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验证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生物化学检测,利用年龄、血小板(P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透明质酸(HA)4项指标计算肝纤维化指数,均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并进行肝纤维化分期.结果 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一种无创诊断方法 ,肝纤维化指数的诊断敏感性为76.19%,特异性为92.86%,符合率为81.43%,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为72.22%.结论 利用无创诊断模型评价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张丽娟;张跃新;石光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比较自身免疫性胆管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和病理学特点,探讨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0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AIC)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均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但AIC发病平均年龄较PBC年轻约10岁,而且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PBC轻;AIC患者血清γ-球蛋白及血清雌二醇水平均较PBC高,而IgM 水平较低;免疫学指标AIC以ANA阳性为主(79.59 %),PBC患者以AMA阳性为主(86.67 %);病理学检查AIC可见胆管缺失或损伤伴有汇管区的炎症和坏死,还可见细小胆管增生,PBC可见间隔或桥接纤维化或再生结节.结论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能是PBC的一个发展阶段或者是仅以胆管损伤为主的独立疾病,病情相对较轻.
作者:马安林;侯俊珍;徐蒙;徐潜;王泰龄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祖细胞激活和扩增的关系.方法 16例终末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活检标本,以细胞角蛋白(CK7)为标记做免疫组织化学,定量分析祖细胞数目和胆管反应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全部患者均从组织学证实为肝硬化,并且炎症反应严重(炎症活动度评分12~17分).祖细胞数目和胆管反应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血清HBV DNA水平与祖细胞数目和胆管反应面积均显著相关.结论 在终末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祖细胞的激活和扩增明显,HBV感染可能参与肝祖细胞的激活和扩增.
作者:武楠;刘峰;马慧;刘志达;费然;陈红松;王豪;魏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进一步研究HCV p7下调基因p7TP2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方法 构建p7TP2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基因的表达载体,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及绿猴肾细胞系COS-7,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亚细胞定位.利用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7TP2蛋白在正常肝组织、HBV感染的肝组织、HCV感染的肝组织、肝硬化肝组织、肝癌组织、正常肾脏组织及肾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蛋白荧光主要集中在细胞浆部分,p7TP2蛋白在阳性组织中同样分布在细胞浆,且在正常组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病理组织.结论 为进一步p7TP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袁菊;成军;洪源;李越;石磊;兰孟东;韩莉;杨延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MELD-Na模型、MELD模型和Child-Pugh积分对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天津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20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计算其入院时的MELD-Na积分、MELD积分和Child-Pugh积分,同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以受试者运行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under the curve,AUC)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能力.结果 所观察的患者在3个月内共死亡39例.死亡组患者MELD-Na积分、MELD积分和Child-Pugh积分(9.26 ± 12.03、21.49 ±6.75、11.18 ± 1.76)与生存组(18.65 ± 9.69、15.83 ± 4.99、9.16 ± 2.19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 0.001).MELD-Na积分、MELD积分和Child-Pugh积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760、0.759; 运用正态性Z检验比较其各自的AUC,MELD-Na模型分别与MELD模型和Child-Pugh评分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001),而MELD模型和Child-Pugh评分相比无差异( P = 0.80).通过选取敏感性和特异性之和大时ROC曲线上的截断点对应的值作为将肝硬化患者区分高、低危组群的方法 ,确定MELD-Na模型、MELD模型和Child-Pugh评分所对应的cut-off值分别为23、18和10,以此临界点所区分的高危和低危患者的生存率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 P < 0.001).结论 MELD-Na积分、MELD积分和Child-Pugh积分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而MELD-Na评分的短期评估效率优于其他3种,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情的轻重,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薛冬云;韩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中细胞周期蛋白E 和生存素基因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切片中细胞周期蛋白E和生存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细胞周期蛋白E 和生存素蛋白在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77 %(30/67)和49.25 %(33/67);②细胞周期蛋白E和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分别与结直肠癌的细胞分化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均< 0.05);③结直肠癌中细胞周期蛋白E和生存素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 P > 0.05).结论 ①细胞周期蛋白E可能作为一种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其高表达的癌细胞常分化差,进展快且易发生转移,常为TNM晚期,因此细胞周期蛋白E具有癌基因的性质;②生存素作为一种癌蛋白,特异性表达于结直肠癌细胞中,与肿瘤的分化和转移密切相关,其高表达的癌细胞常分化差,易转移,预后差;③结直肠癌形成发展多步骤过程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癌基因生存素和细胞周期蛋白E激活并上调蛋白的表达;④生存素和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强度间无显著相关性,细胞周期蛋白E过表达导致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从G1期转化为S期,DNA合成增加,而生存素过表达则使DNA合成后的细胞从G2期转化为M期,癌细胞分裂活跃,两者的协同作用反映在癌生长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表型特征上.
作者:王艳煜;陈莉;张建宾;王懿龄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刀豆蛋白A建立昆明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昆明小鼠210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A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刀豆蛋白A 10 mg每周1~3次(分别为B、C、D组)、15mg每周1~2次(分别为E、F组)、20 mg每周1次(G组),采用尾静脉注射法攻击昆明小鼠,分别在第1周、第5周、第12周和第20周处死3只小鼠,留取肝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纤维Masson染色,并行Knodell HAI和Ishak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后一次留取血清标本,检测血清IL-18、TNF-α和IFN-γ.结果 15 mg每周1次,10 mg每周2次组实验早期肝脏组织以坏死为主;实验中期(5~12周)坏死减轻,细小纤维条索出现;实验晚期(20周)纤维间隔逐渐增宽.10 mg每周1次组实验晚期(20周)纤维条索形成,纤维间隔有增宽趋势.10 mg每周3次组和20 mg每周1次组全部死亡前,未发现有明显的肝纤维化形成.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半定量计分显示刀豆蛋白A注射次数和注射剂量较大组评分较高( P < 0.05).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显示10 mg每周2次组较15 mg每周1次,10 mg每周1次组高( P < 0.05).各组注射刀豆蛋白A后均出现了IL-18、TNF-α和IFN-γ的升高,并且IL-18和TNF-α表现出相关性( r = 0.889, P < 0.05).结论 利用刀豆蛋白A建立昆明小鼠的肝纤维化模型,其形成机制与IL-18、TNF-α和IFN-γ的升高密切相关.
作者:谭友文;吴建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slp-76基因在肝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微阵列技术筛选出slp-76基因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上述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slp-76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应用Northern blot技术对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slp-76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RT-PCR证实slp-76在79.3 %(24/29)的肝癌组织中高表达( P = 0.005);在73.3 %(22/30)的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 P =0.005);在75 %(21/28)的贲门癌组织中高表达( P = 0.014);在75 %(15/20)胃癌组织中高表达( P = 0.005);在72.2 %(13/18)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P = 0.008);Northern blot 证实slp-76基因在肝癌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结论 slp-76基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slp-76与上述消化系统肿瘤生长关系密切;在RNA水平,该基因在上述肿瘤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 = 0.968).
作者:李鑫;卢联合;李文东;赵红心;丁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补体系统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分子组成,是天然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补体C3分子的裂解片段C3b、iC3b和C3d是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蛋白质分子[1].
作者:尹迪;徐凤花;戚中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干细胞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因其可以分化为间质组织而得名.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修复、重建受伤或病变的多种组织器官,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腱损伤、心肌损伤、角膜损伤、肝脏组织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作者:吴玉卓;陈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近年来,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方案不断增多,正确判断肝病病情能够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梁赟磊;邢卉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肝脏是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器官,各种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功能受损程度不同,血清蛋白质组分也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血清蛋白质各组分定量测定在肝病诊断与治疗上有重要参考价值[1].血清蛋白电泳是目前分离血清蛋白的常用方法之一,本研究分析了不同肝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谱,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晓霞;梁瑞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0年以来,本院应用茵栀黄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单用茵栀黄注射液对30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进行随机对照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云梅;李淑芹;赵红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情凶险,一般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急诊手术治疗风险大.如伴其他系统疾病者,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而治疗难度很大.我科自2001年5月~2005年12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06例,其中静脉曲张性大出血80例,非静脉曲张性大出血126例.
作者:张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以原发性肝内胆管非化脓性破坏及淋巴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常与干燥综合征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1].
作者:王阳;孙远杰;刘志忠;颜波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肝脏脂肪变性可影响肝功能, 使其代偿能力不足,对缺氧、中毒等耐受性降低,若其致病因子持续作用,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还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肝功能衰竭[1].
作者:赵振平;高学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自2004年中国<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以来,我国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丙型肝炎病毒(HCV)的Simmonds法基因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作者:成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评估1.1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活检为金标准,需要评估至少6个门管区,Ishak评分≥ 4~6提示严重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作者:吴淑玲;成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