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舒肝宁注射液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梗阻解除术后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及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方法 选取161例临床确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76例.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舒肝宁注射液,治疗两周后,观察血清ALT、TBil、DBil、ALP水平和CD4+细胞、CD8+细胞、CD4+/CD8+、NK细胞比例,并进行疗效判定.根据数据资料类型采用 t 检验和χ2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两周后,舒肝宁治疗组血清ALT、TBil、DBil、ALP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 < 0.05);治疗组显效及临床治愈人数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CD4+细胞、CD4+/CD8+、NK细胞较对照组高(P < 0.05),两组间CD8+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舒肝宁注射液应用于梗阻解除术后黄疸患者,具有明显降低转氨酶、消退黄疸、保护肝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作者:周文策;张全保;李汛;李玉民;张磊;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标本中TGF-β1和IGF-Ⅱ的表达,并以21例肝硬化患者、16例肝外伤及肝囊肿患者标本作为对照,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TGF-β1和IGF-Ⅱ在转移组肝癌组织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在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TGF-β1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IGF-Ⅱ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或几乎不表达.TGF-β1和IGF-Ⅱ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TGF-β1和IGF-Ⅱ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关,可作为估计预后的指标,对判断肝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段建平;丛书英;吕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别用新、旧两型丙泊酚处理HepG2细胞后,筛选在HepG2细胞中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以研究其是否影响细胞代谢及其差异.方法 用新、旧两型丙泊酚及相应的脂肪溶剂处理HepG2细胞后,提取mRNA逆转录为cDNA,运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方法 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发现,旧型丙泊酚处理细胞后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和下调的分别是88个和34个,而新型丙泊酚处理细胞后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和下调的分别是59个和14个.结论 筛选出新、旧两型丙泊酚处理HepG2细胞后差异表达的基因,提示新剂型丙泊酚可能对细胞代谢影响更小,并为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赵京禹;李平;郭徽;刘苏;靳恒;岳琦;郝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pcDNA3.1(-)和pcDNA3.1(-)-p7分别转染的HepG2 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能被HCV p7蛋白反式调节的靶基因,研究p7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以含有HCV全基因组的pBRTM质粒作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7蛋白编码基因片段,以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p7.以脂质体技术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提取总mRNA,逆转录为cDNA,与转染空白表达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进行DNA芯片分析并比较.结果 构建的表达载体经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测定,证实准确无误,提取高质量的总mRNA并逆转录成cDNA,进行DNA芯片技术分析.在1152个基因表达谱的筛选中,有1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22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 HCV p7蛋白是一种反式调节因子,p7基因的表达对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影响.
作者:郭江;成军;洪源;王琦;邢卉春;毛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39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3例,治疗组76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及停药后随访6个月时ALT、HCV IgG、IFN、HCV RNA指标变化.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疗程结束时HCV IgG、ALT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而两组HCV RNA变化(P < 0.01)、IFN水平变化(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HCV RNA变化(P <0.01)、ALT变化(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脱氧核苷酸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程度的持续病毒学应答效应,尤其对不适合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作为候选用药.
作者:高庆伟;袁德胜;王金荣;张勇;孙伟翔;王淑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乙醇注射对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效应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PEI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的肝细胞癌患者各24例.PEI组进行经皮乙醇注射治疗,于术前、术后第4周、术后第8周取外周血,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 PEI治疗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和肿瘤体积均低于对照组,CD4+百分比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皮乙醇注射是治疗肝细胞癌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王拱辰;施广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MS)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MS诊断标准将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40例CHC患者分为MS组(14例)和非MS组(26例).比较两组间一般情况、HCV基因型、病毒载量、肝脏脂肪变性及严重程度、肝脏酶学指标、糖代谢相关指标、脂代谢相关指标等因素.结果 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BMI、腰臀比、CHO、FFA、瘦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HCV病毒载量及基因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05).MS组FPG、TG的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P < 0.05),而ALT、AST、FINS、HOMA-IR、HOMA-β、ADI则明显低于非MS组(P < 0.05).结论 CHC患者伴发MS与胰岛素抵抗及糖类、脂类代谢因素密切相关,与病毒本身无明确相关性.胰岛素抵抗可能是CHC患者伴发MS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作者:巩雪俐;张锦前;凌伟;陈凤欣;成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病毒性肝炎患者静脉血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探讨一氧化碳(CO)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量不同程度病毒性肝炎患者血中COHb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各组间COHb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组血中COH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病毒性肝炎重度组COHb水平与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统计分析显示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不同程度病毒性肝炎患者血中COHb水平的改变提示CO在肝脏炎性疾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艳;张跃新;田江;程纬;吴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阿甘定)和进口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成本.方法 90例核苷类药物初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阿甘定组(41例)和贺维力组(49例),分别接受两种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48周.观察两组血清HBV DNA水平、HBeAg和ALT的变化.结果 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没有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经48周治疗,两组的血清HBV DNA平均下降幅度、ALT正常化比例及HBeAg血清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阿甘定组HBeAg消失率高于贺维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结束时,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HBV DNA反弹,其中贺维力组2例,阿甘定组1例.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在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3个疗效判定指标中,阿甘定组每效果单位成本分别为60.05元、86.74元、338.71元,贺维力组分别为120.66元、198.25元、1308.24元,说明阿甘定组成本-效果比优于贺维力组.结论 阿甘定和贺维力治疗HBeAg阳性CHB,抗病毒效果和对ALT改善无显著区别,阿甘定组治疗48周HBeAg消失率高于贺维力组.阿甘定的成本-效果比显著优于贺维力.
作者:郑玲;潘晨;高海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使许多患者得到益处,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耐药变异的发生,使临床效果明显受限.因此,新的抗病毒药物不断出现.替诺福韦酯(tenofovirdisoproxil fumarate,TDF)是一种与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相似的单磷酸腺苷类似物,于2001年10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HIV感染的治疗.但近来TDF在HIV合并HBV感染或HBV单独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研究显示其有很强的抑制HBV作用,本文就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邢卉春;成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抗病毒治疗取得迅速进展:新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药物不断出现;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证据不断积累,如特殊人群患者的治疗、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患者管理等;而相关指南的不断更新更为规范与推广CHB的抗病毒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1-4].本文拟就CHB抗病毒治疗的多个热点问题回顾如下.
作者:杨松;成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对干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成年肝组织内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可向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分化,甚至可向肝癌细胞方向分化,该细胞被称为肝卵圆细胞或肝前体细胞,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干细胞群体,与其分化的上下游细胞难以区分,本文就肝干细胞的定位及其来源、表面标志、活化、分离培养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杨志云;王宪波;殷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不断进展,一般患者的治疗逐渐趋于规范,而特殊人群患者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相关指南无统一的推荐意见等原因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这些特殊患者的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临床肝胆病杂志>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结合专家经验,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作者: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自2005年12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以来[1],国内外对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相关慢性肝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亚太肝脏学会(APASL)、欧洲肝脏学会(EASL)及美国肝脏病学会(AASLD)陆续发布了各自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指南及共识[2-4].因此,<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临床肝胆病杂志>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CHB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作者: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