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肝癌的热消融治疗已经成为肝癌治疗的一项重要技术,包括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和肝癌的微波消融治疗,对肝功能储备差的小肝癌显示了创伤小、恢复快和疗效肯定等优点[1-3]。与传统的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相比,经皮的肝癌热消融治疗虽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仍有并发症的发生。文献报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2%~3.5%,病死率为0.3%~0.5%[4,5]。虽然发生比例不高,但对于一项以强调“微创”为优势的技术,仍要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作者:韩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据统计,只有20%~30%的肝癌患者在初诊时适合进行根治性治疗,约有50%的患者在初诊时疾病已处于中晚期[1],这是肝癌临床治疗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目前国际公认的肝癌BCLC分期治疗指南,TACE已经成为BCLC B期患者的首选姑息治疗方式。接受单纯TACE治疗的BCLC B期患者1年生存率为82%,2年生存率为63%[1],患者远期疗效欠佳。在我国的临床工作中,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BCLC C期,其远期疗效更不能令人满意。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提高中晚期肝癌TACE治疗的疗效,做了广泛、深入的探索。现就其中一些重要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作者:李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减少术中出血仍然是肝脏外科医生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肝实质离断又是控制肝切除术中出血的关键步骤。目前用于肝实质离断的方法众多,既有传统的钳夹法,又有精细设备的使用,如水刀、CUSA、超声刀、双极电凝等。诸多离断方法和设备各有其优劣,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医生使用不同的设备都可达到认为理想的效果。双极电凝切肝以其高效、安全、价廉为很多肝胆外科医生认可并推广,本文仅就双极电凝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浅谈一些体会,与同道交流。
作者:刘连新;尹大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癌破裂出血应用Embosphere栓塞微球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使用Embosphere栓塞微球作为栓塞剂,对203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肝动脉超选择性栓塞止血。结果203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急诊肝动脉栓塞后,198例均显示有效止血。另有4例患者再次有活动性出血(2例经再次栓塞止血病情控制,另1例栓塞不完全5天后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再次造影仍未见有明确出血血管而行“盲栓”,48小时内死于失血性休克,考虑为静脉性出血可能),1例患者因出血前肝功能较差,栓塞2周后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经肝动脉注入栓塞微球栓塞出血肝动脉支可作为抢救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超选择性栓塞对患者肝功能影响甚微,不良反应小,特别适用于肝功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作者:余强;王华明;彭晓明;王京艳;宿贝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手术和再手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8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本院行根治性切除的8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患者合并有胆管癌栓。评估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患者手术和再手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28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3%、46.4%、21.4%,而不伴有胆管癌栓的852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4%、52.9%、2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肿瘤复发后再次行手术治疗,其生存时间超过那些复发后没有行再次手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大小、数量、分化水平、生长方式及门静脉侵犯与第一次手术后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显著性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门静脉侵犯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无瘤生存期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梗阻性黄疸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联合胆管癌栓取出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有效治疗方法。梗阻性黄疸不是外科手术治疗的禁忌证。肿瘤复发后适时选择再次手术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王亚东;薛焕洲;余淼;张晓;贾萌;沈浩伟;黄今朝;邓东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中C臂CT扫描的X线辐射剂量和时间效率,评估C臂CT扫描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接受TACE的肝细胞癌患者中,分别选取80例作为研究组,8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TACE治疗时行C臂CT扫描,对照组未行C臂CT扫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检查、治疗全程所用时间和所受X线辐射剂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所受X线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研究组80例患者所受X线辐射剂量平均为393.18 mGy,对照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平均为401.05 mGy,两组辐射剂量平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5,P=0.723)。研究组较对照组检查及治疗全过程平均多用时9.5分钟。结论 C臂CT扫描不增加患者所受X线辐射剂量,应用安全、高效,前景广阔。
作者:姚雪松;闫东;曾辉英;刘德忠;李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对956例肝癌患者共计1873个肿块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转移性肿瘤381例,原发性肿瘤575例,肿瘤直径1~17cm,平均2.4cm。结果956例肝癌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射频消融,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1.14%、52.65%、39.12%。术后出现肝脓肿4例,大量胸水5例,出血1例,胆漏1例,无一例发生与射频相关的死亡。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微创、疗效可靠等特点,尤其对小肝癌疗效更佳。
作者:唐喆;董林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研究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N-糖链谱图的变化来发现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糖峰,期望找到肝癌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并通过肝癌患者的临床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GnT-V的表达来分析肝癌患者血清特异性糖峰与GnT-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基于DNA测序仪的荧光糖电泳(DSA-FACE)技术比较分析40例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及正常健康人血清中N-糖链谱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nT-Ⅴ的表达。结果通过对血清N-糖链的DSA-FACE分析,确定了肝癌患者血清N-糖链谱图。选取在术前肝癌患者组显著高于术后肝癌患者组和健康人群组的糖峰中差异显著的峰9(P<0.001)以及术前肝癌患者组显著低于术后肝癌患者组和健康人群组的糖峰中差异为显著的峰3、峰6(P<0.05)作为特异性糖链,并以log(P9/P3*P6)为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曲线下面积为0.811±0.034,此指标检测的特异性为67%,灵敏度高达84%。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证实负责β-1,6分支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GnT-Ⅴ)在临床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达65%,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仅有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峰9、3、6有可能成为辅助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糖链,β-1,6分支糖链的变化主要与GnT-Ⅴ在癌症组织中高表达有关。
作者:孙建民;张玉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血清AFP表达对于肝细胞癌分期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外科治疗的单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72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TNM分期第七版(TNM 7th)、BCLC分期、Tokyo分期、JIS分期、CUPI分期、CLIP分期以及Okuda分期对肝细胞癌术后生存情况的判断力。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赤池宏治信息准则)来判断各分期系统对预后总的评估能力。结果 AFP阳性患者多具有疼痛等临床症状(P=0.047),较高的肿瘤多发比例(P=0.039),较差的肿瘤分化比例(P<0.001),中重度肝硬化比例(P=0.008),较高的Child-Pugh B级比例(P=0.042)以及围手术期输血比例(P=0.009)。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BCLC与TNM 7th分期的内部各期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这两个分期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AIC结果显示:AFP阳性组中,BCLC具有小的AIC值(1618.642),AFP阴性组中,TNM 7th具有小的AIC值(863.514),提示AFP阳性组中BCLC具有佳的预后判断力,而AFP阴性组中TNM 7th具有优势。结论相比于AFP阴性患者,AFP阳性患者多具有较差的生物学行为以及较差的肝脏背景。TNM 7th是AFP阴性组好的分期标准,而BCLC是AFP阳性组佳分期标准。因此提示,TNM 7th和BCLC分期对于以HBV感染为主要病因的中国HCC的预后评价仍具有局限性,我们在以后新分期探索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血清AFP表达这个因素。
作者:周健国;阎涛;毕新宇;赵建军;赵宏;李智宇;黄振;孙玉琳;蔡建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hosphates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p-STAT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p-STAT3表达同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68例肝癌组织中p-STAT3的表达;根据p-STAT3表达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中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结果肝癌组织中p-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在肝癌组织p-STAT3高表达组同低表达组对比,发现2组患者的组织病理分化、TNM分期、门静脉系统侵犯存在统计学差异,p-STAT3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p-STAT3的表达在肝癌组织中异常增高,且与肝癌临床病例特征及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林;宋涛;王艳丽;刘志奎;杨雪;耿智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创刊于2008年9月,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集光盘、纸版导读、网络、手机报、微信、微博等多位一体的国家级电子期刊,现为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9298/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372,全国公开发行,邮发代号:82-136,光盘定价:20元/期,2013年9月加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4年8月9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方肝癌治疗专家委员会承办的《肝癌电子杂志》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创刊首发式。《肝癌电子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集光盘、纸版导读、网络等多位一体的国家级电子期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蔡建强教授及解放军总医院董家鸿教授担任主编。《肝癌电子杂志》从筹备到创刊,历经三年半,期间得到相关部门领导及众多前辈、同行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创刊宗旨为总结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的诊治经验、倡导个体化治疗理念、搭建多学科协作平台。在创刊发行之际,我国肿瘤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吴孟超、孙燕、黄洁夫、曾益新、赵玉沛、赫捷、林东昕共计七位院士题词寄语,同时詹启敏院士撰写了贺信。在创刊首发式的仪式上,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及肝癌治疗领域前辈、专家对杂志给予充分肯定及高度评价,尤其是特色栏目如多学科综合诊治园地、视频精粹等,同时提出了殷切希望。蔡建强主编表示:肝癌防治之路,任重而道远。杂志创刊成功,来之不易。一定不辜负前辈们的嘱托和希望,用真诚和努力办好这本杂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新发的结直肠癌病例中,20%~25%存在肝转移,而在经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病例中,40%~50%终会发生肝转移。肝转移是结直肠癌致死的主要原因,如何改善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已成为结直肠癌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2年全球肝癌发病人数达78.2万(癌症发病第5位),死亡人数达到74.6万(癌症死亡第2位),亚洲等不发达国家是其发病的主要地区,中国肝癌患者占世界发病的50%以上[1,2],其中主要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虽然,随着诊断与治疗技术的进步,HCC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多数患者预后仍然不佳[3,4]。HCC伴发门静脉癌栓(PVTT)是其主要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作者:黄九宁(综述);黎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致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因肝癌发病早期的隐匿性,70%的肝癌患者往往在初次就诊时,就已经错过了佳治疗时机。诱骗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一员,可以竞争性与FasL、TL1A和LIGHT等配基相结合,使细胞免于启动细胞凋亡途径,来达到对抗凋亡的目的。DcR3在多数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尤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许英晨(综述);栗光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23岁,主因“发现右肝巨大占位一周”来院就诊。患者一周前因“右上腹胀痛十天”就诊于外院,查腹部超声提示“右肝巨大占位,肝癌可能大”。既往有乙肝史20年,母亲患乙型肝炎。入院查体:右上腹肋缘下5.0cm可触及肿物,直径约10.0cm大小,质硬伴压痛。实验室检查:AFP 6014ng/ml,CA-199及CEA正常,乙肝大三阳;增强MRI提示:肝右叶下缘巨大肿物,约12.0cm×8.9cm;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低,肝脏特异性造影剂期病变呈低信号;影像学诊断为肝细胞癌。
作者:赵宏;毕新宇;黄振;张业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6岁,主因“皮肤巩膜黄染一月”来院就诊。肝脏MR提示:肝脏左、右肝管汇合处肿物,约1.8cm×1.5cm,侵犯左、右侧肝管,侵犯左侧肝管达三级以上肝内胆管,左右侧肝管扩张明显。肝功能提示谷丙转氨酶111U/L,总胆红素156 mmol/L,直接胆红素120 mmol/L,血清白蛋白40 g/L,血常规提示白细胞5.6×109/L,血红蛋白134g/L,血小板122×109/L,凝血功能正常, CA199820U/L,CEA、AFP正常。根据影像学检查、病史及各项辅助检查,诊断为梗阻性黄疸,肝门胆管癌Ⅳ型。
作者:华向东;艾福录;郝志强;冯照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病史患者,女性,48岁,因“腹痛腹泻2个月余”收住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贫血,外院诊为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低6g/dl,对症治疗,血红蛋白上升至8g/dl。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伴腹泻,对症处理,症状无明显缓解,就诊于外院查肠镜:乙状结肠环周肿物,内镜不能通过。取病理回报:腺癌。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本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赵建军;张业繁;黄振;蔡建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Elad Horwitz等[1]通过对动物模型及临床肝癌标本的研究发现,VEGF-A相关基因的扩增是预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接受索拉菲尼治疗反应的分子标志。首先作者通过分析Mdr2-/-小鼠肝癌标本及人肝癌标本中发现7%~10%的肝细胞肝癌有与VEGF-A相关的基因扩增。进一步通过实验发现肝细胞肝癌细胞中VEGF-A表达上调可通过旁分泌途径增加间质中巨噬细胞HGF表达水平,导致肿瘤微血管增生及肝癌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肿瘤生长。作者对58例14~18月龄的Mdr2-/-小鼠分组,分别使用索拉菲尼和安慰剂治疗3天,获取瘤组织标本分析发现,VEGF-A基因扩增组接受索拉菲尼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癌细胞增殖减慢,治疗反应显著优于VEGF-A基因无扩增组。通过回顾性分析肝切除术后使用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及肿瘤标本,仍发现肿瘤VEGF-A基因扩增的患者使用索拉菲尼治疗预后显著优于VEGF-A无扩增者。因此Elad Horwitz认为VEGF-A相关基因扩增可作为肝癌对索拉菲尼治疗反应性的分子标志,索拉菲尼可通过抑制VEGF-A 相关分子通路抑制间质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释放HGF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微血管增生。
作者:李慕行;蔡建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尊敬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的谭家庚秘书长,尊敬的蔡建强、董家鸿主编,《肝癌电子杂志》的8位顾问、10位副主编及61位编委,大家辛苦了!
作者:杜贤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