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胰腺病杂志

中华胰腺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胰腺病学杂志;胰腺病学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667/R
  • 国内刊号:11-5667/R
  • 影响因子:0.75
  • 创刊:200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89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2002年获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Bax、Bcl-2及FHIT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及细胞中Bax/Bcl-2蛋白和FHIT mRNA的表达,探讨FHIT与凋亡相关因子在胰腺癌中的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细胞和组织标本中Bax与Bcl-2蛋白,RT-PCR检测其中FHIT mRNA的表达.结果 38例胰腺癌中Bax蛋白阳性17例(45%),Bcl-2蛋白阳性表达22例(58%),FHIT mRNA异常表达为21例(56%).转染有外源性FHIT的1990细胞(1990 pFHIT)Bax表达阳性率有升高,Bcl-2/Bax比值下降.结论 Bax、Bcl-2及FHIT都通过调控凋亡参与胰腺癌的病理过程.FHIT诱导凋亡可能与Bax上调表达有关.

    作者:蔡清萍;张军初;王梁华;付志仁;焦炳华;王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D44v6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蛋白表达与胰腺癌增殖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胰腺癌组织标本中CD44v6和PCNA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胰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5%(25/38),与淋巴结转移呈非常显著相关(P<0.01),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CD44v6阳性染色者胰腺组织中PCNA标记率较阴性者高(P<0.05).结论 CD44v6在胰腺癌的增殖、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胰腺癌预后预测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王道荣;刘训良;苗毅;虞梅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岛细胞瘤的外科诊治经验--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外科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我院手术治疗胰岛细胞瘤的经验,总结胰岛细胞瘤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其效果.结果本组19例病例中,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8例,胰岛素瘤11例,其中2例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前者恶变率62.5%(5/8),平均年龄40岁;后者恶变率9.8%(1/11),平均年龄39岁.肿瘤位于胰头8例,胰体6例,胰尾5例.术前影像诊断明确肿瘤定位15例(78.9%),其余4例定位可疑或不能定位者经术中超声和触摸探查得到定位.对肿瘤行局部切除术11例,胰体尾切除+胰空肠吻合术5例,肿瘤+脾脏切除术2例,Whipple手术1例.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1.6%(6/19),是常见的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恶变率显著高于胰岛素瘤(P<0.01).术前不能确定肿瘤位置的,应联合应用术中超声和术者触摸以探查肿瘤部位.胰岛素瘤手术方式多为单纯肿瘤切除;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术中常规冰冻切片检查,对可疑恶性者应尽量采取根治性手术.

    作者:徐斌;唐昊;周颖奇;曹贵松;黄建业;胡先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岛素瘤术前定位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术前定位价值.方法比较分析1985 ~ 2001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33例手术治疗胰岛素瘤患者的各种检查定位方法.结果各种检查的准确性如下:超声15%,普通CT33.3%,SCT62.5%,高场MR61.1%,选择性动脉造影46.1%,术中探查93.9%,术中超声91.7%,术中超声+探查为100%.结论术前定位检查的价值有限.

    作者:张波;曾庆东;李占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超声内镜对胰腺癌诊断及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EUS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其评估肿瘤特征的价值.方法以126例经病理确诊并在确诊前半月内先后接受EUS、US、CT检查的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三种成像方法及EUS对于不同类型胰腺癌的检查结果,应用t检验或u检验评估这些检查结果的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 EUS诊断胰腺癌准确性较US高,尤其对于小胰腺癌准确性更高,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EUS诊断敏感性、准确性与C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联合应用EUS及CT检查,则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大为提高,与单独应用US、EUS或CT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EUS与CT显示肿瘤间接征象的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US对于胰腺癌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尤其对于怀疑为小胰腺癌者应作为常规检查.联合应用EUS和CT检查胰腺癌值得推广.

    作者:邹晓平;余志良;周国中;李兆申;胡先贵;王强;贺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的常见原因和探讨降低其死亡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1年6月至2002年6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死亡病例资料.结果共有307例患者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有2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8%.以1986年为界将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分为2个阶段,手术死亡率第1阶段为14.7%(11/75),第2阶段为4.3%(10/232)(P<0.01).死亡原因为消化道出血 (5例)、腹腔内出血(5例)、胰瘘(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 (3例),ARDS(2例),腹腔感染(1例)及胆瘘 (1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消化道或腹腔内出血、胰瘘、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前进行重要脏器功能的合理评估,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专科医生和完善外科操作技术,提高严重并发症的处理水平,可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

    作者:徐泽宽;苗毅;刘训良;钱祝银;戴存才;蒋奎荣;吴峻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非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探讨--附62例临床病例报告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非感染性胰腺坏死手术时机.方法对62例非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进行临床和CT评估以决定手术指征,根据手术发现对手术治疗的时机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经CT评估病灶大于6 cm、术前诊断为非感染性胰腺坏死41例患者中,32例发病3 ~ 4周后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大网膜及肠系膜根部见大量皂化斑,正常胰腺与坏死胰腺组织分界清楚,10例患者胰腺坏死已合并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5%;术后5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2%;发病2周内手术治疗的9例患者,术中发现正常胰腺组织与坏死胰腺组织之间分界不十分清楚,胰腺及胰周组织水肿明显,术后有1例患者死亡.CT评估病灶小于6 cm,但胰周及腹膜后大片脂肪坏死、液体积聚、消化道有压迫梗阻症状的21例患者全部于发病后3 ~ 4周手术治疗,术中见4例患者胰腺坏死合并感染,3例有粘连性或压迫性消化道梗阻,术后2例死于腹腔内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性胰腺坏死,是否需要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应行定期CT评估分析,对于病灶大于6 cm和/或病灶不足6 cm但胰周及腹膜后大片脂肪坏死、液体积聚并有消化道压迫梗阻症状患者,应行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宜在发病后3 ~ 4周.过早手术,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尚未完全分离,术中易出血,增加手术难度和再次手术的机会;过迟手术,坏死组织已合并感染,腹腔内感染严重,需再次手术甚至多次手术.

    作者:汤志刚;王春友;熊炯昕;吕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NI-1493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阻断剂(CNI-1493)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时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PMN)功能影响.方法以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建立SD大鼠SAP模型,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 n=18);SAP组(SAP n=18);CNI-1493治疗组(CNI, n=18),术后3 h、6 h、12 h取血,用密度梯度法分离PM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呼吸爆发功能,并测定PMN释放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情况.结果 SAP组PMN呼吸爆发亢进,MPO释放明显增加,在各时间点上CNI-1493都能抑制PMN的功能亢进,减少MPO的释放.结论 CNI-1493可以明显抑制SAP时PMN的病理性功能亢进,是治疗SAP的重要机制之一,提示可能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

    作者:任洪波;许国铭;李兆申;屠振兴;施新岗;贾一韬;龚燕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腺癌细胞系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胰腺癌细胞系SW1990、PaTu 8988s和PANC-1中AT1蛋白的表达.结果胰腺癌细胞系SW1990、PaTu 8988s和PANC-1中均有AT1蛋白的表达.结论 AT1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应用AT1拮抗剂对防治胰腺癌似乎有一定意义.

    作者:江华;李兆申;许国铭;屠振兴;龚燕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转录因子PDX-1在猪胰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转录因子PDX-1在体外诱导胰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探讨PDX-1表达的意义.方法自动胰岛分离系统分离胰腺组织,获得纯化的胰管上皮细胞,在有血清培养基(RPMI1640)中进行细胞原代培养,而后在无血清培养基(DMEM/F12)中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尼克酰胺(nicotinamide)促进胰管上皮细胞中的干细胞分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化各个阶段贴壁细胞、衍生胰岛和成熟胰岛PDX-1蛋白表达;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检测PDX-1 mRNA和上皮细胞标志抗原CK-19(cytokine-19)mRNA在分化各个阶段的表达.结果转录因子PDX-1在分化的各个阶段表达逐渐增加,上皮细胞标志抗原CK-19在各个分化阶段表达逐渐减少.结论转录因子PDX-1可能在胰干细胞分化衍生为胰岛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涛;范骥;王春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无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型的胰胆管汇流异常与胆胰疾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无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型的胰胆管汇流异常(APBJ)及其与胆胰疾病的关系.方法分析1995年1月~ 2002年1月间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中胆道造影(IOC)、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影像学检查的2 150例胆胰疾病中的52例无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型APBJ及其与胆胰疾病的关系.结果本组APBJ的发生率为2.4%,APBJ的检查发现率为ERCP 2.9%、IOC 2.4%、MRCP 2.0%.在52例无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型APBJ中有P-C型(胰管注入胆总管)32例、C-P型(胆总管汇入胰管)20例.胆囊上皮增生的发生率为51.9%,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73.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率为26.9%,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34.6%.结论 APBJ与胆胰疾病关系密切,无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型APBJ的胆囊上皮增生和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生率高,是胆囊癌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对此类型APBJ病人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APBJ是胰腺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C-P型APBJ的胰腺炎发生率高,在反复胰腺炎发作而无明显原因时,应考虑有APBJ的存在.

    作者:陈炯;徐荣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胸腔积液联合血液浓缩对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估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血液浓缩和二者的联合应用对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并观察胸腔积液与急性胰腺炎病因、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对136例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及其严重度评估的标准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增强CT检查.记录患者的胸片和红细胞压积检测结果,并分析胸腔积液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并发症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轻型急性胰腺炎(MAP)9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例.SAP患者合并胸腔积液者18例(45%),有血液浓缩现象者6例(15%),胸腔积液和血液浓缩同时存在者5例(12.5%);MAP患者合并胸腔积液者10例(10.4%),血液浓缩者2例(2.1%),无胸腔积液和血液浓缩同时存在者,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胸腔积液者11例(14.4%),酒精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胸腔积液者5例(48.1%),P<0.05.结论胸腔积液、血液浓缩均可作为SAP的独立预测指标,但以胸腔积液联合血液浓缩为准确.胸腔积液与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未发现胰腺局部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以及患者死亡率与胸腔积液的关系.

    作者:吴丽颖;董育玮;龚自华;张汝玲;吴恺;王兴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肺内IL-1β及IL-18 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肺组织内IL-1β及IL-18 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 SD大鼠32只,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SAP 6 h组、SAP 12 h组、SAP 18 h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0.1 ml/100 g)胆胰管内逆行注射诱导大鼠SAP模型.血清淀粉酶采用HITACHI-715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半定量RT-PCR检测肺组织内IL-1β及IL-18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水平显著升高,12 h达到高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肺组织内可见IL-1β及IL-18 mRNA表达;SAP各组肺组织内IL-1β及IL-18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除TNF-α外,肺内生成过多的IL-1β及IL-18在SAP并发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sdrome, ARDS)进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晓华;屠振兴;李兆申;龚燕芳;满晓华;许爱芳;吴红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管刷检标本细胞学联合VEGF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胰管刷检细胞学和VEGF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下胰管刷检细胞学涂片,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并比较其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胞学HE染色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51.9%,特异性为100%.VEGF免疫组化法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63.5%,特异性为100%,与HE染色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17,P=0.0412).细胞学HE染色联合VEGF免疫组化法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与单独细胞学HE染色(χ2=10.08,P=0.0015)或VEGF检测(χ2=4.17,P=0.0412)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胰管刷检标本细胞学与VEGF检测相结合可显著提高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

    作者:王洛伟;李兆申;许国铭;屠振兴;孙振兴;龚燕芳;满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成人腮腺炎并发急性胰腺炎两例

    例1:住院号6543,女性,25岁.因发热,双腮腺肿大8 d,呕吐、腹痛1 d入院.入院查体:T 37℃、P 90次/min、R 20次/min、Bp 15/9 kpa.两腮部见敷有中药,无压痛.心肺阴性.全腹软,脐上正中及偏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移动浊音阴性.入院后查WBC 10.3×109/L、N 71.7%.血淀粉酶497 u(用Somogyi氏法测定),尿淀粉酶798 u(用Somogyi氏法测定).B超示胰腺轻度肿大,实质回声减低.临床诊断腮腺炎并发急性胰腺炎轻型.予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抑制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等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作者:李钰;陈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内镜治疗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即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达40%[1].近年来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及综合治疗,治愈率明显提高.由于影像学、监测手段、抗菌素和抑酶药物的进展,治疗有了观念上的更新,如病变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后期继发感染则外科治疗.内镜治疗以微创技术取代外科手术,达到引流、减压和抗炎的目的,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明显,尤其适用于胆源性胰腺炎.

    作者:孙克文;沈云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急症,近年来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胰腺内胰酶的活化和自身消化,随之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ation response syndrome, SIRS)、局部及全身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临床经过凶险,死亡率高.营养治疗是SAP治疗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经口饮食有刺激胰液分泌、导致胰腺炎恶化之嫌,既往一直采用深静脉插管、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的方式进行营养治疗,直至腹部压痛消退、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才逐渐开始经口饮食.但TPN有较多并发症,包括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感染.随着对胰腺炎研究的深入及肠内营养治疗在其它危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2],近年来,许多学者主张应早期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对SAP 患者进行EN已有诸多文献报道.

    作者:蒋海飚;王兴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阶值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EUS-FNAB)是在EUS的基础上获得细胞学诊断,故扩展了EUS的应用.自从1992年Vilmann[1]首先成功报道对胰腺的EUS-FNAB后,其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渐为人所瞩目,本文仅就这方面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王燕;金震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性脑病的病理、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

    胰性脑病是重症胰腺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对重症胰腺炎的处理欠当或过早进食,仍偶有发生.

    作者:巫协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应用--附4例报告

    既往施行胰十二脂肠切除术(PD)后均采用肠外营养(TPN)支持,以促进手术康复.近年我们改为采用肠内营养(EN),效果良好.自2001年以来共有4例胰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行PD患者术后给予EN,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叶世会;熊肇明;周明;张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施他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并发症常影响疾病转归或加重病情.传统内科治疗或手术治疗并不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如何减少SAP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仍是临床工作研究的重点.现将应用施他宁治疗SAP后并发症发生和变化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霞;郭用兵;耿颖;陈和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胆源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后的胰腺外分泌功能改变

    作者:蒋业贵;屠振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研究

    作者:夏青;屠振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组织的K-ras基因突变定量分析对胰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峻;屠振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Stat3 和NF-кB的活化抑制胰腺癌变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作者:李兴华;屠振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加强慢性胰腺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在诸多的胰腺疾病中,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由于其发病机理不清,目前尚无特异的诊断方法与有效的治疗措施,因而至今CP仍然是困扰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胰腺疾病,为此,有必要强调加强对C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作者:许国铭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