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免疫正常与抑制患者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rimary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PC)的CT征象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我院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PPC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别对免疫正常和免疫抑制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正常或免疫抑制患者CT影像表现分5种:(1)单发结节、肿块型分别为10、3例(共计13例).(2)多发结节、肿块型分别为10、5例(共计15例).(3)斑片实变型分别为4、2例(共计6例).(4)混合型均为免疫抑制者,7例.(5)混合型伴纵隔淋巴结异常增大均为免疫正常者,2例.此型淋巴结融合并坏死且发病年龄为儿童.结节与肿块型、斑片实变型单侧发生率较高[85.3% (29/34)],肺叶分布上肺或下肺发生率分别为38.2%(13/34)、44.1%(15/34).以混合型为主双侧发生率较高[77.8%(7/9)],上、下肺均累及发生率较高[77.8%,(7/9)].5种类型均无明显肺叶分布倾向.免疫正常组以外周分布为主,发生率为77.8%(21/27);免疫抑制组以外周、随机分布多见,发生率为37.5%(6/16)、50%(8/16).其中磨玻璃状影、晕征、支气管气象(air bronchogram)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9.5%(17/43)、41.8%(18/43)、67.4%(29/43),空洞发生率较低(13.9%,6/43).这些征象在免疫正常组发生率分别为38.4%(10/27)、38.4%(10/27)、55.5%(15/27),免疫抑制组发生率分别为43.7%(7/16)、50%(8/16)、87.5%(14/16),磨玻璃状影、晕征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支气管气象在免疫抑制组发生率更高.结论 PPC的CT表现多样化,免疫正常者以结节或肿块型、外周簇状分布为主;免疫抑制者以混合型、外周、随机分布为主.儿童中发现混合型伴纵隔淋巴结增大、融合并坏死,需高度考虑隐球菌病可能.磨玻璃状影、晕征、支气管气象对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
作者:吴重重;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杨立;金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结合临床登记病历调查和随访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了解宁夏南部结核病高发区7个县(区)的结核病基本流行特征和传播情况,从而为结核病的控制和预防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宁夏南部7个县(区)(西吉县、海原县、泾原县、彭阳县、原州区、同心县、中卫市)2008年、2009年临床登记治疗的2931例结核病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及诊断治疗信息).并在2010年对已经登记治疗、但仍然处于活动性肺结核的965例患者进行随访,对问卷结果(包括一般个人信息、症状出现时间和结核病确诊时间,以及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和临床调查信息录入SPSS 20.0软件.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随访患者的延误诊断信息评估上述地区结核病的疫情.用x2检验比较各参数间在95%可信限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在7个县(区)的调查中,2008和2009年男、女所占比率在总体的临床登记患者中为:2008年男性所占比率58.01%(851/1467),女性所占比率41.99%(616/1467);2009年男性所占比率59.02%(864/1464),女性所占比率40.98%(600/1464)]和随访患者男性所占比率54.61%(527/965),女性所占比率45.39%(438/965)基本一致.而回、汉族患者所占比率变化较大,2008年登记的结核病患者回族约为汉族的1/5(回族205例,汉族1262例),且在海原、彭阳、西吉回族患者为0;2009年回族患者:汉族患者接近1:1(回族744例,汉族720例);2010年随访的患者中,回族患者明显多于汉族(回族618例,汉族347例).被调查患者中,年龄平均为[2008年(46±21)岁;2009年(45±21)岁;2010年(46±17)岁];职业构成中,3年调查资料都是以农民患者多[2008年所占比率为84.73(1243/1467);2009年为62.50(915/1464);2010年为93.06(898/965)],学生患者次之[2008年所占比率为7.43(109/1467);2009年为5.40(79/1464);2010年为3.21(31/965)].调查随访的结核病患者的延迟诊断显示:有43.22%(319/738)的患者延误诊断达1个月,约85.77%(633/738)的患者延误3个月才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从理论上推算,738例肺结核患者1年内的扩大传播就可使得累计总患病人数增加到原患者例数的2.9倍.结论 应加强在宁夏南部地区对于结核病知识的宣传,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前提条件.
作者:朱圭娜;杨书鲲;尹媛婕;陈丹丹;王晓林;王丽;侯怀哲;景永峰;王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探讨深圳市大鹏新区综合医院结核病的管理现状,评估成效、总结经验,为改进医院的结核病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核对2009 2013年辖区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医院及其他各类型医疗卫生机构4225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资料;通过现场访谈,了解医院结核病管理制度和程序;抽查胸片了解影像诊断水平等,本研究中的转诊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9-2013年综合医院的转诊到位率分别是85.08% (154/181)、85.56%(160/187)、87.50%(168/192)、90.34%(187/207)、94.29%(198/210),x2趋势=10.74,P=0.001,说明辖区综合医院重视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工作,转诊到位率逐年提高.其中,46.78%(457/977)转诊的患者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占辖区转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33.55% (457/1362).综合医院转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有65.97%(572/867)当天即到位.其中,80.97%(702/867)患者主动就诊;有20.88%(181/867)患者因病情需要由结核病防治机构转回医院.结论 综合医院是发现肺结核患者的重要场所,规范工作流程,是综合医院保证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效率关键.辖区综合医院结核病管理效果显著.
作者:吴道深;李彦良;谭卫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首次诊断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中医辨证证候型与肺CT检查所见征象的相关性.方法 将58例肺结核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和气阴两虚型,分析各证候型与肺CT检查所见征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8例患者中肺阴虚型23例,占39.66%,肺CT征象以渗出病变、腺泡结节病变为主;阴虚火旺型19例,占32.76%,肺部病灶呈广泛性分布,肺CT征象以干酪病灶、浸润病灶为主并伴有空洞性改变;气阴两虚型16例,占27.59%,肺部病灶逐渐增大,呈反复破坏和修复改变,肺CT征象在干酪、浸润、空洞病灶基础上呈现增殖、纤维化,甚至出现肺萎陷、毁损.结论 复治涂阳肺结核中医辨证证候型与其肺部CT征象存在一定的相关与规律性,对肺结核中医辨证分型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纪滨英;郭春辉;谢晓霞;王晓瑞;吴晶;车道林;林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北京儿童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流感嗜血杆菌的携带情况、血清分型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自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从本院门诊就诊的2930例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采集鼻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从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中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择100株,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菌株血清型,E-test方法检测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应用软件WHONET 5.3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统计学分析使用软件SPSS 16.0进行.有关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采集2930例1月龄至16岁患儿的鼻咽拭子,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271株,总携带率为9.2%.4-6月份分离阳性率高,分别为19.5%(8/41)、20.6%(14/68)和24.5%(25/102);~4岁至~6岁年龄组儿童分离阳性率高,均超过10.0%;男性患儿分离阳性率高于女性,分别为10.4% (181/1733)和7.5%(90/1197)(x2=7.219,P<0.05).所有菌株均不能分型.100株菌株中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35.0%,产酶率为23.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四环素和氯霉素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1.0%、82.0%、97.0%和96.0%.结论 本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流感嗜血杆菌携带率为9.2%,分离株对青霉素的敏感性较低.
作者:高薇;史伟;俞桑洁;袁林;姚开虎;杨永弘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据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例数约为130万(其中传染性的涂阳肺结核约有65万例),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世界第2位;每年因结核病而死亡者约有15万例[1].因此,我国的结核病防治形势仍不容乐观.同时,现今结核病的特点还呈现出耐药患者多,以及儿童与老年患者、糖尿病及艾滋病等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不断增多等趋势[2],更增加了我国结核病防治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痰检抗酸杆菌阳性率仅为40%左右[3],约有60%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得不到病原学诊断,即所谓的菌阴肺结核患者,也是引起现代结核病难诊和难治的原因之一.
作者:伍建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影像学上表现易与肺结核相混淆.本研究收集整理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兼结核潜伏感染者一例,通过讨论对二者的鉴别诊断及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提高了临床医生对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作者:宋晓东;黄晓磊;徐齐峰;路希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多发生于一侧.如果开始发生于一侧,治疗过程中或本侧胸膜炎消失后,对侧又出现渗出性胸膜炎,称为交替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这种情况很少见.过去曾有人认为可能与患者体内存在潜伏的结核病灶有关,但并没有得到证实[1].近期在学习结核病治疗中查找类赫氏反应的文献时,发现有人认为交替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发生实际上是类赫氏反应的一种特殊情况2.为了进一步全面深入认识类赫氏反应的本质,并探讨结核性交替性渗出性胸膜炎的发生机理,将收集到的5例交替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病例报告如下,并加以分析.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