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胰腺病杂志

中华胰腺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胰腺病学杂志;胰腺病学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667/R
  • 国内刊号:11-5667/R
  • 影响因子:0.75
  • 创刊:200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89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2002年获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3年5期文献
  • 应用Epi Info7软件建立具有自动评分和自动诊断功能的急性胰腺炎数据库

    目的 建立专业的急性胰腺炎(AP)数据库,并运用于AP的临床和科研研究.方法 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网站免费下载Epi Info 7软件,按照2012版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分类和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的标准,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专家讨论制定收集的数据内容建立AP数据库.结果 建立的AP数据库包括基本信息、病史资料、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科治疗、干预措施、并发症、病情评估与预后等15个页面和1个出院随访页面,共设置了1133个字段.数据库具有自动计算CT严重指数(CTSI)、改良的CT严重指数(MCTSI)、SIRS及Marshall、APACHEⅡ、Ranson、BISAP评分分值,自动诊断短暂性和持续性器官衰竭,自动诊断轻度急性胰腺炎(MAP)、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和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等功能,还具有数据查询、数据导入与交换、自动计算数据、自检错误与缺失数据、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已收集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87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数据.结论 利用Epi info 7软件成功建立了专业的AP数据库,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成本低廉,在AP临床和科研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文华;刘丕;朱勇;曾皓;祝荫;夏亮;陈幼祥;吕农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巴马小型猪轻度慢性胰腺炎代谢特征分析

    目的 应用高分辨魔角旋转磁共振(HR-MAS NMR)波谱分析巴马小型猪阻塞性慢性胰腺炎(CP)早期的代谢变化特征.方法 39头巴马小型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CP组.采用主胰管近端不全结扎法制备CP模型,对照组仅开腹翻动胰腺及肠道后关腹.造模后第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获取胰腺组织.根据胰腺纤维化程度,将CP分为轻、中、重度.应用HR-MAS NMR波谱分析轻度CP组和对照组胰腺组织的代谢特征.结果 制模成功的24头巴马小型猪的胰腺组织经病理检查为轻度10头,中度5头,重度7头.经HR-MAS NMR波谱分析,轻度CP组胰腺组织的代谢产物中胆碱、甘氨酸、甜菜碱、乳酸、脂肪酸、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峰值与对照组有差异,其中胆碱波峰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2 ±1.96比1.56 ±0.79,P<0.01),而其他5种代谢产物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巴马小型猪轻度CP胰腺组织的胆碱波峰强度显著增高,这可能是区分正常和早期CP的标志.

    作者:孙高峰;左长京;汪建华;张建;马超;李晓栋;彭烨;潘桂霞;茅娟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02至2010年胰腺癌发病、死亡及生存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胰腺癌发病、死亡及生存情况.方法 利用2002年至2010年浦东新区居民胰腺癌的登记资料,分性别组和年龄组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用世界标准人口计算标化率,采用对数直线回归法估算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年度百分比变化(APC),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多元回归模型计算患者1~5年生存率,分析不同TNM分期和是否手术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2002年至201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胰腺癌新发患者3089例,其中男性1707例,女性1382例,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9±12)岁和(73±12)岁;合计粗发病率为13.32/10万,其中男性粗发病率为14.71/10万,高于女性的11.93/10万,男女性标化发病率之比为1.57:1.胰腺癌患者死亡2963例,其中男性1627例,女性1336例,合计粗死亡率为12.78/10万,其中男性为14.02/10万,高于女性的11.53/10万,男女性标化死亡率之比为1.55:1.男性在35岁、女性在40岁以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升高,男性80岁以上、女性85岁以上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高峰.胰腺癌患者1~5年生存率分别为16.59%、7.31%、5.23%、4.33%和3.87%.手术治疗组1~5年生存率均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NM分期为0~Ⅱ期、Ⅲ期、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0.00±33.37)、(224.00±15.82)、(86.00±4.52)d.Ⅳ期患者与0~Ⅱ期及Ⅲ期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1、104.40,P值均<0.001).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男性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确诊时的TNM分期及是否手术切除肿瘤有关.

    作者:闫蓓;孙乔;杨黎明;杨琛;李小攀;吴铮;高玉堂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慢性纤维包块型胰腺炎与胰腺导管腺癌癌旁组织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目的 比较慢性纤维包块型胰腺炎(FMCP)及胰腺导管腺癌(PDAC)癌旁组织基本病理变化特征,试从间质微环境角度探讨FMCP在促进PDAC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48例FMCP及62例PDAC的癌旁组织HE切片进行镜下观察比较,观察内容包括导管上皮内瘤变(PanIN)、导管复合体形成(TC)、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及神经炎等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纤维增生和微血管形成状况.结果 FMCP及PDAC癌旁组织中PanlN的发生率分别为97.9% (47/48)和91.4% (53/58),其中PanIN-3在PDAC癌旁组织内发生率为20.8%,显著高于FMCP的4.3%(P=0.031);TC的发生率分别为58.3% (28/48)和65.0% (4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08).FMCP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程度重于PDAC癌旁组织,以中、重度为主(P =0.037).两种组织的炎细胞浸润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神经炎发生率分别为81.3%和66.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77).FMCP及PDAC癌旁组织内细小无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增加,发生率分别为68.8% (33/48)和63.3% (38/60),200倍视野下计数分别为(12.08±3.72)根和(11.14±4.70)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39.69±22.88)个和(44.89±16.83)个,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05).结论 FMCP及PDAC癌旁呈现较为相似的病理变化,提示FMCP在PDAC发生、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可能的微环境,FMCP可能是重要的PDAC癌前病变.

    作者:史敏;张晶;陈颖;赵晨燕;刘清华;王洋;高莉;朱明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小网膜囊及两侧腹膜后敞开灌洗联合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网膜囊、两侧腹膜后敞开灌洗联合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至2011年焦作市人民医院胰腺外科采用小网膜囊、两侧腹膜后敞开灌洗联合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治疗26例早期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第1天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APACHEⅡ评分、腹腔压力、中心静脉压、血糖、WBC、PaCO2、三酰甘油、肌酐分别为(37.4±0.9)℃、(104±13)次/rain、(21 ±5)次/min、(12.3±4.0)分、(11.8±2.1)cm H2O(l cmH2O=0.098 kPa)、(18.2 ±0.6)cm H2O、(7.7±0.6) mmol/L、(9.54 ±2.80)×109/L、(42.40 ±4.72)mm Hg(l mm Hg =0.133 kPa)、(13.83±1.01) mmol/L、(215.6±3.5) μmol/L,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第1天尿量、PaO2、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90.6±4.5) ml/h、(88.15 ±3.02)mm Hg、(84.8 ±3.4)mm Hg,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前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84.6%),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57.6%),休克14例(53.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2例(84.6%),术后分别下降至2例(7.6%)、l例(3.8%)、1例(3.8%)、3例(11.5%).术后发生肠瘘2例(7.6%),胰瘘3例(11.5%),腹腔内出血2例(7.6%),真菌感染12例(46.2%).全组治愈率92.3%(24/26),病死率7.7%(2/26).结论 小网膜囊、两侧腹膜后敞开灌洗联合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早期SAP效果满意,能显著地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田新;李维勤;石书伟;周卫东;华科磊;陈军;耿伟;盂桂荣;田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纳米磁珠分选联合TRFIA检测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

    目的 采用纳米磁珠分选联合时间分解荧光免疫测定(纳米磁珠-TRFIA)的方法检测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的浓度,评价其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8例胰腺癌、50例急性胰腺炎、10例胰腺囊肿患者的血清,以20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先采用Galectin-3抗体耦联的纳米磁珠对人外周血清进行分选,再用TRFIA法检测Galectin-3浓度,并与常规TRFIA法检测所得的血清Galectin-3浓度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诊断胰腺癌的界值,获取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结果 纳米磁珠-TRFIA法检测Galectin-3浓度在0.78 ~ 100 n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批内CV≤6.38%,批间CV≤7.22%,平均回收率为105.3%.纳米磁珠-TRFI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Galectin-3浓度为0.38(0.02~3.06) ng/ml,显著高于常规TRFIA法检测得到的0.18(0.00~2.64) ng/ml(P=0.000).纳米磁珠-TRFIA法检测的胰腺癌、急性胰腺炎、胰腺囊肿患者血清Galectin-3浓度分别为4.85(0.00 ~42.67)、0.69(0.00~ 13.62)、0.70(0.00 ~ 14.54) ng/ml,胰腺癌患者明显高于急性胰腺炎、胰腺囊肿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值均<0.01),而其他3组之间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lectin-3诊断胰腺癌的AUC为0.851 ±0.040,95%可信区间0.772 ~ 0.929.以Galectin-3浓度1.07 ng/ml为诊断界值时,胰腺癌、急性胰腺炎、胰腺囊肿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阳性率分别为84.1%(74/88)、34.0% (17/50)、20.0% (2/10)、10.0% (2/20),对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1).结论 纳米磁珠分选联合TRFIA法可富集血清中的Galectin-3,从而提高血清Galectin-3检出敏感性及其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邵楠;李小彦;肖明兵;江枫;倪温慨;陆翠华;倪润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胰管支架植入对伴有胰管狭窄的晚期胰腺癌止痛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胰管支架治疗伴有胰管狭窄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疼痛的疗效.方法 对55例伴有黄疸和疼痛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胆管支架和胰管支架内引流术.观察术前及术后血淀粉酶活性、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记录患者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KPS)及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术前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水平分别为(69.15±10.74)μmol/L、(47.53±11.02) lμmol/L、(281.12±27.80) U/L、(347.23±38.58) U/L、(87.29±23.58)U/L,术后l周分别为(28.56±6.88)μmol/L、(16.09 ±6.22)μmol/L、(98.56±10.65)U/L、(156.89±29.11)U/L、(92.65±27.31)U/L,除淀粉酶外的其余指标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术前VAS、KPS分别为(6.53±1.87)、(39.23±10.55)分,术后1周分别为(2.09±0.89)、(72.99±17.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个月后评分分别为(4.08±1.31)、(52.39±12.9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周及1、3个月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76.4%、73.1%、42.9%.术后出现胆管支架移位1例,胆管支架阻塞12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99 d.结论 胰管支架植入能安全有效地缓解伴有胰管狭窄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高飞;麻树人;张宁;张迎春;赵云峰;艾美娜;赵勇;刘志新;张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局部晚期胰腺癌放疗并同期5-FU对比吉西他滨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放疗联合5-氟尿嘧啶(5-FU)与放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及放、化疗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疗科2007年1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56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资料.入组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并同期给予单药5-FU或吉西他滨化疗.放疗剂量每次1.8 ~2 Gy,每周5次,总剂量45 ~ 50.4 Gy,共25~ 28次.同期吉西他滨化疗组共30例,在放疗期间的第1、8、15、22天以500 mg/m2体表面积的剂量、10 mg· (m2)-1·min-1微量泵泵入给药;放疗结束后休息3周,再以800 mg· (m2)-1·d-1的剂量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3~4周.同期5-FU化疗组共26例,放疗期间以500 mg· (m2)-1·d-l剂量静脉滴注,每周第1~5天给药,14 d一个周期;放疗结束后休息3周,按照800 mg·(m2)-1·d-1的剂量静脉滴注,每周第1~5天给药,14 d一个周期,连用3~4个周期.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为2013年6月,计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和l、2年生存率.结果 全组客观有效率(CR+ PR)为73.2%,放疗联合5-FU组总有效率为65.3%,放疗联合吉西他滨组总有效率80.0%(P<0.05).全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8.2%和14.3%,中位生存期为15.2个月,其中放疗联合5-FU组分别为42.3%、11.5%、13.3个月,放疗联合吉西他滨组分别为53.3%、16.7%、16.6个月,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治疗结束后全组疼痛客观缓解率(VAS评分<4分)为83.3%,放疗联合5-FU组为75%,放疗联合吉西他滨组为90%.放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组发生3~4级骨髓抑制率显著高于放疗联合5-F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0%比7.6%,P<0.05).结论 手术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在长期生存、疼痛缓解方面较放疗联合5-FU具有优势,但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较强.

    作者:薛莹;柴广金;穆允凤;肖锋;樊瑶;石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胰腺残端包埋预防胰腺远端切除术后胰漏的临床观察

    胰腺远端切除术常用于切除胰体尾部肿瘤及胃癌侵犯胰腺时,因解剖及生理学原因,手术操作复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胰漏是胰腺远端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30%~40%[l].国内外学者采取了各种方法以降低胰漏的发生率,包括缝扎、直线切割闭合器应用、生物蛋白胶封闭等[2],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术后胰漏的发生.本研究对接受胰腺远端切除术,或联合脾脏、全胃切除的胰腺远端切除术患者在术中采用大网膜或横结肠系膜封闭包埋胰腺残端,使胰漏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总结如下.

    作者:任莹坤;韩广森;王刚成;赵玉洲;徐勇超;陈小兵;杨铁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PLA2G2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ⅡA分泌型磷脂酶A2 (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 group ⅡA,PLA2 G2A)是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家族中的一员,是花生四稀酸代谢的关键酶,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1-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LA2G2A与胃癌、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3-8].本研究检测胰腺癌组织PLA2G2A的表达,探讨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间的相关性.

    作者:张勇;蒋堃;王春阳;崔元琴;刘冬声;张佃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十例临床分析

    胰腺为腹膜后脏器,位置深,显露困难,传统的开腹手术需较大的手术切口,创伤大.自1996年Cuschieri等实施第一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手术以来[1],尽管国内外有不少中心报道了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但因胰腺质地软、血供丰富,不仅术中操作时手术器械极易损伤胰腺实质导致损伤及出血,而且胰腺残端处理较困难,易发生胰瘘,这是腹腔镜远端胰腺手术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绍兴市人民医院应用提吊技术来提拉胰腺,并针对不同胰腺残端采取个体化处理,较好地减少了术中胰腺实质损伤和术后胰瘘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作者:鲁葆春;沈志宏;萧岗;杨建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冷冻消融联合DC-CIK治疗伴转移的胰腺癌

    对于伴有转移的晚期胰腺癌,因肿瘤对放、化疗治疗不敏感,且不良反应较大,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有限[1].有研究显示,氩氦刀冷冻联合碘离子植入治疗Ⅳ期胰腺癌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2],同时氩氦刀冷冻治疗还可缓解肿瘤侵袭神经引起的剧烈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自体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可在不损伤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对预防肿瘤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化疗、DC-CK、氩氦刀冷冻消融以及冷冻联合DC-CIK4种治疗方式对伴转移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作者:姚飞;陈继冰;袁远英;曾健滢;王小花;刘卫群;李家亮;穆峰;牛立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急腹症,若处理不当,极易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死率可高达20%~30%[1-2].研究认为,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失衡对AP的发病起重要作用[3],其中新的晚期促炎细胞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与S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4].本研究检测AP患者血清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水平,旨在探讨其对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施莉;韦炜;向华;范波;胡莘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继发性胰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一种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恶性淋巴系统疾病,当附近淋巴系统肿瘤或其他器官淋巴瘤累及胰腺时称为继发性胰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上常常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同时伴随有发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表现.原发性胰腺淋巴瘤在所有结外器官首发的淋巴瘤中仅占1%,在所有的胰腺恶性肿瘤中仅占0.7%[1],而全身NHL导致的继发性胰腺淋巴瘤相对高出许多,约30%~40%[2].继发性胰腺NHL的临床特点与胰腺癌相似,难以鉴别.为进一步了解其临床发病特点,现报道上海长海医院确诊的1例继发性胰腺NHL,并结合国内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孔凡扬;杨丽;塔娜;柏愚;邹多武;李兆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术前疼痛分级与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关系的研究

    胰腺癌病死率高、预后差、中位生存期短.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在病程中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癌痛[1-3].Kelsen等[4]报道,术前出现疼痛症状的胰腺癌患者在肿瘤切除后的生存时间较无痛患者显著缩短.但对于术前疼痛分级的界定以及手术是否影响所有疼痛分级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一直没有定论,且少有文献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尤其是术前疼痛分级与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胰腺癌疼痛的认识.

    作者:胡立威;陈炯;周杭成;林先盛;武文;杨仁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在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的预测对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常用于临床预测SAP的指标包括多因素预后评价系统如APACHEⅡ、Ranson、Glasgow以及某些生物化学标记物[1],但均存在时效局限以及敏感性、特异性较低,操作繁琐等问题[2].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准确、及时地判定AP严重程度及预测感染发生的指标是诊治AP的主要问题之一.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on myeloid cells-1,TREM-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全身性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在AP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并发感染的诊断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梁垚;孙维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超声微泡造影剂与胰腺癌靶向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预后很差,其病因考虑与大量吸烟、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肥胖、基因突变等有关[1].因胰腺癌起病隐匿,且早期症状不明显,使大多数患者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即使将肿瘤切除,术后极易复发和转移.胰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超声微泡造影剂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载体,可从分子水平上介导肿瘤的靶向诊断和治疗.

    作者:徐心纯;成建萍;周国雄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慢性胰腺炎继发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胰腺实质弥漫性或局限性炎症,由于炎症持续不断地发展,可引起胰腺坏死、纤维化,腺泡和胰岛细胞萎缩消失,导致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常伴有胰腺弥漫性钙化、胰腺导管内结石或假性囊肿形成,并在临床上表现出进行性的内、外分泌功能衰退及多种临床症状[1].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新指南,由胰腺外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称为胰源性糖尿病或3c型糖尿病,其中CP继发的糖尿病占到了该型的75%左右[2].这种由CP继发的糖尿病由于其发病机制与l型和2型糖尿病不同,其临床表现和治疗也有很大差异.本文就CP继发糖尿病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叶博;胡良皞;廖专;李兆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PET/CT在胰腺癌诊断、分期及预后中的价值

    时至今日,胰腺癌仍是预后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约为6%[1].由于胰腺癌发病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而丧失手术机会.根治性切除术(R0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式,但只有15% ~ 20%患者可行手术治疗,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15% ~27%[2-4].

    作者:潘树波;赵红川;谢坤;耿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为胰腺炎症性疾病,以胰腺实质发生慢性持续性炎性损害、纤维化及可能导致的胰管扩张、胰管结石或钙化等不可逆性的形态改变为其特征,可引起顽固性疼痛和永久性内、外分泌功能丢失[1].CP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胰腺组织及其功能损害程度轻重不一,以饮食调整及药物治疗为基础的内科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但确有一部分患者因内科治疗及内镜治疗难以奏效而终需外科手术干预.外科治疗CP的目的为:(1)缓解疼痛、解除压迫症状;(2)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改善生活质量;(3)获取病理[2].

    作者:冀亮;孙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胰腺癌术中活检致胰瘘一例

    患者女,57岁.因上腹部间断性灼热、胀痛20余天入院.实验室检查:TBIL 80 μmol/L,DBIL 34.2 μmmol/L,ALT590 U/L,AST 346 U/L,r-GT 1226 U/L.腹部彩超示胰头部稍高回声,胆总管及肝内胆管、主胰管扩张,胆囊体积增大.腹部磁共振提示胰头部饱满,内可见2.6 cm ×2.4 cm占位,病灶边界不清,胰体尾部胰管扩张,呈串珠状,胆囊增大,胆总管下端截断,呈鸟嘴状,中上段扩张,宽约2.0 cm.诊断为胰头癌.手术探查发现肿块位于胰头,肿瘤大小约4.0 cm ×3.0 cm,下腔静脉轻度受累,尚可分离,但胰体受侵犯,肠系膜上静脉被包绕,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在胰头处取约0.4cm×0.2cm标本.冷冻切片报告:中分化腺癌.行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肠吻合口喷洒生物蛋白胶后放橡皮引流管1根,从另切口引出体外.

    作者:康俊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家猪作为EUS规范化培训模型的实验研究

    内镜超声(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将微型(直径10 mm左右)高频(7.5~12.0 MHz)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外有水囊,通过内镜到达消化管特定部位进行扫查,不但具有诊断功能,其在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消化道病变尤其是胆胰病变的诊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路筝;刘岩;金震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