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大庆研究结果显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6年的生活干预,能够使以后14年里的2型糖尿病的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而且预防作用长期持久,可持续23年以上[1,2].我们科的跟踪性研究也显示,对于经过短期胰岛素泵强化[3]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积极的个人生活方式管理能有助于维持更长的无药缓解期.所以对于糖尿病的新患者,医护人员为之制定合适的生活方式干预目标,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越过越甜蜜.下面我们将按饮食、运动、睡眠以及情绪的管理,逐一阐述.
作者:万学思;李延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新发糖尿病的人数也呈迅猛升高的态势,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近十分之一[1].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在诊断时,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仅约25kg/m2左右,远较西方国家的> 30kg/m2为低[1];第二,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突出的β细胞功能缺陷.
作者:刘烈华;李延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糖尿病是当前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为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国外研究表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常常仅剩正常的50%左右[1,2].
作者:李启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一直是威胁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年轻患者中以1型糖尿病多见,但近年来,2型糖尿病发病逐渐趋于低龄化,儿童及青少年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1-5],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分类国际糖尿病联盟儿童青少年学会(ISPAD)指南将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以如下顺序分类:(1)1型糖尿病包括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2)2型糖尿病;(3)特殊类型糖尿病:儿童时期常见到这类患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包括β细胞功能的单基因缺乏、胰岛素作用的遗传性缺陷、内分泌胰腺疾病、内分泌轴病变、药物或化学因素诱导的等8类病因导致的糖尿病,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是一类较经典的特殊类型糖尿病的代表;(4)妊娠糖尿病:目前青少年妊娠并非绝无仅有,这类糖尿病青少年的相关问题应该有所认识[6].
作者:李海;李延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按照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1],而按照美国ADA的诊断标准,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则为11.6%,同时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控制血糖达标者仅不到40%[2],这说明糖尿病及其所引发的并发症已经成为了我国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如何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让糖尿病患者得到积极合理的治疗,减少高血糖带来的靶器官损伤意义重大.
作者:李文娟;姬秋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NCD)之一,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中国国家疾控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对于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的调查显示,若同时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其患病率为11.6%,表明我国可能已经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多的国家.因此,我们面对新诊糖尿病患者,为确定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初始评估和检查工作尤为重要.新诊糖尿病患者到底应该开展哪些相关检查呢?这些检查有何临床意义?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本文将分以下四部分内容展开讨论.
作者:刘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为什么要重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近年来20岁以下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而已被诊断的患者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管理,并发症不仅给个人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损害并导致寿命的缩短,还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作者:袁晓丹;楼青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1997年Ilkova等[1]率先对伴有严重高血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随后不断有来自中国和国外的临床研究证实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消除高血糖毒性,修复改善受损的β细胞功能的独特优势.201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出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进一步推动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在临床中的规范使用,并正式确立了短期强化治疗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刘娟;李延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201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特别强调指出在2型糖尿病早期阶段应尽可能将胰岛功能相对较好、且无严重并发症、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及血糖较容易控制的患者的血糖水平降到正常水平,建议针对新诊断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严格控制血糖的策略以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作者:石勇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人数多的国家,面临着具大的糖尿病防治压力.占糖尿病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随病程的延长呈现进展趋势,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能得到长期有效控制,并终导致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现已明确,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是2型糖尿病进展的根源,因而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受到广泛而高度的重视.
作者:曾龙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糖尿病肾病被定义为糖尿病合并蛋白尿(尿白蛋白> 30mg/24h)或肾功能损害(eGFR< 60ml/min/1.73m2)或二者兼有.其金标准为肾脏活检.但应注意,诊断需除外其他可能导致肾损害的病因,例如在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eGFR快速下降,或蛋白尿快速增多需考虑有无其他导致肾脏损害的原因.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原因.
作者:Marcel H A Muskiet;Lennart Tonneijck;Mark M Smits;李嘉佩;王相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良好血糖控制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二十多年前,本学术领域几项著名研究——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1993)、Kumamoto研究(1995)、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就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DCCT和UKPDS的后续研究还进一步证实了早期积极控糖对大血管的保护作用.
作者:郭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数正在飞速地增长,这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何使患者的血糖得以长期稳定的控制,是临床医师的一大挑战.由于糖尿病的早期血糖管理与晚期的并发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诊断伊始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并给患者以恰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李延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病例1患者男,35岁,因“口干、多饮2周”人院.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口干、多饮,无多尿,在当地门诊查空腹血糖(FPG) 9.9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4.0%,未予重视;2天前来我院查FPG 15.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PG)19.7mmol/L,HBA1c 13.8%,空腹C肽1.110nmol/L,以“2型糖尿病”收入我科.
作者:柯伟健;李延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