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干扰Twist基因表达对胰腺癌PANC1细胞糖酵解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设计并合成靶向Twist的siRNA (siRNA-Twist),采用脂质体法转染胰腺癌PANC1细胞,以非特异性siRNA (siRNA-NC)作为阴性对照,以未转染细胞作为空白对照.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Twist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 (p-Akt)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检测糖酵解限速酶(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活性及培养上清中乳酸含量.结果 对照组、siRNA-NC组和siRNA-Twist组Twist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0±0.09、1.01±0.08、0.36±0.0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1 ±0.05、0.42 ±0.04、0.12 ±0.06,siRNA-Twist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iRNA-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2±9.36)%、(100.01±10.25)%、(59.32±7.26)%,siRNA-Twist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iRNA-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丙酮酸激酶活性分别为(0.73±0.05)、(0.72 ±0.08)、(0.43±0.05) U/mg,己糖激酶活性为(4.98±0.48)、(4.96±0.52)、(2.54±0.21) U/mg,乳酸含量分别为(20.36±2.61)、(20.64 ±3.05)、(9.48±1.09) mmol/L;p-Akt/Akt比值分别为0.65±0.04、0.63±0.07、0.25±0.04,siRNA-Twist组均较对照组和siRNA-N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干扰Twist基因表达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和糖酵解途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黄驿胜;王竞枫;林枫;李林立;叶启文;林峰;张代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合并胰腺病变的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7年5月间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592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中胰腺病变的发病率.按IBD治疗是否使用抗TNF-α生物制剂分为生物制剂组和非生物制剂组,比较两组胰腺炎发生率.结果 310例CD中合并胰腺病变2例,分别为急性胰腺炎(AP)合并胰腺囊性病变和胰腺囊性病变各1例;282例UC中合并胰腺病变14例,其中AP、慢性胰腺炎(CP)和胰腺癌各4例,CP合并胰腺癌以及2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各1例.UC合并胰腺病变者显著高于CD(P <0.01).生物制剂治疗组无1例发生AP(0/62),非生物制剂组发生AP 5例(5/4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与各类胰腺病变特别是与CP和胰腺癌的关系较CD更为密切,抗TNF-α生物制剂能否降低IBD患者治疗期间发生AP风险尚未定论.
作者:沈祥国;邹多武;李兆申;徐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疗(SBRT)再程治疗局部晚期复发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至2017年间上海长海医院收治7例接受两次SBRT的Ⅲ期胰腺癌患者,均采用G4系统射波刀进行治疗,首程SBRT中位剂量为35 Gy/5~7 fx,再程SBRT治疗中位剂量为31 Gy/5~8 fx.除1例拒绝化疗外,余6例均接受吉西他滨或者替吉奥为基础的序贯化疗.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7~70岁,中位总生存期(OS)为30个月,两次SBRT治疗时间间隔中位值为10个月.SBRT再程治疗后的中位OS为13个月,中位局部无复发生存期(LFRS)为11个月.再程治疗后3个月3例(42.9%)部分缓解,4例病情稳定.4例患者SBRT再程治疗结束时疼痛消失,2例患者治疗后1月疼痛明显好转.两次SBRT治疗中7例患者均未出现3级或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结论 接受SBRT再程治疗的局部晚期复发胰腺癌患者可耐受不良反应,SBRT再程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沈钰新;朱晓斐;居小萍;曹洋森;清水汪;曹飞;耿杨杨;赵宪芝;方芳;贾臻;顾蕾;张火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共3家医院2004年至2016年间1 620例确诊为胰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寿命表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TNM分期、手术治疗、姑息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所有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15个月.TNM Ⅰ、Ⅱ、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50、10.12、9.56、5.4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手术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10个月,行根治性手术患者为13.6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55个月,行姑息化疗患者为7.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行单纯根治性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38个月,术后行辅助化疗患者为14.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1).结论 早期诊断胰腺癌从而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举措,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行姑息性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预后.
作者:谢锐杰;曾林涓;练国达;陈少杰;李佳佳;陈茵婷;陈燕珠;张力;吴莉莉;刘建化;黄开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内镜超声(EUS)引导下125I粒子腹腔神经丛放射术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晚期胰腺癌腹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间收治的43例伴有中重度腹痛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接受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CPN),23例接受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放射术(CPR),即在腹腔神经丛植入125I粒子.比较CPN组与CPR组患者术后腹痛VAS评分、硫酸吗啡控释片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PN组与CPR组患者的性别比(男/女,10/10比14/9)、平均年龄[(64±11)岁比(64±12)岁]、病灶部位(头部/体尾部,7/13比8/15)、TNM分期(Ⅲ/Ⅳ,9/11比7/1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CPN组患者VAS评分(3.0分比5.5分)及吗啡用量(30.0 mg比52.5 mg)显著降低;术后2周CPR组VAS评分(5.0分比6.0分)及吗啡用量(50.0 mg比55.0 mg)均低于术前,且术后4、8、12周VAS评分均为3.0分,吗啡用量分别降至30.0、25.0、30.0 m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1).与CPR组比较,术后2周CPN组患者VAS评分下降程度(3.0分比2.0分)、吗啡用量减少程度(30.0 mg比10.0 mg)及腹痛部分缓解率(70.0%比4.3%)均更高(P值分别为0.01、0.005、<0.001);但术后4、8、12周CPR组患者较术前VAS评分下降程度、吗啡用量减少程度及腹痛部分缓解率均显著高于CPN组(P值均<0.05).CPN组与CPR组患者无1例疼痛完全缓解,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仅有轻度消化道不良反应.结论 CPN和CPR均能安全、有效地缓解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腹痛.CPR起效时间晚,但疼痛缓解程度及持续时间更具优势.
作者:彭立嗣;王凯旋;金震东;郭杰芳;王东;陈洁;李兆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囊液癌胚抗原(CEA)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进展期胰腺囊性肿瘤(A-PCN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间上海长海医院行内镜超声下细针穿刺术(EUS-FNA)后囊液分析并进行外科手术获得病理学诊断为PCNs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PCNs 32例,非A-PCNs 46例.比较囊液CEA水平和液基细胞学在A-PCNs和非A-PCNs中是否存在差异;绘制囊液CEA水平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EA水平与液基细胞学联合应用对A-PCN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35例患者中,囊液CEA水平在A-PCNs(9例)和非A-PCNs(2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9.9±1416.9) μg/L比(316.0±475.2) μg/L,P=0.049].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囊液CEA >418.9 μg/L可以帮助预测A-PCNs,AUC为0.863,采用该截断值诊断A-PCNs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7%、73.1%和75.8%.液基细胞学检测了27例A-PCNs和33例非A-PCNs,阳性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1%比9.1%,P =0.001),液基细胞学诊断A-PCNs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48.1%、90.9%和55.1%.囊液CEA联合液基细胞学可以有效诊断A-PCNs,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64.7% 和176.0%.结论 囊液液基细胞和囊液CEA水平对于诊断A-PCNs有一定的价值,两者联合诊断A-PCNs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更高.
作者:孙力祺;朱惠云;金震东;蒋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1 ~ 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表达.据报道,一些miRNA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基因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miR-27a作为一种肿瘤相关基因,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异常表达与人类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存在相关性[2-5],但通过监测miR-27a水平评估胰腺癌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检测胰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miR-27a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善军;徐震;沈昊;沈国荣;付海龙;杨鸿林;钱东林;沈振芳;石磊;钱红英;朱安渡;马春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胰腺局灶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但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直径2 cm以下病灶,且恶性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1].胰腺局灶性病变的常规检查手段包括超声、CT、MRI等,但敏感性较低,且对病变性质的鉴别有一定难度,往往需依靠手术或病理学检查确诊[2].近年来实时灰阶超声造影(conru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愈发受到临床重视,它能够实时、连续、动态地观察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反映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对胰腺局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能力[3-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胰腺局灶性病变的CEUS及常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CEUS对胰腺局灶性病变性质鉴别价值及其血流动力学特征.
作者:胡琴;董磊;沈晓青;樊胜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1]首先报道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IPMN为起源于主胰管或分支胰管的上皮性肿瘤,可产生黏液导致胰管扩张.根据受累胰管的部位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根据肿瘤恶性程度分为低度、中度、高度异型增生及浸润性癌[2.有研究指出[3-6],肿瘤大小、主胰管直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Ki67指数等与IPMN的良恶性有关.IPMN的恶性率为25.2% ~ 46.5%[7-9].鉴于良恶性IPMN的治疗原则及预后均不相同[10-12],术前良恶性的评估对IPMN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34例IPMN的生物学特征及恶性危险因素,寻找术前预测IPMN良恶性及术后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刘俊;张浩;徐鹿平;沈玉钰;谢琦;浒刘;周俊;王清清;俞清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1985年Pitrone等[1]报道了2例腹膜透析并发急性胰腺炎(AP)的病例,而另有报道超过50%的血液透析患者尸检时可发现慢性胰腺炎(CP)的组织学证据[2].此后,终末期肾功能不全维持透析治疗与AP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注意.近一项德国研究表明[3]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胰腺炎的年发病率大约为266/100000,血液透析人群大约为67/100 000,相比于普通人群19.7/100 000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并发急性胰腺炎(AP)的情况,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姜毅;徐利鸳;巴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不可逆的炎症性疾病,胰腺实质受到损伤并被纤维组织取代,逐渐发展为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1].胰管结石是CP的特征性病理表现,高达90%的患者会发生钙化,特别是在酒精性CP患者中[2].胰管结石的存在同时也会加速CP的进展,造成胰管梗阻、扩张,胰腺实质破坏、萎缩和纤维化.自胰管结石首次被发现并报道以来,国内外针对胰管结石的形成机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从结石成分、胰管结石患者胰液成分、结石形成的遗传学和细胞分子机制、临床研究4个方面对胰管结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蒋熙;孙晖;邹文斌;廖专;李兆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PC)是一种起病隐匿,恶性度高,预后差,生存率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缺乏特异性,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1].近年来胰腺肿瘤外科迅速发展,手术治疗成为PC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2],但是术后复发率仍高达80%,可获得根治性切除患者不足15%,术后5年生存率约5%,预后并无突破性改善[3-4].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常规影像学对阳性淋巴结和胰周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诊断不足,导致手术切除不彻底[5].PC术后淋巴结转移率和PNI分别高达56%~78.6%和50.0% ~ 100%,即便在肿块直径≤2 cm的小胰癌,两者的发生率也高达约50%[6-7].由此可见,降低PC术后复发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术前准确的临床分期以及多学科联合诊治.CT诊断PC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90%,成为PC诊断、分期以及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首选检查方法[8-9].现就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对PC的临床分期、可切除性评估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边云;方旭;王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结肠瘘是急性胰腺炎(AP)的并发症之一,在AP中发生率为0.1% ~5.3%,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为4%~44% [1-5],其中胰结肠瘘的发生率为0.4% ~5%[6].结肠瘘可导致肠内营养实施困难和腹腔感染,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胰腺炎并发结肠瘘的死亡率为10%~67%[7-11].胰腺炎并发结肠瘘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通常有发热、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难以与胰腺炎自身的临床症状相区别,给结肠瘘的诊断带来困难.在1992年亚特兰大标准制定之前,结肠瘘与结肠穿孔的概念是可互换使用的[12].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对胰腺炎并发的结肠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诊断治疗方法不断更新,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张敬柱;童智慧;李维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锌指转录因子是人类基因组中大的转录因子家族,迄今为止已经报道了8种不同类别的锌指基序,包括类C2H2型锌指、塞结状锌指、高音谱号锌指、带状锌指、Zn2/Cys6型锌指、类TAZ2型锌指、锌离子结合短环锌指和金属硫蛋白锌指[1].不同类型的锌指基序显示了生物功能的多样性,除了与DNA结合,锌指基序中的RNA、蛋白质和脂质可以与其他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ZFP)中的类似基团相互作用[2-4],因此,锌指转录因子可以通过多个锌指基序的不同组合大大扩展它们在不同细胞环境或刺激下的多样基因调控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了锌指转录因子在癌症进程中的潜在作用,研究表明锌指转录因子在胰腺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锌指转录因子在胰腺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亚丽;陈凯;向晓辉;李嫚华;冀润利;夏时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慢性胰腺炎(CP)是一类由不同原因(胆道梗阻、酒精、遗传、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引起的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炎症性疾病,以胰腺正常组织纤维化、炎症性改变或者胰管阻塞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可逆性损害为特点,终导致营养不良和(或)糖尿病[1].CP的基本病理改变[2]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腺泡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和弥漫性、节段性或局限性纤维化或钙化,胰管有多发性狭窄或囊性扩张,管内可有多发结石或钙化,胰管阻塞区可见局限性水肿、炎症和坏死,也可合并假性囊肿形成.后期胰腺质地变硬,体积缩小,表面苍白呈不规则结节状,外分泌实质组织改建或缺失,胰管系统阻塞,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胰腺外分泌甚至内分泌功能.根据相关病理特征,CP可分为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慢性阻塞性胰腺炎、慢性炎症性胰腺炎、特殊性慢性胰腺炎4类.
作者:么国旺;吴艳丽;张大鹏;崔乃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临床急症,尤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凶险危重,死亡率高,是值得关注的急危重症.随着近代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分期治疗理念的发展,对AP的分级、严重度、并发症定义、预后评估、治疗又有了新的认识,但仍然存在内科、外科、急诊科以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等的救治理念不统一、相关学科介入时机不明确、并发症处理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制订了国内首个急性胰腺炎多学科(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s,MDT)诊治共识意见(草案)[1],从多学科诊治的角度阐述了AP的诊治过程.值此共识意见发表2周年之际,本文拟结合近2年的研究进展和认识,对此共识意见进行解读.
作者:许建明;刘晓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随着早期“强化治疗方案”理念的深入,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救治成功率增至85%~90%,但余下的10% ~ 15%患者仍未能痊愈[1].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早期(72 h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和感染期的处理不当.而ARF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腹腔及腹膜后大出血.一、腹腔出血的发病机制1.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elastase,PMNE)裂解血管壁的弹性纤维:急性胰腺炎(AP)早期胰腺腺泡自我激活释放的酶中,PMNE既是加重胰腺损伤的重要介质,又是粒细胞过度激活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吴景奕;毛恩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