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20.01);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中文版);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0-1059/R
  • 国内刊号:10-1059/R
  • 影响因子:1.54
  • 创刊:1995
  • 周期:季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jhyfbjbzz@163.com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2013年1期文献
  • 15例鼻咽结核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鼻咽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2003 2012年通过病理活检确诊的15例鼻咽结核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误诊、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2例有轻微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6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以颈部包块为首发症状.PPD试验阳性14例,其中强阳性10例,阴性1例;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例,阴性14例.15例患者中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诊,误诊为鼻咽癌10例,误诊为鼻咽炎2例,误诊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15例患者通过正规、系统的抗结核治疗,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 鼻咽部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临床医生要提高认识,尽早、反复送病理检查,争取尽早治疗.

    作者:胡智敏;王飞;詹枝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广州市番禺区2008-2012年本地和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番禺区2008-2012年本地和流动人口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找出两组人群临床特征的不同点,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达到更加有效控制本区疫情的目的.方法 搜集广州市各级结核病专业机构诊断为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且属于本地户籍或现住址在番禺区的患者8031例,其中本地患者3931例,流动患者4100例.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专报的要求,通过录入患者的病案信息,每月进行核对、查重,下载Excle表后,再转换为FoxPro数据表统计所得,两组统计结果的计数资料采用不同行、列的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按a=0.05水准判定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地患者男∶女=2.27∶ 1(2730/1201);以中青年为主,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亦不少见,中位年龄为37.41岁;农民、其他、工人、学生患者多,构成比为34.09%(1340/3931)、20.96%(824/3931)、19.59%(770/3931)、10.68%(420/3931);患者以初治、继发性肺结核为主,分别为92.50%(3636/3931)、96.11%(3778/3931);空洞和涂阳比例较高,分别为25.38%(998/3931)、49.22%(1935/3931);患者主要通过转诊和因症就诊发现,发现延迟率52.66%(2070/3931),人均就诊天数76.39 d,确诊人均天数105.75 d.流动患者男∶女=1.92∶ 1(2696/1404);以中青年为主,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少见,年龄中位数为29.03岁;工人、其他、无业患者多,构成比为73.46%(3012/4100)、17.39%(713/4100)、4.88%(200/4100);患者也以初治、继发性肺结核为主,分别为97.22%(3986/4100)、93.76%(3844/4100);空洞和涂阳比例较低,分别为17.05%(699/4100)、28.80%(1181/4100);患者主要通过转诊和健康体检发现,发现延迟率48.46%(1987/4100),人均就诊天数51.55 d,确诊人均天数63.17 d.两组比较,性别比、平均年龄、年龄构成比、职业构成比、痰涂阳比例、初复治比例、病型构成比、有无空洞比例、发现方式构成比、就诊延迟比例、求诊人均天数、确诊延迟、确诊人均天数等的统计学检验值分别为:12.48、26.27、890.52、1440.73、352.38、92.65、31.13、83.74、1422.02、14.12、3.27、13.91、4.66(其中平均年龄、求诊人均天数、确诊人均天数采用t检验,其他项目采用x2检验);P值均<0.05.结论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病型、初复治、传染性、有无空洞、就诊延迟、求诊天数、确诊延误、确诊天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地和流动患者各有特征,有必要采取各有侧重点的控制措施.

    作者:郭婉如;周琳;何超文;劳洛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寻找一种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高的临床诊断方法,以提高结核病的确诊率.方法 搜集110例经实验室与临床诊断确诊的患者,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其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行PPD试验的患者104例.结果 66例结核患者中56例T-SPOT.TB检测阳性,敏感度为84.85%;66例中61例作PPD试验,42例为阳性结果,敏感度为68.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6,P<0.05);44例非结核性疾病患者中39例T-SPOT.TB检测阴性,特异度为88.64%;44例中43例作PPD试验,31例阴性,特异度为72.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P<0.05).T-SPOT.TB检测在敏感度、特异度上均显著优于临床常用的PPD.T-SPOT.TB阳性预测值91.80%(56/61). PPD试验阳性预测值76.36%(42/55).结论 T-SPOT.TB试剂盒在检测结核病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宜文;王庆;史清明;王东萍;陈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75例老年肺结核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老年肺结核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广东省高州市慢性病防治站收治的老年肺结核患者75例.男48例,女27例,年龄61 ~81岁,平均年龄(71.5±10.5)岁.肺结核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病史长,均有基础疾病,均用过抗生素.入院时行常规真菌检测,收集老年结核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所见及与疾病的关系、使用抗生素情况、真菌培养及耐药情况.结果 75例老年患者合并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8.0%(51/75);光滑念珠菌占10.7%(8/75),热带念珠菌占6.7%(5/75),克柔念珠菌占5.3%(4/75).以白色念珠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好.肺内病变占据≤1个肺野10例(13.3%,10/75)、2个肺野13例(17.3%,13/75)、≥3个肺野52例(69.3%,52/75).真菌感染易发生在病变以纤维化为主的肺结核患者,占78.7% (59/75).75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66例(88.0%),好转7例(9.3%),2例(2.7%)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老年肺结核继发真菌感染后累及病变广泛,往往会破坏多个肺段或肺叶.同时随着肺内病变的增多,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应尽量避免真菌感染,降低耐药率,以利于结核病的控制及减少患者死亡.

    作者:陈恩泰;何晴;苏丽芳;李进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射频消融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RFA)术联合吉非替尼对晚期肺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晚期肺腺癌(ⅢA、Ⅳ期)患者采取RFA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简称“联合治疗组”),与33例晚期肺腺癌(ⅢA、Ⅳ期)患者单独使用RFA治疗的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间疗效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根据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价,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66.7% (24/36),高于对照组的30.3%(10/3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7,P<0.05).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中有75.0%(27/36)的患者生活质量良好,而对照组中只有48.5%(16/33)的患者生活质量良好,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4,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疼痛、发热、腹泻等,只需对症处理.结论 RFA联合吉非替尼综合治疗晚期肺腺癌的方案优于单纯采用RFA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志鸿;李鲁;林毅;邵壮;宋小勇;周君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肺炎合并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分析

    目的 探讨肺炎导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学构成和耐药特点.方法 对110例脓毒症合并肺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及病原检测结果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0例合并脓毒症肺炎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88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0例(34.1%),铜绿假单胞菌25例(28.4%),大肠埃希菌14例(15.9%);在合并严重脓毒症肺炎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是常见的革兰阴性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合并严重脓毒症肺炎组病原菌对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及头孢噻肟钠的耐药率分别是11.53%(6/52)、11.53%(6/52)、9.61%(5/52);而合并非严重脓毒症肺炎组病原菌的耐药率则是31.01%(18/58)、37.93%(17/58)、29.31%(22/5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90、10.065、5.035;P值均<0.05).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是严重脓毒症肺炎患者的主要病原菌,非严重脓毒症肺炎组病原菌耐药情况比严重脓毒症严重.

    作者:彭春红;杨秀林;张谦;吕霞;郭江福;文明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5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特点.结果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患者无结核中毒症状者46例,占88.5%(46/52),胸部影像学表现与单纯肺结核表现无明显差别,病灶多位于上叶尖段或合并下叶背段、基底段,占61.5%(32/52).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应该特别注意合并两病时临床特征的搜寻和鉴别诊断,尤其是X线胸片或CT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以尽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谢育琴;温杰冉;谢丽兰;巫嘉雯;罗玉娟;李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26例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CT随访研究

    目的 观察分析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CT影像改变.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因肺部恶性肿瘤于本院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患者226例,共计消融瘤灶233个,分析评价治疗后瘤灶的CT影像改变.患者中原发性肺癌201例,肺转移癌25例.接受射频消融的瘤灶直径小1.00 cm,大10.60 cm,平均(4.36±2.45)cm.平均随访时间13.61个月(范围1~30个月).CT影像改变的评价由3名影像科医生和3名胸外科医生共同完成.结果 常见的CT表现是治疗后立即出现消融瘤灶周围肺组织内磨玻璃样改变,共有215例患者(95.13%,215/226)发生,多在1个月内吸收;191患者(84.51%,191/226)治疗后瘤灶立即出现增大,127例患者(56.19%,127/226)消融瘤灶内多发小空泡形成;51例患者(22.57%,51/226)空洞形成;121例患者(65.05%,121/186)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胸部CT扫描提示病灶有增大;66例(46.15%,66/143)、57例(50.89%,57/112)患者分别在术后3、6个月CT复查时病灶缩小.结论 射频消融瘤灶周围的磨玻璃样改变、空洞及多发小空泡形成,以及胸膜改变是射频消融治疗后常见的CT所见.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内病灶多表现为增大,治疗后6个月病灶缩小.CT是射频术后评估疗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胡牧;刘磊;钱坤;陈东红;刘宝东;支修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的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行射频消融术的450例肺部肿瘤患者(500个肺部肿瘤瘤灶)中,对100例(100个肿瘤瘤灶)CT引导下射频肖融的肺内特殊部位[主要指邻近(距离≤1 cm)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膈顶、胸膜顶的肿瘤]的肿瘤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00例特殊部位肺内肿瘤患者均一次操作成功,射频针定位时间5~10 min,没有操作引起的死亡和严重穿刺相关并发症.轻微并发症患者中,气胸9例(9.0%),其中2例(2.0%)需要胸腔闭式引流;咯血3例(3.0%);肺内出血3例(3.0%).9例气胸患者均好转出院,其中7例气胸患者抽气后未行胸腔闭式引流;3例咯血患者经过止血、射频消融后好转;3例肺内出血患者术后痰中带血2~3 d好转.结论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安全可行.

    作者:刘宝东;刘磊;胡牧;钱坤;李元博;王若天;支修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青年肺癌首诊误诊为肺结核4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肺癌患者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提高对青年肺癌的认识并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 2012年山东省胸科医院48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首诊为肺结核的年龄≤40岁的青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确诊23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确诊15例,胸腔镜活检确诊5例,浅表淋巴结活检确诊2例,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确诊2例,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确诊1例.结论 青年肺癌容易误诊为肺结核,应予以重视,应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检、浅表淋巴结活检等检查确定诊断.

    作者:郭帅;吕艳;于学燕;侯代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自我护理管理模式在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中的实施研究

    目的 探讨自我护理管理模式在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CA)对53例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在实施前后进行测量.对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学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3例患者在流动人口自我护理管理模式后,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动机、自我护理知识、是否被动评分由实施前的(116.82±19.23)分、(44.40±8.09)分、(37.81±9.64)分、(18.69±3.90)分、(16.71±4.66)分提高到实施后的(138.25±15.48)分、(51.46±6.72)分、(45.85±6.09)分、(22.81±2.53)分、(19.92±3.17)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11、6.85、5.30、10.05、7.51,P值均<0.05).结论 对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采取自我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高燕波;高翠南;许卓卫;连永娥;邱丽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同药物辅助滴耳联合护理干预对结核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辅助滴耳联合护理干预对结核性中耳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2年2月在本院诊治确诊的27例结核性中耳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按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甲组15例采用异烟肼加利福平滴耳液耳浴的方法,乙组12例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耳浴的方法,从而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两组的干耳时间、鼓膜愈合情况、停药后是否需手术评价疗效,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甲组15例患者中2个月内干耳者13例,3个月内干耳者2例;乙组12例患者中2个月内干耳者1例,3个月内干耳者11例;甲组干耳情况明显优于乙组(x2=16.3836,P<0.05).疗程结束时,甲组需乳突手术0例,乙组需乳突手术4例;甲组鼓膜愈合6例,穿孔9例,乙组鼓膜愈合0例,穿孔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8696、6.1714,P值均<0.05).27例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采用两种混合液耳浴联合护理干预措施治疗结核性中耳炎均有较好疗效,但无论干耳时间、鼓膜愈合和不需乳突手术等方面甲组比乙组疗效更佳.因此,建议在对结核性中耳炎采用混合液耳浴时应首选异烟肼加利福平滴耳液.

    作者:郭丽霞;高翠南;简奕娈;苏肖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非小细胞肺癌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4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7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进行疗效评价的患者1236例,共1384个病灶均采用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及1~5年的生存率.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是92.15%(1139/1236).1年生存者672例,1年生存率为54.37%(672/1236);2年生存者201例,2年生存率40.52%(201/496);3年生存者87例,3年生存率15.10%(87/576);5年生存者22例,5年生存率9.61%(22/229).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中期效果满意.

    作者:黄乃祥;陈溯;盛冬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右颈部毛母质瘤误诊为淋巴结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毛母质瘤(pilomatrixoma)是一种多发于头颈部的良性肿瘤[1],又被称为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皮肤附属器肿瘤.该病好发于30岁以下青少年,临床少见,表现多样,临床医生往往对其认识有限而误诊.因多发于皮肤,需与皮肤常见肿块,如血管瘤、颈部淋巴结核、皮脂腺囊肿等鉴别诊断.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分析可能与肌营养不良有关[2],本研究总结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例右颈部毛母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滕隔玲;胡华;杨燕;张琳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复杂病例比率的增加为治疗带来了更多困难.近10年来,虽然我国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因为临床认识的不统一,导致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不一致,重手术轻化疗现象较为严重.内固定技术对维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使用过度的情况,不规范治疗导致术后复发甚至致残.笔者就我国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认识,全面提高脊柱结核的治疗水平.

    作者:王传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现状与进展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位,手术是彻底治愈肺癌的唯一方法,但是临床上只有20%~30%的患者适合手术治疗.近年来,肿瘤物理靶向治疗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肿瘤物理靶向治疗技术是指在微创条件下以肿瘤为目标,大限度根除靶区的肿瘤细胞及周围1 cm正常组织,以保证根治,大限度保护正常肺组织.具有微创、安全、适形、并发症少、局麻、操作简单、患者恢复快、可以重复进行、效果可靠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现已证实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手段.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肺癌物理靶向技术包括氩氦刀、射频、微波和放射性粒子植入等,笔者对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宝东;支修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结核病专科医院发展的探讨

    结核病专科(定点)医院是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我国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投入政策不公平、基础建设经费短缺、医师学历层次低、医院整体竞争力低、运营亏损等.伴随着新医疗改革方案及《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的出台,势必对结核病专科医院在内的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影响,结核病专科医院将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政府部门可以从基础建设和设备、补偿性投入、人力资源发展,以及政策调整等方面进行投入或补偿.

    作者:陈善豪;范理宏;肖和平;梅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微创物理靶向治疗肺癌的首选技术——射频消融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各地,肺癌均居恶性肿瘤死亡构成比的第一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断升高[1].外科手术仍是早期肺癌治疗的首选,但是临床上只有20%~30%的肺癌患者适合手术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中老年肺癌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中老年肺癌患者往往存在合并症,不适合或不能耐受常规开胸手术,于是许多新的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如肿瘤微创物理靶向治疗等.

    作者:支修益;刘宝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