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代食管术( Esophageal replacement with colon, ERC) 的手术操作复杂, 术后近期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高, 因此未被医学界广泛接受.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 以及手术技术的改进, 手术成功的病例数逐渐增加.Hofstetter 等[1]、Swisher 等[2]、Low 等[3]、Altorki 等[4]、Popovia 等[5]报道ERC 病例占同期代食管病例数的10 %~18.5%, 而国内报道[6-8]仅占0.5%~5%.学者们认为接受ERC 病例的术后长期生存率高,生活质量比以其它脏器代食管者为优, 这是该手术病例数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
作者:程邦昌;夏军;邵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结肠代食管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统计分析572 例结肠代食管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期吻合瘘发生率.结果 初期、中期及近期阶段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3.0%、12.6%和5.0%;术后并发症率为20.8%、15.5%和8.8%.结论 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为:①移植结肠段的主要供血管选择,是否血供充分;②局部污染程度及吻合技术,强调一层缝合;③全身综合性因素:纠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凝及低血钾、低蛋白血症,围术期不输血或少输血.
作者:程邦昌;黄杰;夏军;毛志福;王土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历史回顾1723 年10 月29 日午夜之前不久, Leyden 大学植物学和解剖学教授Hermann Boerhaave 被召去看一荷兰舰队海军上将、男爵Wassenaer, 该人为一有名的美食家, 整日大吃大喝, 常自己引发呕吐以缓解其餐后的不适.这一天早些时候, 男爵饱餐了一顿丰盛的烤鸭和啤酒, 发病时曾呕吐并发出尖叫声.
作者:王其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食管切除后90%~95%的病例采用胃代食管,0.5%~5%的病例由于胃已被切除或失去功能, 或胃代食管失败, 或小儿食管良性病变需长期存活者选结肠或空肠代食管.胃或结肠代食管各具其特点:胃代食管的优点是术中易游离, 只有一个吻合口, 大多数病例胃的长度足以提至颈部作吻合;其主要缺点是术后食管胃反流、误吸或Barrett食管.
作者:程邦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是食管癌术后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2002 年的巴塞罗那宣言倡导全球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SSC)[1], 希望通过提高临床医师对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认识, 降低病死率.随后2004年公布了第一版SSC 的指南[2], 2008 年基于新的研究证据进行了更新[3], 2012 年在美国休斯顿危重症年会上对上述指南给予了再次更新[4], 对临床工作有了更为详细的指导意见.本文结合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指南, 对食管癌术后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管理谈几点体会.
作者:张玉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食管胃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EGJ),也称胃食管连接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是上消化道的一个重要部位, 位于胸腔和腹腔交界处.有关此部位的研究非常多, 包括形态学和功能方面.所以如此, 是因为这个部位具有关闭机制, 其功能如何直接关系到消化道一个重要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作者:王其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我国的临床科研水平与现状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对科技日益增加的重视与投入, 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日益增多, 根据中外期刊对我国SCI 论文产出的贡献率统计数据, 2000 年至2009 年, 中国大陆第一作者的SCI 论文由22608 篇上升至108 806 篇, 年均增长率为42.4%.但我国在高影响力论文的发表方面却不能令人满意.
作者:陈龙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例1,女,28 岁,曾有吞咽困难病史3 年,于2003 年5 月3 日住院.半年前曾在某医院以“贲门失弛症” 行手术治疗,术后吞咽困难症状并未减轻,与术前症状相同.食管造影显示食管腔扩张,贲门部狭窄.经腹探查,见肝左叶之三角韧带未切开,贲门部结构与正常人一样,无粘连及贲门肌层切开痕迹.乃行贲门部肌层切开术,加做抗反流手术,术后吞咽困难症状完全缓解,能进软食.
作者:王其彰;李保庆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