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胰腺病杂志

中华胰腺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胰腺病学杂志;胰腺病学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667/R
  • 国内刊号:11-5667/R
  • 影响因子:0.75
  • 创刊:200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89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2002年获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07年1期文献
  • 生长抑素和栀子联合应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栀子对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治疗作用.方法 经胰胆管逆行注射1.5%去氧胆酸钠0.05 ml/100 g体重建立大鼠ANP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NP组、善宁组、栀子组、联合组(善宁 + 栀子),观察各组3 d死亡率、血清淀粉酶、NO、内毒素、TNF-α、IL-6的变化,并对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NP组3 d死亡率、血清淀粉酶、NO、内毒素、TNF-α、IL-6均明显升高(P < 0.05),光镜下胰腺组织病理损害明显;栀子组、善宁组及联合组上述各检测指标均较ANP组明显改善(P < 0.05),但以联合组降低明显(P < 0.05).结论 联合应用善宁和栀子治疗ANP有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一的西药或中药治疗.

    作者:王艳蕾;张凤宇;贾玉杰;姜妙娜;景友玲;赵景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Plk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胰腺癌组织标本及细胞系中Plk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3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慢性胰腺炎的石蜡标本中Plk1的表达.用半定量RT-PCR检测5例新鲜胰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Plk1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两株胰腺癌细胞PANC1和CFPAC1中Plk1表达.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Plk1的阳性表达率为72.7%(24/33),其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的部位无显著相关(P > 0.05).癌旁组织、慢性胰腺炎和良性胰腺肿瘤组织中Plk1的表达均为阴性.5例新鲜胰腺癌组织中都有Plk1 mRNA的高表达,两株胰腺癌细胞中也有Plk1蛋白的表达.结论 Plk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有可能成为胰腺癌诊治的理想靶标.

    作者:朱毅;徐泽宽;赵闻雨;彭涛;苗毅;刘训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原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高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 - 2002年12月及2003年1月 - 2005年12月分别收治的SAP患者108例和103例,前者为A组,后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是否伴有血液浓缩、休克、低氧血症、腹腔室隔综合征(ACS)、胸腔积液等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同时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SAP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A组和B组中分别有33例和31例SAP患者早期并发MODS,这些患者在血液浓缩(HCT > 50%)、低氧血症、休克、ACS、胸腔积液方面明显高于无MODS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 < 0.01).B组患者由于治疗策略转变,采用了早期液体足量复苏,早期机械通气,床边血液滤过,伴腹腔高压者早期行腹腔引流等,其病死率下降,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1).结论 高原地区SAP患者早期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与血液浓缩、休克、低氧血症、ACS、胸腔积液以及与临床处理的方式有关.积极纠正低氧血症,液体足量复苏纠正休克和改善血液浓缩,控制炎症反应是阻止SAP早期发生MODS的关键.

    作者:吴新民;马四清;叶成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二丁基二氯化物尾静脉注射建立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

    目的 探讨经尾静脉注射二丁基二氯化物建立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的方法,为慢性胰腺炎纤维化机制研究提供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再分为1,7,14,21,28,60 d 6个观察点,每个时间点各5只大鼠.实验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二丁基二氯化物8 mg/kg体重,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乙醇和甘油溶剂.上述时间点分别处死大鼠,收集血液和胰腺标本.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透明质酸浓度.观察胰腺形态,病理改变,胶原染色评价纤维化程度.结果 造模后1 d胰腺组织水肿,表现为急性中度间质性水肿性胰腺炎;7 d炎症加重,表现为腺泡肿胀,散在的腺泡细胞坏死;14 d广泛的炎症细胞浸润,伴轻度纤维化;21 ~ 28 d胶原沉积,纤维化加重,可见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60 d,胰腺小叶结构破坏,腺泡消失,广泛间质纤维化.结论 尾静脉注射二丁基二氯化物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制作方法,能为慢性胰腺炎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何新红;陆建平;廖专;陆靖;汪剑;吴洪玉;满晓华;李兆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多种胰腺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能否诱导人胰腺癌细胞的凋亡.方法 分别将人胰腺癌细胞SW1990、PaTu8988、BxPC3和ATRA共同孵育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UNEL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凋亡.结果 MTT法显示,ATRA对3株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PaTu8988和BxPC3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 0.05).流式细胞仪的检测、TUNEL和电镜的观察结果均证实ATRA诱导后,3株胰腺癌细胞株凋亡率均高于对照(P < 0.01),并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 ATRA在体外能显著抑制多株胰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朱颖;夏璐;章永平;张学军;袁耀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XIA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胰腺组织、14例胰腺良性病变和42例胰腺癌组织中XIAP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XIAP在正常胰腺组织、胰腺良性病变及胰腺癌中均有表达.正常胰腺组织中,高表达占20%,良性病变中占21.4%,而胰腺癌中,高表达占59.5%,较前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42例胰腺癌组织中,XIAP表达强度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结论 XIAP在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的良性病变及胰腺癌中均有表达,但在胰腺癌中呈高表达,表明XIAP在胰腺癌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XIAP的表达与胰腺癌各项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

    作者:张亚雷;张世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慢性胰腺炎全国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建立我国慢性胰腺炎(CP)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数据库,并研究我国CP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和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现状,指导我国CP诊治.方法 采用多中心联合调查方法,在全国设置22个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讨论通过并制定CP调查问卷,由计算机专业人员根据问卷编制CP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软件,各中心负责将本中心调查的病例资料录入调查软件,调查时间为1994年5月至2004年5月.结果 共收集CP 1 994例,我国CP发病人数从1995年的48例逐年上升到2003年的346例,发病年龄在5 ~ 85岁之间,平均年龄(48.9 ± 15.0)岁,高峰在60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6∶1.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发病人数较多.多元统计分析显示,长期过量饮酒、胆道疾病、胰腺外伤为主要病因,分别占35.4%、33.9%和10.5%.CP以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占76.8%.诊断方法以EUS和ERCP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治疗方法以药物和内镜治疗为主,分别占69.1%、16.8%.CP的预后以及CP同胰腺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结论 我国CP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酒精已经成为我国CP的主要致病因素;EUS和ERCP为诊断CP的主要方法;药物及内镜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

    作者:王洛伟;李兆申;李淑德;陈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胰腺癌组织中nm23和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胰腺癌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并且对各种辅助治疗敏感性不高[1],生存率低,是预后差的恶性肿瘤之一[2].为探讨胰腺癌生物学行为与nm23和PCNA表达的关系,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通用型二步法检测41例胰腺癌组织中nm23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的表达与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

    作者:高伟;秦宪斌;张新明;张圣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规范化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较为常见涉及多学科、并发症多的危重急症.近年来,随着一些疗效较好的药物应用于临床,以及重症监测手段增多、多学科交叉协作治疗,使得SAP病亡率明显降低.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消化科收治且资料完整的77例SAP,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雁;万苹;范红;王纪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加贝酯预防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

    ERCP在肝胆胰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术后胰腺炎(PEP)是其常见的并发症,高达2% ~ 20%[1].加贝酯是人工合成的非肽类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激肽释放酶、纤维蛋白溶酶及血管舒缓素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可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氧自由基和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损害[2].Di Francesco等[3]研究还发现加贝酯能松弛由结石或ERCP引起的Oddi括约肌痉挛.为此,本文对ERCP术后患者应用加贝酯进行前瞻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纪璘;郭继中;占强;严洁;王辉;杜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重症急性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死亡率高,预后差.SAP的发生与大量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密切相关.SIRS是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近10余年临床研究显示,早期释放的炎症因子如TNF-α、IL-1等均在模型建立后迅速升高至峰值,并迅速下降,而此时炎症反应仍在继续,并且临床应用TNF-α、IL-1受体拮抗剂并未取得显著效果,提示可能存在晚期炎症介质参与病理反应.高迁移率族蛋白 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非组核蛋白[1],近年来有关HMGB1的报道逐年增加.本文就此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畅;张文俊;李兆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的机制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一种炎症反应性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 SAP)发病急、病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容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尤其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

    作者:黄晓丽;刘顺英;王国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胰腺炎

    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也是应激反应系统,在维持机体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马占军;沈云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特发性胰腺炎

    一、概述1.特发性胰腺炎定义:临床上约10% ~ 30%的急、慢性胰腺炎患者通过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常规的影像学(包括腹部超声、CT和MRCP)评估后仍然难以确定病因,称为特发性胰腺炎(IP)[1].

    作者:王昆宁;徐敏;王兴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钙信号转导与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P)是胰腺腺泡细胞内胰蛋白酶原激活引起细胞自溶的过程.它的早期病理改变包括:胰腺腺泡细胞内酶原激活,细胞骨架裂解,分泌极性丧失,酶原空泡形成[1].这些病理改变均以细胞内Ca2+浓度异常增高为前提,应用Ca2+螯合剂能够抑制Ca2+浓度增高和胰蛋白酶原的激活.

    作者:马晶晶;王兴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酒精致胰腺炎的机制研究

    慢性酒精中毒是西方发达国家慢性胰腺炎(CP)的首要原因,约占CP病因的40% ~ 90%[1],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急性胰腺炎(AP)约40%的病因是酒精.复发性胰腺炎患者57%的病因是酗酒.我国CP的病因中,急、慢性酒精中毒从10% ~ 20%[2]上升到34.58%,从而取代慢性胆道系统疾病(31.15%)成为首要病因[3].

    作者:赵秋玲;黄承钰;李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胰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胰管结石是慢性胰腺炎的并发症,临床上比较少见,正常人群发病率不超过1%,胰管阻塞是引起腹痛、消化道功能紊乱等症状的主要原因[1].胰管结石伴慢性胰腺炎通常采用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术,但远期效果不佳,逆行反复慢性感染和癌变发生率高.全胰结石更加少见,治疗较困难.我们自1999年4月以来共收治胰管结石患者11例,均行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结合近来的研究进行讨论分析如下.

    作者:王冰;王烈;王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第一讲 胰腺的超微结构

    胰腺表面包有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被膜,其腹侧面覆以腹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腺实质,将实质分隔成许多小叶.胰腺主要由腺泡和导管组成,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较大的导管行走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胰腺可分为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外分泌部为浆液性的复管泡状腺,构成腺的大部分,是胰腺的组织结构重要的消化腺,它分泌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胰液通过导管排入十二指肠,消化食物.内分泌部称胰岛,是由多种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索团,分布于小叶内腺泡之间(图1).在HE染色切片中,胰岛着色较浅,容易辨认.胰的内、外分泌部结构和功能虽然不同,但两者功能活动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

    作者:杨玲;刘厚奇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