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是指通过手术切除已失去生存能力、没有生理功能、危害人体生命的部分或全部肢体,以挽救患者生命,并通过安装假肢和康复训练来改进肢体功能.常见于创伤、感染、肿瘤、神经损伤、周围血管病变、先天畸形等.由于长期受病痛的折磨,机体及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损伤,因此做好截肢患者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2007年3月起,作者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南汇区)康桥镇24例下肢截肢患者依托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国祥;宋德香;温朝阳;傅彬;孙莹惠;陈亮;邱育;王子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宫腔镜在IUD取出困难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7月~2009年6月门诊常规取器失败的153例患者应用宫腔镜取环.结果 153例患者中,一次性取器成功151例,2例因IUD完全性嵌顿取器失败.术后诊断为IUD嵌顿69例、IUD变形23例、其他诊断61例,主要为宫腔粘连、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结论 宫腔镜取环可提高各种复杂IUD取出的成功率,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推广.
作者:马炜;卢树华;郑小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快,对营养有特殊需求.合理科学的营养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及预防成年后慢性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儿童能否获得合理的营养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家长的营养知识与饮食态度、行为密切相关.为了解上海市卢湾区幼托机构儿童饮食行为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进行儿童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9年3月对辖区内幼托机构儿童饮食行为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姚芳颖;鲍启萌;李华萍;徐桂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生殖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更好地开展妇女生殖健康服务,为今后妇女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对1999~2008年期间前5年与后5年虹口区妇科疾病发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随着各级政府对妇幼保健的重视,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力度的加大,爱婴医院的建立,绝大多数孕产妇及家属都开始重视母乳喂养,懂得母乳是婴儿理想的纯天然食品,是人类生命早期的佳营养和免疫剂,易于婴儿消化吸收[1],安全卫生,经济方便,还能培养母子感情.所以母乳喂养受到大多数孕产妇及家属的重视和青睐.
作者:袁金玉;徐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是小儿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中国发病率约为3.90%[1],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单侧多见,左侧多于右侧.为了解上海市卢湾区淮海街道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生情况,2007~2009年我们对本街道自由就诊1~12月龄婴儿通过视诊初筛,结合上级医院影象学检查明确诊断,对开展社区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预防提供了依据,报道如下.
作者:王莉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接第1期)4.3.2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舒张压过低的处理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有部分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不高或偏低.舒张压过低可能影响靶器官如冠状动脉的灌注,引起心脏缺血性事件.
作者: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静脉输液操作,通常技术上对静脉穿刺一针见血非常重视,而对于静脉输液拔针的问题却重视不够,造成的出血与皮下淤斑,不仅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疼痛,而且也影响了血管的清晰度,给下一次静脉穿刺带来困难[1].为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佳的按压止血方法,我们于2009年8月~9月在输液拔针后采用握式4指按压法止血,实践证明效果好于以往的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范静;周红丽;杨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医居家护理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是针对居家患者在其住所提供的一种卫生保健服务,运用中医护理手段促进病人疾病康复,减少并发症,早日回归社会.居家中医健康护理整体模式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从居家护理及中医护理两方面探讨目前中医居家护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作者:江帆;沈蓓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随着医学模式与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维持生命和没有痛苦的水平上,而是希望不断地保持和促进健康.
作者:顾琴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居民健康,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1].1974 年以来,Blum,Lalonde 和Dever等人将影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因素分为4类,包括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1991 年WHO的调查证明了这一分类的正确性[2].有研究表明,行为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的因素[3].
作者:罗纯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近10年来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而西方国家已呈平缓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死亡的头号杀手,为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威胁与经济负担[1].如何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已成为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朱泾社区2005~2009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该社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朱士军;胡红;彭艳英;谢春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为了解本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疾病谱,有针对地进行健康宣教和健康干预,提高社区老年人整体健康素质.2007年我们对本镇≥60岁参加合作医疗的老年人进行一次横断面健康调查,共有3106名老人参加了本次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谢锦群;李雄芳;杨红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临床选择性筛查方法在糖尿病早期发现中的意义.方法 对来我中心接受常规体检、年龄≥45岁的连续门诊病例,进行一般情况、病史及体格检查等资料的收集,按年龄、性别、累计危险因素值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在833名受检者中检出糖尿病12O人,检出率为14.41%,IGT为119人,占14.29%,且不同年龄组间糖尿病患病率及IGR检出率有显著差异.其中,>70岁的老年人的患病率(22.11%)为<50岁的中年人(7.79%)的近3倍.而男女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累计危险因素积分值≥22的高危组糖尿病患病率(20.36%)是积分值<22的对照组(5.20%)的近四倍.结论 对45岁以上的社区居民进行临床选择性筛查,可经济有效的为社区糖尿病早期防控提供依据.若与主动性筛查相结合,可较全面准确的评估社区糖尿病的发生情况.
作者:马晓萍;沈芸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不断上升,其并发症也日趋严重,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顽疾,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迄今为止,糖尿病仍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仅能依靠控制血糖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控制效果又直接受到患者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保健意识强弱的影响.我们于2009年1月~6月间,对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内200名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管理中应用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晨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白内障在全世界致肓眼病中占首位,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各类白内障中老年性白内障所占比例大,是我国当前防治的重点.我国人口大多分布于农村,但对农村老年人的白内障患病情况报道较少.因此,对农村老年人进行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有利于更好的防治白内障.为此,我们联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对上海市吕巷镇6个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白内障调查.
作者:高平建;黄利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自2009年5月10日发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病例以来,我国疫情已经历了3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只有输入性病例,无二代病例及本土发生的散在病例;第二阶段:出现输入性病例造成的二代病例,以及国内本土发生的散在病例,但仍以输人性病例为主;第三阶段:出现社区水平的H1N1流感暴发.
作者:刘敏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除了可引起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因此,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除药物降压外,合理膳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社区高血压人群施行包括饮食管理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高血压控制率、节约医疗费用,符合成本费用效益原则[2].本文将探讨社区医生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饮食管理对患者饮食习惯改变的效果.
作者:曹华礼;杨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后勤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优劣[1].2000年,上海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深化本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意见>,2002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医疗机构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从2006年11月起,原南汇区(现并人浦东新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2007年7月,原南汇区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后,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新机制,进一步推进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陶红;姚中华;叶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化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先进的宽带网络技术,整合各方卫生信息资源的功能化服务平台,为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社区居民网络化健康管理是指依托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就是通过适当的信息化管理,获取病人就诊时的基本信息,使病人减少到医院排队就诊时间,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对病人病情进行深入分析,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效率.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网络化健康管理后的效果作一评估,我们于2007年10月进行一次居民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张民庄;张子良;陆芹;陈政;凌鼎锷;金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海市浦东新区高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地处浦东城乡结合部,原为高行镇卫生院.目前服务范围23.6平方公里,服务总人口12万.服务区域范围较大,人口分布不均.随着浦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常识的普及,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关心程度的提高,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探索一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新颖、便捷、操作性强,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健康管理形式便迫在眉睫了.
作者:钱定广;陶伟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可引起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腰骶部疼痛以及不孕等症状,因其感染不易彻底消除,病情顽固而经久不治,呈长期慢性过程,目前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本社区自2000年4月至2006年6月应用国产妇科微波治疗仪治疗各种慢性宫颈炎共1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钱润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新增高血压病患1000万人,到2006年高血压人数已达2亿,60岁以上老人约有1/2左右患有高血压病[1].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血管病的第一位危险因素.因此,有效遏制高血压病患的发病率,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控制率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任务.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发病概率下降33.00%,冠心病事件发病概率下降23.00%[2].
作者:申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87岁.因记忆、认知、行为障碍进行性加重9年余于2009年1月7日入院.2000年初家属发现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情绪不稳、脾气急躁及近事遗忘.至2003年1月症状加重,经常迷路、认错人、反应迟钝、判断力及理解力下降.头颅CT提示:脑萎缩,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D).
作者:郁红梅;王根娣;马桢林;奚爱宝;陈艳华;孟恺;马晓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颈性眩晕并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8例颈性眩晕并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3)给予物理治疗(高电位疗法及颈椎低频治疗);治疗组(n=35)给予物理治疗(高电位疗法及颈椎低频治疗)加用养血清脑颗粒1包/次,3次/天,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自觉眩晕缓解、消失时间及失眠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眩晕、失眠症状的总有效率及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结合理疗治疗颈性眩晕并失眠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何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利尿剂吲达帕胺在轻中度高血压治疗中对钾、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门诊103例无代谢异常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分设吲达帕胺组和尼群地平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结果 吲达帕胺组(n-53)对照组尼群地平(n-50)经6个月治疗随访两组降压均有临床意义.对糖脂代谢均无显著异常变化,但对血钾水平,吲达帕胺组有明显临床差异,前后对比P<0.05,而尼群地平组则无异常,P>0.05.血浆胰岛素水平在餐后60min、120min也有升高现象(P<0.05),其余相关指标(OGTT、血脂、体重指数)均无异常发现.结论 吲达帕胺作为一种长效噻嗪类利尿剂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长期应用要关注血钾水平,必须定期监测随访,对糖脂代谢无影响.
作者:毕宪初;张慧敏;方圆;季晨;姜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赖诺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级高血压13例,2~3级高血压32例,分别服用赖诺普利10mg每日1次、2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降压效果.结果 45例患者中显效32例(71.10%),有效10例(22.20%),总有效率93.00%.服药2周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1),4周后血压仍比较稳定,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赖诺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曹国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2007年3月,我院以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为范本(以下为实施细则),规范我院抗菌物的应用,使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老年人的病情复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指导原则不相符合的现象.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我们对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出院的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唐宝云;柯三保;周乃民;陈永年;林霞;叶建花;沈宏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我院急诊科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对心脏骤停病人实施心肺复苏,共成功复苏了6例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周仁明;秦桂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