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10年来桂西地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因、治疗变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总结SAP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将共收治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1291例中243例SAP分为两组,2004-01/2008-12为A组,2009-01/2013-12为B组,分析两组SAP患者病因、治疗方案、并发症、预后的变化.结果:10年来共收治AP患者1291例,前5年收治589例,其中16.5%(97例)为SAP,归为A组;后5年收治702例,其中20.8%(146例)为SAP,归为B组.SAP患者A、B组的病因分别是:胆源性37.1%、36.1%%,酒精性24.7%、27.6%,特发性21.6%、17.7%,高脂血症性11.3%、14.3%.SAP患者A、B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74.2%和84.9%,病死率分别是15.8%和6.2%,B组的治疗有效率提高、病死率下降(P<0.05),B组胰腺假性囊肿及器官衰竭的发生率(13.0%,21.9%)较A组(23.7%,34.0%)显著下降(P<0.05).结论:10年来,桂西地区SAP患病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胆道疾病仍为SAP的主要病因.随着治疗方法的进步,桂西地区SAP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其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下降.
作者:李钊;覃月秋;黄赞松;黄桂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小肠黏膜损伤的关系.方法:按入排标准回顾性收录自2011-08/2015-10于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胶囊内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S组与对照组(无MS任一组分)患者小肠黏膜不同病变的发生率、Lewis评分、小肠损伤严重程度,MS不同组分与小肠黏膜损伤的情况以及胰岛素抵抗与小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收录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终1 79例患者的资料可用于分析.其中诊断为MS者34例,对照组者145例.MS组小肠绒毛水肿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6% vs 33.1%,x2=16.10,P<0.001),但两组溃疡发生率则无统计学差异(8.8% vs 4.8%,P=0.404).MS组Lewis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76.62分±81.55分vs 43.59分±86.96分,t=-2.016,P<0.001).高血糖患者Lewis评分比无高血糖患者高34.242分±17.263分,结果有统计学意义(t=1.984,P=0.048).此外,胰岛素抵抗指数越高,小肠Lewis评分越高(B=8.173,t=2.173,P=0.032).结论:MS可能为小肠黏膜损伤的危险因素,而高血糖则可能是MS引起小肠黏膜损伤重要的组分.
作者:钟豪杰;吴礼浩;陈羽;陈美慧;何兴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电解质联合口服二甲基硅油用于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的临床效果,以寻找一种有效和耐受性良好的肠道准备方法,提高肠镜检查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14-05/2015-05在天津海滨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4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00例.对照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二甲基硅油散.利用Boston肠道准备度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对肠道清洁度进行评分;对各肠段的气泡量进行盲法评价;比较两组患者腹痛腹胀的耐受性及息肉检出率;记录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所用时间.结果:(1)两组肠道清洁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气泡量、患者耐受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中喷洒二甲基硅油散溶液前和喷洒二甲基硅油散溶液后分别相比,观察组的息肉检出率均较高(33.50% vs 24.50%,P<0.05)、(33.50% vs 32.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肠镜到达回盲部的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电解质联合二甲基硅油可改善肠道清洁程度,减轻患者腹部疼痛感,提高耐受性,提高息肉的检出率,结肠镜检查前加服二甲基硅油能安全有效地改善肠道准备效果.
作者:李雪妍;高卫真;钱晶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置入三腔空肠喂养管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对浙江省德清县人民医院近年来10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消化道术后胃瘫及上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瘘的患者于DSA下分别置入三腔空肠喂养管(实验组)及鼻胃管加鼻空肠营养管(对照组),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时间、负压引流量、堵管发生率、不适反应的发生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研究DSA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与对照组相比,三腔空肠喂养管组置管时间短(17.0 min±8.2 min vs 26.9 min±9.8 min,P<0.05)、日均引流量多(276 mL±43 mL vs 216 mL±34 mL,P<0.05)、堵管率低(0 vs 12%,P<0.05)、耐受不良率低(6% vs 24%,P<0.05)、患者满意度高(98% vs 80%,P<0.01).结论:于DSA下置入三腔空肠喂养管成功率高,可明显提高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苏峥嵘;李斐;戴树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03/2015-05新疆肿瘤医院就诊的维吾尔族胃癌患者147例(A组)及维吾尔族健康对照者151例(B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进行两组间比较;将本研究全部胃癌患者经PCR-RFLP测定后按是否带有f基因分为FF组(a组)与Ff+ff组(b组),进行组间D-二聚体测定水平比较.结果:胃癌患者的f等位基因表达频率高于对照组(57.8% vs 47.4%,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含f等位基因(Ff+ ff)的研究对象患胃癌的风险高于不合f等位基因(FF)的研究对象(0R=2.85);含f等位基因组中D-二聚体测定水平较不合f等位基因组明显升高(2.79±1.21 vs 1.09±0.65,P<0.05);随胃癌患者分化严重程度的逐步加重,单纯含F基因(FF)的患者的比例逐步下降(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吾尔族胃癌易感性相关联,f等位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F位点可能是维吾尔族胃癌发生的保护因素.f等位基因可能是调节D-二聚体水平的因素之一,从而影响了维吾尔族胃癌患者的发生或预后.
作者:方法;毕兴;高洁;韩峰;王海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技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06/2015-04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患者的临床资料72例作为实验组A.选取经ECT核素标记检测提示胃排空延迟者72例为实验组B.选取同时期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72例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A进行SPECT胃排空检测.实验组B采取口服西沙比利治疗.观察实验组A和对照组T1/2时间、大残留率(maximum rate of residual,EAOM)、全胃及各分区面积,观察实验组B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A的T1/2在近端胃、远端胃方面,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 EAOM在近端胃、远端胃、中间横带(midgastric transverse band,MTB)区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在近端胃、远端胃、MTB区、全胃的面积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B采取西沙比利治疗.72例患者近胃端T1/2从69.24 min±9.33 min下降至48.55 min±8.64min,患者残留率从42.88%下降至29.99%,治疗后效果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服药前MTB宽度为3.33 cm±0.09 cm,服药后MTB宽度为2.68 cm±0.09 cm,治疗后MTB宽度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CT技术能够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的影响因素,患者经西沙比利治疗后,效果较好.
作者:李明浩;姜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治疗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 syndrome,MWS)方法:取2008-01/2015-10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治疗食管MWS患者111例,钛夹组52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照组59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并对照2组止血效果及再出血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钛夹组有效止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15% vs 84.75%,P<0.05).钛夹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5% vs 15.25%,P<0.05),所有再出血患者介入手术止血成功.结论:钛夹治疗食管MWS有效率高、再出血几率低,为有效止血措施.
作者:李阳;刘梅;汲书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方法分析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动力变化的特点,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06/2015-04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动力中心行HRM且3mo内经胃镜诊断为食管裂孔疝的患者66例,其中,单纯食管裂孔疝患者35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者31例,另选取资料库中健康志愿者数据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和HRM数据.结果:35例单纯食管裂孔疝患者中,16例以反酸烧心为主诉前来就诊,12例以胸痛为主诉前来就诊,其余以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前来就诊.行HRM后经2014新版芝加哥分型诊断,其中21例食管动力正常,4例有食管胃流出道梗阻,1例为重度食管动力障碍,9例为轻度食管动力障碍.31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20例以反酸烧心为主诉前来就诊,6例以胸痛为主诉前来就诊,其余以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前来就诊.行HRM后经2014新版芝加哥分型诊断,其中19例食管动力正常,2例有食管胃流出道梗阻,3例为重度食管动力障碍,10例为轻度食管动力障碍.以上结果在两组间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裂孔疝组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静息压平均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6),尤其是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组LES静息压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3.43 mmHg±8.75 mmHgvs 21.66 mmHg±7.19 mmHg,P=0.004).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压力3组间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P=0.854).然而,食管裂孔疝组患者UES静息压异常的发生率,尤其是UES低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7% vs 3.6%,P=0.041).结论:40%以上的食管裂孔疝患者存在食管体部动力障碍.相比健康人群,食管裂孔疝导致患者LES静息压显著降低,UES低压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异常的食管体部动力和降低的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可能是食管裂孔疝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甚至出现食管黏膜损伤的关键因素.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可以提供有关食管裂孔疝食管动力学的准确全面的数据,对研究其病理机制、进一步诊断和评估治疗预后起指导作用.
作者:马欣;彭丽华;王潇潇;艾洁;郭志远;杨云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改良胆胰转流术(new billiopancreatic diversion,NBPD)和十二指肠改道术(duodenal-jejunal bypss,DJB)对GK大鼠的血糖、血脂的长期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降糖机制.方法:将30只12周龄♂SPF级GK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行DJB、NBPD组和假手术.检测手术前后体质量、血糖、血脂等水平,观察术后48 wk胰岛细胞形态.结果:与本组术前1 wk随机血糖相比,术后1 wk NBPD和DJB组大鼠随机血糖下降(9.729 mmol/L±0.652 mmol/L vs 17.743mmol/L±3.734 mmol/L,9.367 mmol/L±1.118 mmol/L vs 16.500 mmol/L±3.272mmol/L).术后24 wk,NBPD组大鼠血糖升至18.043 mmol/L±6.970mmol/L,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JB组大鼠随机血糖14.233 mmol/L±2.759 mmol/L,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及NPBD组.术后48 wk,DJB组大鼠胰岛细胞数量较NBPD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多.结论:NBPD及DJB术后早期均能明显降低GK大鼠血糖,但NBPD术后长期降糖效果不佳.这可能是术后早期胆胰液转流影响了GK大鼠消化吸收功能,造成血糖降低.远期肠道功能代偿,而NBPD并无肠道旷置,从而造成血糖回升.
作者:张斌;翁山耕;何洪兴;徐常国;冯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exenatide,EXE)对肝细胞脂肪沉积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HepG2细胞沉积模型,将不同剂量的EXE(25-100 nmoL/L)与PA(500 μmoL/L)共同孵育24 h.采用油红O染色及细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检测观察脂肪沉积程度;实时定量PCR检测(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及AMPK表达.我们还采用AMPK抑制剂对调控AMPK在EXE抑制脂肪沉积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进一步的验证.结果:PA显著升高HepG2细胞中的TG及油红O含量,增加FAS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EXE能剂量依赖性抑制PA诱导的TG及油红O含量升高及FAS基因激活,与P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PA处理组TNF-α、IL-6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EXE能剂量依赖性抑制PA诱导TNF-α、IL-6的表达升高,与P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AMPK抑制剂能显著降低EXE对AMPK的激活作用,还显著降低了EXE对PA诱导脂肪沉积及FAS激动的抑制作用,与EXE单独作用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此外,AMPK抑制剂能显著降低EXE对PA诱导TNF-α、IL-6激活的抑制作用,与EXE单独作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XE可能通过激活AMPK减少脂肪酸诱导肝细胞脂肪沉积及炎症反应.
作者:郭南京;李津;朱雨霏;郭丽蓉;陈庆福;黄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的修复作用并对其可能的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健康雌性清洁级SD大鼠的股骨骨髓进行分离、培养、鉴定获得BMSCs;选取60只SD大鼠建立大鼠HIRI模型.动物模型建立后,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n=30,予以尾静脉注射BMSC悬液1 mL,1.0×107/mL),HIRI组(n=30,予以尾静脉注射L-DMEM 1 mL),另设空白对照组(n=30,予以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分别于移植后的1、2、3 wk于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取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n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8 (interleukin-18,IL-18)水平;移植后2 wk对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移植后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利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α-平滑肌蛋白(alphas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移植后1 wk,BMSCs移植组、HIRI组的血清ALT、AST、MDA、TNF-α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后2、3 wk,BMSCs移植组ALT、AST、MDA、TNF-α和IL-18水平与HIRI组比较明显下调,SOD活性明显升高(均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SOD活性仍偏低(P<0.05).HE染色后发现,BMSCs移植组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程度较HIRI组均有明显减轻(P<0.05).RT-PCR法检测得知,与HIRI组比较,BMSCs移植组中HG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α-SMA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得知,与HIRI组比较,BMSCs移植组中H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同种异体BMSCs移植能有效减轻大鼠HIRI,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TNF-α、IL-18水平和调节肝脏中HGF及α-SMA的表达水平.
作者:郑盛;杨涓;张帆;王玉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分型与抗病毒治疗的反应及肝脏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就HBV的基因分型、地理分布、传播方式及其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作一综述.综合各项研究发现,HBV基因分型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感染基因型B的患者与大肝癌、多发肿瘤及血管侵犯密切相关.在治疗上,感染HBV基因型A和B的患者对于干扰素的治疗反应较好,但是对于核苷酸类似物,不同的基因型对其反应差异不大.因此,HBV基因分型可以作为病毒基因标志来预测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同时可以帮助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选择佳的治疗方案,指导肝癌的预防.
作者:周晨浩;任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一个亚型,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病变,多以溃疡为主,病变部位多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甚则累及整个结肠.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学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其在UC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涌现出新的热点,包括肠道菌群的分类及其对肠道黏膜和肠道免疫的影响等,这可能会突破UC原有的诊疗方法,发展为研究UC诊治的新方向,本文就肠道微环境与UC的内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周正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纤维化是由各种慢性肝损害所导致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沉积或瘢痕形成.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以及门脉成纤维细胞(portal fibroblasts,PFs)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转化,是生成细胞外基质的关键步骤.RhoA主要功能是调控细胞骨架,参与了HSCs/PFs活化的调节,具有明显的促纤维化作用.本文就该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甘达凯;朱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肿瘤之一,在全球癌症死亡中排名第2位.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几年研究发现竞争性内源RNA成员中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竞争性内源RNA在胃癌中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徐芳;龚文倩;李婷园;张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按部选穴针刺治疗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模型大鼠延髓内c-fos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按部选穴是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刺足三里+中脘组、针刺足三里+内关组、针刺足三里+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配合普通饲料饮食建立DGP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连续治疗4 wk.治疗结束后,用黑墨水灌胃测小肠推进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延髓内c-fos和GFAP的灰度值.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c-fos和GFAP的灰度值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足三里+中脘组、针刺足三里+内关组、针刺足三里+非经非穴组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针刺足三里+中脘组c-fos和GFAP的灰度值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足三里+中脘组比较,针刺足三里+内关组、针刺足三里+非经非穴组c-fos和GFAP的灰度值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DGP模型大鼠胃排空迟缓症状,调节延髓内c-fos和GFAP的表达,配伍局部腧穴显著优于配伍远端腧穴及非经非穴点,表明不同按部选穴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关键因素.
作者:刘丽;陈小丽;文琪琦;李萍;魏歆然;王艳;岳增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运用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和跨种属、跨病因筛选策略,定位出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方法:运用RNA-Seq技术,对人肝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和比较;分别筛选出人肝癌差异表达分子、HBV和AFB1致癌的树鼩肝癌差异表达因子,后定位出跨人和树鼩两个物种、跨HBV和AFB1两种致癌因素的肝癌共同差异表达分子.结果:各标本总RNA提取质量合格,RNA-Seq测序数据质量合格,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对比匹配率合格,样品间基因表达相关性合格.人肝癌差异表达基因有68个,其中上调基因14个,下调基因54个;HBV诱发的树鼩肝癌差异表达基因有314个,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差异表达基因有20个,HBV和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共同差异表达基因11个,均为下调基因.人肝癌和树鼩肝癌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为2个,分别是载脂蛋白F(apolipoprotein F,APOF)和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酸不稳定亚基(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acid labile subunit,IGFALS),其mRNA表达水平在肝癌中均下调.结论:运用RNA-Seq技术,跨种属、跨病因筛选肝癌关键基因的研究策略有可能推动肝癌关键基因的定位;APOF和IGFALS有可能是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
作者:史俊林;罗旺;李瑗;杨春;唐艳萍;李科志;曹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前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STER技术初主要用于直径<3.5 cm的食管和贲门SMT,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及改良,其适应症不断拓宽.现就STER技术的适应症、操作要点、疗效、并发症等方面作一述评.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起源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新技术,目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STER技术初主要用于直径<3.5 cm的食管和贲门SMT,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及改良,其适应症不断拓宽.现就STER技术的适应症、操作要点、疗效、并发症等方面作一述评.
作者:谭玉勇;唐瑶;刘德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医源性肛门直肠狭窄是肛门直肠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由痔瘘切除术、痔上黏膜环切术、内痔硬化剂注射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临床中因排便困难,甚或便时肛门剧烈疼痛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肛门及低位直肠狭窄可于指诊时直接触及狭窄环,高位直肠狭窄可于结肠镜下观及狭窄的程度与范围.轻度狭窄可暂予保守治疗为主,若狭窄程度不缓解或狭窄较重,可结合狭窄部位、范围及形成原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常见术式主要包括:瘢痕封闭术、括约肌部分切开术、纵切横缝术、狭窄挂线术、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及结肠造口术等,临床治疗时常以一种术式为主,必要时可选择2种及以上术式联合应用.本文对肛门直肠狭窄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李宇飞;王晓锋;李华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脾脏多发性脉管瘤极其少见,通常无明显症状.核磁共振成像为首选影像学检查,但诊断上仍存在一定难度,终病理切片才能明确诊断.手术治疗为脾多发性脉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谢阳云;邹方;李国光;陈梅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总结右位胃胃镜检查征象的特点,对2例右位胃患者的胃镜检查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例右位胃患者在常规左侧卧位下均能完成胃镜检查,但较正常胃胃镜检查更难.在胃镜征象上有一些重要特点:(1)内镜到达贲门后,见胃底位于贲门右侧;(2)胃体大弯皱襞走行方向与正常相反;(3)胃底无黏液湖而胃窦有黏液湖.其中第3个特点可作为常规体位胃镜检查时右位胃胃镜诊断的一个可靠依据.
作者:王盛根;杨春;常春霞;李兰花;王利丽;李文伦;李宇;尹方媛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