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国际刊号:1004-8812
  • 国内刊号:11-3155/R
  • 影响因子:1.2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年4期文献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残余ST段抬高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后心电图残余ST段抬高总和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PCI后心电图残余ST段抬高总和(sumSTE)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sumSTE <0.1 mV)、B组(0.1 mV≤sumSTE<0.3 mV)、C组(0.3 mV≤sumSTE<0.7mV)和D组(≥0.7 mV),观察sumSTE与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月内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心衰和死亡等)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共有225例患者.男性156例,女性69例,年龄(61.3±12.7)岁.急性前壁梗死118例,非前壁心肌梗死107例.A组LVEF明显高于C组(57.68±6.72%比54.33±8.50%)和D组(57.68 ±6.72%比51.27±9.20%).B组LVEF高于C组(57.60±8.40%比54.33±8.50%)和D组(57.60±8.40%比51.27±9.20%).C组LVEF高于D组(54.33±8.50%比51.27±9.20%).A、B组两组患者随访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MACE发生率低于c组(14.1%比33.3%,x2 =6.164,P=0.012)和D组(14.1%比50.5%,x2= 19.392,P=0.001).B组、c组两组患者随访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比33.3%,x2 =0.621,P=0.285).但B组MACE发生率低于D组(26.1%比50.5%,x2=6.674,P=0.008).c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33.3%比50.5%,x2=3.582,P =0.044).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残余ST段抬高与患者住院期间左室EF值、6个月内MACE发生率相关.

    作者:李美红;牛杰;冯新恒;郭丽君;张福春;王贵松;郭静萱;高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肾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对比剂肾病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慢性肾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对比剂肾病的影响.方法 将192例拟行PCI术慢性肾病(CKD,eGFR <60 ml·min-1 ·1.73 m-2)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组(96例,其中11例患者因未行PCI术退出研究)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96例),在全部采用水化治疗基础上,强化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阿托伐他40 mg/d,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PCI术前基础血清肌酐(Scr)等指标,术后48~ 72 h Scr.使用简化MDRD方程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eGFR <30 ml·min-1 ·1.73 m-2定义为重度CKD.PCI术后48~72 h血清肌酐(Scr)的绝对值升高44.2 μmol/L定义为对比剂肾病.观察两组对比剂肾病及其他临床不良事件.结果 终入选的181例患者中有26例(14%)患者发生了对比剂肾病,强化治疗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12%比17%,x2=0.348,P=0.348),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RRT,0比5%,P=0.061)、死亡率(6%比6%,x2=0.011,P=0.918)、需要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治疗(15%比12%,x2=0.577,P=0.448)、急性心力衰竭(6%比3%,P=0.447)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糖尿病(14%比25%,x2=1.071,P=0.301)、重度CKD( 10%比60%,P=0.057)等进行亚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强化治疗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肾病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可能无预防作用.

    作者:刘勇;谭宁;陈玉怡;李欣;周颖玲;陈纪言;罗建方;何鹏程;谢年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控制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口服阿托伐他汀降脂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患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控制.方法 298例行CABG术连续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予以阿托伐他汀药物分为他汀组及对照组各149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后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处理,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或校正x2,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他汀组和对照组在病史特点、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参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房颤65例,总发生率21.8%,他汀组(14.8%)和对照组(28.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8.677,P=0.003).两组相比,他汀组症状性房颤发生率及房颤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71,P=0.019;t =4.142,P=0.014).Hs-CRP在两组中变化相似,术后3d水平高,术后1周逐渐降低,术后3个月均能控制在正常低水平.对照组术后3d及1周较术前相比均有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46和2.818,P<0.05).同期比较,他汀组术后3d及1周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t= 16.344和6.029,P<0.05).他汀组和对照组血总胆固醇浓度在术后1周及3个月较术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t=1.675和1.376,P<0.05;t 1.413和1.472,P<0.05).结论 围手术期口服阿托伐他汀除对CABG术后患者的血脂有效调节外,对全身炎症反应有明显减轻,并可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并缩短持续时间,且无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宋杰;雷媛;卢洪彪;龙艳丽;胡国智;李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他汀对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史患者肝损害的影响

    目的 回顾性分析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对既往有乙肝病毒(HBV)感染史的患者肝损害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8年09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服他汀类药物患者3125例,其中既往有HBV感染史174例,平均年龄66.60岁,男性131例;既往无HBV感染史166例,平均年龄65.81岁,男性131例,调查其服他汀后肝功能指标在短时期(2~15周)内的变化.比较两组的差异,分析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 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大于正常上限(ULN)3倍而停药的比例,既往HBV感染组高于阴性组(2.87%比0.00%,x2 =0.1183,P=0.027),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仅既往HBV感染史与服用他汀后ALT升高相关(β=11.77,sx=2.70,t =4.36,P=0.000).结论 既往有HBV感染史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肝损害发生率增高,此类人群应加强肝功能监测.

    作者:张清;赵英明;陈波;周芳;陈磊磊;许智慧;杨志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398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以ST段回落程度与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分级等指标评估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状态,患者分为4组,A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B组为ST段回落率<50%而术后TMP分级=Ⅲ级;C组为术后TMP分级≤Ⅱ级而ST段回落率>50%;D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分析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患者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STEMI急诊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而TMP分级为Ⅱ级以下者占37.2%,心电图ST段回落小于50%者占37.2%,均接近1/3.12.5%的患者具有远端栓塞.术后ST段回落率>50%并且TMP分级为Ⅲ级者占总人数的39.8%,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占总人数的14.3%.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者与心肌组织灌注状态良好者相比平均住院日更长,左室EF值更低,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更高,远端栓塞发生率更高,IABP辅助应用比率更大,心功能恶化、心脏性死亡更高.与D组相比,随访期间MACE的发生风险在C组为43% (P =0.11),在B组为24% (P<0.01),在A组为2.7%(P<0.0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后IRA再通者仅有不到40%的患者其心肌组织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再灌注,其近、远期预后较好,而剩余约60%的患者其心肌组织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灌注障碍,其中有大概约超过10%的患者其心肌组织水平存在较差的再灌注状态,这些患者在住院期间以及远期随访期间有着极高的MACE发生风险.

    作者:王红石;张大鹏;王乐丰;葛永贵;李惟铭;徐立;倪祝华;夏昆;连勇;薛永利;杨新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在主动脉窦瘤破裂(RASA)封堵术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CDE筛选15例RASA适应证实施封堵术,封堵术中应用CDE监测,封堵术后应用CDE判断疗效并跟踪随访.结果 根据CDE图像特征表现对15例RASA中的主动脉哪个窦破入到哪个心腔及合并畸形全部做出正确诊断,CDE筛选的15例RASA实施封堵术全部获得成功.结论 CDE在RASA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术前应明确指出主动脉哪个窦破入到哪个心腔、破口直径及除外合并室间隔缺损是封堵成功的关键;术中监测和术后判断封堵器位置是否正常,有无过破口处残余分流束血流信号以及封堵器是否影响主动脉瓣的功能很重要.

    作者:侯传举;朱鲜阳;张端珍;王琦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诊断或疑似冠心病患者病历资料120例,全部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前后时间不超过2周.按照美国心脏学会(AHA)冠状动脉分段法将冠状动脉分为16段,采用目测直径法判断冠脉狭窄程度,以CAG为诊断冠心病(CHD)的“金标准”,计算64排螺旋CT检出中度及中度以上(≥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结果 总计1920冠脉节段中有1857(97%)个节段可以同时在CAG与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上显示及评估.64排螺旋CT显示中度及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98%、85%、98%、97%.结论 64排螺旋CT其对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冠脉狭窄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基本能满足CHD的诊断需要,可作为CHD中危人群的一种初筛手段.

    作者:戴晓燕;向红;丁兆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无保护左主干末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末端病变患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意义.方法 连续收录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ULMCA末端病变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PCI组),1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组),观察两组患者在12个月及3年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ULMCA末端病变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在12个月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如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05,P=0.32和x2 =1.04,P=0.38),靶血管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5.45,P=0.02和x2 =6.63,P=0.01).累积3年随访,PCI组与CABG组相比全因死亡率降低33%(10.38%比12.07%,x2 =0.47,P=0.45),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是后者的1.87倍(2.1%比0,x2=1.04,P=0.38).PCI组靶血管重建率是CABG组4.17倍(20.76%比8.62%,x2=6.63,P<0.01),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2%比20.68%,x2 =4.78,P=0.03).结论 ULMCA末端病变采用PCI或CABG进行血管重建是安全有效的.对解剖结构适合PCI且患者拒绝或不宜行CABG的ULMCA末端病变患者来说,药物洗脱支架PCI术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替代治疗方案.

    作者:包哈申;吕昀;柳景华;赵东晖;汪国忠;李果;黄方炯;王盛宇;谢进生;张英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主动脉夹层合并大量血性胸腔积液一例

    患者,男性,47岁,因“胸背痛30小时”于2009年11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11月18日18时突发胸部大面积绞痛,向后背放射,程度剧烈,随即一过性晕厥,意识模糊,急送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低于80/60 mm Hg,23时意识完全清醒,外院行胸部CT提示“主动脉弓降部动脉瘤破裂,伴纵隔血肿,左侧大量血胸,左肺压迫性肺萎缩,右侧胸腔少量血胸”.11月20日凌晨转至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平时控制不理想.入院时查体:脉搏78次/分,四肢血压:右上肢133/75 mum Hg,左上肢113/65 mm Hg,左下肢123/65 mm Hg,右下肢121/55 mm Hg,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增粗.心率78次/分,无杂音.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侧股动脉搏动减弱.辅助检查:血红蛋白92.2 g/L.

    作者:严亚林;宋丹;陈国洪;苏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对鼠颈总动脉血管损伤后CD40L和MMP-8表达影响

    目的 观察在鼠颈总动脉血管损伤后血中CD40L、MMP-8水平和血管内膜增生情况以及他汀类药物干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鼠颈总动脉血管损伤模型上观察血管损伤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后的内膜增生情况,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管损伤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后CD40L和MMP-8的血中浓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鼠颈总动脉血管损伤后1周,血中CD40L和MMP-8浓度明显增高,分别为(0.97±0.11)ng/ml比(2.13±0.27) ng/ml,(9.12±1.39) ng/ml比(23.47±3.95) ng/ml,t值分别为2.13和23.47,P均<0.01.内膜明显增生(18.90±1.36)× 103μm2比(69.13±4.38)×103 μm2,F=16.145,P<0.01);2周时血中CD40L浓度降至(1.01±0.12) ng/ml,MMP-8浓度明显减弱为( 12.16±1.45) ng/ml,而内膜增生更为明显(142.65±5.45)×103 μm2.与手术损伤组比较,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血中CD40L和MMP-8浓度均明显下降,分别为(2.13±0.27) ng/ml比(1.37±0.19) ng/ml,(23.47±3.95)ng/ml比(14.48±2.08) ng/ml,t值分别为2.290和3.611,P均<0.05,内膜增生明显减轻(142.65±5.45)×103μm2比(81.76±4.35)×103.μm2,F= 12.737,P<0.05.结论 鼠颈总动脉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明显且CD40L和MMP-8血中浓度明显增高.血中CD40L和MMP-8浓度增高可能与平滑细胞迁移,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塑有关.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中CD40L和MMP-8浓度,并减轻内膜增生.

    作者:刘群威;周胜华;海志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诊断能力评价的统计学方法——准确度与约登指数

    在诊断能力评价中,灵敏度和特异度是评价试验方法诊断准确度的基本指标.他们分别反映了诊断能力的两个方面.灵敏度所反映的是:确实患病的个体,通过试验诊断方法发现疾病的能力;特异度所反映的是:未患病的个体,通过试验诊断方法排除疾病的能力.

    作者:李雪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经皮导管肾交感神经消融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高血压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治疗策略主要基于生活方式改变和合理的药物治疗.尽管如此,许多高血压患者血压仍未能得到满意控制,经皮导管肾交感神经消融的出现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一、肾交感神经与高血压实验动物学和人体研究证据证实,肾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动物研究显示,将高血压大鼠肾脏移植给正常血压大鼠后,正常大鼠也会出现高血压.遗传性高血压大鼠行双侧肾脏切除并接受正常血压大鼠单侧肾脏移植后血压水平逐渐下降.人体研究得出同样的结果:患有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患者接受血压正常患者肾脏移植后血压趋于正常.肾脏不仅是交感神经激活的靶器官,同时也是交感神经激活的重要来源.充分的证据来自放射性示踪法局部去甲肾上腺素溢出量测定和微电极法节后交感神经(为可引起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近刺激部位)活性测定结果.肾脏去甲肾上腺素溢出增加是肾交感神经活性(renal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RSNA)增加的标志.

    作者:孙党辉;李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Resolute在复杂病变中的应用一例

    老年人的迂曲钙化病变一直是介入手术的难点,特别是涉及内膜钙化的病变给支架输送造成很大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时除了多导丝支撑、球囊充分预扩张等技巧外,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也至关重要.一、病例资料女性,76岁,4个月前因持续胸闷4h以急性下壁、右室、正后壁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PCI.术中可见RCA近段闭塞,置入支架2枚,当时可见LAD近端狭窄70%,中段狭窄90%,高位OM近段狭窄70%.患者拒绝择期PCI,要求先试行药物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后出院.但出院后胸闷反复发作,近1周加重,故再次入院准备行LAD介入治疗.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陈旧下壁、右室、正后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Ⅱ级,高血压3级.

    作者:许骥;郝恒剑;胡少东;李博宇;刘志;夏经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管内超声对血栓病变的判断

    易损斑块破裂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是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8h以内,90%以上的罪犯血管内存在血栓,而且大多数是红色血栓或混合血栓,偶有白色血栓.但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罪犯血管中的血栓主要为白色血栓[1].

    作者:刘健;王伟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