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切除是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对肿物可切除性的评估、肝脏功能的评估、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器械的创新和改进、术后精细化管理,是肝切除术成功的关键.随着现代肝脏外科的快速发展,肝切除术的死亡率已控制在3%以下 [1].在这些关键因素中,肝功能评估无疑是重要的一项.从早的单项血清学指标、后来的各种评分系统、代谢性肝功能试验等,各国学者一直试图寻找一种能准确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以在术前准确评价肝功能状况,预计肝脏大安全切除范围,同时判断预后.结合本院在肝功能评估方面所做的工作,本文回顾了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肝功能评估方法及其进展.
作者:杜顺达;徐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以射频消融为代表的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已经在肝癌的微创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直径≤3cm的早期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疗效较好,其5年生存率与外科手术切除近似,因此,消融治疗已经被认为是早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但是,与手术切除相比,热消融的局部肿瘤残存和复发率高,对于直径>5cm的大肝癌而言,更是如此.目前,影像学的增强检查仍是发现残余瘤或新发病灶常用且被广泛认可的检查手段,对肝脏恶性肿瘤经消融治疗后,应进行长期的、有规律的CT或MR随访复查,以便及早发现肿瘤的复发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晓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近年来,诸多影像学成像技术应用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随访,从定性的观察到定量的评价,从解剖成像到功能成像,提供给临床更加丰富、立体、全方位的信息.本文现就临床常用的肝癌相关影像学新进展及应用进行简述.
作者:金征宇;徐佳;王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无肝硬化背景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C)与肝脏炎性病灶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无肝炎病史及肝硬化背景、已行超声造影且经病理证实的2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男15例,女10例)及13例肝脏炎性病灶患者(男7例,女6例)为本研究对象,病灶中位大小4.9cm(范围1.8~11.4cm).两组临床资料未见统计学差异.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征,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 病理确诊的ICCC病例中,超声造影后有2例(8%)误诊为炎性病灶,3例(12%)未能得出明确诊断;病理确诊的炎性病灶中,有1例(7.7%)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7.7%)未能得出明确诊断;动脉期ICCC表现为周边不规则环状高增强(48%,12/25)或片状强化(52%,13/25),炎性病灶多表现片状强化(84.6%,11/13),二者在动脉期均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开始廓清时间ICCC为(34.5±3.5)秒,炎性病灶为(62.7±12.6)秒(P=0.001).利用时间-强度曲线,注射造影剂3分钟时肝实质强度与病灶强度差ICCC为10.5±4.7,炎性病灶为3.1±1.8(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常规超声17例(68%)ICCC显示病灶周围胆管扩张,炎性病灶为1例(7.7%).结论 无肝硬化背景的肝内炎性病灶与ICCC的鉴别诊断需联合联合常规超声及CEUS信息,尤其需重视开始廓清时间及廓清程度.
作者:尹珊珊;严昆;崔秋丽;吴薇;杨薇;鲍丽萍;陈敏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肝脏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LI-RADS)是一个针对HCC高危风险的患者,应用CT增强检查及MR增强检查进行HCC诊断的影像规范.LI-RADS的特点在于对影像技术、影像征象、诊断思路等进行了详细而严格的标准化规定.笔者根据LI-RADS的标准化要求,对肝癌影像结构式报告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实际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构建了肝癌影像的结构式报告模板.本文旨在对该结构式报告进行解读.
作者:王可;刘庆;郭小超;王鹤;张晓东;王霄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1 引言肝癌属消化系统常见肿瘤,是目前继肺癌后易引发死亡的恶性肿瘤 [1],国内患者多由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组织病理学类型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及混合型.初期临床症状隐匿,常由影像学检查发现,随着病情发展其中有54%~65%的肿瘤会累及肝内静脉系统,形成动静脉瘘及静脉系统癌栓,加剧了肿瘤在肝内和远处转移进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据报道,原发性肝癌患者动静脉瘘发生率为 1.3%~63.2%[2],合并门静脉癌栓占60%~80%,侵犯肝静脉占13%~23%,下腔静脉占5%~10%,尚有1%~4%的患者合并右心房癌栓形成 [3].合并累及静脉系统是肝癌处于中晚期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外科切除及辅助全身化疗,也仅起到姑息治疗效果,预后极差,生存期仅为3~4个月.血管介入治疗(如经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等)是目前公认的非手术性治疗晚期肝癌行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对于高龄、无法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可以获得较高的生存受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及意义.本文就原发性肝癌合并累及静脉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斌;李晓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排第5位,每年新发的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 [1].我国肿瘤登记地区的新数据表明,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2位 [2].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肝癌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早期肝癌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情已为进展期.目前,肝癌的治疗总体预后仍不理想 [3].
作者:全国肝癌合并癌栓诊治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1 引言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 NEN)是一组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以往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十分罕见,但是,随着人们对该病的深入理解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根据美国NCI和SEER数据库的统计,美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在30年内上升了365%[1].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原发部位为胃肠胰(66%),其次是肺支气管(31%),卵巢、睾丸以及肝脏也偶有发生 [2].通常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病程的发生发展方面呈现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但是,40%~9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 [3].肝脏是除区域淋巴结外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28.3%~77%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和67%~91%的小肠NET在初始诊断时已伴有肝脏转移 [4,5],而原发于胃、阑尾、直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肝转移的情况却很少见 [6].
作者:陈晓;赵宏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