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市中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门诊部目标:在存在潜伏性结核感染 (LTBI) 危险因素的HIV感染人群中评估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QuantiFERON-TB GOLD(QFT-G)试验.实验设计:对已知的LTBI危险因素与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ESAT-6)和培养分泌蛋白10(CFP-10)刺激的全血Y-干扰素释放试验及TST试验进行统计学横断面分析.结果:纳入的207例病例中,4例由于信息丢失或者3次标本检测结果不一致而被排除.10例由于对促细胞分裂素反应不良结果不能确定.所有的不确定结果发生在CD4细胞数目低于200个/mm3的患者.11例QFT-G和13例TST结果阳性.QFT-G和TST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较低(k0.38).QFT-G结果同TST相比与LTBI危险因素相关的可能性更大.结论:QFT-G 试验而非TST表现出在LTBI危险因素数目与阳性结果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OR1.6).QFT-G试验在HIV感染人群中可能较TST试验更有价值.
作者:S.Jones;D.de Gijsel;F.R.Wallach;A.C.Gurtman;Q.Shi;H.Sacks;夏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背景:巴基斯坦是世界第6位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巴基斯坦结核病发病率为181/10万,全国每年新增结核病患者28.6万例.来自于医院的资料表明:巴基斯坦耐多药结核病(MDR-TB)问题已十分严重,急需在社区水平对耐多药结核病的严重程度开展评估.本研究为针对巴基斯坦耐药结核病流行状况开展的横段面研究,所使用的痰标本来自于巴基斯坦全国742例未经治疗的新诊断的肺结核患者.目的:评估巴基斯坦原发性耐药的流行情况结果:在 672 例痰培养阳性患者中,有 76 例(11.3%)出现了对1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36例(5.4%)患者对链霉素(10μg/ml)耐药;51例(7.6%)患者对异烟肼(1μg/ml)耐药;15例(2.2%)患者对利福平(5μg/ml)耐药;12例(1.8%)患者对乙胺丁醇(10/μg/ml)耐药;22例(3.3%)患者对吡嗪酰胺耐药.有 46 例(6.8%)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结核菌株耐1种抗结核药物,10例(1.5%)同时耐2种抗结核药物,12 例(1.8%)同时耐 3 种抗结核药物,6例(0.9%)同时耐4种抗结核药物,2例(0.3%)同时耐全部5种抗结核-线药.原发性耐多药率为1.8%,(n=12)(异烟肼1μg/ml,利福平5μg/ml).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巴基斯坦原发性耐多药率<2%,需要进一步实施有效的DOTS策略.
作者:A. Javaid;R. Hasan;A. Zafar;A. Ghafoor;A. J. Pathan;A. Rab;A. Sadiq;C.M.Akram;I.Burki;K.Shah;M.Ansari;N.Rizvi;S.U.Khan;S.R.Awan;Z.A.Syed;Z.H. lqbal;Z.Shaheen;N.ur Rehman;邢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背景:共有1 360例临床确诊的肺内结核、肺外结核患者标本及其他非结核标本.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不同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糖脂抗原的方法.研究设计:在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氢氯化物和N-羟基丁二酰胺溶液中将亲和纯化的兔抗糖脂抗体(IgG)结合在脂质体颗粒(0.2~0.4 um)上,制备 TB/M 检测板的反应试剂.结果:当检测样本中存在糖脂抗原时,连接抗体的脂质体在 4min 内会出现1个深蓝色的凝集点.而正常健康人或其他疾病患者的样本未见凝集点.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临床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糖脂抗原的敏感性可低至1ng/ml,临床灵敏度为97.4%,特异性为96.9%.结论:TB/M检测试验比较经济(一次检测只需4个印度卢比或0.09美元)、快速(4 min),似乎有助于结核病流行国家大规模检测结核性脑膜炎、肺结核和其他肺外结核患者多种生物学标本(脑脊液、胸液、关节液、血清和组织活检标本).
作者:R.P. Tiwari;S.K. Garg;R.N. Bharmal;S. Kartikeyan;P. S. Bisen;王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资料来源:1990-2000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8个省数据库中登记的结核病病人接触者.目的:评价结核病病人接触者中的潜伏结核菌感染者在没有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其结核菌素皮试(TST)硬结大小与其发展成为结核病的危险性.设计:随访12年的回顾性、大人群的队列研究.结果:在26 542例接触者中,180 例发展成为结核病 (结核病发病率为678/10万).家庭接触者中TST硬结0~4 mm者,结核病发病率为1 014/10万,TST硬结5~9 mm者,结核病发病率为2 162/10万,TST硬结10~14 mm者,结核病发病率为4 478/10万.10岁以下儿童,TST硬结0~4mm 者,结核病发病率为806/10万,TST硬结5~9 mm者,结核病发病率为5 556/10万,TST硬结10~14 mm者,结核病发病率为42 424/10万.免疫受到抑制的接触者中,TST硬结0~4 mm者,结核病发病率为630/10万,TST硬结5~9 mm者,结核病发病率为1 923/10万,TST硬结10~14 mm者,结核病发病率为1 770/10万.结论:家庭接触者、10岁以下儿童和免疫抑制的结核病病人接触者,无论 TST 硬结大小如何,其结核病发病率均较高.因此,这些接触者都可以从潜伏结核菌感染的治疗中获益,而不用考虑他们的TST硬结大小.
作者:O.Morán-Mendoza;S. A. Marion;K. Elwood;D. M. Patrick;J. M. FitzGerald;王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背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胸部疾病中心.目的:通过降低结核菌素皮试(TST)、QuantiFERON-TB Gold (QFT) 和G T-SPOT.TB(T-SPOT)试验的临界值,可能会提高基于γ干扰素检测试验在诊断结核上的准确性.设计:对100例未进行过治疗的培养阳性空洞型结核病人及4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研究,从而评估在不同临界值时,TST、QFT、T-SPOT试验的诊断效力差异.结果:各试验的敏感性分别为:TST 70%,QFT 78%,T-SPOT 83.5%,特异性分别为TST35%,QFT 89.4%,T-SPOT 84.8%,QFT和T-SPOT的特异性都明显高于TST (P值都<0.001),但QFT和T-SPOT特异性相近(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当QFT临界值为0.818IU/ml时,特异性高,敏感性没有明显降低,而降低QFT和T-SPOT的临界值时,也提高了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却明显降低.结论:降低TST、QFT、T-SPOT的临界值可以增加相应试验的敏感性,但只有QFT的特异性能够保持不变.
作者:A. Soysal;T.Torun;S.Efe;H.Gencer;K.Tahaoglu;M.Bakir;尚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背景:对于公立和私立机构合作 (PPM) 诊断和治疗结核病的成本效益方面的了解尚不足.设计:从新的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 (RNTCP) 角度,评价印度坎纳地区私立机构实验室开展PPM 项目的花费及成本-效益.我们估算了每聘用并维持一个服务提供者的花费,估算了在不同效率假设的情况下多发现 1 例病人的花费、以及多成功治疗 1 例病人的花费.有关这些干预措施的花费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的登记资料,治疗花费的估算基于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的病例管理方案.结果:本项目每年总的估算花费为8 712~11 611美元,平均每聘用1个私立服务提供者的费用从22~54美元不等,私立机构多诊断1例肺结核病人的花费为14~18美元.多登记 1 个病人,保守的估算需花费29~36美元.每成功治疗1例抗酸杆菌阳性的病人约花费47~51美元.提高报告率会改善成本效益.结论:与公立卫生机构的诊断费用相比,需要明确这项干预措施是否对不同实施级别的公共卫生系统在经济上具有吸引力;如需扩展 PPM 项目,需要明确补充资源的需求.
作者:O.Ferroussier;M.K.A.Kumar;R.K.Dewan;P.K.J.Nair;S.Sahu;D.F.Wares;K. Laserson;C. Wells;R.Granich;L.S.Chauhan;刘宇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评估贝宁大的结核病中心科托努地区目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形势.方法:共计分析从肺结核患者分离出的 470 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其中 244 株来自新病人,226 株来自复治病人.使用比例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一线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原发耐多药情况与患者的来源有关:若分析所有的患者,则新病人中耐多药相对较高(1.6%);若仅考虑贝宁常住人口,该比例则较低(0.5%),并与 1994 年国家的耐药监测结果比较.复治患者的耐多药率(11.1%),也与贝宁1994年的耐药监测结果持平.没有发现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正确的区分患者的重要性,研究人口不同,结果就可能不相同.
作者:D. Affolabi;O.A.B.G.Adjagba;B. Tanimomo-Kledjo;M. Gninafon;S.Y. Anagonou;F. Portaels;徐彩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防痨与肺病联盟的指南所提供的萋尼氏染色内容,在某些方面缺乏实用性,本文给出的建议意在对指南加以补充.这些建议是建立在有关碱性复红染色和染色液的试验以及实际经验基础之上的.
作者:A. Van Deun;M.A.Hossain;M. Gumusboga;H.L.Rieder;姜广路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