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年33期文献
  • Livin和Caspase3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胆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情况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于2002-01/2008-12期间手术切除胆管癌的标本56例.对照组为27例正常胆管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对结果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56例胆管癌中Livin和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93%(33/56)和39.29%(22/56),对照组27例表达为阴性和88.89%(24/27),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094和14.01,P<0.05);依照胆管癌分化程度分组显示二者表达也有差异(P<0.05),且二者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95,P<0.05).结论:在胆管癌组织中Livin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而Caspase3表达低于癌旁组织;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昱骥;隋远达;孔凡民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324例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认识,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对2003-2012年本院药物性肝损伤病例32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国际共识意见的量化评分系统,分析诊治病例数、所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结果:引起肝损害药物种类繁多,排列前3位的是抗结核药物36.11%,中草药和中成药32.10%,解热镇痛药10.19%.导致肝损伤以轻中度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右上腹不适等;治疗后,99.1%治愈,病死率0.9%.结论:抗结核和中药是导致DILI的主要药物,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病理类型较重.临床用抗结核药物、中药时要注意检测肝功能.

    作者:张平;柯玉满;樊小春;李玉红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ERCP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 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手术技巧,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在南医大二附院消化医学中心进修以来,自2002-06/2013-06间收治的4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ERCP术中的经验教训,同时观察患者于ERCP术前术后的病情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共41例患者,Child-Pugh A 级9例,Child-PughB级19例,Child-Pugh C 级1 3例.其中插管失败1例,插管成功率为97.6%(40/41).并发出血共2例,均为Child C级患者,其中术中并发出血1例,术后并发出血1例,经治疗出血均停止.术后继发感染1例,因重症感染继发肝性脑病于术后第3天死亡,无一例并发ERCP术后胰腺炎及穿孔.41例患者2例失访.39例中6例于术后2 mo至3年后死于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死于肝性脑病,4例死于上消化系大出血,1例死于继发重症感染;其余33例仍存活.结论: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ERCP有一定难度及风险,要求术者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同时建议尽量选择Child A及B级患者手术,Child C级在术前应当尽可能改善肝功能至Child B级,可降低ERCP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马茂源;蒋国斌;王翔;缪林;季国忠;王敏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Fibroscan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F2)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诊断试验Meta分析方法评价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FS)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准确性以及研究其准确性是否受病因影响.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学术期刊全文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CJF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v、EMBASE数据库中有关FS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中英文文献,进行严格筛选和评价,应用Meta-disc 1.4和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中英文文献.FS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明显肝纤维化(≥F2)和肝硬化(F=4)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合并诊断比值比、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70-0.73)、0.85(0.83-0.87)、18.51(13.28-25.80)、0.88和0.86(0.84-0.88)、0.86(0.85-0.87)、49.14(30.53-79.09)、0.94.Meta分析对所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所得的结果,与按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或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因分类后Meta分析所得的结果相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FS诊断肝纤维化分级的准确性良好,尤其对诊断肝硬化.不论是CHC或CHB,FS诊断肝纤维化分级的准确性无明显差别.

    作者:罗子华;邹健;宓林;刘燕;童依丽;于晓峰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Ivor-Lewis与左胸一切口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近期疗效

    目的:比较Ivor-Lewis手术与经左胸一切口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优缺点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2-12收治的269例中下段食管癌手术资料,Ivor-Lewis 114例,左胸一切口1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参数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Ivor-Lewis手术组和经左胸组淋巴结清扫平均数分别是16.5枚±3.5枚和11.6枚±2.2枚(P<0.001);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15.72%、8.14%(x2=6.32,P<0.05);上切缘阳性率分别为0%、1.9%(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3.7%、27.7%(P>0.05),呼吸衰竭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左胸组;术后住院日低于左胸组.结论:Ivor-Lewis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在淋巴结清扫及上切缘阳性率,术后患者恢复方面有一定优势,术后心肺并发症少.

    作者:陆国庆;李刚;居来提·艾尼瓦尔;李德生;伊力亚尔·夏合丁;张力为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超声引导下PRFA治疗非手术适应症肝癌术后的肿瘤影像表现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后超声影像学表现与生化指标、复发率的关系.方法:选取PRFA患者3 6例,分析并比较其术前、术后7、14、28 d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水平及超声和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PRFA患者术后7 d ALT、AS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102.21 U/L±53.41 U/L vs 55.34 U/L±36.57 U/L,90.58 U/L±37.22 U/L vs 65.77U/L±40.29 U/L),14 d后降至术前水平.血清AFP值转阴及AFP值下降≥50%者同期MRI显示肿瘤完全消融,超声显示病灶回声增强,病灶出现中央液化,内部无血流.血清AFP值升高者同期MRI显示肿瘤不完全消融,超声显示病灶部分回声增强,内见点状血流.以肿瘤标志物AFP水平为参考指标,PRFA的有效率≥60%.PRFA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68%,中位生存时间38.09 mo.结论:PRFA术后患者影像学表现与生化指标、肿瘤复发相一致.影像检查可作为检测肿瘤复发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付雪丹;刘彦丽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奥美拉唑联合谷氨酰胺四联疗法治疗应激性溃疡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谷氨酰胺四联疗法治疗应激性溃疡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消化科及ICU收治的72例发生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的危重症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联合谷氨酰胺四联疗法(兰尼、洁维乐、麦滋林联合思连康)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咪替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液pH变化、咖啡样物或鲜血停止时间、隐血试验阴转时间、腹胀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实验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8.89% vs 16.67%; 91.67% vs 61.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未出现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7d胃液pH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5.13±0.72 vs 1.39±0.71; 3.69±0.70 vs 1.37±0.6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治疗7d胃液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5.13±0.72 vs 3.69±0.7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咖啡样物或鲜血停止时间及隐血试验阴转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15 h±2.73 hvs 21.75 h±6.41 h:18.85h±1.48 hvs 56.74 h±2.17 h),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腹胀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53 d±0.62 d vs 1.97 d±0.60 d:21.75d±6.41 dvs 28.13 d±9.42 d;11420.33元±4900.55元vs 17705.69元±8378.89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谷氨酰胺四联疗法治疗应激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能够促进患者康复、缩短病程、降低治疗费用,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作者:夏永欣;尚品杰;刘晓政;张向东;许欣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肝癌患者血清Cathepsin S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at S)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at S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62例肝癌、40例肝硬化和30例健康对照组中血清Cat S含量,分析血清Cat S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癌组织中Cat 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RNA:0.67±0.15 vs 0.28±0.12,P<0.05;蛋白:0.81±0.16vs 0.35±0.13,P<0.05);肝癌组血清Cat S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131.46μg/L±42.16 μg/L vs 64.28 μg/L±12.71 μg/L、50.2 μg/L±17.41 μg/L,均P<0.05);肝癌患者血清Cat S含量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门静脉癌栓的形成、肿瘤大小、肝外转移、TNM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Cat S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肝癌的诊断、预后预测及术后复发的监测.

    作者:杨雅阁;张炳勇;刘龙;白阳秋;曹名波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人群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在2013-02/2013-04调查时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选取部分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方法:(1)对本市区18-78岁维吾尔族常住人口进行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样本量为3000例,完成者2980例.根据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行症状积分(症状积分分值高18分),症状积分分值≥8表明存在症状性反流,并且将症状积分分值≥8的人群作为观察组,症状积分分值<8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随机抽取观察组与对照组部分反流阳性的患者进行胃镜、24 h pH值监测等作精查,根据精查的正确率对普查结果校正后测算出患病率;(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症状性反流的因素;(3)确诊为GERD的53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组(A组)、西米替丁组(B组)和改变生活方式组(C组),治疗4wk后比较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共2980例完成筛查,男女之比为1.07:1,样本中症状积分分值≥8者468例(1 5.60%),精查正确率为72.86%,据此推算GERD的患病率为11.44%,RE为2.92%;(2)高脂饮食[优势比(odds ratio,OR)=7.964]、饮酒(OR=3.804)、饮浓茶(OR=2.758)、腹型肥胖(OR=2.713)、饱食(OR=2.408)、幽门螺杆菌感染(OR=0.186)与胃食管反流症状存在相关性;(3)埃索美拉唑组(A组)、西米替丁组(B组)和改变生活方式组(C组)干预治疗4 wk后,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8.24%、47.06%和26.32%.结论:GERD为多发疾病,高脂饮食、饮酒、饮浓茶、腹型肥胖、饱食是GER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GER的保护因素.改变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对控制胃食管反流症状有益.

    作者:荣亮;李可;郑森元;刘芳;刘慧敏;侯慧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接头蛋白SH2B1和RhoA蛋白在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接头蛋白SH2B1和RhoA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H2B1和RhoA在食管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 34例食管癌组织中SH2B1和RhoA阳性表达率显著性高于正常组织(84.2% vs33.6%,P=0.028<0.05; 79.8% vs 22.4%,P=0.022<0.05),且SH2B1,RhoA表达与浸润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SH2B1、RhoA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姜齐宏;陈艳;王爱祥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循环热灌注化疗与单纯灌注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恶性腹腔积液对比单纯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2010-10/2013-02胃肠道肿瘤伴恶性腹腔积液84例患者,随机分为腹腔循环热灌注化疗组42例(治疗组)及单纯腹腔化疗组42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水控制率、生活质量改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腹腔积液控制率为83.33%,对照组腹腔积液控制率59.52%,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为88.1%,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53.76%,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仅有轻度恶心呕吐、一过性腹痛,Ⅰ、Ⅱ度骨髓抑制,无Ⅲ、Ⅳ度毒性,两组对照无差异.结论:循环热灌注化疗较单纯腔内热疗可提高胃肠道肿瘤恶性腹腔积液的控制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娜;薄常文;邹长鹏;马文华;郑铮;安永辉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维生素D受体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目前是世界排名第3位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和胃癌.随着饮食的西化,中国等亚洲中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属于类固醇激素,能介导1,25-二羟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调节多种正常组织或肿瘤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分化.VDR基因存在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结直肠癌方面对VDR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VDR的结构和功能、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VDR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性及VDR配体类似物在药物开发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作者:王科伟;董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十二指肠间质瘤是常见的十二指肠原发肿瘤.目前的研究多将十二指肠间质瘤视为消化系间质瘤的一部分进行.但因为十二指肠有着特殊的位置和重要脏器毗邻,故其诊断和治疗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本文着重介绍了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以及治疗上的特殊之处,特别是根据肿瘤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联合有效的靶向治疗以取得良好的评价,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昱骥;董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姜黄素抗肝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也称之为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东南亚国家地区和热带非洲的肝细胞癌发病率高;病毒性肝炎,酒精及肝毒性物质(黄曲霉毒素或亚硝胺)均能导致肝细胞癌发病,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肝癌的主要方式,中药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措施之一.姜黄素,主要的是多酚姜黄色素,大量研究表明,姜黄素有抗癌、抗氧化及抗炎的特性,本文章就姜黄素抗人肝细胞癌生长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婕;唐世孝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免疫介导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以血清高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组织学示界面性肝炎以及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答为特征.本文系统阐述了遗传易感性、诱发因素、分子模拟、肝细胞损伤及免疫调节失衡在AI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详尽阐述了AIH的临床特征、血清学特征、组织学特征、诊断以及治疗领域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黄颖秋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二十二碳六烯酸逆转食管癌Eca109/DDP细胞对顺铂耐药的机制

    目的:构建食管癌耐药细胞株,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逆转人食管癌Eca109/顺铂(cisplatin,DDP)细胞对DDP的耐药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递增顺铂药物质量浓度持续作用诱导法建立耐顺铂细胞株;MTT法检测DHA对Eca109/DDP细胞增殖影响,计算耐药逆转作用,Western blot检测Eca109/DDP细胞膜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水平.结果:历经6 mo的诱导,Eca109细胞能在含1 μg/mL DDP的培养基中稳定生长,耐药指数(resistant index,RI)为15.9; DHA浓度在1.560 μg/mL以下,对Eca109/DDP细胞的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但与DDP联合应用能增加DDP对Eca109/DDP细胞的毒性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1 μg/mL DDP对Eca109/DDP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0μg/mL±1.04μg/mL,当分别与0.195、0.390、0.780、1.560 μg/mL的DHA联合应用时,对Eca109/DDP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从1.99μg/mL±0.11 μg/mL降低到0.83 μg/mL±0.22μg/mL(P<0.05),提高逆转指数,并能显著抑制Eca109/DDP细胞P-gp表达水平,P-gp相对表达量从0.99±0.12降至0.52±0.08(P<0.05).结论:DHA与DDP联合应用通过下调Eca109/DDP细胞P-gp的表达水平逆转对DDP的耐药,促进DDP对耐药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张徐宁;戴翠萍;夏前正;韩雪花;季宁东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小鼠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治疗小鼠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诱导Balb/c小鼠结肠炎症,结肠炎小鼠随机分为2组,在造模后3h,分别给予rhG-CSF或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皮下注射进行治疗干预,连续6d,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腹泻及便血情况.造模后第6天处死小鼠,获取结肠组织,根据黏连、溃疡及炎症计大体损伤评分;取降结肠组织,HE染色后计病理组织评分;获取结肠组织匀浆,应用ELISA方法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7(in terleu kin-17,IL-17)及IL-23的表达水平;获取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体外培养3d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结果:rhG-CSF治疗组小鼠的DAI评分、大体损伤评分及病理组织评分明显低于PBS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rhG-CSF治疗组小鼠结肠组织中IL-17及IL-23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肠系膜淋巴结中C D4+C 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上调.结论: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了小鼠的结肠炎症,Thl7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的平衡调节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林艳;王思亮;岳原亦;郑长青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34例

    目的:对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病理学分级,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34例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原发组和转移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肿瘤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分析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原发组神经内分泌瘤NET1级(G1级)1例,神经内分泌瘤NET2级(G2)1例,神经内分泌癌NEC(G3)2例;转移组NET1级(G1级)3例,NET2级(G2)15例,NEC(G3)12例.结论: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非常罕见,需要完全排除转移性的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才能诊断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是治疗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手段.

    作者:陆中萃;张秀辉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维、哈3个民族胆囊息肉的流行病学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3个民族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然后再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统一制定的新疆地区胆囊疾病危险因素调查表,对研究对象逐一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PLG的流行病学资料,同时行肝脏和胆囊的腹部B超检查.调查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1双录入.参加此项调查的工作人员和输入数据的录入员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结果:于2011-06/2011-09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024例18岁以上居民成为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约占新疆地区人口2.88/10000,其中问卷完整者有5454例.年龄在18-88岁之间,平均年龄45.2岁±14.1岁.通过本次调查得出新疆地区抽样人群中PLG患病率为5.8%.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其他民族PLG的患病率分别为7.1%、3.5%、5.6%、7.0%,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85,P=0.000).胆囊息肉的相关因素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民族等与胆囊息肉患病有关.结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其他民族人群中PLG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总PLG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民族、性别、BMI、年龄、不食早餐与胆囊息肉患病有关.

    作者:吕复君;刘江伟;吕辉琴;张东;韩永华;庞国栋;蒋银花;卢静;单建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锯齿状病变患者组织中CDX2基因启动子中上游区域的甲基化

    目的:观察锯齿状病变组织中CDX2基因甲基化状态和CDX2蛋白表达,探讨临床病理意义和在癌变通路中的作用,同时探讨CDX2基因在不同年龄层段甲基化状况.方法:应用Taqman探针q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实验组225例锯齿状病变(包括96例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61例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SA/P)和68例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对照组54例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TA)、69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42例正常组织中CDX2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并通过测序法验证扩增序列,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116例锯齿状病变(包括52例HP、41例SSA/P、23例TSA)、对照组20例TA、24例CRC和24例正常组织中CD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在对照组正常组织与实验组HP(P=0.019)、SSA/P(P=0.015)和TSA(P=0.002),对照组CRC与实验组HP(P=0.000)、SSA/P(P=0.000)和TSA(P=0.000),对照组TA与实验组TSA(P=0.027)均有显著性差异;CDX2蛋白阳性率在对照组CRC与实验组HP(P=0.001),对照组TA与实验组HP(P=0.005),实验组HP和TSA(P=0.038)均有显著性差异;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和CDX2蛋白阳性率的相关性比较中,实验组HP、SSA/P和TSA中P=0.652,r=-0.064(极弱相关);P=0.238,r=-0.182(极弱相关);P=0.519,r=-0.142(极弱相关),但两者有负相关趋势;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和不同年龄层段相关性比较实验组HP、SSA/P和TSA中P=0.002,r=0.312(弱相关);P=0.000,r=0.473(中等程度相关);P=0.001,r=0.392(弱相关),对照组TA中P=0.001,r=0.440(中等程度相关).结论:组织中CDX2基因启动子中上游区域甲基化状态比较复杂,极少部分甲基化状态可能有诱导CDX2蛋白表达下调,在锯齿状通路的发生发展中影响作用也甚微;大部分甲基化可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

    作者:许春伟;王鲁平;葛畅;张玉萍;方园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血液学检查常见指标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活动度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血液学检查的常见指标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炎症活动度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便用简单的办法,早期判定疾病的程度、确定疾病的治疗方案及评估疾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诊断为IBD患者的住院资料,随机选取198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120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78例;同时从非免疫性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和体检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对选出共计288例患者临床检测的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ell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血小板计数(platelet,PE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PR)、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指标进行分析统计,通过对IBD患者和非IBD患者体内的表达差异,评价以上指标与IBD炎症活动度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HGB、MCV、MCHC、MPV在不同活动度及严重程度的IBD患者体内的水平改变存在显著差异,其改变与炎症活动度呈负相关(r=-0.29、r=-0.30、r=-0.34、r=-0.38、r=-0.30、r=-0.33、r=-0.35、r=-0.36,P<0.05);不同活动度IBD患者体内RDW、PLT、CRP、ESR的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其表达与活动期病变程度呈正相关fr=0.37、r=0.66、r=0.77、r=0.40、r=0.71、r=0.80、r=0.77,P<0.05).结论:血液学常见的检测指标在炎症性肠病及非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体内存在差异,有助于早期的诊断,亦可用于分析炎症活动度及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治疗,亦可用于评判治疗效果及疾病预后的评估.

    作者:刘维新;张绅;戴聪;任益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华支睾吸虫卵的形态变化、存活状况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

    目的:观察胆囊结石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的胆囊胆汁、胆泥及结石中的华支睾吸虫卵形态和存活状况,探讨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胆囊结石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的胆囊胆汁、胆泥及结石标本,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其中的华支睾吸虫虫卵形态;进一步用Von Kossa染色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虫卵表面及其周围物质的钙盐含量、台盼蓝(Trypan blue)染色观察虫卵的存活情况.结果:(1)胆汁中88.3%的虫卵具有典型形态,而胆泥中56.7%的虫卵和结石中91.5%的虫卵出现变形(包括外形、大小改变,卵盖丢失、卵内毛蚴看不清、表面或四周吸附胆红素);电镜下,卵壳为凹凸不平的纹理状结构,表面和周围不同程度黏附有黏液样物质;(2)从胆汁、胆泥到结石,虫卵表面及其周围物质的钙盐含量逐步增多;(3)胆汁、胆泥和结石中虫卵的存活率分别是86.6%、42.1%和11.5%.结论: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虫卵可通过卵壳的纹理状结构和胆道的黏液样物质储留于胆囊内并发生变形、变性、死亡以至钙化成核,形成胆泥,进而参与形成胆囊结石.

    作者:乔铁;罗小兵;马瑞红;郑培明;罗振亮;杨柳青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Notch信号通路与HSC活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多种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Notch信号通路在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过程起重要作用.Notch 通路主要通过直接及间接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BMP、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WNT等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参与HSC的活化.本文主要就Notch信号通路与HSC活化的关系,该信号通路在HSC的活化过程中与TGF-β/BMP、NF-κB、WNT等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作一评述.

    作者:张凯;艾文兵;柳长柏;吴江锋 刊期: 2013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