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对肝癌的抑制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从人外周血分离培养及鉴定NK细胞.在体外,研究NK细胞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徙、转移.在体内,检测NK细胞在裸鼠肝脏存活情况.利用人肝癌组织裸鼠肝脏原位移植模型来评估NK细胞在体内对肝癌生长、转移的抑制功能.通过检测NK细胞活化受体、NKB1、穿孔素和颗粒酶的表达情况来评估白介素(interleukin,IL)-2对NK细胞免疫功能的刺激作用.结果 采用密度梯度法可以获取较大量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且能够从中分离到高活力的NK细胞.NK细胞经IL-2激活后活力增高,成簇悬浮繁殖、扩增、生长.在体外,NK细胞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在体内,NK细胞在裸鼠肝脏可长期存活;NK细胞可明显抑制裸鼠肝癌肺转移.然而,NK细胞对肝脏肿瘤生长抑制不明显.IL-2可诱导NK细胞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并提高其肿瘤抑制功能.结论 N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可被IL-2活化从而抑制肝癌的转移.
作者:申九妹;熊共鹏;郑启忠;张宏斌;洪再发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讨“健脾和胃祛湿方”对药物代谢酶CYP450的作用.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分析、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及肝脏组织中CYP450酶系6种亚型(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CYP3A4)的活性、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健脾和胃祛湿方”对CYP450亚型CYP2C19、CYP2C9、CYP2D6、CYP2E1和CYP3A4的酶活性,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CYP1 A2酶活性,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论 “健脾和胃祛湿方”作用于药物代谢酶CYP450亚型CYP1A2酶活性、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对CYP450酶其他亚型没有影响.
作者:吕雪幼;郭利华 刊期: 2017年第22期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显像可用于结肠癌的诊断、监测疗效和预后评估.18F标记葡萄糖(2-fluorine-18-fluoro-2-deeoxy-D-glucose,l8F-FDG)是PET/CT常用显像剂,可以反映结肠癌活体组织葡萄糖代谢.KRA S/BRAF基因检测常用于结肠癌靶向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估其治疗效果.文献报道18F-FDG-PET/CT显像可预测结肠癌KRAS/BRAF基因状态,能以无创的方式预测结肠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效果.目前国内有关KRA S/BRAF基因与结肠癌糖代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近期的相关文献进行概述.
作者:刘亮;黄劲柏;邱大胜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SHP-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HP-2蛋白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SHP-2阳性表达率为25.6%(43/168),与正常结直肠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SHP-2的蛋白水平为0.2396±0.0655,与配对正常结直肠组织比较(0.7665±0.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SHP-2蛋白的低表达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性别、年龄、浸润程度、远处转移、TNM分期无关.结论 SHP-2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制作用,并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谭婉燕;熊枝繁 刊期: 2017年第22期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和胃镜等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胃癌的诊断率逐年上升.早期胃癌的功能保留胃切除术是在根治原发病灶,行标准淋巴结清扫前提下,限制胃切除范围,同时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功能,以达到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目的,其手术方式包括: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胃节段切除以及局部切除.此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也被认为属于功能保留胃切除术范畴.对于大部分早期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5年生存率在90%以上.因此,在达到手术根治目的的前提下,保留部分胃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对早期胃癌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佳;余四特;赵刚;邱江锋 刊期: 2017年第22期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除饮酒以及其他肝损害因素外所致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及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生率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越来越多文献表明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肠道菌群失调可促进宿主吸收更多的能量;(2)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导机体脂质代谢紊乱,肝细胞脂质蓄积;(3)肠道茵群失调可增加肠黏膜通透性、促发炎症,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与NAFLD关系进行整理,为寻找治疗NAFLD的药物提供新靶点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唐外姣;周本杰 刊期: 2017年第22期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与肝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全新的临床课题,现有的研究结果暗示:AP易累及肝脏,肝功能受损也可影响胰腺.AP与肝功能异常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文检索和分析了近十年来有关AP与肝功能异常之间关系的文献报道,从Ap与肝功能异常的概念、AP诱发的肝功能异常及其机制、肝功能异常诱发的胰腺炎及其机制、胰腺炎与肝功能损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期望能够为对临床预防和治疗“AP”或“肝功能异常”提供新的思考,并为探索“AP”或“肝功能异常”的病理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秧茂盛;张红晴 刊期: 2017年第22期
梭菌(Clo stridium)是肠道内一大类正常的兼性厌氧细菌,属于厚壁菌门,能产生芽孢.目前已经报道的梭菌有十几种,其中有一些主要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还有部分被证实与人类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息息相关,比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结肠炎等疾病.其主要包括有益的梭菌和有害的梭菌两大类,主要来源于肠道和粪便.本文总结了目前已报道的肠道梭菌种类、有害梭菌的致病机制及与药物疗效相关作用机制、益生梭菌的主要产物及基因的应用、微生态制剂研制等方面研究进展,为肠道梭菌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作者:刘又嘉;贺璐;郭艳芳;谭周进 刊期: 2017年第22期
“治未病”理论是我国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消化系恶性肿瘤具有发现晚,治疗不敏感等特点,充分发挥治未病理念对于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10年来的文献资料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消化系恶性肿瘤防治中新的科学内涵,阐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消化系恶性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及指导意义,为今后防治消化系肿瘤发生、发展及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严安;高瑞珂;李杰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急诊腹痛患者应用分诊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对2014-05/2017-02在义乌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就诊的94例腹痛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分诊护理,观察2组患者分诊准确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疼痛相关情况变化及护理服务满意率比较.结果 对照组准确率明显低于观察组(63.83% vs89.3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17.02% vs 46.81%,P<0.05);观察组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4.26% vs19.15%,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程度评分及每天发作频次分别为1.3 h±0.4 h、1.02分±0.43分、1.4次±0.5次,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93.62%,对照组为68.0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诊护理能提高腹痛患者分诊准确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同时能缩短疼痛缓解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发作频次和提高护理满意率.
作者:陈赛庆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结合美沙拉嗪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对钙卫蛋白(calprotectin,CP)、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65例2016-01/2016-10于大庆市第四医院消化科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2组患者疗程均为6 wk,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粪便CP及血清炎性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75% vs 81.81%,P<0.05);2组治疗后Mayo疾病活动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CP、IFN-γ,TNF-α,IL-6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随访复发率优于对照组(7.4% vs 24.2%,P<0.05).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散结合美沙拉嗪能够显著降低UC患者CP、IFN-γ、TNF-α、IL-6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及肠道黏膜损伤,且复发率低,疗效显著.
作者:周威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微信平台管理对肺癌化疗患者主要照顾者消化系统和照顾负担评分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80例肺癌化疗患者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和减轻思想负担等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信平台管理护理.观察2组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和照顾负担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腹胀、早饱、嗳气、恶心、食欲评分均比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主要照顾者负担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2组评分均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信平台管理能降低肺癌化疗患者主要照顾者消化系统评分和照顾负担评分.
作者:陶军芝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辅助呼吸训练合腹部按摩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稳定期便秘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 将120例COPD稳定期便秘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辅助呼吸训练合腹部按摩护理,均连续干预2 wk.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便秘情况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67% Vs 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下坠、不尽、胀感、排便频度、腹胀等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各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满意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67% Vs 93.33%,P<0.05).结论 辅助呼吸训练合腹部按摩护理能改善COPD稳定期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便秘症状和提高护理满意率.
作者:王佳晓 刊期: 201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