5-氟尿嘧啶(5-FU)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生长的作用,并探讨其中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法观察肝癌细胞的生存率;Western blot进行蛋白分析:应用小RNA干扰(siRNA)法来沉默BEL-7402细胞中COX-2蛋白的表达;ELISA定量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0.1%DMSO)相比,工作浓度为5、10、25、50 mmo1/L的EGCG显著抑制BEL-7402细胞的生长(P<0.05),分别下降至为76.55%±1.98%、52.88%±4.28%、18.54%±2.88%和7.95%±0.90%(q=0.86,1.31,1.33,1.17).当与10 mmol/L 5一FU联合用药时,细胞生存率下降更为显著,即浓度为5 mmo1/LEGCG与5-FU联合用药表现出两药相加作用:10、25、50 mmoI/L EGCG浓度为与5-FU联合用药表现出协同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EGCG下调BEL-7402细胞中COX-2蛋白表达,降低PGE2的释放,这一系列分子活动参与5-FU协同抗肝癌细胞生长作用.结论:EGCG具有协同增强5-FU抑制BEL-7402细胞生长作用.
作者:林少芒;曹良启;张智辉;萧剑彬;李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KLF6和WWOX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40例结直肠癌及4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KLF6和WWOX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的KLF6和WWO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45.0% vs 82.5%;37.5% vs 90.0%,均p<0.05),KLF6和WWOX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20,P<0.05),并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KLF6和WWOX的低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联合检测两者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万晓娟;宋锐锋;陈玉龙;徐珂;徐蜂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健脾为基础的中药复方辨证治疗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的方法,将胃癌根治术后病例分别纳入中药组(中药+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胃癌根治术后DFS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根据临床病理分期进行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共入组病例474例,中药组196例,对照组278例.Cox分析显示临床病理分期(P=0.000)6,中药治疗(P=0.000)是胃癌根治术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对I-Ⅳ(MO)期进行分层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是Ⅳ期胃癌根治术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4),中药组的DFS较对照组长(39.78 mo VS 18.38 mo.P=O.023);中药治疗是Ⅲ期胃癌根治术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中药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76%、67%,对照组分别为:82%、47%、39%.结论:以健脾为基础的中药复方辨证治疗能延长Ⅳ(MO)期胃癌根治术后中位DFS.健脾为基础的中药复方辨证治疗可延长Ⅲ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DFS.
作者:孙姗姗;赵爱光;杨金坤;赵刚;蔡泳;李朝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的腺管开1:2分型与病变组织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根据Kudo分型方法,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分为I.V型;所有病灶性质由病理组织学分别确诊为非肿瘤性病变、腺瘤性病变及癌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活检组织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共检出息肉样病变256枚.随着腺管开口分型序数的递增,活检组织中hMLH1与hMSH2蛋白的丢失率逐渐增高,I-V型hMLH1丢失率分别为0.00%(0/11)、1.61%(1/62)、19.68%(25/127)、33.33%(1/3)、32.26%(10/31)、36.36%(8/22);hMSH2蛋白丢失率分别为0.00%(0/11)、3.22%(2/62)、16.53%(21/127)、33.33%(1/3)、35.48%(11/31)、40.90%(9/2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4例大肠黏膜非肿瘤性病变中2例hMLH1表达阴性,占2.70%(2/74),3例hMSH2表达阴性,占4.05%(3/74);130例腺瘤组织中30例hMLH1表达阴性,占23.07%(30/130),22例hMSH2表达阴性.占16.92%(22/130);52例癌变组织中13例hMLH1表达阴性,占25%(13/52),16例hMSH2表达阴性,占30.76%(16/52),癌性病变组hMLH1与hMSH2蛋白的丢失率明显高于腺瘤性病变组及非肿瘤性病变组(均P<0.01);hMSH2与hMLH1蛋白的丢失率在不同病变组织中(非肿瘤性病变、腺瘤性病变及癌性病变)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随着大肠腺管分型序数的递增,hMLH1和hMSH2蛋白的丢失率逐渐增加,与大肠病变病理诊断中的丢失率具有一致性,提示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或功能缺失可能是大肠发生癌变进程中的早期事件,染色放大内镜下随访大肠腺管组织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丢失率有助于发现癌前病变、大肠癌.
作者:唐采白;程慧敏;杨伟利;赵俊华;王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小肠梗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腹痛、腹胀、呕吐等为临床常见表现的一种急腹症,往往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并予以合理、有效地治疗.本文围绕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比较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在小肠梗阻中的应用以及从药物治疗、胃肠减压、手术介入的适当时机和方式等多方面论述了目前对于小肠梗阻诊断和治疗的现状,以期更好地为临床上准确有效地处理该类患者提供一些依据.
作者:陈汉卿;吕宾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