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外科、介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术包括外科切除、移植。介入治疗包括:射频、酒精注射、微波、冷冻、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超声聚焦超声刀和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放疗包括:适形放疗、调强放疗、伽玛刀、射波刀和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等。
作者:王俊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21世纪以来,局部消融治疗已经逐步成为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治疗方法,被认为是第三大肝癌治疗技术[1-3]。在诸多消融技术中,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是目前唯一的非侵入性消融技术,从1999年正式进入临床以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索。临床应用中发现, HIFU疗效不仅与操作方案有关,与设备本身的性能也密切相关,本文就HIFU治疗技术特点及其在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现状做一简要介绍。
作者:杨武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居世界癌症死因第三位,中国第二位。手术切除率仅占20%~30%。因此,发展了多种局部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RFA)、冷冻消融、微波、无水酒精、激光等在HCC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1]。冷冻消融HCC是近年发展的一项局部消融,与广泛应用的RFA及其他热消融相比,具有如下优势:产生较大的毁损面积、清晰可辨的治疗靶区。本文对冷冻消融HCC的适应证、技术、病人管理及安全性、疗效作以评述。
作者:杨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1]。由于早期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大多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目前,以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为主的血管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2,3]。广大接受TACE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取得了明显生存获益。近年来,随着多学科团队对肝癌基础与临床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血管介入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HCC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现就原发性肝癌血管介入治疗进展予以探讨。
作者:李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五位、致死率第三位的肿瘤[1,2]。我国的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占全世界的55%[3]。手术切除是早期肝癌有效的,也是根治性治疗手段[4]。但是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常都合并有慢性肝炎或者肝硬化,大多数患者因肝功能较差而无法耐受手术治疗;加之大多数患者发现肝癌时肿瘤已经处于进展期,只有不足20%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5]。肿瘤消融治疗因具有微创、安全、可操作性高及重复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在原发行肝癌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常见的消融手段主要是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6-9]。三种消融方式因其原理的差别而各有其临床特点,在原发性肝癌的消融治疗中能够优势互补。
作者:范卫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肝癌“BCLC分期和治疗策略2014”把消融治疗列为不适合肝移植的极早期肝癌根治性治疗方法,并且列为早期肝癌肝切除、肝移植和消融三大根治性治疗方法之一,这是历史性的突破,随着技术的改进和临床技能的提高,将会有更大地提升。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人约39.5万人,死亡38.3万人,并以5%的速度增长,占全球发病人数的50%以上。肝癌消融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物理消融和化学消融。常用的物理消融方法: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激光消融、超声聚焦消融、纳米刀消融;化学消融主要以无水乙醇消融为主。消融的实施方式包括影像学技术(CT、MRI、US和DSA)引导、腔镜引导、开放术中三种,以上三种方式均可采用手术导航系统辅助实施。
作者:郑加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合并肝硬化,治疗后常常复发,转移性肝癌常常为多发病灶,外科手术难以彻底切除。近年来,各种介入微创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为肝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物理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化学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较传统治疗手段具有更宽泛的适应证,能够对病灶原位灭活,特别是物理消融术因其消融彻底、疗效可靠已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原发或转移性肝癌的治疗方法。但是物理消融对组织结构的破坏是无选择性,其会破坏消融区内血管、胆管、神经等重要结构,这就使位于邻近以上结构的肿瘤,特别是肝门区、血管或胆管旁肿瘤的消融大大受到限制;且基于温度的消融技术,还存在温度沉积效应,即相邻的血液循环使消融区域的能量散失而导致肿瘤不完全坏死,容易造成局部复发。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虽然适应证较物理化学消融更广泛些,但理想的粒子种植难以达到、剂量难以控制,在肝脏应用同样受到限制。纳米刀(nanoknife)作为一项新的肿瘤消融技术,能够在选择性消融肿瘤的同时大限度的保护血管、胆管等重要结构,可以治疗位于特殊部位的肝肿瘤,扩宽了肝癌治疗的适应证,展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肖越勇;张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 of ovary)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中常见的肿瘤。根据其病理组织形态,分为成人型颗粒细胞瘤(adult type granulosa cell tumor)及幼年型颗粒细胞瘤(juvenile type granulosa cell tumor)两种。颗粒细胞瘤属于低度恶性,临床有晚期复发的特点,然而发生肝转移尚属罕见。本文将报道手术治疗卵巢颗粒细胞瘤肝脏转移1例。
作者:王锦;王立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63岁,于2013年11月体检时超声发现一肿物,大小9.9cm×9.9cm考虑肝癌。2013年12月就诊我科,MRI提示:肝右叶可见大小约16.8cm×11.6cm×11.4cm的团块状,长T1、长T2信号影,DWI像呈高信号,反相位信号有减低,增强扫描病灶呈“快进快出”表现;AFP:2.99ng/ml。HBV-DNA 1.4千IU/ml。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肝肾功能正常。既往有肝炎病史30余年,未规律治疗;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6年,药物控制佳。
作者:贺国盛;金超超;黎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诊简易区域无血肝切除术治疗自发性肝癌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自发性肝癌破裂患者行急诊简易区域无血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段或联合肝段切除6例,中肝叶切除2例,左或右半肝切除2例,右三叶肝切除1例,采用特制的直型肝针和普通肝针行肝脏预切除区域外的交锁缝扎,形成肝脏局部区域无血,术中不阻断肝门行肝切除手术。结果本组患者共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0~72岁(平均49.3岁),全部成功施行了急诊肝切除手术,无手术死亡,均恢复良好,而且术后无并发症,术后10~16天(平均13.5天)出院。结论术前评估是判断能否安全行急诊肝切除的重要依据,本方法为一种安全可靠、简易快捷的区域无血肝切除方法,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建平;宿砚明;黄庆荣;秦春和;蒋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属于黄病毒家簇单股正链RNA病毒,其病毒核酸(HCVRNA)的检测是诊断HCV感染敏感的特异手段。
作者:董金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诺贝尔医学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有7项与癌症相关的研究获得了该奖项。1926年,丹麦约翰尼斯·菲比格因“寄生虫致癌说”获奖。1966年,美国裴顿·劳斯因“病毒致癌说”获奖。1975年,美国戴维·巴尔的摩、罗纳托·杜尔贝科以及霍华德·马丁·特明因“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奖。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主编:徐克成副主编:牛立志不可逆性电穿孔技术(IRE)是一项新的肿瘤消融技术,采用高电压短脉冲引起细胞膜发生纳米级穿孔,导致细胞凋亡。该治疗技术具有消融边界清晰,消融区域血管、胆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得以保留,治疗区域可快速被正常细胞取代等优点,已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批准进入临床应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888年,德国医生Langenbuch成功完成世界首例择期肝脏切除术,标志着肝脏外科的诞生。但由于对肝脏解剖和功能认知的缺乏,此阶段肝切除术只限于肝脏边缘的小块楔形切除。1908年,Pringle创用暂时性阻断肝蒂的止血手法,极大地降低了术中大出血的问题。20世纪中叶,对肝内管道的铸型研究揭开了肝脏解剖的神秘面纱,肝脏外科从此告别盲目肝切除,遵循肝脏内部解剖结构的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流行病学概况GloboCan2012数据显示[1],2012年全球约共有78.2万新发肝癌病例和74.5万死亡病例(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肝癌在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占第5位,在女性中占第9位。肝细胞癌的分布存在地理差异,东亚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高发病率地区;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为中发病率地区;美洲、大洋洲和北欧则是低发病率区[2]。83%的肝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仅中国每年的新发病例就将近占到世界的一半。在18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男性的肝癌发病率排在第5位,女性排在第6位;而肝癌死亡率男性排在第2位,女性排在第5位[3]。
作者:管晨滔;魏文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提示摄入绿茶可以降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风险,考虑原因为绿茶中的儿茶素具有抗氧化及促氧化双重作用,且有研究显示尿液中的儿茶素水平与食管癌、胃癌及结肠癌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但今年2月美国匹兹堡大学Butler教授等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IF=5.230)的研究对以上观点提出了质疑,该研究结果显示:没有证据支持儿茶素在HCC发生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儿茶素可能增加HBsAg阳性患者发生HCC的风险[1]。
作者:杨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本期视频精粹来自于北京同仁医院栗光明教授完成的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此例手术的创新点在于,分离肝右静脉后,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闭合肝右静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较传统结扎法对血管的闭合更加确切和简便。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性,59岁,主因“中上腹间断闷痛3年,发现肝右叶占位1周”以肝右叶占位入院。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持续性闷痛,伴厌油腻食物,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于外院诊断肝硬化,予以保肝治疗,规律服用并定期复查,后疼痛症状间断发作。1周前再次于当地医院体检复查就诊,行腹部B超结果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
作者:栗光明;许英晨;邢冰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肝细胞癌(HCC,简称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文献报道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高达62.9~90%。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是肝癌血行播散、转移复发的主要病理基础。对于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靶向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病史患者,男性,57岁,因“发热9天,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1周”于2014年10月31日收入院。患者于2014年10月22日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5℃,在外院行胸部正侧位摄片未见明显异常,对症治疗后好转,后行腹部CT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肝癌,外科考虑不能手术,转来我院。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3年,肝硬化病史1年,未行规律抗病毒治疗。高血压病史4年,现口服坎地沙坦酯1片/天,血压控制可。30年前曾因迷路炎行手术治疗。入院查体:肝病面容。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阴性。
作者:闫东;辛超;姚雪松;赵彦清;李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