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肝脏病(电子版)杂志

中国肝脏病(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674-7380
  • 国内刊号:11-9299/R
  • 影响因子:0.58
  • 创刊:200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15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国肝脏病(电子版)杂志   2013年1期文献
  • 胶原糖基化Glcα1和2Galβ1修饰基因(GLT25D1)敲低小鼠模型的制备与基因型鉴定

    目的 建立介导胶原糖基化Glcα1、2Galβ1修饰基因(GLT25D1)敲低小鼠模型,为研究其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采用胚胎干细胞线性打靶技术,获得同源重组的干细胞,繁殖嵌合体,获得杂合子GLT25D1+/-小鼠.随后将GLT25D1+/-小鼠自交.通过PCR凝胶电泳技术对子代小鼠的基因型进行鉴定.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LT25D1在WT型小鼠(wild type,WT)和杂合子GLT25D1+/-小鼠各组织的表达.比较WT和GLT25D1+/-小鼠的生育情况、子代小鼠基因型比例及出生20天的体重差异.结果 GLT25D1+/-小鼠配笼繁殖的264只子代小鼠中,杂合子GLT25D1+/-小鼠152只,WT小鼠112只,无GLT25D1-/-小鼠.GLT25D1+/-小鼠数量和WT小鼠数量的比值低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2:1(χ2=9.818,P=0.002).Western blot示GLT25D1蛋白在WT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和淋巴结等重要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脾和肺中高表达,肾和淋巴结中度表达,心和脑弱表达,GLT25D1+/-小鼠各组织表达水平均低于WT型小鼠.WT和GLT25D1+/-小鼠在外观和行为上无显著差异,GLT25D1+/-小鼠出生后20天体重显著低于WT型小鼠(t=2.520,P=0.0177).GLT25D1+/-小鼠交配后平均每窝出生的鼠仔数目为4只,低于WT小鼠平均鼠仔数7只(t=-8.482,P<0.001).结论 GLT25D1基因敲低后会导致GLT25D1-/-胚胎致死,且影响部分GLT25D1+/-小鼠正常出生,GLT25D1+/-小鼠出生后20天体重减轻,繁殖能力下降.

    作者:叶小慧;李玉凤;张一帆;何玲玲;张曼卡;马慧敏;肖凡;黄玉波;魏红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A member 1,ABCA1)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治疗的265例NAFLD患者为NAFLD组,12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γ-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糖(glucose,Glu)、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等指标,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飞行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检测ABCA1基因rs2515629和rs4149341位点的基因型,比较各组研究对象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NAFLD组与对照组ABCA1 rs2515629位点和rs414934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混杂因素校正后,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两位点突变等位基因未增加NAFLD的发生风险.对于rs4149341位点,在全部样本中,携带C等位基因者与携带T等位基因者相比,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对照组中,携带rs4149341 C等位基因者碱性磷酸酶水平更高(t=1.983,P=0.049).结论 青岛地区部分汉族人群ABCA1 rs2515629和rs4149341的基因多态性未增加NAFLD的患病风险.

    作者:王聪;刘守胜;廖宋龄;岳海燕;辛永宁;宣世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核素首次通过法测定肝动脉血流指数预测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

    目的 通过核素首次通过法测定肝动脉血流指数(hepatic artery blood flow index,HBI)预测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方法 选取67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VIR评分系统评估纤维化程度.静脉注射二磷酸锝99(99mTc-MDP)后,即刻采用首次通过法测定肝血流指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衡量肝血流指数预测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 肝血流指数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717,P<0.001).肝血流指数预测显著肝纤维化的AUROC为0.916(95%CI:0.844~0.987,P<0.001),截止点为32.77时,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62.5%,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70.0%,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83.3%.血流指数预测严重肝硬化的AUROC为0.832(95%CI:0.729~0.935,P<0.001),截止点为40.70时,敏感性为96.3%,特异性为58.8%,PPV为70.0%,NPV为96.5%.结论 核素首次通过法测定肝动脉血流指数是一种新型评估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的方法,有助于判断预后.

    作者:吴一鸣;高树兴;殷新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中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中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的96例中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甲胎蛋白变化及肝内局部病灶控制情况,采用m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分析临床基线特征对疗效的影响,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6~7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在随访过程中联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为56.25%(54/96),疾病稳定及疾病进展率分别为36.5%(35/96)和7.3%(7/96).联合治疗对初始肿瘤具有假包膜的患者疗效更佳.在67例甲胎蛋白阳性患者中,甲胎蛋白水平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下降者分别占91.04%、91.04%及80.6%,不良反应多为术后短时间内发热、局部疼痛及肝功能一过性异常,总体安全性高,患者可耐受.结论 采取TACE联合RFA治疗中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安全、有效,联合治疗的近期疗效影响患者总体生存.

    作者:郭晓笛;孙莎莎;李文东;陈京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尿β2-微球蛋白作为替诺福韦酯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早期预测指标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TDF)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proximal tubular renal dysfunction,PRT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尿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作为预测CHB患者TDF相关近端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接受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联合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30例接受TDF治疗,疗程均为96周.出现PRTD即认为出现终点事件,患者需停止用药.比较两组患者PRTD的发生率以及PRTD患者和无PRTD患者尿β2-MG升高的发生率.结果 ADV+ETV组中12例(37.5%)出现PRTD,TDF组中3例(10.0%)出现PR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P=0.007).PRTD患者中尿β2-MG升高的比例显著高于无PRTD患者(93.3%vs 6.4%;χ2=43.198,P<0.001).尿β2-MG预测TDF相关肾小管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结论 与ADV相比,TDF具有更高的肾脏安全性,尿β2-M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DF相关早期近端肾小管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任娜;张婷;程澄;王京京;闫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全凭静脉麻醉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肝硬化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肝硬化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开腹脾切除+贲门食管下端血管离断术的87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0组(21例)、D1组(22例)、D2组(22例)和D3组(22例).D1、D2、D3组患者依次经外周静脉持续泵注0.1μg/(kg·h)、0.3μg/(kg·h)和0.5μg/(kg·h)DEX,D0组患者泵注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15分钟后开始麻醉诱导.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1分钟(T1)、插管后5分钟(T2)、切皮时(T3)、手术开始30分钟时(T4)、拔管即刻(T5)和拔管后5分钟(T6)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肾上腺素(adrenalin,ADR)水平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对比各组患者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在拔管后10分钟进行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D0、D1组患者T1、T3、T5时的MAP水平较T0时升高,D2、D3组患者T1、T3、T5时的MAP水平显著低于D0组患者,D3组患者T1、T5时的MAP水平显著低于D2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1、D2、D3组患者的ADR在T1、T3、T5时均显著低于D0组患者(P<0.05),且ADR随DEX使用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D0、D1、D2组患者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低于D3组(P<0.05).D1、D2、D3组患者拔管后10分钟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D0组,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D0组(P均<0.05),SAS评分随DEX使用剂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Ramsay镇静评分随DEX使用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结论 肝硬化患者接受开腹脾切除+贲门食管下端血管离断术时,持续应用0.3μg/(kg·h)DEX可较好地维持患者循环稳定,降低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全麻用药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苏醒质量,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牛少宁;赵佳平;蔡晓飞;武良玉;程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HBV-GN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拉米夫定片100 mg,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替比夫定片600 mg,每日1次.检测HBV DNA载量、ALT、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sCK)、尿蛋白肌酐比值(ACR:UP/Cr)、尿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90%、7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7,P=0.014).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25).治疗组患者48周时SCr、ACR:UP/Cr、24小时尿蛋白、尿β2-MG水平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972、7.209、2.164、6.754,P值分别为0.013、0.034、0.041、0.038).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逐渐升高,第24周和48周时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8;t=2.544,P=0.013);而对照组患者eGFR呈下降趋势,第48周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31).治疗组患者48周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升高率(12.1%)显著高于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8,P=0.014).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HBV-GN的临床疗效较好,还具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CK水平的变化.

    作者:姚佳玉;徐燕华;彭智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合并周围型动-门静脉瘘介入治疗方案及效果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合并周围型动-门静脉瘘(artery-portal fistula,APF)介入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8月至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治的肝细胞癌合并周围型动-门静脉瘘(artery-portal fistula,APF)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肝动脉化学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根据术中造影显示的分流量选择1~2种栓塞剂,常用的栓塞剂为碘化油、罂粟乙碘油、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1400~2000μm),均用洛铂稀释后化疗灌注,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前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51例,中度至重度腹水者30例,门静脉癌栓者41例,治疗后11例患者腹水症状消失,17例患者腹水明显减少.65例(79.3%)患者APF瘘口术后完全消失,11例(13.4%)瘘口部分闭合,15例患者术后继续治疗中发现APF瘘口再次复发,11例患者出现新的APF.52例(63.4%)患者肿瘤明显缩小,19例(23.3%)肿瘤增大,11例(13.4%)肿瘤无明显变化.术前59例甲胎蛋白阳性患者介入治疗后41例甲胎蛋白水平下降.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随访中61例病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4个月.结论 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周围型APF患者,应根据不同分流量选择合理的栓塞剂,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大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魏建;李洪璐;郭江;李常青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肝硬化4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及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的影响及妊娠结局的预测方法 .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治的47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孕期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分为A组(22例)和B组(25例),A组患者孕期进行抗病毒治疗,B组患者孕期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孕早期Child-Pugh分级和两项肝纤维化评估指标(APRI评分和FIB-4指数)对妊娠结局进行预测.结果 孕早期B组患者ALT、AST、APRI评分和FIB-4指数均显著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患者孕早期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分别为86.4%、20.0%(χ2=20.624,P<0.001).B组中因中度以上贫血、肝病加重及因不良事件住院的患者显著多于A组,A组和B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9.3±3.2)天、(15.7±12.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8,P=0.021),两组其他围产期产科并发症和胎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 B级或FIB-4≥4的16例患者中有8例出现妊娠不良结局,RR=7.750.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妊娠期间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降低肝病进展的风险和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Child-Pugh B级或FIB-4≥4的患者在妊娠期间发生肝功能失代偿或胎儿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

    作者:白玉青;李丽;康晓迪;刘华放;刘军;蔡晧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HBV感染产妇应用替诺福韦酯期间哺乳婴儿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产妇应用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期间哺乳婴儿的安全性,为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流程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妊娠期服用TDF行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且产后继续服用的产妇70例为研究对象,产后按照有无哺乳意愿分为哺乳组(42例)和人工喂养组(28例),观察两组产妇与新生儿围产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随访至产后72周,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产后28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及HBV DNA阳性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HBsAb)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产后28周、48周与72周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等智力发育指标与身长、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结果 产后28周两组婴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为0%,哺乳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HBs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0,P=0.267).哺乳组女婴28周和48周身长显著高于中国标准值,28周、48周和72周体重数值均高于中国标准值,哺乳组男婴48周体重高于中国标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时间点体格发育指标与中国标准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喂养方式婴幼儿上述指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8周不同喂养方式婴儿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732).哺乳组婴儿产后28周和48周的MDI及PDI值高于人工喂养组,产后72周两组幼儿的MDI和P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替诺福韦酯抗HBV治疗的产妇哺乳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率,且初步显示婴幼儿安全性良好.

    作者:石跃;朱丽影;于雷;钟丽华;卢宝玲;程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靶向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干扰腺病毒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影响的体内研究

    目的 通过体内实验探讨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recombination signal binding protein for immunoglobulin kappa J region,RBPJκ)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为研究对象,以40%CCl4腹腔注射法制备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腺病毒空载体组(治疗对照组)和RBPJκ干扰腺病毒(AdshRBPJκ)干预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含量;采用碱水解法测定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采用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肝组织α-SMA、Ⅰ型胶原、TGF-β1、RBPJκ及其靶基因Hey2、HeyL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标[蜗牛家族转录抑制因子1(snail family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1,Snail 1)、波形蛋白和E-钙连接素]的表达.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E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明显肿胀、变性,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模型组大鼠肝内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9.35±8.12)μg/mgvs(285.12±12.32)μg/mg,t=38.193,P<0.001)].②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RBPJκ靶基因Hey2、HeyL、胶原相关基因(α-SMA、Ⅰ型胶原、TGF-β1)以及EMT相关基因Snail 1和波形蛋白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均<0.05),但E-钙连接素表达水平降低(P<0.05).③与治疗对照组相比,AdshRBPJκ(治疗组)可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降低羟脯氨酸含量[(193.52±13.12)μg/mgvs(279.85±8.32)μg/mg,t=15.92,P<0.001)].④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治疗对照组相比,抑制肝RBPJκ表达(治疗组)不仅可降低RBPJκ及其靶基因Hey2、HeyL的表达水平,也可降低纤维化指标(α-SMA、Ⅰ型胶原、TGF-β1)及EMT相关基因(Snail 1、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还可上调E-钙连接素的表达(P<0.05).结论 高表达的RBPJκ可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抑制RBPJκ可能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方向.

    作者:卜延志;张启迪;郑园;傅承宏;李永刚;袁从飞;王万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 1,HMGB1)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的核非组蛋白,其结合在染色体上,可保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HMGB1也可因细胞炎症或坏死释放到细胞外,此时其可介导激活自身免疫应答(包括炎症趋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近年来关于HMGB1在药物性肝损伤致病机制和临床价值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就HMGB1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世伟;谢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Adropin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或其他明确损害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发生发展与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脂质沉积等密切相关.Adrop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蛋白质,因具有调节脂质代谢和维持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本文就adropin的功能及近年来adropin与NAFLD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增强NAFLD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提供新思路.

    作者:刘群;陈莎莎;刘守胜;杜水仙;辛永宁;宣世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脱-γ-羧基凝血酶原升高的甲胎蛋白阴性、酒精性肝病相关晚期肝癌1例

    本文报道1例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患者,传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筛查指标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阴性,但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升高达正常值的48倍,终通过影像学确诊为HCC并腹膜转移.提示DCP在HCC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弥补AFP在HCC筛查的不足,尤其是酒精性肝病导致的HCC.

    作者:胡德涛;汪晓;刘园园;胡波;杜卫星;李金科;刘龙;谭华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诊断继发性肝结核1例

    肝结核较罕见,因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较困难.继发性肝结核较常见,肝内症状少见,因肝外症状就诊者居多,主要病理表现为肉芽肿性病变,可见干酪样坏死及郎格罕细胞.影像学检查对肝结核的诊断率较高,超声造影作为一种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诊断方法 ,因其方便、实时、诊断率高而在临床广泛使用.发生肝结核时,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可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低增强和延迟期的低增强,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检查,对于肝脏肿瘤性质的鉴别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纯;李霞;赵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抑制原发性肝癌大鼠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thyl selenocysteine,MSC)抑制原发性肝癌大鼠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清洁级SD大鼠1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30只)、MSC低剂量组(30只)、MSC中剂量组(30只)和MSC高剂量组(30)只,采用小剂量间断DNE法制备原发性肝癌大鼠模型,MSC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使用12.5 mmol/L、50 mmol/L和200 mmol/L MSC灌胃,给药剂量为5 ml/kg,对照组使用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周5次,共进行6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和AL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水平,观察大鼠肝脏病理状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与组织内VEGF、HIF-α的表达.结果 MSC低剂量组AST水平高,对照组ALT水平高,组间大鼠血清AST、A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057、12.991,P值分别为0.015,0.023).对照组大鼠HIF-1α、VEGF及MVD水平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054、12.973、13.068,P值分别为0.029、0.014、0.032).MSC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内VEGF、HIF-1α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3.521、14.205,P值分别为0.042、0.033).结论 MSC可有效抑制原发性肝癌大鼠模型瘤体中新生血管的生成,其机制与MSC抑制癌组织内HIF-1α和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邓银芝;丁俊;张家耀;张勇;李锦貌;樊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谷氨酰胺结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结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结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ALB和ALT)、肠黏膜屏障功能(内毒素、D-乳糖和二胺氧化酶)变化及治疗后肠道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和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13、4.273、6.044,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内毒素、D-乳糖和二胺氧化酶)无显著差异(t=0.934,P=0.353;t=0.125,P=0.910;t=0.081,P=0.93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77、6.086、8.823,P<0.001).观察组治疗后肠道症状发生率为8.51%,对照组为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49).结论 谷氨酰胺结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有效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且能促进肝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谢小月;申建刚;邱嘉华;黄锦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托伐普坦治疗伴低钠血症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

    目的 探讨托伐普坦治疗伴低钠血症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24例伴低钠血症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65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托伐普坦15 mg/d,对照组患者给予螺内酯400 mg/d、呋塞米160 mg/d,疗程均为5天.观察两组患者腹水体征的改善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和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24小时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21.02,P=0.0002),体重和腹围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4.06、12.59,P值均为0.0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钠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t=29.14,P=0.00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钠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9,P=0.003).治疗组中39例(66.1%,39/59)患者治疗后血钠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对照组中仅6例(0.09%,6/65)患者血钠恢复或接近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9,P=0.003).结论 托伐普坦治疗伴低钠血症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较好.

    作者:徐力力;苏良;王晨;李新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主要并发症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回顾性分析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96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和腹腔感染等主要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4.91 ± 13.30)岁.存活60例,平均年龄(43.60 ± 11.14)岁,病死36例,平均年龄(47.18 ± 16.3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20,P = 0.268).②根据发病速度、严重程度和基础肝病情况,96例患者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17例(17.71%),慢性肝炎基础上的慢加急/亚急性肝功能衰竭17例(17.71%),肝硬化基础上的慢性肝功能衰竭62例(64.58%).有肝性脑病表现者60例(62.50%).③所有患者中病死36例,总体病死率为37.50%.单因素分析表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与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显著相关(χ2= 10.41, P = 0.001;χ2= 13.70,P < 0.001;χ2= 42.84,P < 0.001).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未并发者(51.67% vs 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3.70, P < 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Ⅲ、Ⅳ期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是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OR = 30.509,95%CI:6.212~149.845;OR=69.161,95%CI:12.216~391.571).结论Ⅲ、Ⅳ期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是肝功能衰竭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赵俊梅;赵培利;张璐;邱海燕;李艳静;段银环;孙谢文;邢剑侠;刘坤;赵志军;陈璀;刁青;王建英;李明慧;谢尧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下瘀血汤对胆碱蛋氨酸缺乏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下瘀血汤对胆碱蛋氨酸缺乏(methionine-choline-deficient,MCD)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按照1∶2的比例随机采用蛋氨酸胆碱充足(methionine-choline-sufficient,MCS,8只)或MCD饲料喂养(16只).造模第4周第1天,将采用MCD喂养的16只小鼠随机分为MCD对照组(简称MCD组,8只)及MCD-下瘀血汤(Xiayuxue decoction,XYXD)组(简称XYXD组,8只).XYXD组小鼠按70 kg成人体重临床用量等体重的10倍量经口灌胃XYXD 3周,MCD对照组小鼠以等量无菌水灌胃,6周末取血清和肝组织,检测各组小鼠的肝功能、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采用免疫印迹和RT-PCR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样受体6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domain protein-like receptors protein 6,NLRP6)、簇分化抗原68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68,CD6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的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检测CD68与NLRP6的共定位.结果 与MCS组相比,MCD组小鼠血清ALT、肝内TG和TC水平显著升高(P <0.05),HE及油红染色结果表明:肝组织脂肪变明显,NAS评分显著升高;RT-PCR显示:MCD组小鼠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MCP-1等炎症相关因子和TGF-β1等致纤维化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 < 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CD组小鼠NLRP6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而p-NF-κB p65水平显著上调;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MCD组小鼠NLRP6与CD68共定位显著降低.与MCD组相比,XYXD组小鼠的肝功能显著改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反应显著降低,NLRP6下调被抑制.结论 下瘀血汤对MCD诱导的小鼠NASH有显著改善作用;调控巨噬细胞NLRP6的表达是下瘀血汤改善NASH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吴柳;张洁;马文婷;潘凯;张玮;陶乐;刘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无创性指标预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

    目的 筛选无创性预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1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胃镜结果将患者分为无食管静脉曲张组和食管静脉曲张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检查结果和生物化学指标,筛选无创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另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初治患者,随访1年,验证该模型的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无食管静脉曲张组和食管静脉曲张组患者的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和脾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脾长、血小板及凝血酶原时间可有效预测食管静脉曲张.Logistic回归模型为Y = -1.053 + 1.644 × 凝血酶原时间(s)+ 2.030 × 脾长(cm)-1.573× 血小板(× 109/L).该模型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灵敏度为83.55%,特异度为87.04%,阴性预测值为87.5%,阳性预测值为87.5%.结论 血小板、脾长和凝血酶原时间可预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存在.

    作者:高丽丽;张亦瑾;高学松;李洪杰;刘楠;高萍;段雪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营养干预对重症酒精性肝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营养干预对重症酒精性肝病(severe alcoholic liver disease,SALD)患者营养状态、肝功能改善、相关并发症发生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60例SAL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戒酒及自主饮食;营养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进行相关营养干预,干预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肝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及180天病死率差异.结果 干预组患者经营养干预后,营养状态及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等)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 < 0.05),并发症发生率(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营养干预可改善SALD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

    作者:刘婉姝;翟庆慧;宋芳娇;朱冰;辛绍杰;臧红;游绍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