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国际刊号:82-636
  • 国内刊号:1007-5062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636
  • 全年订价:37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8年3期文献
  •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3种麻醉前用药临床效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东莨菪碱和阿托品作为术前药在儿童房间隔缺损(房缺)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房缺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n=20)、东莨菪碱组(S组,n=20)、阿托品组(A组,n=20).术前P组肌注吗啡0.2 ms/ks+盐酸戊乙奎醚0.02 mb/kg,S组肌注吗啡0.2 mg/kg+东莨菪碱0.01 mg,kg,A组肌注吗啡0.2 mg/kg+阿托品0.01 ms/kg.分别记录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及体温(T),以及拔管后面红、头晕、视物模糊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测量给药后30 min的唾液分泌量、口干程度、镇静程度和气管插管后、手术结束前及术后1 h的吸痰量.结果:P组给药后30 min HR减慢(P<0.05),S组、A组给药后30 min HR增快、MBP升高(P<0.05,P<0.01);与S组、A组相比,P组给药后唾液分泌量减少(P<0.05)、息儿明显口干(P<0.05);P组的呼吸道分泌物在气管插管后、手术结束前及术后1 h都明显少于S组、A组(P<0.05);S组、A组拔管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P组(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儿童心脏手术术前给药安全有效,且心率不增快,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拔管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作者:刘曼;彭沛化;张浒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移植肾血流和早期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移植肾血流和早期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价值.方法:对6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肾脏行连续的动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16例ATN患者,均经移植肾活检病理学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移植肾血流可早期诊断移植肾ATN,并监测其功能恢复.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优点,可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凤秀;张峻;肖茂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哮喘诱导痰中弹性蛋白酶和α1-抗胰蛋白酶水平与气道炎症气流受限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弹性蛋白酶和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及其与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测定12例慢性持续期中重度哮喘患者(哮喘组),12例稳定期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健康对照组)肺功能.并对其诱导痰进行炎性细胞分类计数,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IL-8、弹性蛋白酶浓度和α1-抗胰蛋白酶的活性.结果:哮喘和COPD患者诱导痰中弹性蛋白酶浓度和α1-抗胰蛋白酶活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中性粒细胞数、IL-8浓度呈正相关,但与FEV1/FVC百分比值呈负相关.哮喘和COPD患者诱导痰中弹性蛋白酶浓度,α1-抗胰蛋白酶活性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FEV1/FVC百分比值呈正相关.结论:中重度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存在弹性蛋白酶与α1-抗胰蛋白酶间失平衡,增高的弹性蛋白酶与其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有关(与COPD患者相类似),这在其气道重塑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IL-8参与了中重度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过程.

    作者:辛晓峰;赵明;张方;李子玲;宋勇;施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新生儿及婴儿危重型肺动脉狭窄及肺动脉膜性闭锁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我科1997年4月至2007年8月对新生儿及婴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共23例,年龄6d-11个月.其中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10例.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13例.19例经胸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完成手术,4例应用左胸后外侧切口非体外循环方法.除早期1例同期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及卵圆孔未闭(PF0)缝合外,其余22例均采用保留PDA、单纯切开肺动脉瓣的方法.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低氧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当日超声心动图测肺动脉跨瓣压差为37~132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61 mmHg.2周后复查示肺动脉跨瓣压差为26~77 mmHg,平均43 mmHg,较术后早期明显降低(P<0.05).出院前不吸氧下测动脉血氧饱和度78%~92%,平均85%,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随访4个月至10年,平均5.8年.PDA均闭合,肺动脉血流通畅,三尖瓣返流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保留动脉导管、单纯肺动脉瓣切开术对于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及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辉;罗毅;李玲;候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目的: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室功能不全[射血分数(EF)<40%]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研究比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颧器(ICD)和传统药物治疗对这组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明确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室功能不全(EF<40%)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52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8.2±23.4)岁,其中ICD植入患者15例(A组),传统药物治疗患者137例(B组),随访(14±3)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任何原因的死亡.结果:A组患者只有1例(6.7%)死亡,但对其ICD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死亡为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B组患者死亡19例(13.9%),其中6例患者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ICD植人患者的程控发现ICD共成功纠正心室颤动(VF)发作21次,持续性室速(VT)发作65次.结论:本研究提示ICD可降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

    作者:闫振娴;周玉杰;赵迎新;李月平;杨丽霞;张琳琳;梁静;王志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56例微创外科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

    目的:总结56例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高效性及微创外科治疗房颤的特点和优势.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7年9月,对56例单纯性房颤患者施行了胸腔镜辅助下心表双侧肺静脉隔离术.本组病例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患者.手术切口包括每侧胸壁各2个1cm腔镜及器械入口,1个5cm手术操作切口.主要方法有双侧肺静脉分离和肺静脉与左心房间的射频消融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术中使用了WOLF分离器和ATRlCURE双极射频消融夹,EZA5G软组织切割缝合器.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消融术后应用多导生理仪测试证明肺静脉电隔离完全.除14例术后在手术室行电复律外,其他病例术后均为窦性心律.手术时间(150±23)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0 mL,无手术死亡.除2例患者因术后低血氧症再次气管插管和因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外,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5±2.3)d.术后随访至6个月,无死亡及中风发生.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3个月81.3%;6个月90%.结论:本组手术证明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具有经济、简单、创伤小、肺静脉隔离确切、安全性及有效性高等特点,应予以推广.

    作者:李岩;孟旭;崔永强;许春雷;高峰;李辉;张海波;韩杰;王坚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血栓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因分析及处理评价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术(DES)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8例DES术后形成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手术相关资料及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特点比较复杂,其中B2/C型病变占到了71%,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弥散长病变以及小血管病变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反映了真实的临床情况;38例患者中52.6%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9%的患者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中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占63%,晚期及迟发晚期血栓形成占37%;绝大多数患者成功接受了再次血运重建治疗,其中有31.6%的患者死亡;2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50%,发生率为8.3%;4例接受冠脉内超声(IVUS)检查的患者结果显示:支架近端贴壁不良1例,支架远端残余夹层1例,支架内膜增生不完全1例,支架两端动脉瘤形成1例.结论:DES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夹层形成、内膜增生不完全以及动脉瘤的发生等因素相关,支架内血栓形成(ST)后多数表现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尽管大部分能成功再次血运重建治疗,但死亡率仍然较高(31.6%).

    作者:林运;宋现涛;孟康;田锐;苑飞;陈欣;金泽宁;陈韵岱;吕树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呼吸机依赖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C)后发生呼吸机依赖(V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7年8月行CABG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0例中,发生VD17例(12.14%),年龄≥70岁、合并高血压、心功能Ⅲ级以上、肺动脉高压、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及低白蛋白血症与呼吸机依赖发生关系密切.VD者比非VD者在ICU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病死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VD是CABG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可增加ICU停留时间及病死率.加强70岁以上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合理控制体循环血压及肺动脉压力,积极维护心功能,预防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及低白蛋白血症等,是降低CABG术后发生VD的有效措施.

    作者:韩劲松;王辉山;朱洪玉;张南滨;李新民;姜辉;汪曾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手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AMI患者共119例,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和非高龄组(<70岁),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经过、不同的治疗手段及并发症,比较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高龄组患者AMI无症状者14例(22.9%),2个部位以上梗塞19例(31.1%).接受介入治疗2例(3.3%),并发症多,病死率16.3%,以上结果均与非高龄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高龄AMI患者危险因素多,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治疗时矛盾多、并发症多及病死率高.临床上应能因人而异,以平衡的原则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及早发现并恰当处理并发症,力争降低病死率.

    作者:田海涛;朱晓法;杨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8例,年龄2个月~38岁;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瓦氏窦破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等;直接分离结扎导管B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合并畸形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早期5例死亡,病死率1.9%,1例死于顽固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手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作者:马瑞彦;杨宗英;钟前进;陈林;王学锋;陈劲进;陈柏成;肖颖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炎性因子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的炎性因子改变和对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首次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者随机分为乌司他汀组(A组),乌司他汀和抑肽酶组(B组),对照组(C组),各20例.于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CPB)开始后30min、CPB结束30 min及术后24 h从中心静脉插管采集血标本,各时点分别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用放免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浆水平.结果:乌司他汀组(A组)、乌司他汀和抑肽酶组(B组)、对照组(C组),3组术后ALT、AST、BUN、CR及CK-MB均有升高,但是对照组升高显著,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B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NF-α、IL-6和IL-8水平均比术前明显升高(P<0.05),开放升主动脉后1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对照组TNF-α、IL-6及IL-8明显高于诱导前以及相同时点治疗组的水平(P<0.01);CPB结束后30min及24h,3组IL-10水平均明显增高,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司他汀和抑肽酶联合应用能明显降低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患者血浆TNF-α、IL-6和IL-8水平,同时可促进抑制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从而有效降低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其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程光存;严中亚;吴一军;雷虹;孙云;卢中;郑理;朱正艳;姜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研究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病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将所有2002年12月至2006年8月骨科住院术后或须卧床7 d以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30例,围手术期或卧床期间使用低分子肝素0.4 mL每12 h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412例,无任何预防措施,2组均于绝对卧床或术后7 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DVT总发生率8.7%,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21.8%,合并下肢严重软组织挫伤发生率19.3%,股、胴静脉血栓发生率5.3%,对照组DVT总发生率22.7%,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48.3%,合并下肢严重软组织挫伤发生率39.8%,股、腘静脉血栓发生率7.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症状性DVT发生率11.2%,症状性肺栓塞11例,死亡2例.治疗组未发现明显出血增多等不良反应.结论:对骨科住院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利会;边忠平;高海涛;王经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Toll样受体4与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免疫反应是机体对微生物侵袭的天然防御反应,免疫细胞通过其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外来微生物的配体,从而启动宿主的炎症免疫反应.

    作者:王京;王晨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肺动脉高压诊断及分类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tion PH)是患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不容忽视的心肺血管疾病.1945年Coumard用心导管测量了肺动脉压,1950年诊断了第一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1998年以前,肺循环高压仅分为PPH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SPH)2大类.

    作者:张颖;刘双;杨京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pmbosis,DVT)在国内外属于常见病.DVT急性期并发症有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及股白肿或股青肿,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作者:韩伟峰;黄新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葛根素对巨噬细胞表达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巨噬细胞分泌和表达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人单核细胞系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的葛根素进行培养,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分别检测巨噬细胞CRP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结果:葛根素对人单核细胞系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CRP及其蛋白质表达呈浓度依赖性,随着葛根素的浓度的增加,CRP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逐渐减少.结论:葛根素可以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表达CRP途径,发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作者:孙烈;胡文志;杨季明;洪梅;蒋振忠;杨富;张博晴;周海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肺动脉血栓栓塞溶栓前后血流动力学及内皮素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内皮素在肺血栓栓塞溶栓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内皮素在肺动脉压力变化中的意义.方法:肺动脉内注入栓子建立肺栓塞动物模型,测量栓塞前后及溶栓前后肺动脉平均压力(PAMP)、右心室收缩压(RVSP),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结果:动物模型在栓塞后PAMP及RVSP 即升高,溶栓后明显下降,至溶栓后4h PAMP及RVSP仍然高于注入栓子之前.ET值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而且ET与PAMP显著相关.结论:肺栓塞溶栓过程中ET及PAMP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而且二者密切相关,ET可能参与了急性肺栓塞后肺动脉压力上升.

    作者:房芳;刘雅;刘洁琳;王佐广;文杰;刘宇扬;史冬梅;安春雷;张维君;温绍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一氧化氮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预适应作用的研究

    目的:实验以缺血预适应模型为基础,研究一氧化氮(NO)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仅行缺血预适应处理的对照组、于延迟相给药的S-甲基琉脲硫酸盐(SMT)组、硝普钠(SNP)组和SMT+SNP组.测算各组动物血清NO2-+NO3-含量及CK-MB定量,观察NO的释放对心肌损伤、梗死面积的影响.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限制内源性NO的释放可降低心肌损伤的程度,缩小心肌损伤、梗死面积.结论: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过程中,内源性NO加重心肌损伤程度,而外源性NO可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作者:原琳;周立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生活技能教育与烟草控制教育

    目的: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基本知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生活技能.方法:2006年9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本科生选修课,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医学生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楔人口,为学生提供生活技能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通过课程前后2次问卷调查,对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和态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课程结束后学生对生活技能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正确改变,各种心理社会能力得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技能教育对大学生烟草使用等不良行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论:开设相关生活技能教育课程是必要、有效且可行的,可以在高校推广应用.

    作者:马迎华;王凤清;朱锡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黄连素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对照研究

    本研究以辛伐他汀(舒降之,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做对照,观察黄连素降血脂的疗效与不良反应.2005年8月至2005年10月来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的高脂血症206例,随机分为2组,进行了双盲临床研究,试验期均停服任何影响血脂的药物,导入期1个月,每天服1片安慰剂(维生素C,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导入期结束后将符合标准的高脂血症患者选入试验.

    作者:王昭琴;王华君;孙家国;刘曙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8 kg以下婴儿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

    2004年2月,我院引进针对8kg以下患儿的新型婴儿体外循环(CPB)装置,采用改良超滤方法(MUF)和氧合血停搏液等新的管理方法用于临床,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建民;高立兵;王委三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