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对诊断和鉴别支气管哮喘及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及其与24h食管pH测定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0例及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6例,分别测定FeNO、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百分比、24 h食管pH测定中pH <4的时间百分比,pH <4的总次数,pH <4大于5 min以上的次数及DeMeester评分,分别比较三组FeNO水平的差异及与上述测定指标的关系.结果 FeNO、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在三组组间存在总体差异,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哮喘组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比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EOS、EOS%均显著增高(P<0.05~0.01);哮喘组比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显著增高(P<0.05),而EOS、EOS%无明显差异;哮喘组FeNO水平与EOS和EOS%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及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水平与EOS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胃食管反流病组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水平与pH <4的时间百分比、pH <4的总次数、pH <4发作大于5min的次数及DeMeester评分值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均<0.01);哮喘组FeNO水平与24h食管pH监测结果没有相关性.结论 FeNO是一项检测气道炎症的敏感指标,尤其能反映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在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吸入酸性胃内容物可能以双重作用影响FeNO的变化,提示在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FeNO的增加可能部分反映了胃酸反流的严重程度;FeNO对于哮喘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同时为鉴别哮喘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与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姚琳;张睢扬;王爱娥;刘复州;田慧丰;孟晓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分泌运动因子受体(AM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细胞胞膜中的表达与患者吸烟状况、肿瘤分化等临床病理特征及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自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80例NSCLC患者肺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胞膜中AMFR的表达,分析AMFR过表达与患者的吸烟状况、肿瘤分化及无瘤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中,52例AMFR过表达,阳性率65%,吸烟患者AMFR过表达多于无吸烟患者,分别为75.9%和58.8%(P<0.05),肿瘤组高分化与低/未分化患者AM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3%和74.19%,AMFR过表达与肺癌的分化明显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AMFR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为28.2个月,AMFR弱阳性、阳性及强阳性患者无瘤生存期分别为33.3、26.4和7.8个月(P<0.05).结论 肿瘤细胞胞膜中AMFR过表达与NSCLC组织分化和患者无瘤生存期呈正相关.
作者:蔡欣;胡冬梅;高雪;高鹤立;孙志刚;吴泰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快速方法对成人呼吸道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进行检测,评价快速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间呼吸内科的296例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标本,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检测鼻、咽部分泌物流感病毒A、B(Flu A、B)抗原,快速培养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原,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9种呼吸道常见病原体IgM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GICA法检测Flu抗原、快速培养法检测MP抗原与IFA法检测同一患者相应的IgM抗体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呼吸道病原体抗原阳性率为28.7%,混合阳性率为0.7%;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为42.2%,混合阳性率为7.5%,其中以MP为多见;冬季Flu A IgM抗体阳性率为22%,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01),其它病原体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种组、不同年龄组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呼吸道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是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GICA法、快速培养法与IFA法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优选方法.
作者:童春堂;陈杭薇;尤兰华;霍晓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全面冷冻治疗Ⅳ期肺癌的术后不良反应及疗效.方法 对2004年8月至2011年11月广州复大医院收治的54例Ⅳ期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全面冷冻组31例(同时冷冻原发灶及转移灶),对照组23例(不冷冻或只冷冻转移灶),对术后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结果 所有冷冻组患者手术都顺利进行,氩氦刀冷冻术中、术后未发现心搏骤停或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咯血、气胸、心动过缓、术后低血压、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咳嗽.全面冷冻组患者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14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7个月,P =0.0009).全面冷冻组患者中接受多次冷冻的患者生存期(中位生存期18个月)长于接受单次冷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14个月,P =0.0376).结论 经皮全面冷冻术安全性较好并能显著延长Ⅳ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多次全面冷冻对生存期的延长作用更加显著.
作者:穆峰;曾健滢;陈继冰;姚飞;刘卫群;李家亮;牛立志;左建生;徐克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冷冻联合光动力和腔内灌注化疗对恶性间皮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9月至2012年6月广州复大医院收治的27例Ⅳ期恶性间皮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治疗前都接受过化疗,化疗失败后来我院寻求进一步治疗.18例接受冷冻外科联合光动力和腔内化疗的患者为综合治疗组,9例只接受腔内灌注化疗的患者为姑息治疗组,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差异,及治疗时机选择和治疗次数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综合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64个月)的总体生存期显著长于姑息治疗组(中位生存9个月,P<0.001).无论是综合治疗(多次治疗患者中位生存81.5个月,单次治疗患者中位生存38个月,P=0.0403)还是姑息治疗(多次治疗患者中位生存26.5个月,单次治疗患者中位生存7个月,P =0.037),多次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显著长于单次治疗.结论 冷冻联合光动力和腔内灌注化疗可明显延长恶性间皮瘤患者全身化疗失败后的生存时间,多次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可进一步延长.
作者:李海波;姚飞;曾健滢;陈继冰;李家亮;穆峰;牛立志;左建生;徐克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度至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的急性舒张反应.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156例,其中男性123例,女性33例,年龄50 ~76岁,平均年龄(58±6)岁.停用支气管扩张剂48 h后,先测定基线肺通气功能,吸入沙丁胺醇400 μg 30 min后再测定肺通气功能,比较吸入沙丁胺醇前及吸入30 min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改善情况.结果 与基线肺通气功能比较,全部156例中重度COPD患者FEV1平均增加150 ml.FEV1%pred平均增加9.1%,其中36例(23.1%)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较吸入前改善≥12%,同时增加≥200 ml.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吸入前FEV1%pred为36.3±7.9,阴性组吸入前FEV1% pred为42.6±10.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FEV1改善程度明显好于阴性组,阳性组舒张前、后FEV1%pre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阴性组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的平均基线FEV1%pred高于阳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部分COPD患者对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显示较好的舒张反应,支气管舒张试验可呈阳性.
作者:杨志仁;孙耕耘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已列为我国重点防控的慢性病之一.重度COPD表现为呼吸困难,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稳定期的治疗目的主要为改善肺功能、减缓肺功能下降,减少急性发作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后处于稳定期的重度COPD患者规律吸入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50 μg/500 μg),使其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秀花;汤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肺炎支原体是学龄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多之势.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且病程长,常引起肺实变和胸腔积液,如治疗不及时易发生支气管狭窄,甚至支气管闭塞,形成闭塞性支气管炎,使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发生胸膜肥厚、机化影响患儿发育,导致胸廓畸形.为此,我们分析了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37例重症支原体肺炎肺实变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在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肺实变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丽丽;张满堂;谢玉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前,对初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应常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对EGFR突变者推荐一线使用EGFR-TKI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肿瘤部位的新鲜组织、活检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和细胞学标本均可用于EGFR基因突变检测.因细胞学标本中肿瘤细胞数量一般较少,需应用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并限于在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作者:谢强;陈群;孙卫红;石琴;卢筠;钟爱虹;廖胜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导致气道高反应性,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广泛支气管痉挛、气流受限、喘息、胸闷等哮喘发作症状及体征[1].大多数哮喘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重度哮喘临床上少见,如果治疗不恰当,病死率极高.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采用血浆置换(placma exchange,PE)联合救治急性重度哮喘患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玲;高福泉;胡蓬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儿童期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病因复杂、起病急、易反复发作的特点[1-3].哮喘发作不仅与饮食、感染、寒冷及环境等因素有关,患儿或家长的遵医行为也是重要因素,临床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小儿哮喘健康教育路径是一种为哮喘患儿制定的新型健康教育方法,由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根据小儿哮喘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制定住院护理模式,使患儿从入院到出院都能够接受连续、规范的健康教育,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我院儿科2年来对76例小儿哮喘患儿采取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并与同期采取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的同病种患儿进行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黄梅;黄淑蓉;黄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研究表明,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已成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常见、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病死率高,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尤为重要[1].通过分析艾滋病合并PCP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可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及早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宗文宏;余文庆;施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气道炎症细胞、结构细胞(如气道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哮喘发病的始动者,能驱使CD4+幼稚T细胞活化并向Th2细胞方向分化,并在维持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因此,DCs在哮喘中的关键作用决定了其将成为防治哮喘的一个重要靶点.
作者:万梦智;许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PM(particulate matter)是颗粒物的简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在地球大气成分组成中含量很少,但它与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着重要的关系.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并且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还可以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体内,甚至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中,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它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都有着重大的影响[1].
作者:李仰瑞;赵云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是一组以负免疫调节功能为主的CD4+T细胞亚型,介导免疫调节及加强免疫耐受,维持内环境稳态.Treg细胞的异常与许多慢性炎症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及支气管哮喘均表现为由不同的炎症细胞浸润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但研究发现Treg细胞在两种疾病中的数量及水平表现不一,由此推测Treg细胞在两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存有差异.现就Treg细胞在两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黄可;沈瑛;刘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组织结构细胞(如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及其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和可逆的气流受限.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近年的研究证实哮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根据其发病年龄、发病诱因、呼吸道炎症、临床症状、治疗反应等方面可以分为不同的表型[1-2].
作者:李志伟;马千里;王长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白细胞介素-17受体C(interleukin-17 receptor C,IL-17RC)是新发现的IL-17家族受体,又名白介素-17受体样蛋白,能与IL-17F、IL-17A以及IL-17A/F特异性结合,其组织分布广泛[1-2].IL-17RC为Ⅰ型跨膜蛋白,但不具备类似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受体的胞内信号转导结构域,其胞质区含有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IL-1受体相似的表达(SEFIR)结构域.IL-17RC与配体结合后,SEFIR首先被激活,进而与Act1(NF-KB激活剂1)结合,再将信息传递给TNFR相关因子6,后者活化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参与细胞内外信息传递[3].研究发现IL-17RC同其家族早发现的IL-17RA一样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等,现就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4-7].
作者:牛成成;尤青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肿瘤(tumor)是机体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在基因水平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病变.蛋白质合成是基因表达的根本,主要在核糖体内完成.核糖体蛋白S6(ribosomal protein S6,rpS6)是构成核糖体的重要蛋白之一,目前已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现就rpS6在肿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探讨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陈勃江;陈红;李为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中毒、呼入有害气体、急性胰腺炎、病理产科等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1-3].ALI和ARDS具有性质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ALI的严重阶段定义为ARDS.目前对ALI/ARDS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4].ALI/ARDS患者能否康复取决于肺损伤的程度,肺外器官损伤,患者原有的原发性疾病,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支持治疗.保守性输液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了ARDS的残疾率及病死率.现就ALI/ARD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肺损伤和肺修复分子机制,以及保守性输液策略和肺保护性通气进行综述.
作者:施卉;任成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前全球肺结核感染患者数呈上升趋势,并且由于成人原发肺结核增多,耐药结核杆菌株增多以及在免疫损害者中并发肺结核者也日益增多,使得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更加多样化,从而容易导致临床上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1-3].现就我科收治的3例影像学表现为肺部占位疑似肺部肿瘤而病理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肺结核与肺癌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为临床诊断非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肺结核提供帮助.
作者:熊震;黎光强;贺学强;阳光辉;王沐;谭发展;朱为禄;杨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是类鼻疽病严重的类型,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国内近年有陆续报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伤口接触到被此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1-2].2012年11月20日,我院收治1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并全身多发性脓肿的患者,经积极治疗76 d后患者治愈出院,现就其治疗及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许静;郑慧新;李春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疾患[1-2].哮喘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亿人患哮喘,全球患病率为1.0%~18.0%.我国约有1000万~ 3000万哮喘患者[3].随着免疫病理等方面研究的进展,目前逐步认识到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发作的核心问题.因此,哮喘的治疗重点正由既往的仅控制急性发作转向对气道炎症的预防和控制,即抗炎治疗成为哮喘的基本治疗方法.
作者:郑凤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加强对各层次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是护理安全管理的基础,从而使护理人员预见性地发现护理活动中的危险因素,将不良事件终止在萌芽状态[2-3].有研究结果提示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士对患者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与有不良事件相关的护士46.27%的护龄在5年以内,且资历也比较低(54.52%职称为护士)[4].
作者:谢刚敏;罗霞;刘玉馥;张庆玲;褚玲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