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国际刊号:82-636
  • 国内刊号:1007-5062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636
  • 全年订价:37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6年4期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AMI直接PC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 3级患者51例,按ST段回落幅度分为A组32例(ST段迅速回落组)和B组19例(ST段持续抬高组).所有患者于发病(7±2)d和3个月测量肱动脉流量介导舒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舒张(NMD).正常对照组25例.结果:AMI发病1周时A组和B组FMD(5.42%±2.27%与1.99%±1.63%,P<0.05)和NMD(15.08%±8.79%与6.84%±3.92%,P<0.05)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MD9.60%±3.41%,NMD22.17%±8.49%);AMI发病后3个月A、B 2组的FMD(9.06%±1.98%与5.44%±1.91%,P<0.01)和NMD(20.90%±5.78%与12.93%±4.71%,P<0.01)均较基础状态增加,A组内皮功能基本恢复正常,B组虽然有恢复但未达到正常状况.结论:AMI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成功再灌注后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受损更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内皮功能有所恢复,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恢复差于ST段迅速回落者.

    作者:徐琳;胡大一;吴江;姜维;吴雅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HSP60抗体与冠心病及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引发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抗体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0例冠心病患者HSP60抗体,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单支、2支、3支病变组,并与22例非冠心病者对照比较.结果:对照组与冠心病组HSP60抗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1);3支病变组anti-HSP60水平与单支及2支病变组比较显著增加(P<0.001),2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hsCRP水平增高与冠心病有关.HSP60抗体增高不仅与冠心病有关,还与冠心病病变程度有关.

    作者:刘琦;常志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细胞因子与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与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 方法: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单克隆荧光抗体标记法检测ACS组、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SA)组及对照组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P-选择素(P-selectin)和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变化.结果:1.MCP-1、P-selectin 均值之间的差异在ACS组、SA组和对照组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CS组中此2种炎性因子水平高,SA组次之,对照组低.2.TF、TFPI均值在 ACS组中显著增高,较其他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TF、TFPI均值之间的差异在SA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3. MCP-1、P-selectin 、TF及TFPI 4种检测指标均值在不稳定心绞痛(U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炎性细胞因子及凝血因子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及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了ACS发病过程.

    作者:陈莹;刘复强;常志文;翟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BiPAP呼吸机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左心衰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后并发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急性左心衰竭应用BiPAP呼吸机加上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与2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BiPAP组呼吸频率减慢,心率下降,呼吸困难缓解,总有效率为90%,对血压无影响;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5%,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作者:陆秋芬;蒋红丽;高玲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5例SHL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12种免疫组化标记: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AE1/AE3)、表面活性蛋白-B(SP-B)、波形蛋白(Vimentin)、内皮细胞(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Ⅷ因子)、S-100蛋白、嗜铬素(CgA)、突触素(Syn)、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间皮细胞(MC).结果:肿瘤主要由实性区、乳头状区、血管瘤样区和硬化区4种组织形态构成,瘤细胞主要由立方细胞和多角形细胞组成.2种细胞共同表达TTF-1和EMA,AEl/AE3、SP-B仅在立方细胞中表达.结论:SHL组织形态特征结合TTF-1、SP-B、EMA、Vimentin和AE1/AE3的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S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陈东;商建峰;王伟;肖磊;张慧信;王福;方微;武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569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时进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结果: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6.5%(94/569).肾动脉狭窄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χ2=19.170,P<0.001).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χ2=22.11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高血压和冠心病多支病变为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多支病变、高血压、高龄的冠心病患者应常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作者:朱小玲;李庆祥;徐方兴;艾辉;高海;王烜;马长生;周玉杰;颜红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研究(附57例报告)

    目的:介绍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体会.方法:2000年12月至2006年3月,5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81岁,平均60.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19例,Ⅲ级31例,Ⅳ级7例;二尖瓣病变29例,主动脉病变13例,联合瓣膜病变15例,瓣膜病病因中,风湿性31例,退行性13例,缺血性9例,二瓣化畸形4例.共搭桥103支,平均1.8支,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做血管桥.行二尖瓣成形17例,二尖瓣置换12例;主动脉瓣成形10例,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13例.术中放置经食管超声监测检测瓣膜成形效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为出血、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和小面积脑梗塞.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瓣膜成形效果满意;术后随访平均13.5个月,无明显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手术效果满意.综合使用多种成形技术行主动脉瓣成形,取得较好的近中期效果.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测并结合注水试验对于了解成形术的效果有重要意义.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地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床旁血滤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周勇;王东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临床比较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4年5月至12月住院患儿,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畸形ASD或VSD,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手术组;比较2组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放免法测定2组治疗前后的心钠素(ANP)水平.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介入组均未输血,手术组均输血治疗(P<0.01);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少于手术组 (P<0.01);治疗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 (P<0.01);ANP水平、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单一ASD、VSD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相同;介入组不需输血,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治疗费用较昂贵.

    作者:梁永梅;韩玲;金梅;郑可;郭保静;张桂珍;肖燕燕;苏俊武;张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血糖控制水平分析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对手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年共观察患者83例,对住院准备手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实验组手术后48 h内血糖控制在(4.4~7.1) mmol/L,对照组血糖控制在(7.1~11) mmol/L.观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7 d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伤口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7 d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1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利.

    作者:高永谦;高俊淑;赵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房室心脏瓣膜替换的经验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房室心脏瓣膜替换的外科手术指征、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1980年1月至2004年1月,对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房室施行瓣膜置换15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04例,年龄14~69岁;术前心功能Ⅲ级52例,Ⅳ级104例.心胸比率0.70~0.94.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舒张末径60~94 mm,左心房径62~118 mm.射血分数(EF)0.26~0.65.二尖瓣置换98例,主动脉瓣置换10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48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42例,左心房血栓清除20例,左心房成形20例.结果:早期死亡12例(7.7%),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室颤动、呼吸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为常见原因.结论:注重手术前准备,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可进一步提高外科疗效.

    作者:褚衍林;李鲁;吴英渝;张坚;顾洪斌;林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依诺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目前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仍常规应用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抗凝.但UFH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抗凝效果个体差异大、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高等缺点, 同时由于其抗凝效果的不可预见性在PCI术中需要连续监测凝血时间(ACT).

    作者:苑飞;吕树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无创正压通气技术的应用

    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等危重病患者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患者与呼吸机连接方式,将机械通气分成有创和无创两大类.无创通气是指经鼻面罩(简称鼻罩)或口鼻面罩(简称面罩)等无创方式连接患者与呼吸机进行通气;有创通气则指经气管插管或切开等人工气道连接患者与呼吸机所作通气.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NPPV)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心胸手术后等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线呼吸支持手段[1-2].

    作者:朱光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制气动左心辅助泵对急性左心室心力衰竭犬血浆CT-1及BNP的影响

    目的:通过监测血流动力学及测量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观察自制气动左心辅助泵对急性左心衰竭实验犬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8只实验犬建立犬心力衰竭(心衰)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辅助组(A组)、对照组(B组).从术前到术后360 min共4个时间点内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测定血浆CT-1和BNP浓度.结果:急性左心衰竭前各组CT-1与BN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衰后360 min辅助组CT-1和BNP水平分别是(44.2±4.5)pg/mL和(58.5±6.9)pg/mL,而对照组分别为(180.6±5.7)pg/mL和(132.9±3.6)pg/mL,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流动力学及血浆CT-1与BNP的变化表明,自制气动左心辅助泵能明显改善急性左心衰实验犬的左心功能.

    作者:贺涛;易定华;刘金成;徐学增;俞世强;谭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紫杉醇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研究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l)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紫杉醇和生理盐水处理,8周后处死大鼠,测量血脂水平,取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测量斑块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鼠单克隆抗体CD31培养以计数新生血管数目.结果:各模型组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紫杉醇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紫杉醇组稳定性斑块比例大于模型对照组(P<0.05),新生血管计数紫杉醇组少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能抑制大鼠主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长,抑制斑块进展,促进斑块稳定性.

    作者:冯莉萍;宋涛;夏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对深低温停循环脑组织超微结构与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经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SCP)对兔脑组织超微结构与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健康大耳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对照组(DHCA组):DHCA 60 min;实验组(SCP组):DHCA 60 min+经右锁骨下动脉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每组均经体外循环降温至鼻咽温18℃,停循环,实验组停循环期间经右锁骨下动脉SCP.DHCA 60 min,复温,停机,取脑组织.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脑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实验组脑组织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电镜结果示对照组脑细胞超微结构明显损伤,总体印象实验组各种神经元细胞器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脑缺血后自由基含量增高是DHCA脑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SCP可维持DHCA时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轻自由基反应,减少DHCA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作者:高国栋;李明;龙村;田良鑫;郑军;孙立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红素氧合酶-1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MDA CD68及MMP-9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氯血红素组,分别接受正常饮食、高胆固醇饮食及高胆固醇饮食加氯血红素腹腔注射共3个月.实验结束后取血测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斑块内HO-1、CD68及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及氯血红素组与对照组比较,MDA、HO-1、CD68及MMP-9升高(P<0.05).氯血红素组与模型组比较,主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占内膜面积比(RAAPI)显著减少(P<0.01),HO-1升高(P<0.01),MDA、CD68及MMP-9显著降低(P<0.05).结论:HO-1可能通过减少MDA、CD68及MMP-9的表达,抑制脂质过氧化及炎症反应,下调纤维帽降解因素,从而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王薇;李海洲;夏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索激光生物效应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促进缺血区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心肌缺血模型猪分别进行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和PcDNA3.1VEGF165基因治疗,6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理学检查.结果:TMLR、基因治疗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侧支循环明显改善,SPECT显示缺血侧壁灌注显著改善,RT-PCR显示TMLR组VEGF基因有中度表达,基因治疗组有高度或中度表达,心肌血管面积、血管周长、血管数目明显增加(P<0.05);TMLR组血管管径≤25 μm数目比基因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TMLR或VEGF基因治疗可以增加心肌血管密度并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TMLR疗效优于VEGF心肌直接注射.

    作者:商建峰;张慧信;赵红艳;王伟;屈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病理形态学比较研究

    目的:动态观察比较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气道炎症及重塑的特点.方法:根据熏香烟天数与反复气管内注入少量内毒素次数不同建立2组COPD大鼠模型,运用HE染色及半定量图像分析法对比研究2组模型肺组织及小支气管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2组COPD大鼠模型均符合人类COP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模型Ⅱ组的气道慢性炎症、重塑改变及气流阻塞情况均较Ⅰ组严重;模型Ⅰ组、Ⅱ组各时间段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均<0.01),模型Ⅱ组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Ⅰ组显著增厚(P<0.05及P<0.01),造模第20天时模型Ⅱ组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Ⅰ组显著增厚(P均<0.05),而第40天及60天时模型Ⅱ组仅管壁较Ⅰ组显著增厚(P<0.05).结论:慢性气道炎症的反复刺激引起管壁纤维性增生增厚及平滑肌层增厚,即气道重塑,终导致气流受限;模型Ⅱ组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均较Ⅰ组显著.

    作者:武红莉;冯淬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损伤血管内膜增生及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目的: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及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GM-CSF组和对照组.GM-CSF组皮下注射GM-CSF 10 μg·kg-1·d-1,对照组皮下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7 d后球囊扩张损伤一侧髂动脉.术后4周处死动物,采集标本,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2周,4周耳缘静脉采血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活性.结果:术后4周病理组织学见GM-CSF组内膜增生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新生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内皮较完整、光滑,管腔狭窄程度较轻.GM-CSF组术后2周,4周N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1.9±11.6)μmol/L vs (81.7±12.2)μmol/L];[(97.7±10.1)μmol/L vs (83.2±12.6)μmol/L];术后1周,2周,4周t-PA活性2组均高于术前,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术后PAI-1活性差异无显著性,2组间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M-CSF能促进损伤内膜修复,恢复正常内皮功能,且并未诱导球囊损伤动物机体的高凝状态.

    作者:马晓静;张兴华;赵同;马红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围手术期IABP的临床应用

    随着介入性导管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多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血管再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从而心外科需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重症高危患者数量增加.部分病例围手术期需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尤其对高危患者手术前给予IABP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我科2001年12月至2005年7月实施CABG手术670例,有57例围手术期应用IABP,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南滨;汪曾炜;王辉山;朱洪玉;姜辉;韩宏光;陶登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3例供心保护时间较长的原位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心脏疾病患者的合理而又有效的方法.我们2005年3月至8月,完成了3例供心离体保护时间较长的原位心脏移植,心肌缺血时间均在6 h以上,现报告如下.

    作者:解水本;张载高;贝亚军;薛志强;姜相伟;赵哲;李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右心室血管瘤1例报告

    原发性心脏肿瘤较为少见,尸检中发生率0.001 7%~0.27%,其中良性肿瘤占75%,而50%系黏液瘤,血管瘤仅占2.8%.1893年Uskoff首次报道心脏血管瘤,中英文文献报道不超过100例.现将我们发现的临床体征-外周性发绀及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室血管瘤1例报道如下.

    作者:谢进生;裴金凤;郑铁;许李力;乔志钰;徐保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内良性畸胎瘤1例报告

    肺内良性畸胎瘤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其发生与第三咽囊有关,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肿瘤本身多无临床症状,多因合并感染就诊而发现,故常诊断为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术前诊断多不能准确.现报告1例.

    作者:郭琳;张韶岩;张志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