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今年74岁了,既往有高血压与糖尿病,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身体尚可,经常外出进行户外锻炼,近2~3年来,总出现腰背部疼痛酸涨,背也开始驼了,到了冬天就不能外出活动,血压也开始难以达标,村卫生所医生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给予维生素D与钙剂联合治疗,并嘱令多晒太阳.服药1年后,王大爷腰背部疼痛减轻,出乎意外的是血压也变得容易控制了,血糖也稳定了.殊不知这要归功于维生素D.
作者:戴伦 刊期: 2017年第32期
本来,作为一所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在当下老百姓还对看病就医十分不满的情况下,尤其是政府不断强调公立医院要坚持公益性的大背景下,谈赚钱好像有点儿不合时宜,且难以启齿,甚至会遭人骂.但是,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单位,不能不讲求运营绩效,因为要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营,有几种开支是刚需,一是员工工资和必要劳动报酬,二是单位的水电和办公经费,三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事业发展经费,四是防止医疗事故或医疗意外的风险金等.
作者:徐毓才 刊期: 2017年第32期
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宁波市第一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试点单位,通过 粉丝模式进行签约服务,工作开展卓有成效,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到实处.粉丝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粉丝契约服务的形式,达到互为粉丝,相互信任的目的,相当于将全科医生在辖区内老患者确定为粉丝,再覆盖到他们的家庭,从而为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
作者:朱平 刊期: 2017年第32期
何某家属认为医院在诊疗活动存在过错,遂向法院提出对本例病例进行医疗司法鉴定的请求,法院委托M司法鉴定所进行医疗司法鉴定.鉴定意见M鉴定所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认为:医院针对患者病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指征明确,手术方式选择恰当,手术操作未见违背诊疗常规之处,符合诊疗常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术后相关科室会诊意见,考虑患者病情突然变化为肺栓塞所致.病情变化后给予抗感染、抗真菌、抗凝、镇静、抗休克、止血、抑酸、抑制胰酶分泌,补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符合治疗原则.因患者死亡后未进行尸体解剖检验,无具体死因.结合患者诊疗过程,不排除患者死亡原因为缺血缺氧脑病(脑损伤)致应激性消化道大出血从而引起失血性休克死亡.
作者:李晓东 刊期: 2017年第32期
我是一名护士,20年来一直待在医院里,对医院的一切习以为常.有一次,我陪一位VIP熟人看病,忽然体会到,原来在一个75岁的老人眼中,这巨型的现代化医院竟然是一个怪物.
作者:王炜 刊期: 2017年第32期
信息时代,患者也能从网上汲取医学知识,有时会向医生提出自己对病情或治疗方案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医生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患者文化素质的提升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他们的维权意识也普遍提高.但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仍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用医学价值观取代患者自身的价值观,忽略患者内心的真正需求.
作者:陈丽娜 刊期: 2017年第32期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人体铁有两个来源,一是外源性铁,主要来自食物,占人体铁摄入量的1/3,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动物性食物含铁量高且为血红素铁(吸收率10%~25%),植物性食物的铁是非血红素铁(吸收率1.7%~7.9%);二是内源性铁,为体内红细胞衰老或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铁,占人体铁摄入量的2/3.
作者:卞华伟 刊期: 2017年第32期
2017年10月18日,《科学》杂志旗下《转化医学》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发布一篇研究论文,认为亚洲华人罹患肝癌的元凶很可能是马兜铃酸.这一消息再次将马兜铃酸推向公众的视野中.就这篇文章的内容以及马兜铃酸与肝癌的关系,作为一名肝病专科医生,我有以下三点看法.
作者:闫杰 刊期: 2017年第32期
对于段涛院长的看法,笔者认为也许就某地或者某个学科、某种疾病,有一定的道理,但就普遍意义来说,不成立.有以下五点思考,与各位同仁分享.第一,基层通过多年成长,已具备相应的能力.
作者:胡晓翔 刊期: 2017年第32期
民间偏方向来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和神奇的力量,当求医陷入困境的时候,偏方往往成了一部分患者后的救命稻草,只要还有宣传的人,便会有人相信偏方具有神奇疗效.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名家的经验方、保密方的疗效确有其独特之处,但如果这些经验方、保密方的应用离开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笔者上面提到的这个患者就是因为听信别人推荐的偏方,从而导致右侧下肢皮肤被硫酸水严重烫伤.
作者:景国栋;李钧 刊期: 2017年第32期
治疗体会中医认为,经过炎炎苦夏的湿热蕴蒸,人体的脾胃功能本已十分虚弱,秋冬季节天气转凉,若不注意腹部保暖或肆食寒凉生冷之物,更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从而出现系列脾胃虚寒的症状,如脘腹冷痛,完谷不化,呕吐泄泻,面色暗淡发青,四肢不温,纳呆腹胀等.
作者:禤影妍 刊期: 2017年第32期
从病史来看,这个患者同时存在脂溢性皮炎和激素依赖性皮炎两种情况.脂溢性皮炎是原发皮肤病,患者因脂溢性皮炎长期反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久而久之形成皮肤损伤,对激素药物依赖,因此继发激素依赖性皮炎.
作者:隋克毅 刊期: 2017年第32期
典型病例患者,男,74岁.反复咳嗽、咯痰20余年,伴心悸,气短5年,加重3天入院.曾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青霉素、枸橼酸喷托维林片或枇杷露等药物治疗有效,但每逢天气变凉,感冒后就会反复.
作者:魏开敏 刊期: 2017年第32期
营养是影响健康的要素之一,营养不良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更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对肿瘤等慢性病患者来说,营养不良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后果严重,可显著升高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耗费资源.因此,合理的营养管理必不可少.
作者:胡云官 刊期: 2017年第32期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是由日本病理学家菊池昌弘于1972年首先报道的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近二三十年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以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是急性发热诊断中需考虑的疾病之一,但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该病误诊、漏诊率较高.本文将通过病例,系统梳理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的诊治要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孟庆义 刊期: 2017年第32期
鉴别症状,查找原因下肢淋巴水肿是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管扩张引发水肿导致,其判断并不困难,但经常要和静脉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低蛋白血症、心衰、肾衰等疾病进行鉴别.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肿胀,开始于足踝部,以后逐渐蔓延至整个下肢,早期仅仅是凹陷性水肿,皮肤颜色尚正常,按压肿胀位置可以出现凹坑.到了晚期凹陷就不再明显,皮肤增厚,变得粗糙,伴有色素沉着,橘皮样改变.感染导致的急性淋巴管炎发作时,则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常伴有突发性寒战和高热.
作者:苏磊 刊期: 2017年第32期
由于一些人喜生食或半生食肉类或水产品,寄生虫病得以传播和扩散,在我国流行范围较广,其中以脑型寄生虫病较为严重,且临床表现多样,不易识别,同时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
作者:周岩 刊期: 2017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