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必利(cispride,商品名普瑞博思,prepulsid)是一种新型胃肠动力药,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耐受性好的特点.但也发现与其它药物合用会产生药物作用相互影响疗效.此外,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为了本品在临床上的安全使用,现就其在临床的使用范围,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作者:黄世淬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左侧结肠癌(LSCC)与右侧结肠癌(RSCC)在临床病理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探讨R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对1977~1996年间经病理诊断的111例LSCC和203例RSCC作临床病理对比观察.结果:其共性是:314例均为进展期癌,延误诊断平均>6个月.均以隆起型和Duke's B期癌常见.其差异为:LSCC多见于乙状结肠(6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65例),以高分化腺癌常见(66例).RSCC多见于升结肠(5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136例),以低分化腺癌常见(74例).RSCC的特征:①腹痛(67%)、腹部包块(63.1%)和贫血(21.2%)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LSCC(44.1%、21.6%和9.9%).②分化差的高度恶性癌(72.4%)和预后差的Duke's C、D期癌(46.8%)的百分率明显高于LSCC(36%和30.6%).③肠系膜、大网膜淋巴结转移癌(31.5%)和有远处转移及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晚期癌发生率(21.7%)明显高于LSCC(20.7%和12.6%).上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RSCC比LSCC分化更差、浸润和转移能力更强、恶性度更高.
作者:张兆祥;胡余昌;石新兰;朱忠尧;黄利鸣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合欢皮皂甙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以S180实体瘤荷瘤鼠为对象,用不同剂量的合欢皮皂和合欢皮皂甙与环磷酰胺对荷瘤鼠行腹腔注射.结果:3组不同剂量的合欢皮皂甙及合欢皮皂甙加环磷酰胺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5.4%,35.1%,40.5%,77.4%呈明显显效关系.结论:合欢皮皂甙有一定抑瘤作用,与环磷酰胺合用效果更佳.
作者:韩莉;崔景荣;李敏;叶颖;刘倩;吴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对大鼠脑外伤后血浆内皮素水平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液压性脑外伤模型,采用放免法和干湿重法分别测量脑外伤后血浆内皮素水平和脑组织含水量.结果:①外伤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和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伤对照组.②L-Arg治疗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和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外伤组.结论:L-Arg能降低脑外伤后血浆内皮素水平,减轻脑水肿.
作者:艾文兵;陈玉宏;鲍文公;杨启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肝癌是常见的肝肿瘤,原发性肝癌占肝癌的90%.国内高发区发病率达10/105,占男性死因第2位,女性第5位.早期治疗以外科学术切除为首选,但复发率高;中晚期患者,由于肝硬化、转移等原因已失去手术机会,行全身化疗效果不佳,且并发症和副作用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得到了肯定,并公认为该方法是中晚期肝癌的首选疗法.
作者:李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的重要原因.1932年Barr J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可能原因,其后Barr和Mixter总结了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念与治疗方法.继后,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并进行了数千例的报道.
作者:郑之和;李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缺血性脑梗塞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栓塞引起的疾病.预后差,神经功能恢复亦差,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如有椎动脉梗塞1/3患者在发病早期即为不可救治,表现为昏迷,脑性强直、死亡.
作者:胡道予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由美国著名放射学家Margulis教授于1967年提出.1953年Seldinger创立的经皮穿刺血管造影技术为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胡国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颅内出血CT表现及围产期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对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儿颅脑CT检查显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3例(76.8%),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内或脑室内出血10例(17.9%),单纯脑实质内出血3例(5.4%),27例(48.2%)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高,达95.6%,常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危险因素为围产期窒息、产伤和早产.因此,提高围产期质量是防治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佳方法.
作者:赵云;张在沛;卢霞;刘永斌;刘世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女,30岁,既往有阑尾炎病史10年.近5天因右下腹胀痛入院,入院时患者呕吐4次,伴低热等慢性阑尾炎症状.查体:T37.5℃,P76次/分,BP16/10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在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一6.0cm×3.0cm大的包块,质软,移动度小,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B超提示:阑尾处炎性块,查血:Hb105g/L,RBC:3.68×1012/L,WBC:8.4×109/L.手术处理:打开腹腔,见阑尾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将阑尾尖端与盲肠粘连的囊肿摘除,大小为6.2cm×3.5cm×3.0cm,送病检,病理诊断为阑尾粘液性囊肿.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伤口Ⅰ期愈合出院.
作者:邹牧;李安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甲状旁腺瘤引起PTH过多分泌导致高血钙低血磷、尿钙磷增多,并引起骨损害和泌尿系结石[1,2],现报告甲状旁腺瘤引起多发性骨折2例.
作者:张小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前,国内对肺心病和冠心病的诊断均有明确的标准[1,2],但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肺冠心)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以致在临床上常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现从我院1991年1月至1998年6月内科住院确诊为肺心病56例中,筛选出9例临床诊断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为肺冠心病,对其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进行探讨.
作者:熊光益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补中益气汤源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等组成,用于治疗饮食劳倦所致气虚身热,心烦懒言,不思饮食,四肢困倦,或动则气喘,或口渴多汗,以及中气不足而致吐血、便血或肛门脱出,或子宫下垂等症.笔者验之临床,屡有奇效.现选录4则,以示同道.
作者:蔡三金;闵海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介入治疗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7例原发性肝癌并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TAI)和(或)经导管动脉内栓塞术(TAE)及随访.结果:37例中,并发肝动-门脉瘘33例,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同时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7例,经过2~5次(平均2.3次)TAI和(或)TAE治疗后,23例(62%)生存期超过半年,14例(38%)生存期超过1年.结论: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常伴有严重门脉高压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预后差,但恰当地应用TAI和(或)TAE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马明平;王正林;胡道予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膝关节屈曲挛缩、外翻等畸形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中常见,股骨髁上截骨术,是矫正膝关节畸形简单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该部位与月国部血管、神经和膝关节关系密切,术中术后如处理不当,可导致各种并发症,重者可致肢体坏死.我院自1983年5月~1998年10月共行股骨髁上截骨术186例,经随访发现有并发症者37例(19.9%).现对该手术并发症的原因与防治作一探讨.
作者:周建中;刘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安定配伍催产素在分娩期中的作用.方法:对100例初产妇在分娩期中应用安定静脉推注加催产素静脉滴注,观察其产程进展时间,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分娩期中应用安定配伍催产素对缩短产程效果肯定(P<0.05),对产后出血无影响(P>0.05).结论:安定配伍催产素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缩短产程的方法,且价格低廉,适用于基层医院,但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作者:连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我科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婴幼儿哮喘3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国琴;何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肺部感染患者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对54例肺部感染患者在治疗前和感染控制后应用CRP乳胶玻片凝集试验检测,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肺部感染时血清CR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敏感性亦高于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分类(P<0.005);结论:CRP测定可作为诊断肺部感染的一个较敏感指标.
作者:常荣惠;范登传;魏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对晚期青光眼手术疗效的观察.方法:采用小梁网切除术.结果:74例122眼,手术治疗有效率95.1%.结论:手术是晚期青光眼的有效治法.
作者:祝素英;秦大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男,71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伴肉眼血尿,呈条状血凝块;无尿频、尿急、尿痛.查体:未见异常.肛诊提示:前列腺中度肥大,表面不光滑.尿常规:RBC(+++).
作者:李传芬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我院自1992~1997年对294例急性阑尾炎行外科治疗时,发现其中17例为后腹膜外阑尾炎.现就17例后腹膜外阑尾炎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作者:詹向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抗菌药物及免疫调节剂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9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2例,采用黄芪与菌必治注射液为主;对照组67例,以菌必治注射液为主.经会阴途径前列腺注射,每3天1次,4次为1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愈率.结果:经1~3疗程治疗,治疗组治愈146例(90.12%),对照组治愈52例(77.61%),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6~18月,治疗组与对照组远期治愈率分别为85.8%和65.6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注射黄芪与菌必治等药物,具有抗菌、止痛、调节前列腺免疫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聂勇;郭贤坤;张燕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