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年18期文献
  • 腹部超声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炎的筛查及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腹部超声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非酒精性肝炎的筛查价值,并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01/2015-12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无肝脏病变94例,单纯性脂肪肝组62例,NASH组44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结果、血生化检查结果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单纯性脂肪肝组及NASH组的超声量化检查结果,分析NASH的相关因素.结果:各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脂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量化检查结果:单纯性脂肪肝组轻度37例(59.68%),中度15例(24.19%),重度10例(16.13%);NASH组轻度4例(9.09%),中度22例(50.00%),重18度例(4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量化检查结果与与炎症分级(G,r=0.763)及纤维化分级(S,r=0.375)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脂肪肝分度(F)无显著相关性(r=0.177,P>0.05).NASH与患者的病程、BMI、WHR、血脂及超声量化检查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腹部超声在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炎的筛查中具有应用价值,结合相关因素可以提高诊断价值.

    作者:曾益林;倪永锐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中国人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特点分析344例

    目的:通过对肠系膜脂膜炎患病情况的分析,了解中国人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外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利用近30年来文献报道的342例及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确诊的2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在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伴随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特点.结果:肠系膜脂膜炎患者中男性较女性稍多(1.21:1),平均发病年龄是55.4岁,患者以腹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占就诊原因的62.6%,患者常有一些伴随疾病,其中有13.4%的患者伴发恶性肿瘤.34.3%的患者靠病理确诊,其余患者靠CT及临床症状诊断,CT检查结果显示76.0%的患者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假包膜存在,66.3%的患者在肠系膜血管周围可见“脂肪环”征.72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84.7%的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极易被误诊,但本病的预后良好.提高对该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认识及病理检查是提高确诊率的关键.

    作者:程相阵;张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奥曲肽在腹部手术后急性黏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奥曲肽在腹部手术后急性黏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01绍兴市人民医院接收治疗的腹部手术后急性黏连性肠梗阻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给予两组患者禁饮禁食、抗感染、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胃肠外营养等传统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奥曲肽针剂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中转手术和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病情加重,观察组有1例患者中转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有5例,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6.26%,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1.4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半年和1年内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11.11%和24.0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半年和1年内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9.62%和53.70%,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腹部手术后急性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奥曲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够降低复发率,缩短恢复时间,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钱霄君;陈巍;黄黎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H.pylori感染及根除率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患者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 breath test,14C-UBT)、胃黏膜组织学检查(改良Giemsa染色)及细菌培养联合检测来判断胃内H.pylori感染情况,用H.pylori唾液测试板(HPS法)判断口腔H.pylori感染情况,选取胃与口腔H.pylori均阳性患者81例,随机分组后分别予以方案A(常规四联药物)或方案B[常规四联药物+多聚赖氨酸复合体漱口液(迪倍思)清洁口腔]治疗,胃H.pylori阳性、口腔H.pylori阴性患者27例则全部予方案A治疗,治疗结束后4、12 wk复查14C-UBT及HPS观察胃及口腔H.pylori感染及根除情况.结果:150例患者中,胃H.pylori阳性患者口脏H.pylori阳性率75.00%(81/l08)高于胃H.pylori阴性患者口腔H.pylori阳性率38.10%(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25,P<0.05),治疗后4 wk方案A胃H.pylori根除率:口腔H.pylori阳性组为60.98%(25/41),低于口腔H.pylori阴性组88.89%(24/2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6.300,P<0.05);方案B治疗胃H.pylori根除率90.00%(36/40),口腔H.pylori根除率65.00%(26/40),均高于方案A治疗组(60.98%、17.0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7.168,P<0.05),治疗后12 wk各组根除率比较与4 wk结果类似.结论:口腔H.pylori感染与胃H.pylori感染有相关性,并可降低常规药物治疗H.pylori的根除率;口腔与胃的多途径综合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H.pylori感染的根除率.

    作者:楼晓军;沈灵娜;陈洁;李玲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与血栓形成患者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病例和对照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0-01/2016-01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住院的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VT的患者74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110例、肝硬化并发PVT的患者76例、单纯肝硬化患者(无出血和PVT形成)112例为对照组.对4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VT形成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白细胞、H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及肝硬化并发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及肝硬化并发症是影响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斌;张国顺;杨美荣;刘英;王洪玲;高淑红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舒肝益脾胶囊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改善作用

    目的:评价舒肝益脾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舒肝益脾胶囊(治疗组)和水飞蓟宾葡甲胺(对照组),疗程3 mo,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肝功能、血常规、脾静脉主干宽度变化、脾脏横径变化、门静脉血流速度变化、肝脏超声影像和瞬时弹性成像检测(FIBROTOUCH)数值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降低转氨酶指标及减轻肝纤维化(主要是肝脏超声影像和瞬时弹性成像检测FIBROTOUCH数值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降低黄疸指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对脾脏肿大的改善即脾脏回缩(治疗前后治疗组,对照组脾脏横径变化)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舒肝益脾胶囊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

    作者:陈锦;王新国;黄利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腹腔镜肿瘤根治术中局部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腹腔镜肿瘤根治术中局部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云和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16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在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制剂.分析对比两组术前2d及术后的7d白细胞计数和肝、肾功能及术后的并发症.门诊随访复查,观察治疗后1年和2年的局部复发、肝脏转移情况及总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存在差异,手术前肝肾功能和白细胞的计数与手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观察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肝脏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2年的随访中发现观察组的局部复发率和肝脏转移率虽比之对照组减少,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及死亡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均优于观察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腹腔镜肿瘤根治术时局部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制剂在短时间内能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肝脏转移率,并能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

    作者:高健;王祖金;张建波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莫沙必利和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

    目的:探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莫沙必利和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2013-01/2015-12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伴焦虑、抑郁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反流性食管炎各项症状积分、黏膜愈合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反流性食管炎各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反流性食管炎各项症状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黏膜愈合率分别为77.09%和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5.16%和6.2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经特殊治疗,轻微头晕、失眠、精神不振的不良反应几天后自行消失.结论:给予伴焦虑、抑郁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莫沙必利、雷贝拉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较使用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反流性食管炎各项临床症状,促进黏膜愈合,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王友梅;王德传;慎荣杰;卢洪慧;张小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谈谈质子泵抑制剂与促动力药联合用药问题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促动力药在胃食管反流和胃肠动力不足所致的疾病中应用广泛.但国内部分作者在讨论PPI与促动力药临床合理用药问题时认为两类药物不可同时服用,使得临床医生用药和临床药师进行处方合理用药评价时产生误解,无所适从.本文就PPI和促动力药能否合用,以及联合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供临床医生和药师参考.

    作者:李庆;雷招宝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胃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及综合治疗

    肝脏是胃癌主要的转移靶器官,胃癌肝转移是导致胃癌患者预后差,治疗困难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胃癌肝转移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且没有形成统一治疗规范,本文就胃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和胃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熊清泉;王道荣;梁勇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KRAS基因的突变状态对EGFR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影响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CR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RC的治疗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靶向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转移CRC理想的方案,而KRAS基因的突变与CRC的靶向治疗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明确KRAS基因的突变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治疗CRC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KRAS基因结构与功能、KRAS基因的突变和异质性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治疗CRC的影响作用进行阐述.

    作者:张惠锋;王昆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肿瘤.因胰腺癌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具有隐蔽性,使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大部分群体一旦确诊即为晚期,难以治愈,因此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循环肿瘤细胞是存在于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主要反映肿瘤的转移情况,但也有研究发现循环肿瘤细胞在原发癌诊断前可能已进入血液.如果早期在患者的外周血中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的存在,这将会增大肿瘤的早期诊断几率.本文主要介绍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及其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杨莹;王峻峰;李鹏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炎症性肠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胃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属于一种难治性疾病,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仍然是现阶段治疗的基础,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这些药物诱导缓解并长期用药维持缓解,这就使得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服药依从性同等重要,依从性的高低影响着疾病预后的好坏,目前治疗方案已经得到巨大的优化,但服药依从性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IBD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帮助医务人员识别影响依从性的因素以期更有效地管理患者.

    作者:Rana Sami Ullah Khan;刘晓琳;牛俊坤;缪应雷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胆宁片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SD ♂大鼠53只,首先随机分为2组,正常饲料组10只、高脂肪饲料组43只.通过高脂饲料喂养的方式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4wk造模结束后,处死10只正常饲料组和3只高脂饲料组大鼠,观察模型复制情况.确定模型复制成功后,将剩余高脂肪饲料组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胆宁片组、绞股蓝组、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胆宁片及各组对应的药物.连续给药4 wk后处死各组大鼠,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生化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ELISA法测定肝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0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含量.结果: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的血脂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各治疗组肝组织TNF-α、TGF-β1含量下降(P<0.01)、SDH含量升高(P<0.0 1).胆宁片在降低TNF-α、TGF-β1含量、提高SDH方面与多烯磷脂酰胆碱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优于绞股蓝组(P<0.05).结论: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有治疗作用.

    作者:张金华;王湘宁;江娜;周胜兰;冯岳湘;刘志平;徐莹;周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蟾毒灵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

    目的:探讨蟾毒灵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蟾毒灵溶液干预胃癌MGC803细胞.采用MTT法与台盼蓝染色实验测蟾毒灵溶液作用对胃癌MGC803细胞生长增殖影响;ELISA法检测MGC803细胞培养基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蛋白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蟾毒灵干预后MGC803细胞中P-smad3、smad4、cyclin D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MTT检测显示:低、中、高剂量的蟾毒灵组MGC803细胞的活力均发生明显一直,且各剂量组间细胞活力存在明显差异(F=13.216,P=0.002);同时台盼蓝染色计数结果也发现:低、中、高剂量蟾毒灵组MGC803细胞的死亡率也随药物浓度的过高而升高,其中中、高剂量组MGC803细胞死亡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x2=9.667,P=0.022);同时,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蟾毒灵组MGC803细胞上清液中TGF-β1的含量明显的下降,组间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差异(F=36.455,P<0.001);蛋白质印迹检测显示,蟾毒灵干预后,MGC803细胞中P-smad3、cyclin D1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并且随着蟾毒灵的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而同时smad4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明显上调,且亦与蟾毒灵剂量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P<0.001).结论:蟾毒灵可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并且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蟾毒灵对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有关.

    作者:王师英;林江;邢立凯;陈腾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生长抑素受体2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fin receptor,SSTR)亚型SSTR2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组织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SSTR2表达情况.结果:5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SSTR2阳性表达率为76.8%.SSTR2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肌层、出现远处转移关系密切(P<0.05),但是与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此外,肿瘤的大径及组织学分级也与SSTR2阳性表达有关(P<0.05).结论:SSTR2异常表达与重要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SSTR2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指标.

    作者:刘中元;张冲;张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应重视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迄今依然是分别居于我国法定病毒性传染病和细菌性传染病榜首的重大疾患.由此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及肺结核病(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随着HBV和MTB感染的持续流行及慢性化病例的不断增加,CHB合并PTB正逐渐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合并感染后其疾病过程、机体伤害、治疗药物选择、治疗效果、耐药状态与药物不良反应等均有别于二者之一的单纯感染,尤其对临床预后、病原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ATLI)甚至诱发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TB)等方面的负性影响,正成为临床新的棘手难题,本文就二者合并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发现、不良后果、目前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合并感染的抗痨治疗、抗HBV与护肝治疗特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目前的诊疗现状,就如何提高合并感染的治疗效果提出进一步建议.

    作者:程书权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恩替卡韦联合或序贯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16年,治疗目标已不是单纯抑制病毒复制,而是经过有限疗程抗病毒、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与干扰素是治疗CHB的两大类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各自单一治疗只能使部分CHB患者达到理想治疗目标,两者联合、序贯治疗是近年CHB治疗领域的重要探索.对于NAs经治患者可换用或联用有限疗程干扰素,对干扰素效果不好者可加用或换用NAs长期治疗,对高病毒载量患者,初始联合治疗可能获益更大;根据基线与应答指导治疗原则,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并强调保养、治疗与检查依从性与慢性病管理,确保HBV DNA在检测线以下,对治疗中HBeAg和HBsAg水平持续下降者,延长疗程或配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治疗、免疫治疗,可能争取更大程度、更持久的免疫控制.

    作者:顾生旺;吴德平;李荣清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乙酰化调控在HBV慢性化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抗病毒治疗靶位的潜在应用进展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表观遗传学及乙酰化调控在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乙酰化调控及相关信号通路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B,HBV)慢性化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HBV慢性化感染提供了新的潜在干预治疗思路.

    作者:龚作炯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DEAD box家族蛋白与大肠癌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DEAD box家族在RNA加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利用水解ATP产生的能量参与前mRNA剪接、翻译起始、mRNA转运、核蛋白体生成、RNA降解以及线粒体和细胞核内RNA转录后加工等生物学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多种RNA螺旋酶在肿瘤中表达失调,部分RNA螺旋酶参与细胞分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癌基因表达和肿瘤耐药基因表达的调控.本文就DEAD box对大肠癌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沈翠翠;黄培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干细胞形成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胃癌的关键性诱因,而胃癌干细胞的形成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两者必然关系密切,本文分别概述了H.pylori 感染和胃癌干细胞与胃癌的关系,并进一步阐明H.pylori感染一方面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产生胃癌干细胞,另一方面通过影响Wnt/β-catenin、Hh/SHH、Notch、FGF/BMP等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来参与胃癌干细胞的形成和进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H.pylori 感染与胃癌干细胞研究领域内面临的挑战以及将来可能的进展方向.

    作者:周林;张伟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以麻痹性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格林巴利综合症1例

    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 Barré syndrome)是一种由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介导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为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了人体自身周围神经,该病常常累及自主神经,重症者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麻痹,危机患者生命.该病儿童多发,成年人且以麻痹性肠梗阻为首发症状实属罕见,特别对于消化科医生极易造成误诊.

    作者:高仕霖;张连峰 刊期: 201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