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离及克隆胰腺癌基因组中K-ras基因片段,构建重组正反义K-ras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设计两对PCR引物,分别在上下游引物中引进BamH1和EcoR1位点,以胰腺癌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K-ras基因外显子4B及侧翼序列,并采用重组DNA技术将目的基因分别定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LZRSpBMN-Z中.重组克隆通过菌液PCR和重组质粒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结果正反义K-ras基因外显子4B及侧翼序列成功地克隆入LZRSpBMN-Z中.结论LZRSpBMN-Z是胰腺癌反义基因治疗中新型候选载体之一.应用PCR方法获取反义K-ras基因方便可行,可用于重组反义K-ras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作者:蒋奎荣;卢春;苗毅;戴存才;徐泽宽;钱祝银;曾怡;黄丽;刘训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的致病作用,了解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对SAP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AP组及MC膜稳定剂处理组.MC膜稳定剂处理组应用MC膜稳定剂色甘酸钠,以50 mg/kg的用量于制模前30 min注入大鼠腹腔进行预处理.使用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诱发SAP,观察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及肺干湿重比的变化情况.结果SAP组的淀粉酶水平为2 500.0±227.7 U/L,胰腺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为0.41±0.01U/g湿重,肺干湿重比为4.58±0.29,胰腺病变评分为6.4±0.5,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而使用MC膜稳定剂预处理后造模,其淀粉酶水平降为1 894.40±124.37 U/L,胰腺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为0.38±0.15 U/g湿重,肺干湿重比为4.35±0.13,胰腺病变评分为3.4±0.5,均较SAP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在SAP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C膜稳定剂对SAP可能有治疗作用.
作者:张敏敏;李兆申;屠振兴;满晓华;龚燕芳;张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思他宁联合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石性胰腺炎(AGP)的疗效.方法应用思他宁联合早期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AGP 32例,其中轻症胰腺炎21例,重症胰腺炎11例.结果治愈30例,2例重症胰腺炎内镜治疗后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术后死亡.结论思他宁联合内镜治疗AGP是安全和有效的,对明确诊断AGP者应及早应用思他宁及内镜介入治疗.
作者:沈建伟;徐咏仙;栾双梅;朱美萍;陈光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胰腺癌外周血中K-ras基因点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CR-MASA法检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K-ras基因点突变.结果胰腺癌外周血标本中K-ras基因点突变率为38.1%(8/21),而所有被检测的急、慢性胰腺炎、胰岛素瘤、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胆管癌及胆石症患者外周血标本均无K-ras基因突变.结论(1)PCR-MASA方法简捷、特异、敏感,扩增产物只需常规电泳、染色即可观察结果,无需酶切、杂交、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显影;(2)对外周血标本检测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有无突变,具有临床实用性,有助于判断胰腺病变良恶性及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戴存才;苗毅;刘训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体外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胰腺癌细胞PaTu8988与ATRA或与ATRA+caspase抑制剂Z-VAD-FMK共同孵育后,用MTT方法观察细胞活性,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DNA断裂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比例和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ATRA对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TRA诱导后电镜和DNA断裂分析发现典型凋亡特征.与ATRA处理组相比,ATRA和Z-VAD-FMK联合作用对细胞凋亡比例无影响.ATRA组caspase-3蛋白的活性随孵育时间延长而升高,且与凋亡比例相关,Z-VAD-FMK处理组caspase-3活性明显下降.结论ATRA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与Z-VAD-FMK联合作用能抑制caspase蛋白活性,但未使细胞凋亡比例相应降低,提示在胰腺癌凋亡过程中可能有其他蛋白酶的作用.
作者:夏璐;鲍英;袁耀宗;张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分泌源性胰腺癌病理形态学特征及相关基因产物表达和意义.方法对249例胰腺癌按WHO标准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类,同时对发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侵袭转移等进行分析.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技术,对167例胰腺癌和101例癌旁胰腺组织p53、p14ARF、p21wAF1、ATM、MDM2、p33ING1基因表达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249例胰腺癌中,男:女=2.04:1,40岁以上占94%,肿块3 cm以上占65.9%,胰头部位占71.1%,导管腺癌占81.1%,发现6例黏液性非囊性癌.伴有十二指肠浸润、局部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者占32.5%,伴有周围神经浸润者占44.97%.免疫组化显示癌组织p53阳性率为57.5%,p14ARF阳性率35.3%,p21WAF1阳性率39.5%,ATM阳性率67.7%,MDM2阳性率64.1%,p33ING1阳性率77.2%.61例有随访资料,患者平均存活1 6个月.结论胰腺癌侵袭转移发生率高,特别是周围神经浸润可能为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6种肿瘤基因产物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种基因的异常,是一个复杂的分子事件.
作者:朱明华;胡先贵;郑建明;于观贞;席鹏程;倪灿荣;陈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胰腺炎组和激素治疗组,每组18只.经十二指肠行胆胰管逆行加压注射4%的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AP模型,于术后3 h、6 h和12 h采取断颈方法分批处死动物,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换酶(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胰腺组织细胞凋亡变化,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AP大鼠的胰腺凋亡细胞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注射激素后,胰腺凋亡细胞减少,6 h、12 h的凋亡指数均显著低于对应时相的AP组(P<0.05);(2)激素治疗后,AP大鼠胰腺炎症细胞、坏死细胞明显减少,病变减轻,6 h、12 h病理评分均显著低于AP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胰腺细胞凋亡的作用,保护腺泡细胞、阻止细胞死亡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减轻AP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常华;王平瑜;李学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AP)Caspase-1激活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HC组)、SAP 6 h组、SAP 12 h组、SAP 18 h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诱发大鼠SAP模型.通过HITACHI-715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淀粉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水平;酶化学法测定胰腺MPO活性;半定量RT-PCR检测胰腺Caspase-1、IL-1β及IL-18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IL-1β蛋白的表达.结果SAP各组血清淀粉酶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并伴有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显著增加,与HC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HC组胰腺组织内可见Caspase-1 mRNA表达,但IL-1β及IL-18 mRNA的表达较弱SAP各组胰腺组织内Caspase-1、IL-1β及IL-18 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SAP各组IL-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强,与HC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而且与SAP严重程度相一致.结论Caspase-1激活的细胞因子IL-1β及IL-18的过度表达在SAP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晓华;屠振兴;李兆申;许国铭;龚燕芳;满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作为胆道及胰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短期的并发症,如胰腺炎、出血及穿孔.其中胰腺炎是ERCP术后常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许晓倩;张文俊;李兆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炎症发生后启动器官的修复、再生机制,急性胰腺炎(AP)也是如此.轻型AP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可以完全恢复,它的再生特点是成纤维细胞的一过性活化、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重构,以及腺泡细胞的复制.再生早期有坏死腺泡细胞形成的一过性管状复合体,并有短暂的纤维细胞增生、ECM沉积,这些均为纤维化的表现,但随着再生的进展,这些结构连同再生的腺泡逐渐向正常结构演化.
作者:倪金良;袁耀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特发性胰腺炎约占急性胰腺炎的10%~30%[1,3].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一部分特发性胰腺炎是由胆囊或胆管微结石和胆泥(sludge)所引起[1,2,4],其中胆泥是特发性胰腺炎容易忽视的病因,它的存在还增加了胰腺炎复发的可能性.
作者:李军成;陈易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张文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张晓岚;白云;尹凤荣;郑毅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顾剑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丁华;金震东;李兆申;邹晓平;许国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林静;刘秀清;李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从第一次由Warren和Marshall描述了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后,该细菌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它被认为是慢性胃炎、溃疡病和胃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来,逐渐有证据证明Hp胃感染与许多胃以外的疾病有关.Hp感染可导致上消化道(胃肠道)生理学改变.它通过引起外分泌腺胰腺的生理学变化,同样可引起外分泌腺胰腺疾病的发生或产生临床表现,但至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少.因为胰腺与胃及十二指肠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既然这种细菌能引起胃肠道生理变化,那同样有可能引起胰腺变化.
作者:徐铭益;王兴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通过对某医疗中心1 835例诊断性或治疗性ERCP的分析,以便得出一个简单的评分系统,临床上用于预测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性.
作者:王允野;邹晓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ERCP的主要并发症是胰腺炎,发生率为1%~7%.为评价给予高危患者生长抑素和加贝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效果,以及确定ERCP术后胰腺炎的易患因素.结合本研究和已经出版的所有有关应用生长抑素和加贝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的分析.
作者:曹晓鹏;屠振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美国2001年有胰腺癌新发病例29 200例,约有28 900人因胰腺癌而死亡,其发病率已超出胃癌.胰腺癌的死亡率在美国和日本均已占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1].
作者:胡先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