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人体免疫力较低.人们到室外活动后,受到寒气的侵袭,加之体内的“燥”,所以极容易引起感冒.而这种因受凉感冒又体内含“火”的病症,中医叫做“寒包火”.对于这种类型的感冒,使用抗生素治疗几乎没有什么疗效,此时不妨试一下刮痧疗法.
作者:王家喻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我发现早的一例带状疱疹2004年初秋,我为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治疗单纯性面瘫,因为120急救中心就设在我们医院,副主任同时也是我们医院的领导,我们在一个医院同事了二十多年,相互都很熟悉,私交也很好.第三天上午,副主任来做针灸治疗时,很随意地说:“献军,昨天晚上我无意中触及到左胁肋部,有一种似疼非痛、说麻不麻,木木的感觉,不太舒服,你给看一下,是不是肋间神经问题呀?”
作者:马献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有的沉默寡言,思想狭隘,善疑;有的情绪波动,易怒,急躁;有的头昏,失眠,心神不安……发病年龄多在55~7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这种现象,临床医师诊断为“退休应激病”,又称“退休病”.
作者:司长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鸡眼”是由于局部长期受压与摩擦,致使表皮角质增生过厚而形成的圆锥形角化型损害.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淡黄色、深黄色的圆形、椭圆形角化过度,绿豆至蚕豆大,平于表面或略高于表面.鸡眼虽小,若不招惹它,与您事也能相安无事,可一旦受到磕碰、挤压,能让你痛得“钻心”,尤其是在脚掌的鸡眼,疼痛更加剧烈.通常是用30%水杨酸火棉胶、鸡眼膏(主要成分为鸦胆子)贴敷,或用冷冻、激光治疗.但往往治疗得不彻底,易复发,贴敷时间也较长,影响行走活动.
作者:姜厚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这次的患者是个可爱的小男孩,4岁,爸爸妈妈带过来的时候表示上次治疗后,回去测眼压,已经降到13mmHg.小孩患的病是青光眼,眼压高时可达40mmHg(正常值10~22),视力也受到影响,现在戴着厚厚的镜片.前次治疗老师主要把重点放在颈椎,毫针针刺加上整复手法.小孩子好动,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做系统的针刺调理,但仅仅的颈椎针刺就有如此效果,出乎意外,我不禁想到,小孩子对针灸如此敏感是不是和阳气充盛有关?
作者:程延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秋冬季气候干燥,人体水分大量流失,再加上气温骤降,新陈代谢难以保持平衡,人体免疫力下降.又由于平素人们生活、工作节奏较快,精神紧张,而饮食又常肥腻燥热,导致很多人易患“肺热咳嗽”.
作者:知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瘙痒”是多种皮肤与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冬春季节,气候干燥,老年人由于气血虚衰,肌肤失于滋养,也易出现瘙痒.中医辨证治疗“瘙痒”功效显著,介绍如下:风胜作痒风为六淫之首,善行而数变,四季皆可发病.其证特点:遍体作痒,游走不定,或如虫行,时作时止,发病急,消退快,如荨麻疹.风胜趋燥,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甚至粗糙干裂,层层脱皮;风性升扬,发病多在人体上部,如白屑风等;风邪久留体内,可引起血虚、血燥,如松皮癣(银屑病)等.
作者:南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过敏性疾病也称变态反应性疾病.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原因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大过敏原:一是接触性过敏原,如油漆、尘土、螨虫、霉菌、化妆用品等;二是食入性过敏原,常见的有牛奶、鸡蛋、鱼虾、菠萝和药物等;三是注入性过敏原,如蚊虫叮咬、注射药物等;四是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和有毒气体等.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有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严重者还可见过敏性休克,甚至会引发死亡.
作者:孙清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赵师傅近两年经常耳鸣,耳边总有知了的叫声,到了晚上就更加严重,一挨枕头耳朵里就嗡嗡地叫个不停,吵得人难以入睡,心情也烦躁不安.时间一长,老赵的听力下降得非常厉害.医院耳鼻喉科医师为赵师傅检查后,诊断他患有老年神经性耳鸣、耳聋.
作者:张正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施今墨施老临床善于成组用药或双药合用的经验,通称“施氏药对”.如“桔梗、枳壳、薤白、杏仁,此四味药常常配伍应用……以治胸膈满闷,痰气不畅甚效”(以下简称“桔梗四味”).笔者在临床每遇梅核气患者,巧用施老药对,随证加味治疗数例,效果不错.
作者:江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统称(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气肿和肺脓肿等).这类病多于秋冬季发作或复发,主要有“咳(咳嗽)、痰(咯痰)、喘(哮喘)、炎(炎症)”四大症状,根治困难.如过多使用药物治疗不仅副作用大,而且花费多,疗效不显.为此,笔者就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食疗介绍如下,供参考.
作者:陈金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生活睡眠不规律,再加上日常的空气污染及强烈的紫外线,都会导致我们的肌肤受到严重的侵害,黑色素沉着,肤色变黑,色斑增多,让我们脆弱的肌肤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严酷的“黑色考验”.珍珠,自古以来就是名贵药材,美容佳品,已经流传了2 000余年,长盛不衰.历代19部药物典籍上都明确记载了珍珠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泄.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
作者:知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三、治“痰”要机动灵活王氏治痰,重在清涤,盖“欲清气道之邪,必先去其邪所依附之痰”.所用清热蠲痰、肃肺涤痰、顺气蠲痰、通络蠲痰、开痰舒郁、展气开结、行水蠲痰、清涤伏痰、养液开痰、熄风化饮等,得力于枢机气化,清之、展之、泄之、降之,但与舒展气机,调其愆而使之不愆,俾一身治节之令,逆升之火,逗留之浊,郁遏之热,凝滞之痰,咸得下趋,痰行热降,而诸恙自瘳矣.
作者:贾佩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在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份毛泽东主席的手迹,上面写着鲁迅先生的一首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这份手迹的字体和平常我们熟悉的主席字体不太相像,然而这幅手迹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是现存唯一的一份毛泽东主席“盲写”的真迹.
作者:容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考古学家发现,在石器时代,原始人把一种叫做曜石的石头磨平,可以照人,这就是早的石镜.传说女娲补天时,也曾制作石镜.《国策》载“窥镜而自视”,距今已有2400余年.据考证,第一面铜镜是在公元前1800年问世的.晋代医学家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咸阳宫,见一块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景则倒见.”
作者:姜厚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李时珍20岁.新婚不久便害了一场重病.起病初只是感冒咳嗽,但由于调理不当,又自恃年轻且懂医药之理,夫妻生活也没有注意节制,病情便日益加重,每晚高烧过后还盗汗不止.这种病,就是中医内科杂病范畴的“骨蒸”病.所谓骨蒸,即是形容阴虚潮热的热,自里透发而出.“骨”,表示深层;“蒸”,意为熏蒸.这种热症,每兼盗汗,是肺痨病的主症之一.
作者:周彭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老年人、平时体质较弱或病后体虚者,常想通过进补(药补与食补)以增强体质.然而其中不少人在进补已有相当一段时间后(1~2个月),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出现了不良反应.这是什么原因呢?遇到这种情况是停止进补,还是继续进补呢?笔者认为,凡遇此种情况,就应认真检查一下自己进补的全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然后针对主要症结进行调整.
作者:孙清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秋冬交替时节,天气逐渐转寒,一些体质较弱的人往往会通过多吃一些温性的食物、穿着较厚的衣服来祛寒保暖.但有些人却会出现口唇干裂、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等不适症状.中医专家指出,秋冬交替时节,体表的阳气逐渐向内收敛,人体燥邪伏在体内,余热还没有清除干净,此时进食过多的辛辣温热食物,易产生内热,难以排出体外,再受寒邪,就形成了“寒包火”,寒包于外,热郁于内,可见哮喘、久咳、失音、咽痛、齿龈肿痛、烦躁、口臭、便秘等病症.
作者:王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立冬补冬.”“药补不如食补.”“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立冬这天,人们有以不同方式进补的习俗,认为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冬天的萝卜,夏天的姜.”“冬天多吃萝卜少吃药.”冬季人的阳气向里入内,收敛蛰伏,《内经》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使志若伏若匿……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作者:贾佩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今年夏天,我的生活起了很重要的变化.在这之前,我嗜吃冷饮,喜欢吃生冷的冰西瓜.解渴时,我宁愿喝冰开水,决不喝热开水.但这个夏天,我开始不能吃这些东西了,并且要喝热茶和温开水.常温的西瓜也不能多吃,否则身体会明显不舒服.
作者:俞祥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岁月在更替,时代在进步,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但养生也是有讲究的,不是谁都会养生.有的人因为会养生,长命百岁,叶子就是其中之一.叶子,原名叫叶仲寅,曾参加过北京人艺的创建,是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活了101岁.
作者:李春环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霜降过后,天气渐寒,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明显.人们面对气温的骤然变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容易出问题,骨关节疾病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养护关键部位成为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肠胃脆弱待保养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如果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就被扰乱.
作者:钱民庄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人们常说“补身三宝,人参、鹿茸和冬虫夏草”.尤其是近年来,冬虫夏草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又有广告见诸媒体,称能够提供人工快速培育冬虫夏草的“新技术”,还有厂家大批量推出虫草保健品.因此,要提醒人们应正确认识冬虫夏草.
作者:高花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黄酒是世界上古老的发酵饮料酒之一,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科学文化和生产发展做出的早期贡献之一.黄酒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的,故又叫米酒.其色泽浅黄或红褐,口味香甜甘洌,浓郁芳香,回味绵长.由于酿制方法独特,发酵后只经过压滤除渣不蒸馏,所以几乎保留了发酵产生的全部有益成分,如麦芽糖、葡萄糖、醇类、脂类、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与矿物质等.
作者:居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提起雀斑,相信绝大多数人并不陌生.这是一种是好发于皮肤表面的棕色点状色素沉着斑,属于遗传流行病学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雀斑多发于颜面部,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影响容貌美观,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因此寻求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马宇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当归四逆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用于治疗外受寒邪,气血阻滞,四肢末端厥冷、发紫,舌淡苔白,脉沉细.历代医家秉《伤寒论》之意,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血虚寒盛所致的腹痛、肢体疼痛、寒厥诸症.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竹沥汤,即用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加减,治疗阳虚寒湿内侵,血虚营卫运行滞涩,身体骨节疼痛、四肢不举、短气、心中烦热、口噤等症.
作者:乐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露,又名气汗水、水露.《随息居饮食谱》言“凡谷、果、菜、草、花、木、叶诸品,具有水性之物,皆取其新鲜及时者,依法入甑,蒸馏得水,名之为露.用得其宜,远胜诸药”.《本草纲目拾遗》载:“凡物之有质者皆可取露.露乃物质之精华,其法始于大西洋.传入中国,大则用甑,小则用壶,皆可蒸取……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消化性溃疡病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的慢性溃疡,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胃痛,反复发作,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服用消炎药物诱发,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呈节律性,餐后2~4小时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疼痛要持续至进餐才缓解.胃溃疡上腹疼痛于餐后出现较早,约在餐后0.5~1个小时出现,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
作者:大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感冒分为一般的伤风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伤风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由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易造成流行.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由风邪所致.现将几则在临床上证明行之有效的食疗方介绍如下.
作者:朱时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扁豆是秋日里人们爱吃的蔬菜,《名医别录》里说:“其荚蒸食甚美.”古人把它视为“豆中之王”,又称其为南扁豆、峨眉豆、羊眼豆、藤豆.它有黑、白色之异,既可采收晒干种子炒黄或煮食,也可采摘嫩时荚果鲜用.
作者:钟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根据秋燥的特点,老年人要注意饮食调节以抵御“燥气”.“燥则润之”是秋季养生大法,好选用养阴润燥的食疗方法.梨粥:梨子2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常会出现口干鼻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病症,而梨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用以煮粥,可作为秋季常食的保健食品.
作者:谢玉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白萝卜生者性凉,味甘、辛;熟者性温,味甘.具有清热生津、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的功效,可顺气、利尿、醒酒、抗癌,可治疗胸闷气短、伤风感冒等症.《本草纲目》中说:“萝卜生吃可以止渴消胀气,熟食可以化瘀助消化.”白萝卜除了有以上的功效外,其营养极为丰富,除了水分以外,还含有大量的糖类和多种维生素、脂肪等营养成分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因此,平时多吃些萝卜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民间流传“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其实白萝卜还有很多的黄金搭档,搭配食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王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进入初秋,天气仍旧炎热,母亲食欲不振,身体有些不适,小腿还轻微浮肿.妻子带着母亲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天气炎热造成了肠胃不适,下肢浮肿是一种生理性水肿,通过饮食调理即可.妻子上网一查,山药鸭肉羹很适合调养母亲的身体,便学着做了起来.
作者:刘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六)胃上火的预防1.合理膳食这个话题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难在现在的生活节奏快,难在有不少人不自己动手做饭,给什么就吃什么.但是,如果要健康,再难也要重视合理的膳食,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脾胃是后天之本.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照顾好脾胃,就相当于说“我不想活好”,或者干脆是“我不想活了”.而要活好,要照顾好脾胃,就得给它合理的膳食.
作者:梁嵘;王召平;李丹溪;姚叙莹;田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对于秋葵我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隐约知道它是洋货,由印度传播而来,是现在世界各地新兴的高级绿色蔬菜,可助消化、增体力、护肝脏、健肠胃.我第一次吃秋葵是在去年.在一家私房菜馆,服务员极力向我推荐秋葵炒虾米,价钱贵得咂舌,家庭主妇斤斤计较之心痛病发作,纠结之余又被味蕾的探求欲所打败,决定试试秋葵的味道.
作者:郭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早上,端着茶杯走进办公室.对面的小王忽然大呼小叫起来:“老章,你这喝的是什么呀?红红的,怪怪的.”“这你就不认识了吧.这是玉米须.”“玉米须?老章你这是在玩弄什么玄虚?那玩意儿也能泡水喝.嗯——”看着他怪模怪样,还掩着鼻子,我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这玉米须在收获的季节里是没有人看得上眼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个宝贝.前几天体检显示:我的血压偏高,需要注意饮食.母亲不知道怎么知道了,唠叨了起来:“才多大年纪,就得了高血压.”
作者:章中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经常有朋友跟我抱怨,每次打给父亲报平安的电话,都不知道说什么好,总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身体好吗?”“天冷了吧?”“多吃点好的.”没劲透了.父子之间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言语,知晓彼此安好,足矣.然而,总是这样“复制粘贴”地对话,终归还是容易疲劳的吧,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久了,难免心生倦意,电话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越打越少.
作者:李志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一说到对子女的爱,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母爱.母爱是久唱不衰的颂歌.然而,在中国家庭父爱似乎是很陌生的,不少孩子是在缺少父爱的环境里长大.这是孩子们的不幸,也是天下为父者的悲哀.孩子遇到作业上的疑难问题,满怀希望地走近父亲,父亲却往往因埋头其他事情,手一挥,瞧也不瞧孩子一眼:“问你妈去.”
作者:王贞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有这样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话,让迷失的都市人,内心得到抚慰与宁静.楼房割据了城市的天空,也阻挡了我们的视线,它让我们的目光不能望得更远,不能看得更广阔.前不久一次傍晚的雨后,儿子第一次在四楼的窗口看到了真实的彩虹,但是它被高高的房顶截成了两半,一半横在南面的窗外,一半又零落在北面的缝隙中,但是儿子仍然欣喜不已,因为这是他七年来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彩虹.
作者:商艳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一早送女儿上学,在校门口遇到邻居筱佩的妈妈,看她一脸苦闷,原来,清早起床母女俩发生不愉快,到现在心情很受影响.“起床之后,因为筱佩拖拖拉拉动作慢,我又要照顾她的小弟弟,就和筱佩嚷了几句,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筱佩的妈妈说,其实是自己有点儿累,迁怒在筱佩身上.现在很后悔没有勒住口舌、更有智慧地教养孩子.望着筱佩走进校门那不开心的身影,筱佩妈妈的眼神迟迟无法移开.
作者:陶诗秀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典型案例:21岁的晓峰离家在深圳打工,从小家里较为贫困,养成了他生活节俭,甚至较为吝啬的品性.他从不请别人吃饭,也不喜欢别人请他吃饭,但他热心慈善,常常捐款助人.晓峰自认为自己外貌较差,因出生时难产,留下了外伤,即上睑下垂,小时候曾被人嘲笑,这一直是他心中的痛.晓峰几乎没有朋友,上班与同事也没有什么话说,下班了就一个人回出租屋,形单影只,显得很孤立.
作者:章睿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我中学时的好朋友的父亲是当地一位著名的中医,而她的姐姐当时正在读中医学院.那时,我对中医了解不多,有关中医药的东西很多是从她那里听到的.每次听她讲起中医药,都觉得特别的神秘,而这种神秘一直延续到我上高三时第一次看中医.
作者:百合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更包括人的心理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列曼教授认为:“导致人们患病的原因,心理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心理精神健康的人,即使身体上有疾病也容易康复,而原来身体健康之人,若心理和精神上出了问题,身体也容易很快垮下来.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特别是人到中年之后,更是“多事之秋”,如果不能处之泰然,则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身心各种疾病.
作者:孙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近期,国家财政部透露,中央财政将下拨14.9亿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该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各地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及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中医药人才能力培训和县级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等工作.
作者:灵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诗词赏析]这是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的后四句,全诗寄托了诗人痛恨战争、忧国忧民的苦闷心情.诗中用“散发”、“弄舟”的方式来表达无法摆脱的思想苦恼,描述“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思想境地.
作者:温长路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二、现代哪些生活方式伤肺?1.气候变暖秋季清冷凉爽,阳气潜藏,利于肺的肃降,肃降得天道相助.气候变暖——天以常火,阳气升发有余,潜藏无力.肺缺乏天道、天时相助.走出苦夏,秋风渐起,天气渐凉天高云淡,登高眺望,长舒一口气,心情非常舒畅.可现在这种情况离我们渐行渐远.四季显然有点乱套.
作者:傅杰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夷坚志》记载,宋有一个叫罗伯固的人,后脑勺长了一个瘤子,而且越长越大,几个月过去了,居然瘤大如碗.这让罗伯固不能梳头发,很是痛苦.有一天,一个朋友来看望罗伯固,见他如此痛苦,便给他推荐了婺源的一位医术绝精的疡医.为了早日解除病痛,罗伯固立即派遣仆人前去邀请.
作者:张效霞;莫芳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强调经典 倡导师承周文泉教授认为中医是国之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有价值的“原创产品”.中医具有完整独特、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功能性疾患以及器质性疾患有着显著的疗效,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整个链条中都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韦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毛泽东“吃什么,怎么吃”,曾是绝对保密的,不允许私自记录,更不允许说出去.可如今提起毛泽东的饮食,很多人都有话说.有人说他爱吃红烧肉和小鱼小虾,有人说他喜欢吃马齿苋之类的野菜,有人说他钟情于烤红薯、臭豆腐等风味菜肴,有人说他离不开辣椒……他丰富多彩而又勤俭节约的饮食生活,人们常常用“四菜一汤”来加以概括.
作者:单守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又是周一,忙碌了一天,下班时我和诊所经理习惯性地走到贴在休息室门后的垃圾清理日历前,上面清楚地标注着明天早上将要收取的垃圾桶的颜色.把诊所后门旁的黑色和绿色垃圾桶推到前门的路边,我们才算正式下班了.
作者:琳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对于大便干燥,许多人意识不到它的危害性,或者置之不理,或者自作主张地服用一些泻药,如番泻叶、通便灵、肠清茶之类.殊不知,长此以往,肠道对排便刺激敏感度会大大下降,形成药物依赖性,部分患者甚至患上结肠黑变病.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阴虚津亏肠燥便秘,不妨采用润下之法,可以选用同仁堂的润通丸.
作者:朝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很多病人注意到服用中药需忌口,有些人甚至特别重视忌口,似乎相关的禁忌很多.其实,服用中药的忌口主要是避开对疾病的不利影响,避免对药物疗效的干扰.服药期间一般的饮食忌口包括:生冷、油腻、气味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食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物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腹胀时,不宜食用白薯,避免引起胀气;水肿病人少吃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作者:罗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2.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主要表现除直立时血压偏低外,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甚至摔伤.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 5%,其中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 ~ 50%.老年人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减少,交感神经增强,可使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升高,舒张压偏低,脉压差增大.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处)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
作者:徐凤芹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