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慢径消融或慢径改良对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reentrant tachycardia,AVJRT)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231例AV.JRT患者进行常规慢径消融,比较慢径消融(慢径消失)或改良(慢径存在)者AVJRT的复发率和并发症以及各组消融前后的电生理参数变化.结果射频消融后142例慢径残存,53例慢径消失,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延长,1:1房室和室房传导的大频率减慢.36例消融前后均无AH间期跳跃现象.术后(25±4)个月的随访期内,慢径消融的89例中复发1例,4例发生二度Ⅰ型房室阻滞.慢径改良的142例复发2例,复发率无差别(P>0.05).结论慢径消融或改良治疗AVJRT可以达到同样疗效.
作者:楚建民;张澍;马坚;王方正;张奎俊;陈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内阻滞的情况进行评价.方法入选7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8创无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患者,电生理检查时分别放置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作起搏和标测用,在高位右心房进行S1S2程序刺激,S1刺激固定于500ms,S2从450ms开始,-10ms扫描,记录不同刺激时心房内和心房间传导时间及心房不应期.结果S1刺激时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S1-AHB间期分别为(56.7±15.4)ms和(60.8±14.2)ms;S1-ACSd间期在两组分别为(110.2±24.3)ms和(107.5±25.6)ms;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2刺激时,心房内传导时间长延长1倍以上的患者在两组分别为15/78例和11/80例,心房间传导长延长1倍以上的患者在两组间分别为13/78例和9/80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房不应期在两组分别为(218.0±28.2)ms和(216.0±24.7)ms,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无明显的心房内阻滞和不应期改变,传导时间延长也并非特异地发生在阵发性房颤组,提示心房内阻滞和不应期缩短在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作者:马长生;赵瑞革;刘兴鹏;颜红兵;周玉杰;杜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快速心房激动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150~200ms起搏周长(PCL)对21例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右心房进行S1S1刺激诱发心房颤动,心房快速刺激前、后均以400ms周长分别对高位右心房(HRA)、低位右心房(LRA)、希氏束周围(HB)、右心耳(RAA)等多部位进行S1S2扫描,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ERP)、有效不应期空间离散度(ERPd)、右心房内及心房间传导时间(CT)的变化;以350ms、400ms和450ms3个不同周长随机对RAA进行S1S2扫描,观察有效不应期频率自适应性(ERPA)的变化.结果快速心房激动后ERP较刺激前有明显缩短,HRA的ERP[(193.2±25.5)msvs(179.7±23.3)ms,P=0.001、LRA的ERP [(198.0±30.8)msvs(182.0±22.5)ms,P=0.026]、HB的ERP[(195.0±26.6)ms vs(182.0±16.8)ms,P=0.018]、RAA的ERP(194.0±20.1)msvs(180.0±29.0)ms,P=0.014].而ERPd则无明显变化[(25.0±17.8)ms vs(28.0±16.9)ms,P=0.576];3个不同周长下RAA的ERP均较心房快速激动前有显著缩短,S1S1为350ms、400ms和450ms.心房快速激动前后ERP分别为[(186.2±24.4)ms vs(168.7±30.9)ms,P=0.006]、[(194.0±20.1)ms vs(180.0±29.0)ms,P=0.014]和[(191.2±33.1)ms vs(170.0±28.3)ms,P=0.0001];心房快速激动前、后ERP与PCL相关系数分别为(rb=0.998,P=0.041;ra=0.397,P=0.74),心房激动前斜率接近正常0.058,激动后斜率为0.015.房内房间CT无明显变化,HRA-HB[(46.5±12.5)msvs(48.4±12.0)ms,P=0.125]、HB-CSD[(47.0±14.2)ms vs(49.6±14.8)ms,P=0.153].结论快速心房激动使右心房同一周长不同部位、同一部位不同起搏周长下ERP缩短,ERPA下降;ERPd及右心房内房间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变.快速心房刺激使人心房肌发生电重构,ERP缩短、ERPA下降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作者:许春萱;张建成;邓玉莲;陈林;吴卫;胡锡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室房传导的不完全阻断可能会导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鉴于心脏的解剖关系和电生理特点,推测左心室内刺激对于判定经左侧旁路的室房传导是否被彻底阻断要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刺激.方法213例左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性125例),平均年龄(38±19)岁.在射频消融前、后均进行右心室心尖部S1S2程序刺激及S1S1分级递增刺激;射频消融后,在右心室刺激显示经旁路的室房逆传完全被阻断后,经大头消融电极在左心室游离壁进行S1S1和S1S2刺激.结果在常规右心室刺激显示经旁路的室房传导被阻断之后,共有6例患者在经大头电极以相同的条件在左心室刺激时显示经旁路的室房传导仍然存在.其中1例术前有心室预激,消融后预激已消失而室房传导仍存在,有2例仍能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另l例既往接受消融后复发的病例在此次消融前即见到此现象.7例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直至右心室心尖部和左心室刺激均无经旁路的室房传导.平均随访(18±9)个月,均无预激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在对左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左心室刺激可以作为判定经左侧旁路的室房传导是否被完全阻断的电生理检查手段,这可能有助于减少左侧旁路射频消融之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复发机会.
作者:姚焰;王方正;张奎俊;张澍;陈新;何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例1患者男性,38岁,本院医生.因突发神志不清,行心肺复苏术后24 h于1994年9月8日入院.患者近日下乡工作比较劳累,9月7日中午就餐时突发神志不清,当时测脉搏存在,3 min后送至病房,接心电监护提示为心室颤动(室颤)(图1A),立即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分别以300 J、360 J除颤2次无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90min后恢复窦性心律,意识逐渐转清.
作者:章华萍;郭继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8岁,因胸闷心悸2年于1999年12月入院.体格检查显示:血压120/80 mmHg(1mmHg=0.133 kPa),心率46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可闻Ⅱ~Ⅲ级收缩期杂音,腹部平坦无抵抗,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富路;金红;孔一慧;黄永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0岁,因夜间睡眠时突然尖叫、四肢抽动、意识丧失,经家人胸外按压约10余分钟意识转清而于1 h后送我院急诊.既往无头部外伤史,其父47岁猝死.体格检查示体温37℃,呼吸20次/min,心率72次/min,血压110/80mmHg(1mmHg=0.133 kPa),血电解质、心肌酶谱等生化检查均正常.心电监护(图1a)示窦性心律,Ⅱ导联QRS波终末可见J波.
作者:黄书攀;陈声荣;季亢挺;张孚贺;张怀勤;计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Brugada综合征较罕见,我院近来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性,30岁.心悸、胸闷2 d于1999年9月24日入院.以往无心脏病史,无家族性晕厥史.体格检查示神志清楚,体温36.8℃,呼吸18次/min,心率92次/min,心律齐,血压105/70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林加锋;张建华;陈晓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5岁.反复发生胸闷伴短暂黑矇,近日因过度疲劳突然发生晕厥急诊入院.既往无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心电图亦未见异常.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体征,血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多数导联可见J波,V2~V6导联明显,振幅O.2~0.5mV,时限0.04~O.06s,QT间期0.40 s(图1).入院后次日突然头晕、胸闷随即发生晕厥、面色苍白.心电监护示多形室性心动过速,频率约200/次min,立即给予吸氧、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0 mg,多巴胺200mg静脉点滴.
作者:刘尚武;成保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5岁.反复发作阵发性心动过速2年.此次因突发心悸20min来院急诊.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1)示P波不清,QRS呈3种形态:①宽大畸形QRS波,时限0.16 s,RR规则,心室率158次/min;②正常形态QRS波,时限0.07 s;③介于正常与畸形之间的QRS波,时限0.10s.
作者:刘晓健;曹小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9岁,因频发室性早搏(室早)4年入院.早搏时感心悸、胸闷、乏力、头晕、恐惧,曾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无心脏病及其它可致室早的疾病.超声心动图及X线心脏片正常.心电图上有频发单形室早,多呈二联律,偶呈四联律.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CA)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室早总数32407个,其中成对室早156对.于2000年4月行RFCA术.
作者:刘志琴;扬天和;蔡运昌;李世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Lesh等报道了用经球囊超声消融(through-the-balloon ultrasound ablation,TIB-USA)犬和猪的肺静脉开口的试验结果.本实验用经球囊超声能量消融腔静脉,观察是否造成腔静脉的电隔离作用以及是否引起腔静脉的狭窄,并寻找1种研究大静脉电隔离作用及狭窄的模型.
作者:罗杰;黄定九;陈润芬;徐俊;顾达兵;周笙珩;陈菲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是心脏性猝死和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有效中止室速和室颤的方法是直流电复律除颤,随着室颤时间延长,存活率会迅速下降,所以尽早识别室颤和有效电除颤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胡大一;赵文淑;刘晓惠;林向敏;崔亮;杨新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用于治疗伴有心房间阻滞的药物难治性房性心律失常如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等,已取得一定疗效.本文结合我院1组病例总结并讨论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一些问题.
作者:柳弘;任学军;张金荣;田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有些患者每次使用三磷酸腺苷(ATP)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tachycardia,SVT)都出现房室阻滞,而有些患者多次使用ATP终止SVT却从不出现房室阻滞.本文旨在探讨Kent束对ATP致房室阻滞作用的影响.
作者:田智华;于文奎;郭春青;鞠衍松;李明亮;付良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从1999年1月起对10例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三腔起搏器(双心房、单心室),随访观察双心房起搏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作者:林朝贵;陈良龙;郑行春;李炽华;胡榕;张飞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对我院1990年1月~2000年8月期间检查出的24例心脏电交替患者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7~71岁,平均(40.04±17.47)岁.结果显示心电图波全交替2例,P波电交替5例,QRS波电交替5例,ST-T波电交替10例,U波电交替2例.24例中发生心律失常16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9例),心率大于100次/min的6例,小于100次/min的18例.
作者:李顺妹;陈幼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为一少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现将5例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5例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入院后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术前行食管心房起搏诱发心动过速.常规穿刺右颈内,左、右股静脉,置入冠状静脉窦、希氏束、右心室心尖部及高位右心房标测电极导线.进行高位右心房分级递增(S1S1)及程序期前刺激(S1S2、S1S2S3、S1S2S3S4)诱发心动过速,记录心内电图.送入7 F Webster大头导管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前壁交界处进行仔细标测,寻找早心房激动点,然后进行射频消融.
作者:袁义强;刘怀霖;李靖;郭应先;裴瑞泽;于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患者常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房颤和房扑所导致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1985年以来心房迷宫术(maze procedure)治疗房颤取得成功.因此,合并房颤或房扑患者单纯行房缺修补术,手术前后房颤和房扑发生率及自然转归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本组共手术治疗成人房缺228例,术后随访167例,现就手术前后房颤和房扑发生率做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保军;王志农;张宝仁;梅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前倾斜试验(tilt table testing,TTT)应用中仍存在倾斜角度、暴露时限与方法以及有效生理指标的判断价值等问题.为此,采用自行研制的QXC-Ⅰ型多功能双向式医用倾斜床,结合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脑血流成像技术,进行了连续累加角度与分次不同角度TIT下的血压、心率、心率变异性和脑血流变化的对比分析.
作者:武留信;师绿江;强东昌;宋蕾;郑学文;焦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陈柯萍;曲秀芬;杨虎;黄从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心室内折返激动是引起室性早搏、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多数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QRS形态是一致的,少数因折返径路内出现文氏(Wenchebach)现象、多径路传导,致配对间期不等或QRS形态多变.兹对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作一探讨.
作者:何方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伪差性心律失常(artifact arrhythmia)是指心电图在描记时因各种干扰因素所产生的貌似心律失常的图形,又称伪心律失常(pseudo arrhythmia).若未能及时识别这种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有时可导致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药物治疗、介入性心血管系统检查、植入心脏起搏器甚或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等不良后果[1,2].
作者:鲁端;乔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是起源于心房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多种心脏病,也见于未发现心脏病变的患者.常表现为短阵性、阵发持续性、无休止性和慢性发作.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和折返形成是房速的主要发生机制.根据房速起源、病灶大小和心电生理机制分类(Lesh分类)较适合目前房速研究和治疗的需要.本文综述房速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分类、心电标测和定位、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射频消融治疗.结合国内研究现状,对房速的认识和治疗作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建议.
作者:江洪;吴书林;黄从新;黄德嘉;丁燕生;张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心房扑动(房扑)是房性心动过速的一个类型,近年的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资料已经明确,房扑是起源自心房的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一种.由于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资料的积累,对房扑的发生机制、分类、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导管射频消融近年发展迅速,已可作为有效治疗,也许是根治房扑的手段.为使广大临床医师了解和更好地治疗这个临床并不罕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专家组,对房扑的定义、电生理机制、分类、流行病学、预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尤其射频消融的细节等方面,就目前的认识作了重点回顾,对适当的治疗提出了建议.
作者:曹克将;马坚;陈明龙;张奎俊;江洪;吴书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