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3
  • 周期:旬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17
  • 全年订价:47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 消化系统疾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8年4期文献
  • UⅡ/UT系统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组织自噬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Ⅱ)及其受体系统(urotensin Ⅱ receptor,UT)对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E)小鼠肝脏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健康对照组;B组:预处理对照组;C组:模型组;D组:预处理模型组.B组和D组给予0.6 mg/kg Urantide 尾静脉注射预处理.30 min后,C组和D组立即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D-半乳糖胺(D-galactosamine,D-GaIN)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衰竭.LPS/D-GalN攻击6h后采集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样本.测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以评价肝损伤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检测Beclin-1、Atg5(autophagy related 5)、Atg7、Sqstml(sequestosome 1)/p62和LC3 mRNA(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水平,采用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 blot)检测LC3及p62蛋白质含量.结果 模型组和预处理模型组ALT和AST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和预处理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其中预处理模型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和预处理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Beclin-l、Atg5、Atg7、p62和LC3 mRN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和预处理对照组低(P<0.05);而模型组和预处理模型组、健康对照组和预处理对照组各自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 结果也显示,模型组和预处理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LC3和p62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和预处理对照组低(P<0.05);而模型组和预处理模型组、健康对照组和预处理对照组各自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Ⅱ/UT系统对LPS/D-GalN诱导ALF小鼠下调的肝组织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

    作者:钟欢;何玉;谈志丽;刘亮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妊娠期间行ERCP诊治的进展

    目前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诊治胆胰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多年来,人们尽可能地避免在妊娠期间行ERCP检查和治疗,主要是考虑到一些不利的因素,包括使用麻醉药物的安全性、辐射对发育中胎儿的影响、行ERCP治疗时机的选择、ERCP术后并发症等的担忧.但是,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证明妊娠期间行ERC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当适应证明确时,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和有症状的胆总管结石,孕妇推迟或拒绝行ERCP诊治可能会给母亲和胎儿带来更高的风险.本文就妊娠期间行ERCP诊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冯琴;程晓英;刘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高危因素657例分析

    目的 分析结直肠腺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总结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01/2016-04以电子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657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上皮内瘤变分为上皮内瘤变组和非上皮内瘤变组,组间采用x2检验,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及其恶变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结直肠腺瘤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上皮内瘤变总发生率为22.68%,年龄、息肉直径、蒂的长度、病理类型是腺瘤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4.384+0.796X2(年龄)+0.324X3(息肉直径)+1.296X4(蒂部形态)+0.944X7(病理类型).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是腺瘤高级别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2.939+1.036X1(性别)+0.853X2(年龄)+1.023X3(息肉直径).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高级别上皮瘤变组在低密度脂蛋白、尿酸(uric acid,URIC)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而三组之间高密度脂蛋白、癌胚抗原无明显差异.结论 年龄>40岁、直径>1 cm、有蒂及绒毛管状腺瘤更易发生上皮内瘤变,男性、息肉直径、年龄是结直肠腺瘤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可能与血脂、URIC水平有关.

    作者:李加欢;王立宇;宋祥铭;刘劲松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参芪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TXB2和6-Keto-PGF1α的影响

    目的 分析参芪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TXB2和6-Keto-PGF1α的影响.方法 选择从2016-01/2017-10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86例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单双就诊号的方法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西药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参芪益胃汤治疗.两组患者治疗8 wk.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包括上腹饱胀、口干口苦、纳差、乏力和消化不良)及内镜积分(包括黏膜白相、黏膜糜烂、胆汁返流、黏膜皱襞、血管透见)改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XB2和6-Keto-PGF1α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临床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0%,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41,P=0.0436).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腹饱胀、口干口苦、纳差、乏力和消化不良积分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积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上腹饱胀、口干口苦、纳差、乏力和消化不良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黏膜白相、黏膜糜烂、胆汁返流、黏膜皱襞、血管透见积分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积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黏膜白相、黏膜糜烂、胆汁返流、黏膜皱襞、血管透见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XB2和6-Keto-PGF1α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XB2降低,6-Keto-PGF1α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TXB2和6-Keto-PGF1α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便秘,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论 参芪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下黏膜血流变化,考虑作用机制与调控TXB2和6-Keto-PGF1α相关,且用药安全,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沈晨靓;王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肠道微生物对苷类化合物的脱糖转化及意义

    中医药与微生态的交叉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中药与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解释中药的作用机理与开发中药新药尤为重要.苷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分布广泛,苷类化合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一般进入人体后需经过肠道微生物代谢转化为活性更好的次级苷或苷元起药效.本文从肠道微生物对不同苷类化合物的转化途径、代谢产物及转化后活性的变化等方面探讨肠道微生物转化苷类化合物,为中药药效、药理及进一步研究苷类药物提供参考.

    作者:谢果珍;惠华英;彭买姣;谭周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一对一”式的健康教育联合Orem自理理论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一对一”式健康教育联合Orem自理理论对初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02/2017-08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初发T2DM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53)与对照组(n=53),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一对一”式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GSES评分)、自我管理能力(Summary of Diabetes Self Care Activities,SDSCA评分)、血糖[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postprandial 2h blood glucose,2h PG)]水平、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GSES、SDSC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GSES、SDSCA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GSES、SD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75.47%(48/53) vs 73.58%(39/53)] (P<0.05);干预前两组FPG、2h PG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FPG、2h PG水平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FPG、2h P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F-36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2.45%(49/53) vs75.47%(40/53)](P<0.05).结论 “一对一”式健康教育联合Orem自理理论可有效加强初发T2DM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血糖下降,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护理满意度高.

    作者:江晓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侧卧折刀位腹膜后腹腔镜手术不同气腹压力对肺内分流及肺顺应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侧卧折刀位腹膜后腹腔镜手术不同气腹压力对肺内分流及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 将2012-11/2015-11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膜后腔镜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气腹压力10 mmHg;B组:气腹压力15 mmHg.观察患者麻醉后机械通气P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稳定时(T0);气腹建立后15 min(T1);气腹建立后35 min(T2);停药后10 min(T3)4个时间点药物和液体用量、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肺内分流及动态肺顺应性(Cdyn)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从入手术室到T2期间药物和液体用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T2时收缩压低于B组同时期(128.02 mmHg±7.98 mmHg vs 149.94 mmHg±8.31 mmHg),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T2时Cdyn高于B组(65.22 mL/cm H2O±5.37 mL/cm H2Ovs 53.98 mL/cm H2O±5.33 mL/cm H2O)同时期和同组T1、T3时期,PaCO2低于B组同时期(4.54 kPa±0.51 kPa vs 5.89 kPa±0.55 kPa)和同组Tl、T3时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侧卧位折刀位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压力10mmHg较15 mmHg患者能明显改善其肺的顺应性及术后恢复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罗华梁;崔敏杰;李玉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艾普拉唑四联疗法联合双歧杆菌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方案中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不同给药时机及疗程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联合艾普拉唑(Ilaprazole)四联疗法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补救治疗方案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80例H.pylori感染的初治失败患者随机分成4组.A组给予艾普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治疗14d.B组在A组方案上联用双歧杆菌14 d.C、D组分别在A、B组方案前分别口服双歧杆菌28 d.所有患者治疗结束4 wk后行C13-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记录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51例完成治疗和随访.意向性治疗(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A、B、C、D组H.pylori根除率依次为:62.85、71.43、75.71、77.14;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PP)分析,各组根除率依次为:72.13、79.36、84.13、84.38.B、C、D组根除率显著高于A组(P<0.05);C、D组根除率显著高于B组(P<0.05);C、D组间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治疗完成率分别为:87.14(61/70)、90.00(63/70)、90.00(63/70)、91.43(64/70).B、C、D组治疗完成率显著高于A组(P<0.05);D组治疗完成率略高于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92、10.61、7.46、6.06.B、C、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C、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能有效提高补救治疗方案的H.pylori根除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补救方案中在四联疗法前服用双歧杆菌28 d是优选择.

    作者:金雷;李蜀豫;代凤玲;戴萌;徐维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乳头气囊扩张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其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目的 评价应用乳头气囊扩张(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其对结石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01/2016-01于天津南开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 creatography,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经ERCP下EST取石术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EST)联合EPB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进行随访,绘制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应用Cox回归模型探究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结石大直径(t=-1.055,P=0.294)、多发结石比例(x2=0.644,P=0.422)、胆管大直径(t=-0.820,P=0.414)以及取石总成功率(94.0%和100.0%,x2=1.375,P=0.241)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实验组的1次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4.0%和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2,P=0.037).对照组和实验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7.02%和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7,P=0.036).对取石成功的97例患者进行随访,共发生结石复发11例,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7.02%和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27,P=0.087),Log-rank显示,实验组的胆结石复发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HR=0.285,95%CI:0.095-0.888,P=0.04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多次内镜操作、胆总管成角≤145°和EST是ERC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EPBD联合L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次成功率和安全性较高,结石远期复发风险较低;多次内镜操作、胆总管成角≤145°是ERC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冯健;崔乃强;蔡旺;李湧;郑明伟;张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益生菌辅助抗生素对非胆源性SAP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抗生素对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12/2017-09非胆源性SAP患者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4)与研究组(n=34).常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抗生素(头孢曲松+奥硝唑+庆大霉素),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均治疗7d.统计两组症状(血淀粉酶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腹痛缓解、肛门排气)改善及住院时间、入院时及疗程结束后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水平、生存质量(SF-36)分值、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血淀粉酶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腹痛缓解用时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PCT、CRP、IL-6水平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CT、CRP、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F-36分值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F-36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14.71% vs 8.82%),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联合采取益生菌及抗生素治疗非胆源性SAP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体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高安全性.

    作者:方晶晶;黄钦;史超路;陶静;颜碧清;盖磊;厉旭光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