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年17期文献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胰疾病ERCP手术风险分析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及其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的成功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2016-12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RCP术的145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患者是否有PAD,分为PAD组(293例)和非PAD组(1162例),分析并比较2组之间胆胰疾病的发生率、ERCP手术成功率及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AD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P<0.001).PAD组胆系结石发生率高于非PAD组(P=0.012).PAD组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胰头癌发生率均高于非PAD组(P<0.05).PAD组ERCP术后出血、穿孔、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非PAD组(P<0.05).2组ERCP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AD容易并发胆胰疾病,会增加ERCP并发症发生率,但对ERCP术成功率没有影响.

    作者:陈峭峰;唐志华;余兴元;刘志坚;李国华;周小江;陈幼祥;周晓东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中医特色护理在小儿便秘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抗腹泻功能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小儿便秘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抗腹泻功能因子的影响.方法 取2015-06/2016-09医院收治小儿便秘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特色护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护理前、后相关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水平,比较2组护理效果及对抗腹泻功能因子的影响.结果 2组护理前排便困难、胃纳差减少、腹痛腹胀、夜间哭闹、小便黄染症状改善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排便困难、胃纳差减少、腹痛腹胀、夜间哭闹、小便黄染症状改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前IL-8、IL-10及NF-κ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IL-8、IL-10及NF-κ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便秘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效果理想,能降低抗腹泻功能因子,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沈彦艳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加味三香消痞汤治疗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目的 观察加味三香消痞汤治疗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加味三香消痞汤,80 mL水溶解后,鼻饲胃管注入,夹闭1h后抽吸,鼻饲胃管拔出后改为冲服,2组均治疗14 d.评价其肠呜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及治疗后证候疗效、主要症状疗效.结果 治疗组证候疗效、脘腹胀满、腹痛、食欲不振总有效率分别为90%、90%、95%、90%,对照组分别为52.5%、52.5%、65%、50%,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味三香消痞汤治疗结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建新;路夷平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ghrelin及mTOR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干预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胃窦ghrelin、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 of rapamycin,mTOR)、磷酸化mTOR(phosphorylation mTOR,p-mTOR)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及造模组,其中空白组10只,雌雄各半.将除空白组外的26只大鼠进行造模,将造模成功的2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雌雄各半.造模方法均采用夹尾刺激法(每天2次,14 d)配合不规则饮食(每逢周一、三、五禁食,余日正常饮食)制备F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足三里进行干预,1次/d,共l0d.干预结束后对3组大鼠进行解剖取胃部组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胃窦ghrelin、mTOR、p-mTOR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ghrelin水平显著降低(0.15450±0.050145 vs 0.31550±0.83885,P<0.01),电针干预后,FD大鼠胃窦组织中ghrelin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0.23930±0.53918 vs 0.15450±0.050145,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TOR/β-actin:0.77190±0.070404vs 0.59520±0.064768;p-mTOR/β-actin:0.792±0.098164 vs 0.48620±0.101248,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干预组胃窦mTOR、p-mTOR表达水平明降低(mTOR/β-actin:0.669±0.043726 vs 0.77190±0.070404;p-mTOR/β-actin:0.6346±0.073699 vs 0.77190±0.070404,均P<0.05).结论 电针干预后,能够显著增加FD大鼠胃窦ghrelin表达水平,以改善胃肠动力,同时对mTOR、p-mTOR表达水平同样存在着显著影响,提示mTOR及其磷酸化可能在电针促进ghrelin的分泌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从而调节胃肠道的活动.

    作者:康朝霞;张红星;徐派的;王计雨;韩永丽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Smads蛋白在TGF-β1/Smads通路介导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一个动态的、可逆的过程,可以促进组织发育、伤口愈合以及恶性上皮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Smads蛋白作为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直接参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超家族中许多成员的信号转导,发挥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活动.随着对Smads蛋白结构与功能的不断认识,日渐发现由Smads参与的TGF-β1/Smads通路所介导的EMT与人类的某些疾病(器官组织纤维化、肥厚性疤痕以及癌症等)密切相关.本文简要综述了Smads蛋白在TGF-β1/Smads通路介导EMT中的作用,以期对Smads参与调控EMT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李涛;周竞;吴焕淦;施茵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RNA-Seq技术及其在胃肠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转录组是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在特定的时间或状态下转录出来的RNA集合,转录组研究能够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功能以及基因结构,并能很好的显示处于表达状态的基因数量和活跃程度.作为转录组学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之一,RNA-Seq技术能够更为快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物体转录信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全球胃肠肿瘤发病率的逐年提高,RNA-Seq技术在胃肠肿瘤研究领域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的应用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将就RNA-Seq技术原理、优势及其在胃肠肿瘤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

    作者:江海丽;李平;张梅;张锋利;苏丽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循证治疗进展

    循证医学证据是评价临床治疗手段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佳证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EVB)是消化科常见危急重症之一,严重威胁着肝硬化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近年来,能够有效运用循证医学方法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寻找佳临床依据、制定循证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医生的迫切要求.本文就EVB的内镜下治疗方面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华兵;安振涛;宣佶;文卫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在胆结石合并胃溃疡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比观察及对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 对比观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在胆结石合并胃溃疡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3-05/2016-12的98例胆结石合并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观察2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术后出血量、结石复发率、护理总满意度评分、EGF的影响以及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了解胆结石合并胃溃疡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术后出血量远远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结石复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4.08%(2/49) vs20.41%(10/49),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和EG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EGF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临床中对胆结石合并胃溃疡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并提高EGF水平,降低患者结石复发率.

    作者:戴敏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肠溶片治疗胆道结石术后消化不良影响

    目的 探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治疗胆道结石术后消化不良的影响.方法 取2013-10/2016-12苍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胆道术后消化不良患者90例,电脑抽取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食欲不振时间(1.28 d±0.21 d)、腹胀消失时间(2.04 d±0.35 d)、嗳气消失时间(1.98 d±0.38 d)及腹痛等症状消失时间(2.13 d±0.41 d),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20.00%,2组治疗2 wk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道结石术后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道快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中医护理对尿毒症合并胃炎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在尿毒症合并胃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取2015-03/2016-08医院收治尿毒症合并胃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采用简易健康调查表量表对2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比较2组护理效果及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评分30.81分±2.57分、抑郁评分33.26分±4.15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理机能58.31分±15.12分、健康状况55.12分±12.12分、精神健康77.46分±8.32分、躯体疾病58.41分±12.42分、社会功能评分73.26分±9.85分及情感功能评分54.36分±8.74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合并胃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效果理想,能提高护理质量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静芳;董虹丽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PDCA循环模式对消化系肿瘤癌痛患者口服止痛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计划实施检查评价(plan do check action,PDCA)循环模式改善消化系癌痛患者口服止痛药依从性运用效果.方法 将92例消化系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5例,对照组47例).所有患者按病情需要给予相应种类及剂量的止痛药,对照组按常规予以药物治疗相关健康教育,实验组应用PDCA循环法,即对产生依从性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落实相应护理干预措施,随访观察4 wk.采用服药依从性量表、数字疼痛评分法及自行设计的癌痛认知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调查,比较2组患者疾病癌痛认知知晓率、口服止痛药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对癌痛的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DCA干预结束后,实验组患者患者对癌痛知识的知晓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1).实验组患者依从性得分及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P<0.05).结论 通过实施PDCA循环模式,以患者口服止痛药依从性为焦点,不断进行评估、分析,并进行相应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消化系癌痛患者认知程度,有效改善口服止痛药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富平;赵红艳;范葵钰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BCAT1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支链氨基酸转移酶1(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aminase 1,BCAT1)是催化支链氨基酸代谢的关键酶.国内外研究已证实BCAT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现高表达,并提示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密切相关.本文拟就BCAT1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为进一步研究BCAT1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提供线索.

    作者:赖爱军;谢斌辉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肠道真菌菌群和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受到遗传、环境、免疫、肠道内微生物群的影响.研究发现IBD与真菌微生物群存在密切关系:(1)真菌在肠道中正常定植,是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成员;(2)IBD患者存在微生物群失调,真菌分布异常可能参与IBD发生或者进展;(3)粪便微生物移植、微生态制剂等在IBD治疗中已有初步疗效;(4)IBD患者肠道内真菌群落的改变是继发于肠道细菌群落的失衡还是IBD的独立病原学因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人们对真菌菌群在IBD进展中的作用的研究性进展与微生态制剂在IBD治疗进展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简要的综述.

    作者:李亚周;江慧琴;秦阳华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蛋白修饰与炎症性肠病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明显呈持续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内蛋白质的异常表达或蛋白修饰的异常与IBD的发病有关.蛋白修饰是指蛋白质通过翻译后修饰改变自身的空间构象、活性、稳定性及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性能,从而参与调节机体多样化的生命过程.虽然蛋白修饰不会改变DNA的序列,但可以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显示,蛋白修饰可能通过患者的饮食、环境及肠道微生物等多方面影响基因表型从而参与IBD的发病过程.本文就蛋白修饰在IBD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赵娜;黄彪;吴巧凤;唐勇;余曙光 刊期: 201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