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非发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小儿心脏手术中乳酸水平的大样本回顾分析,对比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麻醉乳酸水平以及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期间实施的新生儿、婴幼儿心脏手术405例,年龄11~1 095 d平均(353.72±249.84)d,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根据麻醉方法分成芬太尼组(F组,210例)和舒芬太尼组(S组,195例).2组均为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麻醉F组芬太尼5~10μg/kg,S组舒芬太尼0.5~1μg/kg;维持麻醉F组芬太尼总量(50.43 ±30.41)μg/kg,S组舒芬太尼(9.12±4.44)μg/kg,2组均间断吸人异氟烷(0.5%~1%),静脉注入咪达唑仑和哌库溴铵.收集切皮前(T1)、体外循环心脏复跳后1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15 min(T3)、ICU1 h(T4)、ICU8 h(T5)、ICU24 h(T6)6个时间点动脉血乳酸值,比较2组各个时间点高乳酸血症(乳酸值≥3mmol/L)的发生率和乳酸值变化趋势.结果:全组T2点乳酸值明显高于其它各点(P<0.01),并且与年龄、体质量呈明显负相关性,与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拔气管导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呈明显正相关性(P<0.01).S组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主动脉时间、拔气管导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与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T1、T2、T3及T4点乳酸值均明显低于F组(P<0.01);S组T2、T3点高乳酸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手术中,与芬太尼比较,舒芬太尼能够降低乳酸水平,明显降低高乳酸血症发生率,对改善非发绀先心病小儿心脏手术中的乳酸代谢有明显积极作用.
作者:欧阳川;王学勇;张晶;刘亚光;李书闻;卿恩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治疗高危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13例高危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的患者应用rFⅦa治疗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60岁,平均38岁.手术包括主动脉手术6例,瓣膜置换术5例,心脏移植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1例,监测应用rFⅦa前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rFⅦa后,心包及纵隔引流量明显减少((1136±348)mL对比(318±114)mL,P<0.005];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缩短[(16.8±5.9)s对比(11.3±3.3)8,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减小[(1.3±0.4)对比(O.9±0.3),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FF)则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2±8.8)s对比(45.6±8.2)8,P=0.355).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远期发生脑梗死1例.未发现心肌梗死及其他血栓性并发症.结论:对于高危心脏手术后的严重大出血的患者,及时应用rFⅦa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可减少引流量,降低血液制品的输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郑铁;郭可泉;王坚刚;孟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拟调查疑诊冠心病患者小直径肾动脉(参考血管内径2.5~5.0 mm)合并率.方法:首先回顾性分析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接受支架治疗的208例患者资料,评价小直径支架(<5.0 mm)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一步对连续111例因疑诊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肾动脉造影并分析小直径肾动脉的合并率.结果:208例已接受肾动脉支架术的患者中,有32例(15.4%)患者接受小直径支架治疗.小直径支架用于26例主支或多支肾动脉病变、3例副肾动脉病变、8例分支动脉病变和1例支架内再狭窄.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连续111例患者中,有小直径肾动脉者45例(40.5%).小直径肾动脉共有4种类型:单支或多支肾动脉18(40.0%)例,分支肾动脉18(40.0%)例,主支+分支肾动脉7例(15.6%),副肾动脉2(4.4%)例.结论:由于小直径肾动脉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率较高,而小直径肾动脉在疑诊冠心病患者中并非少见,因此应重视小直径肾动脉狭窄的治疗.
作者:郑斌;颜红兵;程姝娟;刘臣;王健;赵汉军;李庆祥;宋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冠心病患者普通外科术后并发脓毒症者疗效及对血清IL-6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普通外科手术后并发脓毒症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并将随机血糖严格控制在4.4~6.1 mmol/L.常规治疗组只在随机血糖超过10 mmol/L时开始应用胰岛素并控制血糖在8~10mmol/L.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血清中IL-6及TNF-α的表达,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6及TNF-α的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的下降值更明显.结论:强化胰岛素对冠心病患者外科术后并发脓毒症者疗效明显,并对血清中IL-6及TNF-α的表达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临床中可以积极应用.
作者:张京岚;陈尧;李同勋;李强;叶清;卢家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增强成像(CTA)的方法和技巧.方法:使用ToshibaAquillion64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层厚0.5~1 mm,螺距12.7,间隔0 mm,应用Smooth 功能对106例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T造影扫描.结果:病例中94.34%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工作站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分支和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39例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论:高质量的下肢动脉CTA成像依赖于注药后扫描时机的准确性、扫描参数设置的合理性,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其中注入对比剂的流速与总量的合理配比是关键因素.
作者:李宁;张兆琪;郭久芳;赵轶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72 h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35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终效果分为A1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ROSC)建立≥72 h但终死亡;A2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于ROSC 24 h、48 h及72 h检测VwF、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A1组ROSC 24 h VWF、D-D、PT及APTF水平高于A2组(P<0.05),ROSC 48 h各项指标水平变化达峰值且A1高于A2组;ROSC 72 h A2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成功心肺复苏患者存在VWF以及内源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作者:周景霞;齐丽敏;程瑞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作者:于凝;惠永明;熊永红;李杰;李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单纯房间隔手术经验.方法:有胸前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ASD补片修补术.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有右胸壁皮下气肿、活动性出血、Ⅲ°房室传导阻滞及右胸腔积液等.1例迟发性右膈肌麻痹,给予药物治疗后痊愈.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对于单纯性ASD是一个良好的手术途径,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术后疤痕小及平滑等优点.
作者:王欢;翁国星;陈智群;谢琦;鲍家银;肖荣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检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心率校正的QT间期(heart rate-corrected QT interval,QTc)和QTc离散度(QTc dispersion,QTcd),并评价其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入选2003年12月至2008年7月因初步诊断为PH而进行有心导管术的患者.记录静息12导联心电图,手工测量QT间期并用Bazett公式进行校正.根据平均肺动脉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轻-中度PH 组和重度PH组.结果:共入选201例患者.男性患者的QTc和QTcd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中,重度PH组的QTc比对照组高[(436.1±39.4)ms vs.(407.6±24.8)ms,P=0.037],重度PH组的QTcd(68.5 ±20.9)ms高于对照组(45.1 ±12.6)ms和轻-中度组(58.6 ±14.7)ms(P=0.002;P=0.003).此外,女性患者的QTc和QTcd与平均肺动脉压正相关(r=0.207,P=0.03;r=0.236,P=0.012).结论:本组资料中女性PH患者的QTc和QTcd与平均肺动脉压正相关,且在重度PH患者中显著增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洪亮;王勇;罗勤;柳志红;赵智慧;熊长明;倪新海;何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脂质代谢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打鼾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按PSG结果将其分为鼾症组16例、轻度OSAHS组21例、中度OSAHS组27例、重度OS-AHS组36例.所有患者于清晨睡眠醒后采外周血,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析各组血脂水平的变化,将患者血脂水平分别与睡眠呼吸监测指标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OSAHS组与健康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重度OSAHS组BMI明显高于轻、中度OSAHS组;中度、重度组与健康对照组的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胆固醇(CHO)、LDL-C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显著正相关(r=0.275,r=0.209,P<0.01),与低脉博容积血氧饱和度(LSpO2)呈负相关(r=-0.211,P<0.05;r=-0.203,P<0.05).结论:OSAHS可能导致血浆脂质代谢紊乱,慢性间歇性低氧血症及血浆脂质代谢紊乱,有促进动脉硬化的危险.
作者:李渝;丁少芳;陈晨;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 578例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AMI患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40岁男性AMI患者88例.主诉多为胸痛,AMI梗死范围以前壁多见.与老年男性比较,危险因素以超重和吸烟为著.冠状动脉正常者较多,以单支病变为主,合并左主干病变较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患者预后较好.结论:AMI发病年轻化,青年AMI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病因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其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老年男性不同,临床医生应加以重视.
作者:慈维苹;郭路芬;张捷;孙晓冬;李巧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脑梗死患者45例分为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2组.非体外循环组30例,体外循环组15例.比较2组术后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拔管时间及ICU时间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P<0.05,(22.8±16.6)h与(50.9±32.6)h,(25.6±14.0)h与(52.6±30.0)h];非体外循环组早发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及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P<0.05,6.7%与40.0%,21.7%与64.3%,4.4%与35.7%);非体外循环组皮层脑梗死的发生率43.5%明显高于体外循环组的7.1%(P<0.05);2组分水岭脑梗死及多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易发生早发脑梗死,常为双侧与大面积脑梗死,症状较重;非体外循环手术后脑梗死常为迟发脑梗死,皮层梗死较多;2者分水岭梗死均较多.说明2者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不同,但均与栓塞和低灌注有关.
作者:曹莉;王永梅;李琴;张兆琪;毕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介绍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几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139例60岁以上的老年继发孔型ASD病例.其中43例行经导管房缺封堵术;21例行微创经胸房缺封堵术;55例行体外循环下房缺修补术;20例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结果:导管封堵组、经胸封堵组、和手术修补组患者均无死亡.术后远期随访导管封堵组,1例术后第4年死于脑出血.其余2组术后远期随访无死亡.房缺闭合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早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右心房、右心室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保守治疗组,随访病例共有8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力衰竭(心衰),1例死于心衰合并尿毒症,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详.结论:高龄本身并非老年房间隔缺损手术禁忌,老年患者通过封堵器或手术闭合房缺仍可以重构右心房、右心室,降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心功能.3种闭合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迟立群;张健群;孔晴宇;肖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报告4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个案化处理的经验.方法:本组病例共41例,占同期住院患者(1 682例)2.38%.其中男性33例、女性8例,病种分布为主动脉瓣病变7例(穿孔3例),二尖瓣病变6例,肺动脉病变2例,主动脉窦瘤2例,主动脉根部脓肿1例,先心病合并心内膜表面炎性病变者17例.心脏手术后8例.在所有针对IE手术治疗患者中,急性IE 3例,亚急性IE 5例,IE稳定期后遗症处理25例(术中发现IE病变7例).血培养阳性9例,赘生物15例,脓肿2例,赘生物与脓肿培养阳性10例,菌种分布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草绿色链球菌及阴沟肠杆菌.继发IE病例中心脏手术后IE 6例,原发IE 32例术前均应用抗生素、改善心功能等处理,其中感染被控制或炎症静止期手术27例;急诊手术4例.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2例,均因严重心力衰竭难以纠治.远期再发急性IE瓣周漏自动出院1例.门诊检查及随访资料显示轻度主动脉瓣周漏和瓣膜反流各1例,无临床症状与血流动力学影响.随访患者中除1例心功能Ⅳ级外,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结论:抗生素应用和手术治疗的个案化处理,二者紧密结合是提高IE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红超;李令珂;陈元恒;侯迈;徐金星;于鲁峰;杨军民;刘朝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慢性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已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测定24 h动态血压,以血清肌酐(SCr)代入简化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rR),以GFR<60 mL·min-·1.73 m-2设为肾功能不全组(男性40例,女性5例),与GFR≥60mL·min-1·1.73 m-2、年龄、性别匹配的45例比较.结果:1.2组患者年龄相近,(77.0±6.1)岁VS(76.9±5.5)岁,P>0.05;SCr、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例中非勺型血压71例占78.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5 vs 33/45,X2=1.668,P>0.05.3.肾功能不全组平均舒张压(DBP)、日间舒张压(dDBP)、高舒张压(DBPmax)、舒张压波动幅度(△DBP=高舒张压-低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脉压(PP)及夜间脉压(nPP)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BP降低与nPP增加为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941(95% CI0.894~0.991)和1.043(95%CI1.006~1.081).4.GFR与DBPmax、△DBP正相关,与PP、nPP、nSBP负相关,在控制年龄冈素后相关性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P与DBPmax显著正相关,r=0.820,P<0.01,而与低舒张压(DBPmin)无相关性.结论: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对照人群明显有增加的PP和降低的DBP水平.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与肾功能损害有关.降压治疗的老年患者,PP(尤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可能对GFR下降存在不利影响.
作者:侯晓平;陈蕾;缪京莉;王玉军;尹巧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近年来,心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全新且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被逐渐用于心脏瓣膜病的诊断,并取得瞩目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MRI技术主要处于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晚期,随着MRI发展,通常在30 min内便可完成心脏检查.近年来,MRI已经成为评价心功能的经典影像学方法,特别在过去的5年里得到迅猛地发展.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心脏病的形态学诊断,而且在对于心脏功能的定量分析方面也取得了进展.MRI可以评估瓣膜功能、心室大小及心肌质量等.特别是在心脏瓣膜疾病的诊断和定量评价以及心脏瓣膜手术后的随访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在心脏瓣膜病诊断和评价与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心脏瓣膜病常用的MRI检查技术和临床应用的现状作一综述并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较.
作者:罗飞;王永梅;张兆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随着冠心病的发病越来越多,它已成为当前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严重的类型,它的病死率仍然较高.导致AMI住院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心衰).因此,AMI早期对心功能进行准确评价并及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以往对AMI后心功能的研究集中在收缩功能不全方面,且证实收缩功能受损预后较差.而AMI不仅影响收缩功能,对舒张功能亦有明显影响,而且,舒张功能不全的出现早于收缩功能不全.在所有心衰患者中,舒张性心衰约占50%以上[1].因此,舒张功能不全应该受到广泛关注.
作者:王晓庆;徐琳;崔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1.STAT4基因的特性在用干扰素(IFN)对细胞基因表达诱导的研究中发现细胞信号转导转录因子(STAT)STAT1,STAT2后,STAT家族迄今为止发现有STAT1α、STAT1β、STAT2、STAT3α、STAT3β、STAT4、STAT5α、STAT5b 及STAT6共9个成员.STAT家族起源于单个原始的基因,因此在结构上和功能上,STAT家族具有保守的结构域.
作者:王永仓;许西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冠状动脉重建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常用和重要的手段.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进展迅速,接受PCI或CABG治疗的患者数量迅猛增加.然而,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是PCI后再狭窄和CABG后桥血管功能障碍患者绝对数量的增加,再次冠状动脉重建术不可避免.
作者:颜红兵;刘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7(ABCA7)在细胞内脂质流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apoAI刺激转染ABCA7-或ABCA1-基因的HEK293细胞24h,利用蛋白印迹法以及酶分析法分别测定ABCA7的变化与细胞内胆固醇和磷脂的流出.结果:apoAI分别上调ABCA7或ABCA1蛋白量,ABCA7与ABCA1同样促进细胞内脂质的转运,其中磷脂的流出较胆固醇流出更为明显.结论:ABCA7与ABCA1同样具有促进细胞内脂质转运的功能.
作者:吴成爱;赵丹慧;王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慢病毒转染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的效率和可行性,为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预防血管再狭窄奠定基础.方法:将携带GFP的慢病毒载体(pGC-LV-GFP载体)和慢病毒包装质粒供转染293T细胞,完成慢病毒颗粒包装及滴度测定.包装产生的慢病毒Lenti-GFP转染至球囊损伤的大鼠颈动脉.术后28 d,损伤及病毒转染血管段标本分别行荧光显微镜、光镜检查,评估慢病毒的转染效率及内膜增生情况,并与假手术组(Sham组)、PBS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包装产生的Lenti-GFP滴度为2×10 9Tu/mL;术后28 d,Sham组与PBS组血管中膜弹力层仅见微弱的自发性绿色荧光,而Lenti-GFP组动脉壁全层可见较强的绿色荧光分布;PBS组与Lenti-GFP转染组大鼠损伤的颈动脉均可见明显内膜增生,内膜和中膜面积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ti-GFP成功转染至球囊损伤的大鼠颈动脉,并能维持目的基因稳定长期的表达,是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作者:杨简;江洪;李万强;陈思思;陈静;徐盛开;王继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之一.是由于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常见病因有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动脉粥样硬化.我国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次之[1].在成年恶性高血压患者中,肾血管性高血压约占6%~27%[2].我院自2004年以来采用介入治疗RAS 18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剑;刘大勇;毛慧玲;吴炳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妊娠期和产褥期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高危期,发生率约0.5‰~7‰[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妊娠期和产褥期重要的致死因素.有资料表明,孕妇VTE的概率与同龄妇女相比,约增加5倍.孕产期PE的发生率为0.09%~0.70%,妊娠期妇女PTE多发生在妊娠的前3个月和产褥期,且66%的PE发生在产后,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则有20%~30%的患者发生猝死.但经过充分治疗后则病死率可降至2%~8%[2].英美国家孕产妇PE死亡率为3/10万,居孕产妇死亡的首位,PE的死亡率相当高,据国外文献报道PE死于发病1 h内占34%,24 h占39%,2~5 d占27%.
作者:刘双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