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术后即刻心排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行经皮左心室重建术的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5例.监测患者在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25例患者中男23例(92.0%),平均年龄(65.4±11.9)岁,体重指数(23.2±4.0)kg/m2.共24例(96.0%)患者成功进行经皮左心室重建术,1例因装置无法达到佳位置而终止手术.PARACHUTE装置植入后,患者心排量[(4.85±0.93)L/min比(3.83±0.72)L/min,P<0.01]、心排量指数[(2.90±0.82)L/(min·m2)比(2.32±0.74)L/(min·m2),P<0.01]均显著高于开伞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后患者的心功能仍保持稳定,心排量[(5.01±0.92)L/min比(3.83±0.72)L/min,P<0.01]、心排量指数[(3.01±0.87)L/(min·m2)比(2.32±0.74)L/(min·m2),P<0.01]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后即刻明显提高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排量和心排量指数,这可能与植入物即刻改善心尖部室壁瘤的矛盾运动相关.
作者:王建;赖可可;张哲义;苏茂龙;王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接受PCI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总共169例,根据性别分为女性组(71例)和男性组(9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征,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预后.结果 女性组吸烟比例(2.8%比49.0%,P<0.001)显著低于男性组,但高脂血症比例[56.3%比38.8%,P=0.024]显著高于男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略高于男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组患者入院时总胆固醇[(5.41±1.17)mmol/L比(4.42±1.00)mmol/L,P<0.001]、三酰甘油[(1.96±1.14)mmol/L比(1.54±0.73)mmol/L,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9±1.00)mmol/L比(2.57±0.74)mmol/L,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1±0.29)mmol/L比(1.23±0.24)mmol/L,P<0.001]均显著高于男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尿素氮[(5.25±1.96)mmol/L比(5.98±1.64)mmol/L,P=0.009]、肌酸酐[(56.03±14.71)μmol/L比(73.26±23.79)μmol/L,P<0.001]、尿酸[(279.62±86.18) μmol/L比(307.33±71.59) μmol/L,P=0.024]、胱抑素C[(0.87±0.15) mg/L比(0.97±0.22) mg/L,P=0.002]、总胆红素[(12.31±3.85) μmol/L比(13.93±5.10) μmol/L,P=0.026] 均显著低于男性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7个月,女性组总体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25.4%比11.2%,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老年患者远期预后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组不良事件较男性组发生率明显升高.
作者:王芳;左长鹏;纵静;李芳芳;徐路红;雍辉;刘加立;钱文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IABP辅助行PCI的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97例,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162例)和死亡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住院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97例患者平均年龄(57.3±14.7)岁,入院时平均动脉压(53.3±14.6) mmHg(1 mmHg=0.133 kPa).两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酸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存活组患者年龄、2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均P<0.05).IABP置入前后,存活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的升高水平显著大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升高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罪犯血管在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完全血管化,TIMI血流Ⅲ级,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进门-球囊扩张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患者罪犯血管在左主干比例、术后24 h CK-MB值、术后24 h cTnI值显著小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T段回落>50%比例显著大于死亡组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急性肾损伤、床旁血滤、有创机械通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IABP辅助PCI存在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死亡组患者表现为高龄、合并2型糖尿病及陈旧性心肌梗死,且存在较高的再发心肌梗死、急性肾损伤等住院不良事件,对该类患者应强化院内监护,警惕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
作者:李红;贾若飞;孟帅;屈超;金泽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RA)联合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评估RA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 连续入选2012年9月至 2015 年9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RA联合DES置入术治疗的患者共60例65处病变,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资料,收集临床信息,并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评估其预后.结果 60例患者65处病变中成功完成RA并置入DES共62处病变(95.3%),术后狭窄程度由(90.7±6.2)%降至(19.5±6.6)%,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6.7%),经处理均取得较好效果.60例患者中59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3.3±10.6)个月,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例患者术后16个月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患者术后7个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17个月猝死,考虑为心源性死亡.结论 RA联合DES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手术成功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预后.
作者:赵兵兵;李滔;田刚;孙中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多发性房间隔缺损(mfASD)经导管封堵治疗中个体化选择封堵器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入选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mfASD患者共76例,收集患者临床及随访数据.结果 76例患者中男性18例,年龄18~75(42.3±14.9)岁.房间隔缺损(ASD)形态学特点为:60例(78.9%)为双孔性ASD;16例(21.1%)为筛孔性ASD,其中有3例(3.9%)为卵圆孔未闭(PFO)合并ASD,13例(17.1%)合并房间隔瘤.73例(96.1%)患者器械封堵成功,其中26例(35.6%)使用双封堵器封堵成功(双封堵器组),47例(64.4%)使用单封堵器封堵成功(单封堵器组).在单封堵器组中,有7例(14.9%)患者使用测量球囊辅助后封堵成功.单封堵器组使用大小边型封堵器比率高于双封堵器组[11例(23.4%)比3例(11.5%),P=0.3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封堵器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双封堵器组(4.3%比19.2%,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发现两组患者残余分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mfASD应根据ASD的形态学个体化选择封堵器,对于特定的患者使用双封堵器治疗mfASD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张蕾;周达新;赵维鹏;潘文志;张晓春;葛均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术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术后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疑似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并行CAG的患者2264例,根据术后发生CIN情况分为非CIN组(2162例)及CIN组(102例),分析患者临床基线资料、Hcy、肌酸酐(creatinine,Cr)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结果 非CIN组年龄[(51.3±11.4)岁 比(57.2±13.6)岁,P=0.031]、糖尿病(12.3%比25.5%,P=0.017)、慢性肾病(4.2%比12.7%,P=0.025)及对比剂剂量[(122±21)ml比(147±24)ml,P=0.012]均显著低于C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CIN组血红蛋白(Hb)[(131.5±10.4)g/L比(109.3±9.6)g/L,P=0.04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7.7±6.7)%比(50.3±5.1)%,P=0.044]均显著高于C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慢性肾病、对比剂剂量、Hb、LVEF、Cr及Hcy水平升高是发生CIN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非CIN组Hcy水平显著低于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81±6.71)μmol/L比(21.74±11.9)μmol/L,P<0.05],但两组患者Cr及e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2 h非CIN组Cr显著低于CIN组[(69.34±19.54)μmol/L比(87.34±21.38)μmol/L,P=0.013],而eGFR显著高于CIN组[(79.34±19.54)ml/min比(67.34±21.38)ml/min,P=0.01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cy水平与术后Cr呈正相关(r=0.547,P<0.01),但与术后eGFR呈负相关(r=-0.271,P<0.01).结论 CAG术前Hcy水平可作为预测术后发生CIN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艾民;刘广学;颜昌福;夏福纯;周双陆;贺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后血浆中的腺苷浓度,并分析其对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住院的18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90例),给予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对照组(90例),给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90 d时血浆中腺苷的浓度,观察分析相关临床效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30 d腺苷浓度[(1.65±0.16)μmol/L比(0.71±0.08)μmol/L,P<0.001]、90 d腺苷浓度[(1.65±0.14)μmol/L比(0.72±0.06)μmol/L,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30 d(3.3%比13.3%,P<0.05)、90 d(6.7%比15.6%,P<0.05)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0 d、90 d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服用替格瑞洛可明显增加血浆中腺苷的浓度,同时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应.
作者:母永超;王小飞;蔡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近年来,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主要代表的介入治疗已经逐渐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而PCI术使用的支架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已从早的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DES作为冠状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治疗的选择之一被写入了《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CP) /美国胸心外科年会(AmericanAssociat ion for Thoracic Surgery,AATS)/预防心血管病护士协会(Preventive Cardiovascular Nurses Association,PCNA)/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 /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临床实践指南》[1]和《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中[2].尽管DES已经在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被证实能够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由于其自身骨架结构永久留存在冠状动脉血管内,一些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不良事件,如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血管几何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受损仍然难以避免[3-7].近年来,新型支架即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s, BRS)的出现,有望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作者:高旸;丁嵩;何奔 刊期: 2017年第03期
1964年Sones完成第一例主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1],使我们能够真正通过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直接评价冠心病.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已成为常用无创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尽管CAG和CTA均可以对冠状动脉解剖状况进行精确评价,但其功能评价精确性效果并不理想.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并不能直接反映冠状动脉功能状况,特别在中等狭窄(50%~70%)病变,二者相关性较差[2].但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评价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血运重建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俊;张璋;于铁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7年3月23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定稿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张耀华主任,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心血管药物专业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赵连友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云女士以及来自全国的40多位参编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赵连友教授主持.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