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大连市登记的散发学生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录入全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大连市散发学生肺结核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共纳入散发肺结核患者228例,并对其9863名密切接触者随访12个月.观察涂阳和涂阴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发病情况与PPD强阳性率(PPD硬结平均直径≥15 mm)分布,采用ROC曲线获取结核病暴发和续发患者的PPD强阳性率的截断值.结果 228例散发肺结核患者中,涂阳肺结核39例,其密切接触者发生“偶然聚集”和“结核病暴发”的发生率分别为17.9% (7/39)和10.3% (4/39);涂阴肺结核189例,其密切接触者发生“偶然聚集”和“结核病暴发”的发生率均为7.9% (15/189);两者比较,x2=0.60、0.23,P值均>0.05.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强阳性率均值为(16.0±0.8)%;涂阴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强阳性率均值为(15.3±0.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1,P>0.05.大连市入学新生的PPD强阳性率为(6.5±0.5)%,与发生结核病疫情的不同级别(无聚集、偶然聚集和聚集性暴发)的PPD强阳性率均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4,P<0.01.将随访期12个月内发生续发患者作为诊断标准,绘制PPD强阳性率ROC曲线,特异度为85.0%,敏感度为70.0%,曲线下面积为0.78,截断值为25.5%.将结核病暴发作为诊断标准,绘制PPD强阳性率ROC曲线,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78.0%,曲线下面积为0.81,截断值为21.5%.结论 涂阳和涂阴患者具有相同的引发结核病暴发事件的风险.高暴露群体PPD强阳性率超过21.5%是产生续发患者的预警指标,提示密切接触者具有发病可能,应及时进行干预.
作者:陈麒;齐怡;周颖;周令;路希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濮阳市耐药肺结核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今后耐药肺结核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我市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符合条件的所有涂阳肺结核患者,其中耐药肺结核患者312例,非耐药肺结核患者426例.对包括诊断情况、患者基本信息、本次就诊情况及既往史等逐一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耐药组与非耐药组复治患者分别占27.9%(87/312)、15.0%(64/426),两组比较x2=18.42,P<0.01;两组中复治患者首次抗结核治疗完成率分别为65.5%(57/87)、92.2%(59/64),两组比较x2=14.73,P<0.01;两组患者病变累及肺野≥3个者分别占55.1%(172/312)、18.8%(80/426),两组比较x2=105.82,P<0.01;两组患者肺部病变有空洞者分别占31.7%(99/312)、12.2%(52/426),两组比较x2 =42.18,P<0.01;濮阳市城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耐药患者检出率分别为37.4%(79/211)、67.3%(74/110)、41.2%(66/160)、39.9%(55/138)、57.4%(35/61)、51.7%(30/58);范县与濮阳市城区比较,x2 =7.73,P<0.01;范县与清丰县比较,x2=4.63,0.01<P<0.05;范县与南乐县比较,x2=5.24,0.01<P<0.05;台前县与濮阳市城区比较,x2=3.85,0.01<P<0.05.结论 通过对濮阳市738例患者调查分析,结果初步反映了复治患者首次抗结核治疗完成情况、病变累及肺野≥3个、有空洞是本地区耐药肺结核形成的高危因素;范县、台前县耐药肺结核发病率高.
作者:冯宗欣;贾会英;刘小利;冯丽静;赵顺现;薛存波;王明远;马丙乾;孙敬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12年盐城市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盐城市各结核病防治机构收治的3842例肺结核患者中的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者进行及时处理的同时,填报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个案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日期、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类别、实验室检查、处理措施和结果、治疗转归等内容,并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报告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94例,发生率为2.45%(94/3842);男66例,女28例,男∶女=2.4∶1.研究发现:(1)<2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95岁年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4%(2/122)、2.14%(11/513)、2.82%(9/319)、3.06%(17/556)、2.94%(22/748)、2.28%(19/835)、1.87%(14/74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8%(66/2772)和2.62%(28/1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00,P>0.05);高峰年龄组分别为50~岁和30~岁年龄组,达3.06%(17/556)和3.60%(4/111).(2)患者不良反应中,肝损害者占72.34%(68/94),肝损害合并胃肠道反应者占31.91%(30/94),≥2种不良反应者占40.43%(38/94).(3)不良反应平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分别为(35.4±28.7)d、(21.2±21.0)d,发生在服药60 d内者占87.23%(82/94),发生在30 d内者占50.00%(47/94).有87.50%(7/8)的单纯过敏反应发生在10 d内;72.72%(8/11)的单纯胃肠道反应发生在20 d内;28.57%(10/35)、88.57%(31/35)的单纯肝损伤分别发生在30 d、60 d内.(4)有93.62%(88/94)的患者治愈或完成疗程,63.83%(60/94)的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案或服药方式.结论 盐城市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处于低水平状态,以肝损害居多,常伴随胃肠道反应发生,30~59岁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男性高峰年龄组比女性要高.
作者:薛浩;张红军;印伟;周志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改进校园结核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管理模式,探讨提高潜伏感染者对药物预防性治疗的依从性和规范治疗的新手段.方法 搜集2010年至2014年发生在东软信息学院、大连海洋大学的2起结核病暴发事件中密切接触者292名,其中潜伏感染者130例,采用DOT管理方式推进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DOT组);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交通大学的2起结核病暴发事件中密切接触者244名,共有潜伏感染者91例,采用全程管理模式进行服药管理(全程管理组).分别观察两组的治疗依从性、规则服药率及有效干预率,同时对中断治疗原因进行调查.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潜伏感染者对药物预防性治疗的接受率、规则服药率在DOT组和全程管理组分别为90.0%(117/130)、90.6%(106/117)和67.0%(61/91)、42.6%(26/61),x2值分别为18.0、48.2,P值均<0.05.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5%(8/178);其中DOT组和全程管理组分别为4.3%(5/117)和4.9%(3/61).对采取药物预防性治疗的潜伏感染者中断治疗原因(共计46例:其中DOT组11例,全程管理组35例)进行调查:在DOT组中,药物不良反应、主观忽视是造成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分别占27.3%(3/11)和27.3%(3/11).在全程管理组中,主观忽视和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担心是造成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4.3%(12/35)和28.6%(10/35).结核病暴发后进行了1年的续发患者随访,结核病续发率在PPD硬结平均直径<15 mm组、PPD硬结平均直径≥15mm且规则用药组及PPD硬结平均直径≥15mm且不规则用药组分别为1.6%(5/315)、0.0%和2.2%(2/89).结论 在提高结核潜伏感染者对药物预防性治疗的依从性和改善规则服药方面,DOT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齐怡;杨连军;王雪梅;杨蕴轶;路希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耐多药患者治愈率.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全球基金项目,对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期间登记及治疗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93例进行临床数据分析.结果 给予耐多药治疗的患者病情均有明显缓解,咳嗽、咯痰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51%(60/71);胸痛、胸闷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00%(17/20);乏力、盗汗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79%(27/43);发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4%(18/19);胸部X线及CT检查结核病相关征象好转或消失的总有效率为77.42%(72/93).治疗成功20例,占31.25%(20/64);失败9例,占14.06%(9/64);死亡10例,占15.62%(10/64);丢失19例,占29.69%(19/64);其他(2例去外地治疗;4例未完成疗程停药,痰菌检测结果符合治愈)6例,占9.38%(6/64).结论 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但是治疗成功率仍然不理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陆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学校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因素,进行学校结核病风险评估,为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由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18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采用专家会商法,经专家会议确定评估指标,以评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判定指标分值并排序.结果 通过专家会商确定了4个一级评估指标和26个二级评估指标.通过对评分进行统计:在一级评估指标中,传染源的权重后分值高,达0.33.在二级评估指标中,发现延迟、疫情漏报和传染源患者隐瞒病情进行权重后分值分别为2.21、2.05和2.05,为极高危的风险因素.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出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科学制定防控措施的重要依据.
作者:戚巍;王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对大连市高校结核病疫情特征进行分析,为今后高校结核病防治措施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4年,大连市开展了高校新生结核病健康体检、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核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等工作.通过观察2010-2014年5年来高校新生结核病患病率及在校学生的结核病发病率趋势变化,对大连市高校结核病流行状况进行评估.采用趋势性卡方检验,评价疫情的趋势性变化,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0-2014年,大连市高校入学新生结核病患病率依次为:73.4/10万(34/46 290)、53.9/10万(27/50 050)、66.0/10万(35/53 030)、96.3/10万(52/53 986)和75.4/10万(41/54 383),在趋势变化上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0.028,P>0.05);PPD强阳性率依次为:5.2%(2428/46 290)、7.8%(3925/50 050)、7.5%(3953/53 030)、6.0%(3243/53 986)和5.8%(3134/54 383),PPD强阳性率在趋势变化上无统计学意义(x2趋=1.301,P>0.05).2010-2014年高校结核病发病率依次为54.9/10万(154/280 399)、55.1/10万(161/291 974)、43.1/10万(130/301 307)、41.9/10万(132/314 708)和44.7/10万(146/326 326),发病率在趋势变化上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2.648,P>0.05).涂阳肺结核发病率依次为7.1/10万(20/280 399)、9.9/10万(29/291 974)、3.7/10万(11/301 307)、5.4/10万(17/314 708)和5.2/10万(17/326 326),在趋势变化上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1.232,P>0.05).2011-2014年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共发现80例肺结核患者,检出率为228.3/10万(80/35 042),显著高于新生体检[73.3/10万(189/257 739)]的检出率(x2=77.537,P<0.05).将结核病发病根据传播关系分为散发和聚集性续发,分别统计各自发病率,2010-2014年散发发病率依次为49.9/10万(140/280 399)、47.3/10万(138/291 974)、41.8/10万(126/301 307)、35.6/10万(112/314 708)和34.6/10万(113/326 326),呈显著的递降趋势(x2趋势=3.838,P<0.05);而聚集性续发发病率依次为5.0/10万(14/280 399)、7.9/10万(23/291 974)、1.3/10万(4/301 307)、6.4/10万(20/314 708)和10.1/10万(33/326 326)(x2趋势=0.695,P>0.05),呈波动性,且与总体发病率波动趋势基本吻合.结论 大连市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取得一些进展;但在聚集性患者防控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创新策略.
作者:曹淑霞;周颖;杨连军;杨蕴轶;路希维;姜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在结核病暴发密切接触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14年5月的一起结核病暴发事件中,对35例密切接触者同时进行DR和CT检查,通过DR与CT的对照研究,用卡方检验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和计算DR对于肺隐蔽部位及不同性质病变的漏检情况.结果 DR和CT在本组密切接触者群体的异常阴影检出率分别为22.9%(8/35)和40.0%(14/35),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154,P<0.01).在DR漏检的6例微小病变中,因DR对肺解剖学隐匿部位识别不足漏诊3例,其中受肺门重叠遮挡1例,奇静脉食管隐窝微小病变1例,受下肺浓密肺纹理遮挡1例;因对6例中非解剖隐匿部位病变识别不足导致漏诊3例,早期树芽征是主要漏诊征象.经ROC曲线分析得出:早期树芽征长轴<22 mm时,DR检查容易导致漏诊.ROC曲线下面积(AUC)0.925.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83.3%.对密切接触者检出的12例肺内异常阴影进行CT影像分析:病变累及1个肺段至5个肺段以上分别达58.3%(7/12)、16.7%(2/12)、8.3%(1/12)、8.3%(1/12)和16.7%(2/12).病变累及范围<1个亚段的占41.7%(5/12);按照部位累及频度统计:上叶累及占66.7%(8/12),中叶和舌叶累及占16.7%(2/12),下叶累及占50.0%(6/12),下叶的累及频度明显增多.首发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类型为空洞播散性,以空洞和树芽征为主要的征象群.密切接触者发病以树芽征为主要影像表现,占91.7%(11/12).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均在治疗3~4个月后出现胸膜下结核瘤.胸膜改变检出患者中也表现为影像同质性.6例漏诊微小病变采取抗结核实验性治疗,强化期末病变显著吸收者仅2例,疗程结束后病变均显著吸收.结论 相对DR而言,CT在结核病暴发密切接触者的筛查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雪梅;李达;宋小意;路希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大连市某高校入学新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的行为和态度,为大学生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对4194名入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2010版)》设计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肺结核防治知识7条核心信息、相关态度、相关行为、获取结核病知识的途径等.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819份,收回有效问卷3662份.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新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7.1%(19 757/25 634).不同性别知晓率比较,女性[78.2%(11 283/14 436)]高于男性[75.7%(8474/11 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30,P<0.05);不同户籍来源的学生知晓率比较,城镇[77.2%(11 701/15 154)]高于农村[76.9%(8056/10 4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14,P>0.05);不同文化程度知晓率的比较,父母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结核病知识总知晓率[77.2%(10 603/13 727)]虽然高于父母学历为高中以下学生结核病知识总知晓率[76.9%(9153/11 9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5,P>0.05).通过校园健康促进途径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者占52.9%(1939/3662).“每天保持开窗通风”、“将肺结核知识主动介绍给家人、朋友”、“饮食规律,保证营养摄入”行为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95.7%(3506/3662)、78.1%(2861/3662)、86.5%(3166/3662).结论 入学新生结核病总知晓率普遍较低,在结核病防治机构与学校的联防、联动机制下,推进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是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主要途径.
作者:王婷;路希维;王雪阳;金杨;牛丹丹;陈麒;周令;孙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防治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广东省汕头市结核病防治所门诊就诊、经实验室和临床诊断为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的患者11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2 HRZE/4 HR,并常规应用肝泰乐片(葡醛内酯片)进行保肝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在强化期加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疗程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肝损伤情况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后第2、4周,实验组肝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0.71%(6/56)和23.21%(13/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4%(18/56)和48.21%(2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64、7.62,P值均<0.01);实验组中度肝损伤1例(1.79%,1/56),而对照组中、重度肝损伤有11例(19.64%,11/56).在肝功能指标方面,治疗后第2周,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45±23)U/L]、天冬氨酸转氨酶[(46±18)U/L]较实验组[分别为(24±12)U/L、(20±13)U/L]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6.06、8.76,P值均<0.01);血清总胆红素[对照组:(9.6±4.7) μmol/L;实验组:(8.7±4.5)μmol/L]和血清白蛋白[对照组:(40.9±4.2)g/L;实验组:(41.3±4.6)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4、0.48,P值均>0.05).治疗后第4周,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102±36)U/L]、天冬氨酸转氨酶[(94±39)U/L]、血清总胆红素[(36.1±10.5) μmol/L]均明显高于实验组[分别为(33±16)U/L、(32±12)U/L、(9.8±5.1) μmol/L],血清白蛋白则明显下降[对照组:(32.7±5.3)g/L;实验组:(40.7±3.9)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1、11.38、16.88、9.11,P值均<0.01).在细胞免疫方面,治疗4周后,实验组CD4+T淋巴细胞[(39.5±8.1)%]、CD4+/CD8+值(1.5±0.3)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33.5±5.2)%、1.2±0.2],而CD8+T淋巴细胞则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分别为(33.1±4.8)%、(30.3±4.7)%](t值分别为4.67、3.12、6.25,P值均<0.01),且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分别为(33.5±5.9)%、(33.4±6.2)%、1.2±0.6]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8、2.98、3.33,P值均<0.01).结论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能改善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的肝损伤,且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辛朝雄;谢华丽;陈美淑;官莹;李晓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11-2014年安庆市学生发病人数和报告发病率居全省高位.安徽省太湖县2011-2012年发病率较高,20132014年通过积极防控,发病率迅速下降.本研究探讨如何在农村地区,利用县乡一体的模式,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治与控制,提高乡镇卫生院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根据我们的具体做法,结合《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作者:陈名琪;周新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非结核分枝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部分可引起人类疾病.因非结核分枝杆菌对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且诊断困难、患者预后较差,使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疾病逐渐成为医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作者从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类及感染率、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研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特点及治疗方案、非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及环境水非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研究等方面综述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相关的研究进展.其耐药机制及传播机制尚未阐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王春花;庞学文;傅衍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不仅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作者对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现状及学校结核病监测预警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陈燕珍;谭守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近年来,我国学校结核病暴发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校园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实施性研究,创新学校结核病暴发的防控策略,全力遏制结核病在校园的流行.
作者:姜洪波;路希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机体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我国在1955年发现首例输入性患者[1],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尤其累及肺部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1例肺部的组织胞浆菌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元敏;黄锦峰;李彦良;谭卫国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