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指南推荐血脂检测前需禁食9~12小时.相比于不论是否进食而进行即时检测,这种延迟检测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漏检,并降低抽血中心及临床实践的效率.先前的研究已经提示常规食物摄入量可能不会显著影响脂质水平,但这个效应的水平不完全清楚.加拿大亚伯达卡尔加里大学病理与检验系Sidhu和Naugler进行的研究报告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12日的《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该报告指出,血脂检测可能不再需要患者禁食.
作者:布罗德;邓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瑞典肥胖者(SOS)研究(NEngl J Med.2012;367:695-704).这是一项非随机、前瞻性、对照研究,主要研究常规护理下减重手术的远期效果.这项研究主要比较了1,658名减重手术患者和1,771名对照者15年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这些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时都没有糖尿病.
作者:尼科尔斯;严款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对于即将行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数个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可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但关于严格血糖控制对儿童患者是否有益尚不清楚.需进行心脏手术的患儿通常病情严重,且存在发生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的风险.近有研究发现,严格血糖控制在儿科心脏手术中可降低死亡风险,改善预后.
作者:劳瑞;谭婷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有证据表明在需要长期血透的病人中有一部分在血透后会出现血压升高.虽然一些研究显示高血压和两年全因死亡率有不利联系,但透析后高血压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Chih-Yu Yang及其同事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明确透析后血压的改变给长期血透病人所带来的远期效应.他们怀疑透析后血压升高的病人总体生存状况欠佳可能与容量负荷过重有关,并在将来导致心血管事件.
作者:巴克利;刘灵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混合食物耐量试验(MMTT)被认为是检测1型糖尿病患者中内生胰岛素的黄金准则,近有研究显示,尽管MMTT能提供重要的关于糖尿病的先兆信息,但是因为检测方法多次用血的特性,这种方法很少用于临床实践中,在MMTT中,在服用混合食物后血清C肽每隔30分钟检测1次,共需检测2个小时来允许使用AUC来衡量.
作者:维加;沈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胰岛素抵抗(IR)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强独立预测变量,它主要是由于长期过多能量摄入所致的肥胖引起.体重及脂肪含量的减轻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然而,独立于能量摄入和体重/构成的改变,饮食结构和某些营养素的特定代谢效应可能额外得对胰岛素抵抗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这些效应大体上是相对温和的,可在10%~30%的范围内调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风险,但也可以是与人口水平相关.这样的例子包括饮食概念和模式,比如说传统的地中海饮食;饮食中脂肪酸种类构成的等能调制;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质量,包括血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的概念:还有高纤维饮食的特殊代谢效应,它并不一定和血糖指数相关,且因纤维构成不同而相对有差异.进一步选择的食物(如咖啡、茶和坚果)和微量元素(如镁、硒和锌)对于胰岛素抵抗的调节作用已在其他地方论述.我们这项研究将重点放在主要宏量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纤维]和膳食蛋白)的等能调制对胰岛素抵抗带来的改变,并有关于新概念的讨论,以及在现有的膳食概念中食物构成的潜在相互作用的讨论.
作者:马丁;任智慧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长期高血糖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血管内皮细胞(EC)是高血糖引起的不良影响的主要目标.血管干细胞可以生成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和间充质祖细胞(MPCs),对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一种有吸引力的细胞治疗的方法.大量的研究报道EPC功能障碍作为新的因素,参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识别EPCs以及这些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之间的相似性的争论导致一些矛盾的结果.另一方面,尚未发现MPCs在并发症发病机制中存在作用.然而,这些多能细胞确实显示出治疗作用.我们在本文总结了糖尿病并发症中发生的血管改变以突出一些共同特征,其中关键的发现阐明了血管干细胞(VSCs)在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这些细胞用于治疗的机制.
作者:基茨;邓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基于年龄、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控制情况的不同,2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将出现中度或重度肾功能不全.这势必会影响降糖治疗方案的选择,同时需要更频繁的血糖和肾功能监测.中度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30~~ <60ml/min)需要考虑对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某些磺脲类和某些DPP-4抑制剂进行减量或停药.当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至15ml/min左右,格列奈类和吡格列酮的使用需要慎重考虑.DPP-4抑制剂在减量后可用于肾小球滤过率极低的患者.胰岛素可用于肾功能不全的各阶段,但给药方案和剂量需要适当调整并进行充分监测.
作者:曹卫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患者男性,68岁主诉口渴、多饮、多尿10年,低血糖反复发作1月.现病史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既往一直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1年前被诊断为糖尿病肾脏病变Ⅲ期,半年前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接受激光光凝术治疗,为更好地控制并发症,5个月前开始胰岛素治疗,给予优泌林70/30每日两次.近一个月,患者多次于午餐前及夜间发生低血糖,其中2次血糖均低于3.0mmol/L,血糖低达2.6mmol/L,当前胰岛素治疗方案为优泌林70/30早14U、晚14U,空腹血糖控制在7.5~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1.0~13.0mmol/L,睡前血糖7.0~8.0mmol/L.为调整治疗减少低血糖来我院门诊就诊.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我国是世界上1型糖尿病(T1DM)发病率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T1DM的绝对人数仍是一个庞大的人群.T1DM多见于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差,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从全球范围来看,多数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血糖波动大,低血糖风险高.特别在我国,由于缺乏规范的治疗管理方案,患者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发生率高,与发达国家的控制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份适合我国国情,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纲领性文件——1型糖尿病临床诊治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根据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09年6月-2012年2月之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另30例为公务员体检中抽取的健康成人血清,对所有参加研究试验的人群进行血清脂联素含量测定,对比分析含量的区别及意义.分组方法为,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组成DM组,健康成人作为试验对照组,以NC表示.结果 经过实验室血清脂联素检查,DM组患者整体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血清脂联素的含量间接反映了2型糖尿病疾病进展程度,且研究还发现当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视网膜疾病时血清脂联素的水平进一步降低,证明了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密切关系.
作者:罗卫坚;彭云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2型糖尿病可导致一系列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作为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CKD),它已经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有三分之一的终末期肾病(ESRD)都归因于此.伴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过早死亡的风险显著升高.而早期实现对血糖、血压及血脂的严格控制能够降低CKD发生风险.此外,一些传统抗糖血糖药物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较差,需要调整剂量或因为增加低血糖风险而不适合使用.近年来上市的新型药物,如DPP-4抑制剂,低血糖风险很低而且不增加体重,能够有效控制伴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作者:杜东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