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9026
  • 国内刊号:11-2225/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7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1996年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被评为中国科协优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年8期文献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研究证实,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是冠心病严重并发症的预测因子及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我们检测了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RP、白细胞介素(IL)-6和P-选择素的浓度,并观察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

    作者:刘丽敏;李潞;赵红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老年人中心型肺癌纤维支气管镜微波姑息性切除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老年中心性肺癌患者常于确诊时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手术机会,尤其是一些低度恶性的肺癌,瘤体多沿气道腔内生长,临床症状重,放化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生存质量很差.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微波组织烧灼(MTC)姑息性治疗19例老年中心型肺癌患者,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立功;王建华;夏发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656例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病因和药物治疗的变化.方法 选择1973年7月至2002年12月确诊的老年慢性心衰住院患者2656例,以每10年为一组分3组,对病因、临床特征和治疗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占同期慢性心衰住院总病例(3858例)的68.8%.男:女为1:1.入院时心功能以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心功能Ⅲ和Ⅳ级居多(89.7%).3组患者的病因均以冠心病、肺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为主.随时代变迁,首位病因由肺心病(3组的病因构成比分别为62.8%、41.5%和21.1%)演变为冠心病(分别为24.3%、35.8%和62.5%).应用较多的药物依次是硝酸酯类(83.7%)、利尿剂(69.3%)、洋地黄类(59.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53.7%)和β-受体阻滞剂(18.4%).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冠心病治疗(分别为75.2%和80.8%),且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次是风湿性心脏病和肺心病.肺心病应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分别为11.6%和2.0%.结论 老年慢性心衰住院患者首位病因从肺心病演变为冠心病;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和硝酸酯类仍为主要治疗药物,但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也逐年增加.

    作者:王林;马金萍;党群;陈康寅;李永健;李喜元;陈树涛;丛洪良;李广平;黄体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活化蛋白-1及糖皮质激素受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其中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对比观察了COPD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患者、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两个亚型(hGRα和hGRβ)及活化蛋白-1(AP-1)两个亚基(c-fos和c-jun)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COPD对激素反应较差的可能的分子机制.

    作者:徐永红;刘荣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应用视觉电生理对2型糖尿病并存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的评价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常与白内障同时存在,白内障摘除术后视力的恢复主要取决于DR的程度.我们于2002年3月至2005年8月对我院2型糖尿病伴白内障患术前行视觉电生理测定,并将其结果与术后眼底情况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术前客观评估患者有无DR及程度的可能性.

    作者:许岚;卜瑞芳;朱圣伟;包欣;刘国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胫骨高位截骨Giebel系统固定治疗老年人膝内翻畸形

    目的 探讨应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及Giebel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膝内翻畸形的有效性和优势.方法 对老年膝内翻患者16例26膝采用上述方法手术.患者术前内翻畸形平均12.5°,膝关节活动度大于90°,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膝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异常,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对患膝进行精确的胫骨高位截骨术并应用Giebel系统内固定截骨端.手术前后测量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大小,进行Lysholm评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 术后未出现钢板螺钉断裂及神经血管损伤;1例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截骨处至术后12~16周均骨性愈合.测量矫正角度平均12.4°.对16例随访平均21个月,随访期间X线检查,下肢力线维持在术后水平,内外侧关节间隙无明显退变加重.至随访终末时,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7.5%,81.3%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变化;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9.1分增至79.4分,内外关节间隙差由术前的4.7 mm减至0.6 mm,内翻角度由术前的12.5°减至0.2°,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术Giebel系统固定可有效地治疗老年患者轻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其创伤较小,固定强度大,骨愈合率高.

    作者:张海宁;王英振;吕成昱;刘金钊;王湘达;王昌耀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铊-201心肌显像诊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并发冠心病的研究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铊201核素心肌显像)对老年人代谢综合征并发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地将102例疑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52例和非代谢综合征(对照组)50例,分别进行负荷的铊-201核素心肌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计算两组患者铊-201核素心肌显像诊断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组铊-201核素心肌显像诊断敏感性84%、特异性35%,对照组敏感性78%、特异性52%.两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代谢综合征并发冠心病患者的铊-201核素心肌显像特异性较低.

    作者:田锐;吕树铮;王茜;陈韵岱;刘文娴;柳弘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心肌局部运动增龄变化的组织多普勒超声改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局部运动的增龄变化及超声多普勒组织成像改变规律.方法 按年龄将112名健康人分为4组:青少年组(≤18岁)24名;青年组(18~39岁)30名;中年组(40~59岁)29名;老年组(≥60岁)29名.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观察各组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心房收缩期峰值速度(Va)和Ve/Va比值,并分析不同年龄组心肌局部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同一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显著不同,由二尖瓣环水平、基底段、中部到远端运动速度逐渐减低.不同室壁心肌运动速度不同,侧壁、后壁、前壁、下壁较高[环部Ve分别为(9.85±3.02)、(9.80±3.09)、(8.86±3.16)、(8.23±2.48)cm/s],前后间隔低[环部Ve分别为(6.89±2.60)、(7.94±2.64)cm/s].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与性别无关,与年龄、ST段时值均数、体质指数、心率相关,其中与年龄的相关性好.结论 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及舒张速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年龄为影响各节段心肌收缩、舒张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各节段心肌舒张功能的增龄性改变更明显.

    作者:余琴;罗兴林;彭永权;范英;高玉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褪黑素的变化及其与化疗的关系

    目的 研究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褪黑素变化及其与化疗的关系.方法 将NSCLC患者149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77例和非老年组72例,用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检测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并对比分析化疗前后患者褪黑素、白细胞、血肌酐、尿素氮、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各项生化指标和T细胞亚群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褪黑素水平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和非老年组患者中午12:00和夜间00:00褪黑素含量变化均有昼夜节律性;夜间的褪黑素值在化疗前后老年组为32.3±6.5和21.7±9.8,非老年组为43.6±7.9和25.3±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血肌酐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T细胞亚群在治疗前后两组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SCLC患者随着化疗的进行,夜间褪黑素水平渐进性下降,化疗可能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了褪黑素的合成.测定夜间血清褪黑素水平对了解NSCLC临床治疗情况、减少不良反应有参考价值.

    作者:徐维平;胡世莲;王卫东;胡冰;张琦;王华;魏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高分辨率超声在检测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内皮功能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高分辨率超声在检测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管内皮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22例老年初发糖尿病患者、142例非老年初发糖尿病患者及同期20例老年健康者和20例非老年健康者的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的内-中膜厚度,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内径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糖尿病组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为(10.03±6.39)%,较老年对照组(15.87±4.79)%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糖尿病组各段动脉IMT测值较老年对照组增厚(P<0.05);非老年糖尿病组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为(13.38±5.94)%,较非老年对照组(16.91±5.97)%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情况,对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张征;郭发金;韩栋;吴明晓;李慧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利钠多肽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心功能的评价

    目的 探讨以利钠多肽评价伴睡眠呼吸暂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可能性.方法 6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经多导睡眠监测分为两组,心衰伴睡眠呼吸暂停组36例和心衰不伴睡眠呼吸暂停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气分析、心功能和体液因子变化,采用双抗夹心ELISA定量和竟争EIA定量法测定心钠素和脑钠素水平.结果 心衰伴睡眠呼吸暂停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前后径、纽约心功能分级、房性利钠多肽前体(proANP)、N-端室性利钠多肽前体(Nt-proBNP)水平增加;左室射血分数、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左室射血分数<45%心衰患者较≥45%心衰患者原发性心肌病多见;心功能各项检查的多元相关分析:左室射血分数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Nt-proBNP呈负相关(r=-0.662,P=0.000和r=-0.307 P=0.009);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房前后径呈正相关(r=0.491,P=0.000);左房前后径与proANP和Nt-proBNP呈正相关(r=0.432,P=0.000和r=0.295,P=0.012);proANP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784,P=0.000).心衰的多种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roANP和Nt-proBNP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00、P=0.031、P=0.000、P=0.004、P=0.000).结论 睡眠呼吸暂停对64例心衰住院患者的心功能产生影响;利钠多肽与心脏超声所测左室射血分数在评价心功能方面呈负相关.

    作者:田海皊;胡大一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2003-2005年老年病房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药敏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PA)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在我院近年的细菌分离率调查中一直居于首要位置[1].且因其易定植、易传播、难治性等特点已成为老年患者感染的重要病源菌.我们就PA感染的年龄分布和药敏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临床更好地防治PA院内感染有所帮助.

    作者:许宏涛;陶凤蓉;宣天芝;梁玉珍;胡云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8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植入起搏器.其中双腔起搏(包括双室三腔起搏)95例(74.8%);单腔心室起搏32例(25.2%).所有患者首选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并对寻找头静脉及电极导线植入方式做了较大的改进.电极导线的头端应固定在心腔内,切口内起搏器囊袋处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在电极导线送入心内前制作起搏器囊袋,并放置纱布压迫止血,对少数渗血较多的患者,局部适当加凝血酶或用电凝刀止血.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手术当日或次日).结果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导线的成功率,在单腔起搏器为92.0%,双腔起搏器81.5%.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3.9%),分别是:囊袋血肿3例(2.4%),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松动1例(0.8%),心肌穿孔1例(0.8%).无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及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结论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导线可避免锁骨下穿刺所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尤其重要;电极导线脱位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与早期下床活动无关;应采用适当方法达到囊袋内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囊袋血肿及感染.

    作者:杨杰孚;佟佳宾;王志蕾;邹同;李梅;吴素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起病隐匿、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淤胆性肝病,国内有关老年患者的报道较少,现将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段雪飞;刘庄;谢雯;张立成;杨莉;周丽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老年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随访研究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所致的临床症候群的有效方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起搏器在老年人群中植入数量逐年增加[1].与非老年患者比较,老年人植入起搏器的病因、术后并发症以及长期预后亦呈现新的特点.我们通过对我院1977年8月至2005年9月因缓慢性心律失常首次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88例老年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并与同期309例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分析老年人植入起搏器的治疗效果.

    作者:于波;李阳;赵卫华;庞雪峰;田文;胡健;齐国先;李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伊贝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表达,探讨伊贝沙坦对SHR肾脏ACE2 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20只14周龄雄性SHR分为SHR组和伊贝沙坦组,各10只.伊贝沙坦组每只大鼠予以伊贝沙坦50 mg·kg-1·d-1灌胃,给药时间12周.同时取14周龄雄性京都种Wistar大鼠10只为对照组.SHR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大鼠肾脏ACE2表达,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HR组ACE2 Mrna表达显著减少(0.72±0.11对1.11±0.15);与SHR组比较,伊贝沙坦组经12周治疗后,ACE2 Mrna表达明显提高(1.03±0.13对0.72±0.11),均为P<0.05.SHR肾脏ACE2 Mrna表达与血浆AngⅡ浓度成正相关(r=0.83,P<0.05).结论 ACE2在高血压大鼠肾脏表达显著减少,可能是高血压病理生理变化之一.Ang Ⅱ-1型受体阻滞剂伊贝沙坦上调SHR肾组织ACE2 Mrna表达,提示这可能是该药物反向调节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又一新途径.

    作者:杨柳;刘昌慧;白玉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曲匹地尔对兔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载脂蛋白J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曲匹地尔对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和载脂蛋白J(apoJ)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内膜增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纯种雄性日本大耳白兔9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球囊损伤组和曲匹地尔组,假手术组和球囊损伤组从术前7 d开始给予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m1·kg-1·d-1,曲匹地尔组肌肉注射5%曲匹地尔1 ml·kg-1·d-1.在光镜下观察曲匹地尔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的模型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球囊损伤后apoJ的动态表达及曲匹地尔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球囊损伤后第1、4、7、14、28天apoJ Mrna和蛋白表达都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且分别在损伤后第1天(3.82±0.36和0.64±0.16,P<0.01),和第14天(46.21±10.37和5.50±1.65,P<0.01)表达为明显.曲匹地尔可以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并能抑制apoJ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 球囊损伤后apoJ的表达可能与血管内膜增生有关.曲匹地尔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apoJ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海峰;浦晓东;谢良地;高凌云;郑伟;林亚洲;林立芳;胡锡衷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烷丙苯胺对淀粉样前体蛋白代谢的影响

    目的 利用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和PC 12细胞观察烷丙苯胺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烷丙苯胺分别作用于SK-N-SH和PC 12细胞2 h,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内可溶性淀粉样前体蛋白(sAPPα)的分泌和细胞APP的表达,加入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和蛋白激酶C特异性抑制剂检测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结果 10 μmol/L烷丙苯胺作用2 h能使SK-N-SH和PC 12细胞sAPPα的分泌显著增加,其灰度值分别为68.76±11.30和59.64±12.67,对照组分别为33.90±9.36和29.82±10.28,均为P<0.01;而对细胞本身APP的表达无影响,sAPPα的分泌增加能够被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和蛋白激酶C抑制剂所阻断.结论 烷丙苯胺能通过α分泌酶代谢方向增加细胞sAPPα的分泌.

    作者:杨红旗;陈生弟;巴茂文;任汝静;张宇红;谭玉燕;陆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增龄对纤维蛋白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增龄对纤维蛋白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老年大鼠对炎性刺激易感的可能机制.方法 青年及老年大鼠均根据腹腔注射不同的药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脂多糖组、氨甲环酸组、肝素组.应用免疫组化分析纤维蛋白沉积;应用Western blot和North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肺组织MCP-1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结果 (1)青年和老年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均无纤维蛋白沉积,老年大鼠脂多糖组、氨甲环酸组和肝素组均比青年大鼠相同干预组纤维蛋白沉积明显,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18.5%±3.1%对12.3%±2.1%,32.5%±5.4%对24.1%±4.5%和20.8%±3.6%对12.6%±1.8%,均为P<0.05);(2)青年和老年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几乎无MCP-1表达,老年大鼠脂多糖组、氨甲环酸组和肝素组的MCP-1表达均较青年大鼠相同干预组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0±0.02对0.20±0.03,0.60±0.05对0.25±0.04和0.30±0.01对0.20±0.04,均为P<0.05);(3)经纤维蛋白沉积增加量校正后,老年氨甲环酸组大鼠肺组织MCP-1的表达量仍显著高于青年大鼠氨甲环酸组(P<0.05).结论 纤维蛋白可上调急性肺损伤肺组织MCP-1基因及蛋白质表达,促进肺组织炎症反应;增龄能够促进肺组织纤维蛋白沉积,增强其上调肺组织MCP-1表达的作用.

    作者:林淑芃;孙雪峰;陈香美;师锁柱;席春生;洪权;吕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胆固醇24S-羟化酶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65岁以上的痴呆人群中,有一半以上可归因于AD.AD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有两类:一是以β-淀粉样蛋白(Aβ)为中心的沉积于细胞间的老年斑,二是细胞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迄今为止,AD的病因尚未明了.大量的研究表明,胆固醇的代谢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Aβ的产生、聚积及tau蛋白的磷酸化均与胆固醇代谢有关[1].然而,胆固醇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在颅内,它主要通过胆固醇24S-羟化酶(CYP46)转化为24S-羟胆固醇,24S-羟胆固醇能够通过转运机制透过血脑屏障,从而保持胆固醇在脑内的动态平衡[2].

    作者:何小明;张振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驻京部分老年人口咽部副流感嗜血杆菌携带及耐药性调查

    副流感嗜血杆菌是人体呼吸道正常寄生菌之一,属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急性或慢性呼吸道感染.因此,了解口咽部副流感嗜血杆菌的携带状况及抗生素敏感状况,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对于健康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口咽部副流感嗜血杆菌的携带状况的调查资料非常有限[1].为了解老年人生理状态下口咽部副流感嗜血杆菌的携带状况及耐药性,我们对北京部分军队干休所的离退休老年人及中年机关干部口咽部副流感嗜血杆菌携带及其药敏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董宏艳;亓鹏;胡亦新;曾源;王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临床指南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指导合理调脂

    近年来,循证医学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进展,有关调脂治疗的著名的几十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盲法对照的临床试验(RCT)先后揭晓.在此基础上,美国、欧洲及中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调脂治疗指南,并每隔几年定期更新其版本.这些调脂治疗指南已经成为临床规范治疗血脂异常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作者:顼志敏;彭应心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诊治指南的制定及其意义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BPH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泌尿外科临床诊疗中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其庞大的患者人群数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BPH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都将成为困扰我国泌尿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社会问题.

    作者:张祥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华医学会全国老年医学学术进展论坛纪要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全国老年医学学术进展论坛于2006年4月21~23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专家就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期痴呆、帕金森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衰老与抗衰老等老年医学临床及基础领域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回顾,并进行深入的讨论.

    作者:徐浩;于普林;陈可冀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依达拉奉治疗老年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依达拉奉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它是由日本新开发的一种具有捕获羟自由基(·OH)的活性抗氧剂,大量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具有消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作用,从而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主要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为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我院神经内科从2005年2~8月用依达拉奉治疗了87例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海军;于盈;梁海燕;王传根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