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CT动态观察不同剂量高脂饵料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重度NAFLD模型组(高剂量组)、轻度NAFLD模型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高剂量组给予高脂饲料160 g/(兔·d),低剂量组给予高脂饲料80 g/(兔·d)+普通饲料80 g/(兔·d),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160 g/(兔·d).通过CT观察各组脂肪肝程度.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留取血和肝脏组织备用.检测血浆和肝组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肝组织进行HE染色并进行观察.结果 高剂量组TC和TG分别为(32.12 ± 1.25)mmol/L和(6.02 ± 2.12)mmol/L,低剂量组分别为(18.34 ± 2.10)mmol/L和(4.39 ± 1.93)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高剂量组TG和TC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肝组织TG分别为(0.71 ± 0.07)mmol/L、(0.52 ± 0.08)mmol/L、(0.29 ± 0.10) mmol/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高剂量组肝组织TG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肝脏CT值分别为(31.3± 2.4)HU、(42.1 ± 3.5)HU、(58.9 ± 1.9)HU,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高剂量组肝脏CT值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高剂量组肝脏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重度NAFLD,低剂量组为轻度~中度NAFLD,对照组为正常肝脏组织.结论 高脂饲料剂量控制联合CT动态观察可以建立不同程度的兔NAFLD模型.
作者:王记红;胡小林;高玉玖;朱德文;任永生;谭华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双环醇片治疗甲亢性肝损伤临床疗效.方法 将97例甲亢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选择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每日15 mg口服,试验组49例,同时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 mg治疗,对照组48例,同时每日口服甘草酸二铵胶囊450 mg,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试验组更为明显(P < 0.05),在综合疗效方面,试验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经研究者判断,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 mg能有效治疗甲亢性肝损伤.
作者:徐宝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六味五灵片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均根据病情常规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组在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口服六味五灵片每次1.5 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肝纤维化4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六味五灵片能降低多种毒性物质对肝细胞的损害,保护肝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抑制炎性介质的形成,减轻肝细胞间质的炎性反应,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吴继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六味五灵片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方法 将82例CHB患者随机分成六味五灵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组(治疗组)44例和阿德福韦酯组(对照组)38例,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生物化学、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综合疗效、肝功能复常率、HBeAg、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六味五灵片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肝功能和抗病毒等方面均有很好疗效.
作者:严福建;陈士淼;高建伟;应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内脏脂肪素(visceral fat factor,visfatin)是由Fukuhara等[1]从脂肪组织中发现并命名的,是一种被重新认识的脂肪细胞因子,分布于骨骼肌、肝脏骨髓基质细胞[2],但主要在腹部内脏脂肪中表达.作为脂肪因子visfatin,通过结合胰岛素受体激活靶细胞而发挥作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的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代谢及生理紊乱,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症候群.研究发现visfatin在MS患者中显著升高[3],因此认为Visfatin在MS发病及进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田有坤;王芳;周岳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1944年首次报道白蛋白用于肝硬化患者治疗以来,虽然对其作用机理及疗效等存在争议,但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方面,其理论一直沿用至今,本文针对白蛋白在肝病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保凤;王同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HCV NS5A反式调节蛋白13(HCV NS5A trans-regulated protein 13,NS5ATP13)又称核螺旋体磷酸化蛋白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NOLC 1)或核仁磷酸化蛋白140(nucleolar phosphoprotein 140,Nopp140),是Meier等在大鼠肝细胞核中发现并鉴定的一种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结合蛋白[1],作为蛋白伴侣具有细胞核与细胞质中穿梭的功能[2].本实验室在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的方法筛选HCV NS5A反式作用蛋白时,发现HCV NS5A可以上调该基因的表达[3].下面就NS5ATP13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高学松;成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门肺高压(portopulmonary hypertension,PoPH ) 是指源于门脉高压的肺动脉高压(PAH),早由Mantz等在1951年首次描述,是少见却可危及生命的门脉高压并发症.由于与其他形式的PAH 病理生理学机制类似,WHO将PoPH归入肺动脉高压分类系统1组[1].PoPH多见于肝硬化患者,但其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门脉高压而非慢性肝病,非肝硬化者亦可出现.
作者:田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疾病,为肝移植的明确指征.严格限钠、限水、应用白蛋白及大剂量利尿剂为主要的常规治疗,如不能有效减少腹水,极易出现低钠血症及肝肾综合征,病死率高[1-3].本院于2009年8月25日收治1例晚期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超量腹水浓缩回输18次,至今存活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生旺;蒋兆荣;王薇薇;刘春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FAP)是指急性胰腺炎在发病72小时内,虽经充分的液体复苏,仍然迅速出现进行性器官功能障碍者.FAP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一种特殊亚型,起病急骤,病程凶险,并发症多,预后较差[1].FAP患者病死率约为57.69%[2].高脂血症、过量饮酒、暴食、胆道疾患是FAP的主要原因,晚期妊娠并发FAP罕见.本院于2011年3月确诊1例妊娠晚期合并FAP、严重高脂血症患者,通过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 PE ) 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结合综合治疗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波;鲍云慧;刘艳清;曹玲;丰蕊;谭华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特征为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大多数患者终发展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失代偿.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肝移植为终末期PSC的惟一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段维佳;贾继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2010年1月发表了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诊疗指南[1],该指南由美国肝病学会和美国胃肠病学会制订,对ALD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而客观的介绍,并作出了一系列推荐,提供了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首选方案.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田丽艳;陆伦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以血清转氨酶升高、循环中存在自身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肝组织学特征性改变(界面性肝炎、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玫瑰花结样变)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应答为特点.近年来由于相关临床经验的累积、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肝活检的普及,使得我国AIH检出率逐年增高.201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进一步更新了AIH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笔者结合我国患者特点尝试对该指南进行解读,解读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注:黑体部分为推荐意见,其余部分为解读).
作者:王绮夏;邱德凯;马雄 刊期: 2011年第03期
2010年欧洲肝病学会在上发表了<肝硬化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诊疗指南>[1](以下简称欧洲指南),内容涵盖非复杂性腹水、难治性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低钠血症和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的推荐意见.与2009年美国<肝硬化腹水治疗指南>[2](以下简称美国指南)相比,欧洲指南内容更全面且存在一些治疗理念方面的差别.
作者:李光明;范建高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美国肝病学会(AASLD)2005年发布的<肝细胞癌(HCC)临床指南>[1](简称:2005年指南)是国际上广泛公认的HCC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南,也是国际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主要的依据.2010年,AASLD在线发表了[2](简称:更新版指南),根据5年来HCC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证据,对2005年指南进行更新.该更新版经过若干小修正,目前仍为在线发表.本文通过与2005年指南的比较,重点解析更新版指南对2005年指南的修改.
作者:叶胜龙;陈荣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前对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诊断与治疗存在诸多难点与瓶颈:①早期诊断难;②复发转移率高,5年复发率近60%;③个性化治疗与临床实践的大环境不匹配;④有效药物和干预手段少.另外,人们对肝癌的预防与治疗也从阴雨中走向阳光:①大规模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是降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发生的有效手段;②肝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展,使患者人群细化分类,为有的放矢地进行防治创造条件;③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开始从事肝癌治疗有效性的对比研究;④继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取得肯定疗效后,新分子靶向药物及其联合应用的探索成为热点.
作者:杨永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