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S)和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混合物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血浆瘦素(leptin,LP)、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肝组织甘油三酯(TG)沉积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影响。方法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体质量为220~25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 n=7),T2DM并NAFLD模型组(n=33)。造模周期8周。将T2DM并NAFL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GPS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给予GPS 0.5 g/(kg·d)灌胃,n=10],GPS和GBE混合物治疗组[简称治疗组,给予GPS 0.5 g/(kg·d)联合GBE 0.1 g/(kg·d),n=10],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纯净水灌胃,n =10)。继续给予高糖高脂饲料,自由饮水,治疗周期为6周,实验共计14周。检测各组LP、APN、肝组织TG、MDA、SOD水平。结果①肝组织MDA变化:空白组(3.01±0.10)nmol/ml、模型组(4.78±0.12)nmol/ml、治疗组(3.60±0.09)nmol/ml、对照组(4.29±0.11)nmol/ml,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15.35,P=0.000)。②肝组织SOD变化:空白组(268.4±15.2)U/ml、模型组(140.6±16.8)U/ml、治疗组(224.8±15.4)U/ml、对照组(180.6±16.0)U/ml,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6.29, P=0.000)。③血APN变化:空白组(7.98±0.96)ng/ml、模型组(4.01±0.88)ng/ml、治疗组(5.92±0.12)ng/ml、对照组(5.11±0.10)ng/ml,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16.40,P=0.000)。④血LP变化:空白组(2.82±0.58)ng/ml、模型组(7.89±0.68)ng/ml、治疗组(4.68±0.86)ng/ml、对照组(5.89±0.76)ng/ml,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3.73,P=0.004)。⑤肝组织TG:空白组(30.26±2.48)mg/g、模型组(228.46±8.48)mg/g、治疗组(153.12±9.98)mg/g、对照组(196.24±9.78)mg/g,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9.76,P=0.000)。结论GPS和GBE混合物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调整LP/APN平衡,以减少TG在肝组织的沉积。
作者:赵琴;李儒贵;李金科;李芳;李刚;谭华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转染肝细胞系的生物学活性,为生物人工肝细胞反应器提供合适的细胞材料。方法本研究采用转染重组质粒pcDNA3.1(-)hALR的HepG2细胞,经G418筛选,在体外培养、传代后,进行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hALR的表达,并与未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进行比较;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细胞培养液中hALR的分泌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了解重组质粒转染前后HepG2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转染重组质粒pcDNA3.1(-)hALR的HepG2细胞功能稳定,形态良好,细胞表达及分泌hALR较未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多,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培养液中的hALR含量迅速升高,优于未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中Ki-6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未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说明转染重组质粒使肝细胞增殖活跃。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前期研究构建的转染了hALR基因的肝细胞系能较高表达hALR,且细胞增殖活跃。
作者:吴贻琛;关崇丹;刘鸿凌;游绍莉;刘晓燕;苏海滨;万志红;胡瑾华;貌盼勇;辛绍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联合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维吾尔族、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前瞻性、配对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新疆和田地区传染病医院就诊的初始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试验组,维吾尔族∶汉族按照4∶1配对分组,维吾尔族300例,汉族75例,均接受恩替卡韦联合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12周,随机抽取20例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80例维吾尔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仅使用恩替卡韦治疗12周。观察各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生物化学应答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8周、12周病毒完全应答率分别为:试验组中维吾尔族9.0%、20.7%、30.3%,汉族8.0%、21.3%、29.3%,对照组中维吾尔族2.5%、12.5%、21.3%,汉族5.0%、10.0%、20.0%;部分应答率分别为:试验组中维吾尔族48.3%、64.3%、69.3%,汉族46.7%、62.7%、64.0%,对照组中维吾尔族46.3%、62.5%、66.3%,汉族45.0%、65.0%、65.0%;生化学应答率分别为:试验组中维吾尔族88.7%、94.7%、99.3%,汉族85.3%、90.6%、98.6%,对照组中维吾尔族83.8%、87.5%、96.3%,汉族85.0%、90.0%、95.0%;血清学应答率分别为:试验组中维吾尔族31.7%、汉族29.3%、对照组中维吾尔族和汉族均为45.0%。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脏器功能损伤。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维吾尔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比治疗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更好。
作者:张剑;买买提江·吾布力;李俊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分院收治的282例行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层次分为青年组(≤45岁,80例)、中年组(45~59岁,120例)和老年组(≥60岁,82例),比较各年龄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及构成比,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对可能影响各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生活质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记忆症状评估量表等对各组患者术后生理、心理、社会方面进行评价,并分析和自我管理效能感的相关性。结果各年龄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自我管理效能感均处于较低水平,组间量化值与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影响青年组术后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因素包括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情况、病程长短、健康培训状况、介入治疗次数以及甲胎蛋白水平等;影响中年组术后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因素包括家庭类型和甲胎蛋白值等;影响老年组术后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和ECOG体能评分。各年龄组患者TACE术后自我管理效能感均与心理功能、症状不良反应呈正相关,与心理症状呈负相关。青年组还与社会功能呈正相关,中老年组还与躯体功能、生理症状相关。结论不同年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均较低,且影响因素不同,护理时应重视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个性化护理。
作者:张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在小儿急性肝功能损伤患儿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80例小儿急性肝功能损伤患儿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入选患儿均实施临床干预护理,对照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35例显效,3例好转,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P=0.04);试验组护理38例满意,满意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为65%)(P =0.037);两组治疗前ALT、AST、A/G以及TBil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治疗后ALT、AST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A/G及TBil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急性肝功能损伤中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效果理想,且患儿治疗时实施临床干预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瘦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特征。方法从参加常规体检的1196例成人中,纳入219例诊断为NAFLD的患者,对瘦人[体质指数(BMI)<24 kg/m2]与超重或肥胖(BMI ≥24 kg/m2)NAFLD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人体测量学、实验室检测指标和代谢并发症等特征进行比较。结果219例NAFLD患者中,38例(17.4%)瘦人与181例(82.6%)超重或肥胖患者相比,男性比例更高(76.3%vs.58.6%,P=0.037),年龄较轻[(36.8±11.3)岁vs.(43.4±13.6)岁,P=0.006],舒张压[(83.7±7.5)mmHg vs.(83.1±8.2)mmHg]、收缩压[(129.6±7.8)mmHg vs.(131.4±9.3)mmHg]、空腹血糖[(5.46±0.83)μmol/L vs.(5.39±0.79)μmol/L]、总胆固醇[(6.48±1.37)mmol/L vs.(6.17±1.56)mmol/L]、甘油三酯[(3.24±1.09)mmol/L vs.(3.32±0.94)mmol/L]、尿酸[(392.8±61.7)μmol/L vs.(388.5±59.6)μmol/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2.6±8.9)IU/L vs.(31.3±9.6)IU/L]水平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06、0.395、0.725、0.326、0.837、0.864、0.416),高血压(28.9% vs.32.0%)、高血糖(26.3% vs.25.4%)、血脂异常(78.9% vs.76.2%)和高尿酸血症(34.2% vs.35.4%)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64、0.526、0.872、0.231)。结论与超重或肥胖患者相比,瘦人NAFLD患者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较轻,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等代谢并发症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郭翃江;严之红;纪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清热解毒化浊片对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肪因子ADP及炎性因子TNF-α、IL-10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酒精灌胃建立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清热解毒化浊片组、非诺贝特组、模型组和正常组4组,每组10只,清热解毒化浊片组按0.081 g/ml灌胃,非诺贝特组按0.083 g/ml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组动物灌胃量均为1 ml/(100 g·d)。经治疗30天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ADP)、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测定IL-10、TNF-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清热解毒化浊片组大鼠肝组织脂肪沉积、炎性浸润情况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G、TCHO、ALT、AST、TNF-α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0、0.006、0.005、0.005、0.000),血清ADP显著降低(P=0.005),肝组织TNF-α显著升高(P=0.000)。与模型组比较,清热解毒化浊片组血清TG、TCHO、ALT、AST、TNF-α均显著降低(P均为0.000),血清ADP、IL-10显著升高(P=0.02、0.000),肝组织TNF-α显著降低(P=0.000),肝组织IL-10显著升高(P=0.000)。结论清热解毒化浊片可调节肝细胞脂质代谢,减少炎性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脂肪因子ADP的释放,减少脂质堆积,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降低促炎因子TNF-α的释放,从而达到降脂抗炎,保肝护肝的目的。
作者:毛娅男;赵国荣;陈研焰;戴玉微;崔玉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MELD评分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和降钙素原(proprocalcitonin,PCT)的变化,评价MELD评分联合PCT对判断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治疗中心及广西田东县中医院肝病科ACLF住院患者83例,分为生存组43例和死亡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TBil、Cr、INR、MELD评分和PCT等的变化。结果①治疗12周结束时,全部83例ACLF患者中共病死40例,总病死率49.43%。②治疗前比较2组TBil、Cr、INR、MELD评分和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4、0.644、0.215、1.326、0.053;P=0.554、0.522、0.830、0.188、0.958);治疗第2周后两组间比较,TBil、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94、1.160,P =0.324、0.250),Cr、PCT、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79、18.400、4.948,P=0.007、0.000、0.000)。治疗第4周后两组间比较,TBil、Cr、INR、PCT、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6、3.951、3.571、15.995、8.085,P =0.000)。③MELD评分联合PCT判断ACLF 12周内病死的AUC为0.751,高于单纯MELD评分的AUC 0.722和PCT的AUC 0.684。结论MELD评分联合降钙素原对ACLF患者近期预后预测效果良好。
作者:农桂东;陈月桥;梁潇月;凌春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并确诊为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178例患者的病历,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89.9%),少数患者出现发热(20.2%)、皮肤瘙痒(16.8%)和皮疹(13.5%),肝功能损伤发生在用药2周内多(65.9%),以肝细胞型多见(49.7%)。致病药物多为中药、抗肿瘤药、抗结核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以口服药物途径常见。经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治愈好转率为87.6%。结论影响药物性肝功能损伤因素众多,有年龄、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基础肝病等,临床上应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加强用药安全意识,以减少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发生。
作者:许新;纪莉莎;陈丽丽;董全勇;李晓琳;张楠楠;辛永宁;宣世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统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检测和判定标准已成为临床应用实践中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应进一步对OBI的分子机制及分子模式发生频率的不同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为更进一步阐明OBI的临床及公共卫生学价值奠定基础,OBI的检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临床实践意义。
作者:刘金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中,免疫耐受期是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对疾病的监测及治疗起决定性作用。为探索免疫耐受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以HBV为基点,辐射至宿主的大量列队研究不断地涌出。宿主的免疫紊乱可能是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T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在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涂燕云;甘龙禹;高鑫;罗婷;汪涛;杨文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线粒体是参与细胞内能量、细胞凋亡、免疫应答与细胞周期调控等的重要细胞器。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致病机制中,HBV主要通过HBx与HBsAg作用于线粒体。HBV可以影响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但HBV对线粒体凋亡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下呈现不同的作用。HBV还可影响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线粒体相关抗病毒免疫。HBV作用于线粒体,一方面为完成HBV生命周期创造有利的细胞内环境,另一方面会造成肝细胞损伤。阐明线粒体在HB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阐释HBV导致细胞损伤尤其是肝细胞癌发生的可能机制,可为相关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位。
作者:杨松;邢卉春;成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甲状腺功能减退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的现状,探讨预防误诊的措施。方法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检索词,以199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为检索时限,在万方、中国知网检索。结果80%以上的文章有“误诊”字样,以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误诊病例在心血管疾病之后居第2位,许多患者误诊时间长达数年。常被误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便秘等。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误诊率高。提高甲状腺功能减退诊断标准的认识,提高对高危人群的认识,提高对该病发病隐匿、缺乏特异症状的认识以及强化医师技能培训是减少误诊的措施。
作者:邱华;谭华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仅可导致转氨酶持续异常、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严重肝病,也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治疗原则包括:①去除病因,治疗原发基础病;②基础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及运动治疗等基本措施;③针对不同的病理学特征,因人而异予辅助药物治疗;④终末期行肝移植治疗。本文将重点对生活方式干预、减肥手术及药物治疗的进展状况进行综述。
作者:刘玉凤;谢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是一组因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以过度炎性反应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脾大、感染、贫血和出血、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等[1]。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也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比较少见,国内外报道不多。丙型肝炎肝硬化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时易引起骨髓抑制,在此的基础上合并肺炎支原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预后更为凶险。原有基础性疾病更容易掩盖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与体征,妨碍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因此,早期的护理观察及预警尤为重要。
作者:孔令晨;林兆霞;王暄洁;赵晓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乳糜性腹水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肝硬化为其主要病因[1]。典型乙型肝炎肝硬化乳糜性腹水患者较易发现,而非典型患者易漏诊、误诊,应引起重视。此类患者腹水难治疗,有时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高[2-4]。
作者:安红杰;徐金凤;高美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校教师脂肪肝与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血管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某校医院门诊行腹部超声检查的脂肪肝患者97例为脂肪肝组,选择同期门诊行腹部超声检查排除脂肪肝的103例作为非脂肪肝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情况,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空腹检查血糖(FPG)、血脂等,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组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脂肪肝组HDL显著低于非脂肪肝组(t=-2.688,P=0.008);两组LDL、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755,1.301;P =0.081,0.195)。结论脂肪肝与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对于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脂肪肝的患者应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进行临床干预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康荣芹;陈红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自拟保肝活血降脂方加减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进行临床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广西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诊断为酒精性脂肪肝并予以保肝活血降脂方加减治疗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保肝活血降脂方加减治疗的264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总有效率达为95.45%(252/264)。治疗前后血脂主要指标(TC、TG)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3、0.0039)。结论回顾性分析证实保肝活血降脂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洁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双套管冲洗引流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7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综合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24.37±10.39)分钟、(56.57±10.43)ml、(1.93±0.64)天、(13.22±1.34)天;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44.76±11.55)分钟、(76.16±11.48)ml、(2.71±0.57)天、(17.36±2.27)天。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46、2.157、2.357、2.267,P=0.042、0.035、0.019、0.025)。观察组35例,痊愈29例(82.86%),好转6例(17.14%),愈合不好0例(0.00%),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35例,痊愈22例(62.86%),好转8例(22.85%),愈合不好5例(14.29%),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21)。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2.86%),并发症总发生率2.86%;对照组胆管感染1例(2.86%),胆漏1例(2.86%),出血2例(5.71%),切口感染4例(11.43%),并发症总发生率22.86%。两组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04,P =0.01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双套管冲洗引流护理中可行,且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更好。
作者:赵凌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1概述门静脉高压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是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力压升高并伴侧支循环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和肝性脑病等,其中EVB病死率高,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为规范肝硬化门静脉高压EV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消化病学分会和内镜学分会于2008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1]。近7年来,国内外有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EVB的临床研究取得一定进展。许多随机对照研究更新了EVB的处理方法,发表了2008年的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SIGN)、2012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研究所(NICE)指南和2015年英国指南及Baveno VI[2]等。此外,有关患者教育、基础治疗、如何降低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率,术前术后包括肝功能、门脉高压及侧支循环的评估等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也是临床存在的突出问题。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总结36例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围术期护理方法及经验。主要包括术前消除隐患、完善相关检查、改善凝血功能,加强术中患者生命体征观察、重视神志变化及术中出血量、预防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发生,36例手术患者转归良好。
作者:高刃;赵佳平;朱静毓;佟林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免疫耐受期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ALT均为20~50 U/L,HBV DNA≥104拷贝/ml,均处于免疫耐受期,治疗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每日口服0.5 mg,同时皮下注射胸腺五肽粉针每日10 mg,对照组患者仅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每日0.5 mg,于治疗4周后检测肝功能、HBV DNA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结果治疗组的120例患者中,治疗4周后HBV DNA下降≥1 log10 IU/ml者80例,占66.6%,ALT升高至51~80 U/L者40例,占33.3%。对照组患者4周后HBV DNA下降≥1 log10 IU/ml者10例,占8.3%,下降≥2 log10 IU/ml者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免疫增强剂胸腺五肽治疗免疫耐受期乙型肝炎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闫树英;王惠成;李又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检测肝脏纤维化指标和INF-γ综合推断肝脏纤维化程度。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诊断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患者129例为试验组,正常体检健康者19例为对照组,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和INF-γ,同时对试验组进行肝组织活检而确定肝纤维化程度,利用ICG排泄试验检测试验组的K值和R15。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K值和R15在五个纤维化程度(S0、S1、S2、S3、S4)不同的病理类型中有显著差异;肝纤维化指标在S0、S1、S2、S3组中有显著差异,在S4组和S3组中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吲哚氰绿排泄试验可能成为推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新指标和方法。
作者:丁俊;杨美平;张家耀;闫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对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肝功能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10例恶性肿瘤术后需行系统化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试验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治疗,对照组化疗期间不使用护肝治疗。观察化疗后肝损伤的发生率,化疗前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以及化疗后肝损伤程度。结果试验组中化疗药物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8%vs 61.8%,P<0.001)。试验组化疗结束后AST、ALT和TBil的平均数值[(40.5±26.1)U/L,(45.7±25.4)U/L,(14.7±11.2)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化疗后的平均数值[(92.3±48.2)U/L,(94.2±37.4)U/L,(44.1±26.5)μmol/L)],两组中的3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10、0.047)。试验组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可以降低患者因化疗导致的肝功能损伤发生。
作者:蔡小鹏;张春晓;苏飞;宋海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系统评价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NKI、EMbase、CBM、PubMed、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料库以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所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468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其中3篇文献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并实施盲法,其余8篇文献未描述具体随机方法、未实施盲法。2篇文献采用信封分配隐藏方法,其余文献均未描述分配隐藏方法。按观察指标和观察时间进行亚组分析:①在降低Meld评分方面: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干细胞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65,95%CI(-2.95,-0.35);WMD =-2.54,95%CI(-3.85,-1.23);WMD =-2.76,95%CI(-4.11,-1.40)];而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 =0.20,95%CI(-1.76,2.16)]。②在降低Child-Pugh分级方面:治疗1个月、6个月时干细胞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 =-2.0,95%CI (-2.55,-1.45);WMD =-0.90,95%CI(-1.39,-0.41)]。治疗3个月、12个月时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 =0.20,95%CI(-1.48,1.88);WMD =0.60,95%CI(-0.93,2.13)]。③在血清白蛋白升高方面: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时,2项研究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项研究显示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时,1项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项研究对照组优于干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血清胆红素降低量:疗程1个月、3个月时,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12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⑤血清ALT降低量的变化:治疗1个月时2项研究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项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均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⑥在生存率方面:治疗10周及6个月时研究显示干细胞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研究显示,干细胞对终末期肝病患者的Child评分、Meld评分、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红素、ALT有改善,且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短期的生存率,无严重不良反应,但其远期疗效及生存预后尚不确定,尚需更大量的文献进一步的研究报道。
作者:赖长祥;何清;白冰;唐情容;唐奇远;何逸洲;李知玉;刘航君;张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